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七章 瓜分計劃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巨大的重型運輸飛艇穿越在喜馬拉雅山巔之上。

    在遠東國和不丹、錫金這兩個目前被定義為「英屬印度」土邦的國家之間,並沒有可以直接通行車輛的道路,甚至連可以行走行人的山區道路都沒有,整個國境最低矮的地方也有4500米的海拔,而大部分邊境線更是在6000米以上,真可謂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即使是藏邊和尼泊爾之間800公里的邊境線,可以通行行人的也只有寥寥數處,可以拉過重炮和車輛的更是只有樟木隘口。所以注定了這條進兵路線必須用到德國人提供的飛艇。

    不過幸好這些地方的武裝力量本就不多,整個尼泊爾連土著民兵算上,英國人也湊不齊一個師的人馬,不丹和錫金更是能有一個營就不錯了,而且這裡注定不可能有坦克、重炮和飛機。所以區區幾十艘飛艇運來的部隊也足夠使用了。為了確保安全,這些在平原環境運能可達百噸的大傢伙此刻基本上都是輕載出航以確保高空稀薄大氣浮力環境下的儲備浮力,一艘艇只裝載1個步兵連隊及武器彈藥。

    剛過晌午,不丹和錫金就已經被徹底控制,尼泊爾方向的空降部隊則在加德滿都西北郊外的荒野古道上實施低空艇降,扼守了加德滿都通往北部邊境隘口的要道,一個整編師的後續人馬則沿著樟樹隘口的茶馬古道源源不絕開進尼泊爾境內,這個隘口距離加德滿都只有70公里的直線距離,加上山路蜿蜒曲折難行,也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對加德滿都的圍城了。

    在更南面的地方杜聿明、孫立人麾下37個師的部隊被堵在滇緬公路北段的出發集結地永平、保山、龍陵等地,滇緬公路每天的極限通行車次輛只有8000餘輛,如果算上往返程的話,利用率還要低三成以上,每天可以出境的遠東軍隊不到5個師,再往後隨著已經出境作戰的補給消耗運輸任務,這個速度還要減緩,37個師的人馬沒有十天時間也不可能全部通過緬甸東北部的橫斷山脈區域並重新展開。不過幸好英國人在這些山區的部隊佈置稀疏、通信遲緩除了數個樞紐重鎮外防禦非常稀鬆,遠東軍隊在出兵的前三天內就完成了前鋒沿滇緬公路突進到臘戌郊外,並切斷了滇緬公路樞紐臘戌與克欽邦首府密支那之間道路的任務——密支那作為緬北第一重鎮,本有一個印度師專門居中駐守,另有一部分地方武裝沿密支那以北的邊境展開分佈各處隘口,但是在臘戌和密支那之間的道路被切斷後。密支那的印度軍隊就失去了與緬甸南部守望相助的重要陸上通道。

    南線集團軍群的第3路由薛岳薛伯陵指揮,共計23個師,借道相對容易通行的法屬印度支那的老撾琅勃拉邦迂迴緬東撣邦,這一路需要迂迴的路程更長,但是得益於道路相對易行和部隊擁堵較少,薛岳所部人數較少、機械化行軍程度也較高反而推進速度頗為可觀。

    …………

    三天後,緬北撣邦,果敢縣城。

    位於老街的土司楊氏塢堡已經是果敢縣城中最為高大巍峨的建築了,石築地基就有別的民房一兩層的高度,其上三層廳堂加上一層額外的碉樓,總高度30餘米,在雲南和緬甸這種炎熱的雨林氣候帶荒山稀少、大塊石材開採不易。能修築如此建築已經是非常難得地了,也足以看出這座建築的主人家族在此經營了不止數代。

    事實正是如此。今日的果敢土司楊文炳與其次子、原來在英國人那裡當過北撣邦(木邦)財政官的楊振才、三子楊正聲三人,此時正在楊氏塢堡內接待數位了不得的大人物,這座塢堡建成200餘年來都不曾接待過的大人物。

    因為今天他們接待的客人是遠東總統蔣校長和泰國國王拉瑪八世,還有中泰兩國的軍政要員和南洋華僑代表人物。

    「聽說楊先生也是素來以華夏遺民自居,此地民風也頗似中土文物。蔣某人也是深感興趣,還望楊先生不要拘束,為我們解答一二。」

    發話的正是蔣校長,雖然拉瑪八世也是一國元首,不過畢竟中泰兩國實力差距懸殊,拉瑪八世更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人,蔣校長在這種私下會晤的場合也就沒有弄得太正式,試圖緩和一下話題氛圍。

