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十七章 焦點全球第四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時間進入7月。兩個月的戰鬥,蘇軍被殲滅和即將被殲滅的部隊規模達到了350萬人,170個師——所謂的被殲滅,是指已經被南方集團軍群圍困在敖德薩-尼古拉耶夫這一段狹窄的黑海沿岸地區內的蘇軍濱海方面軍殘部40餘萬人。

    南方集團軍群早已在十天前突破捷捷列夫河,從西面逼近到了距離基輔不到50公里的地帶,隨後以南線的克萊斯特大將所部往東南穿插直達黑海沿岸,連克基洛夫格勒、卡夫巴斯。把蘇軍黑海沿岸的部隊割裂在前述的敖德薩包圍圈內和克里米亞半島上。

    中央集團軍群在奧爾沙扛住了蘇軍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bm-13喀秋莎火箭炮反擊——誰讓奧爾沙是蘇軍開戰前最大的喀秋莎火箭炮生產基地呢——隨後毫不留情地攻下了這裡,蘇聯人頂了4天後把這裡的火箭炮生產工廠緊急拆光運走後,終於再也吊不住這口遲遲不肯嚥氣的執著,放棄了奧爾沙退守斯摩稜斯克。德國人出於保護前沿鐵路的考慮,只是局部轟炸了奧爾沙城內的工廠,沒有轟炸鐵路。蘇聯人在搶運裝備的同時,也失去了徹底破壞斯摩稜斯克與奧爾沙之間的鐵路的機會。

    得益於波羅的海三國的嚴重親德抗蘇特性,北方集團軍群原本是三路中推進最快的,不過在5月底收復愛沙尼亞、進攻彼得堡門戶納爾瓦城時遭遇了蘇軍的首次猛烈抵抗,花了將近一周的時間才拿下了這座名不見經傳的邊境小城,6月10日到達沃洛索沃——這裡距離聖彼得堡還有最後100公里的距離。隨後的20天裡,勒布元帥考慮到己方側翼過於漫長,為了削弱右側的蘇軍威脅,在此後的半個月內德軍轉向東南方,拿下了整個大諾夫哥羅德地區,把諾夫哥羅德-斯摩稜斯克一線戰線拉平,殲滅了這一戰線以西的蘇軍突出部,同時也完成了從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對聖彼得堡的包圍態勢——雖然這個包圍圈的半徑還有100公里的厚度。

    德國人的戰術其實還是比較簡潔明瞭的——裝甲突破,撕開前沿,擴大缺口,分割包圍,在突破後的腹地內一頓亂絞,然後在衝刺慣性用盡之後休整恢復,等待從缺口裡湧入的步兵部隊充實「餃子皮」的厚度,然後再次重複步驟一……可惜蘇聯人的學習能力顯然不行,被這同樣的一招揍了兩個月還是學不會如何應對,也許他們還需要再學三個月,或者半年,或者更久。

    …………

    這些正面戰場的事情,都是國防軍的人要去操心的了,修養恢復後又經過了個把月的籌備,維勒安再次踏上了前往巴格達的旅程。安排好了奧斯蘭邦聯的籌建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反游擊區的工作後,他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解決中東方向的威脅。

    同樣在6月份的時候,德軍完成了蘇伊士港和蘇丹港的修復工作(蘇丹港是1909年英國人修建的,是蘇丹唯一的大型海運港口,擁有14個萬噸級海船泊位。),隨後一個師的武裝檔衛軍登陸部隊和3個的埃及志願人員組成的僕從師從蘇伊士和蘇丹港出發,在原法屬殖民地吉布提登陸,那裡虛弱的英軍部隊在德國人的進攻下談笑間灰飛煙滅——笑話,德國人一開始不打這裡並不是打不下,只是一來不願意破壞「中立國」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亞的豬權,不願從中立國的領土上行軍進攻吉布提;二來紅海沿岸的港口和蘇伊士運河在英軍撤退時大多被破壞,想從海路進兵也只能從沙漠中的亞喀巴港出擊,運能不足;三來為了防止蘇聯人提前警覺德國海軍對地中海乃至黑海地區的滲透,德國人不願意過早拿下吉布提或者卡塔爾/英屬阿拉伯,僅此而已。現在既然港口已經修復,和蘇聯人的戰爭也正式打響,那麼奪取吉布提這個彈丸之地,打通德國海軍的紅海航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6月中下旬,德國海軍假借英國人的「獅級」戰列艦完成前最後的空檔,大模大樣地展開了直布羅陀要塞攻堅戰,相比於孱弱的吉布提,被英國人苦心經營了三百年的直布羅陀自然是要堅固得多,也著實非朝夕可下,不過這一連串的繼續發力讓英國普通民眾對德國人的恐懼再次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丘吉