    遠東國的軍隊昨天天早上開進的緬東邊境,在撣邦和克欽邦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抵抗,唯有在這果敢縣城算得上是一槍未放就被「北迎王師」的當地人恭迎了進來。全縣及周邊村鎮三四十萬人丁居然一個反抗的都沒有。當然,這個結果是蔣校長早就通過各種渠道料到的了,所以也就絲毫不會詫異,也正是如此,他才會預先就選擇在這個地方邀請泰國國王會晤以彰顯武功和人心所向。此刻的問題,更是心中早有答案的設問。

    「回蔣校長、八世王陛下話,」楊文炳斂聲沉氣地回復道,「楊某祖上乃隨南明昭宗永歷帝陛下入緬抗清的武官,280年零2個月前,前朝永歷帝因晉王李定國兵敗雲南、心腹人馬損失大半無人護衛,遭緬人背信棄義所擒,交由吳三桂處死。某祖上不忘漢臣漢土之遺命,誓死不歸韃虜只好在緬甸境內築塢自守,280年來說漢語,著漢服,行漢制,未曾有一日忘本,至今已傳十一世。

    先總理驅除韃虜恢復華夏以來,楊某本有心內附,然可恨建奴酋虜殘害華夏,於我祖父一輩之時,果敢一地已被出賣給英夷,楊某麾下僅有區區兩千餘漢人民兵鄉勇,又械彈兩缺,實在有心無力。然不意今日仍能親見王師旌麾南指,驅除夷虜,漢人故土得以復萌、華夏正統得以繼存,楊某人死無憾矣。」

    「楊公這般急公好義,心繫故國。實乃我輩楷模。陳某此前一直以義不忘本自矜,今日見楊公世代忠良,倒也慚愧啊——不過今日泰王陛下在此,我等多用漢語交談亦有失禮,不如還是先商國是吧。」

    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一邊簡明扼要地用德語為拉瑪八世國王翻譯蔣校長和楊文炳討論的內容,一邊懇請蔣校長轉移話題。在原本的歷史上陳嘉庚也是急公好義之人,抗戰的前六年領導南洋華僑共同募捐款物軍火共值六十億法幣,心懷故國關心國事的口碑人所共知。他在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威望算得上是一呼百應,和各國高層關係也都不錯。這次因為有求於遠東國蔣校長,泰國人在收到會談請求後也就出面請托了陳嘉庚出面斡旋。

    泰國方面此次來的包括拉瑪八世國王和國防部長披耶帕風——披耶帕風在1934~1938年間就曾經擔任泰國國防部長及軍方要職,1938年後因為能力和傾向問題被替換下去了,此人的能力和親華方面都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但是因為他的繼任者在1938年遠東國和日本的問題中站錯了隊,所以很自然被遠東國和德國人聯手施壓弄了下去,而披耶帕風則算是撿了一個官位回來——反正無論是遠東人還是德國人,對於泰國的官場都不瞭解,究竟用誰也沒法慢慢考察,只能是臨時隨便換一個「敵人的敵人」頂一陣以觀後效了。

    而拉瑪八世則是泰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者拉瑪五世的孫子、先王拉瑪七世的侄子;1925年出生於德國海德堡,現年僅16歲,拉瑪八世從小就在德國接受教育,直到1933年**歲的時候才第一次離開德國回到泰國考察,隨後還不到一年,到了1934年時因為政變先王退位、他因為年紀幼小易於控制被政變者——也包括今天陪他一起來會晤的披耶帕風部長等人——選為傀儡立為國王,但是借口他「年紀幼小,尚不分辨事理,應當繼續出國學習深造」重新送回德國唸書。他雖名為國王,卻幾乎沒有留在泰國執政或者哪怕聽政一天。

    1934年底,回德國唸書剛剛半年多的拉瑪八世遇到德國和意大利因為奧地利問題動武,海德堡地處符騰堡地區,屬於南德四邦,正在德意交戰的戰區內,為了躲避可能出現的戰火,他隨後又在侍從的保護下西逃至中立國瑞士的洛桑繼續學業。(歷史上拉瑪八世在1935年旅居瑞士,原因和考慮不想,也許也是因為看到德國有爆發戰爭的危險所以提前避禍前往中立國。本書中因為1934年就發生了德意戰爭,南德本來就是交戰戰場,在無法預判德軍實力可以秒殺意呆之前提前逃到中立國也算是合理推演了。)

    因此,對於德國人來說,控制拉瑪八世完全不是問題。維勒安從1937年收購瑞士厄利空輕武器公司,1938年開始在博登湖畔的佈雷根茨修建抽稅蓄電站、在佈雷根茨對面的瑞士國境內買地修建核電站以來,德國和瑞士邊境地帶豐富的高地湖畔地帶早就在維勒安的莫比亞斯集團經營控制之下了。到了法國戰敗和談之後,瑞士這個被德占區三面包圍起來的中立國自然更是容易掌握,維勒安稍微費了一點手腳就把拉瑪八世從洛桑撈出來,然後用奧寧堡特種部隊秘密弄回泰國。

    那些1938年把披耶帕風勢力趕下台的親日勢力試圖阻撓國王回國導致的勢力洗牌,不過以泰國人的專業素質,這些無能之輩在奧寧堡特種部隊面前能夠起到的阻撓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今天拉瑪八世才有機會乖乖坐在這裡接受蔣校長的賞賜。

    蔣校長一番禮儀性的寒暄後,把話題引到了正事上面。

    「經過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元首的調解,法國人對於一貫以來屬於文明國家領土的殖民地處置方式作出了悔改——只要泰國方面願意和我們合作共同對付殖民主義者,那麼1880年代法國人從泰國割讓走的老撾大部分地區就可以回歸泰國——除了老撾最北部連接越緬公路的琅勃拉邦以外。」

    老撾是在晚清的時候法國人通過第二次法暹戰爭從泰國(暹羅)割取後併入法屬印度支那的(第一次法暹戰爭割讓了泰國的屬國柬埔寨,但是柬埔寨和老撾的地位是不同的,柬埔寨本來就是一個國家,只是屬於泰國的藩屬,老撾則是泰國的本國領土。)四代泰國國王無不希望收復故土。

    琅勃拉邦是老撾最北部的一個邦,因為從越南河內至緬甸撣邦的越緬鐵路、越緬公路經由此地通過,是中南半島上少有的交通要地,因此為了對英屬印度的作戰,蔣校長對於這塊地方是鐵了心要弄到手的,本來礙於這塊地盤從來都沒有屬於過遠東國,蔣校長也不好意思對德國人或者法國人開口,現在藉著一起對付英國人的秘密協約用泰國人出面作筏子,事情也就好辦得多了。

    聽聞了蔣校長一開始就拋出一個大餡餅,泰國方面的人無不喜形於色,有些稍微穩重的覺得不太可能,還是很謙遜地訊問蔣校長的條件。

    「只要貴國一同出兵對付英屬印度,外交上以收復被殖民領土為由主動對英宣戰,並且從南線出兵攻佔毛淡棉、勃固、仰光等印度洋沿岸港口,並佯攻馬來半島牽制新加坡的英軍即可。只要可以確保拿下毛淡棉和仰光,事成之後貴國不但可以收服琅勃拉邦以外的老撾南半部分,我國還可以拿出緬甸克耶邦以南、薩爾溫江(怒江)以東的土地作為犒勞。兩國以薩爾溫江、扎米河為界,毛淡棉東南的緬甸國土盡數歸屬貴國」。

    此時的泰國共有武裝力量25個師、含預備役在內60萬作戰部隊、150輛雷諾/維克斯坦克;此外還有王室衛隊一萬餘人,海空力量70架作戰飛機、4艘驅逐艦/護衛艦、15艘魚雷艇/炮艇。從軍力規模上來看還是不可小覷的,足以和開戰前的歐陸小國荷蘭、比利時等相提並論。質量上就不敢恭維了,雖然號稱是擁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武器裝備水平,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泰國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了以收復老撾為目的的泰法戰爭,以60萬軍力進攻法屬印度支那的3萬5千人維希法軍仍然不敵,最後還是依靠日本對德國提出的外交斡旋要求讓仰人鼻息的維繫法國不得不屈從,將老撾領土歸還泰國。

    目前英國人留在緬甸的部隊不過是二線的英印師和英緬師,與歷史上的維希法國正規軍戰力還是有差距的,如果泰國以傾國之兵出擊,擊潰一兩個師的英軍還是有些勝算的。

    不過蔣校長看重的明顯不適泰國人那種聊勝於無的戰鬥力,而是讓泰國這個外交二愣子當出頭鳥扛起東南亞對英宣戰的反殖民大旗的外交價值,好讓「解決劃界糾紛」的遠東軍隊繼續躲在戰而不宣的外交保護下打黑槍——至於英國人方面,已經四面起火的英國必然是個欺軟怕硬的主,只要遠東國不是對英實際交戰中最弱小的一國,那麼以英國人的脾性一定會咬死最弱的那一個痛揍痛罵。

    歷史上的泰國在日軍進入印度支那地區後,日本人讓他對法宣戰他就對法宣戰,日本人讓他們對英宣戰他們就對英宣戰,二愣子聽話得不得了,此刻在「收復故土」「配合王師」的利令智昏之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泰國人很快就同意了這個計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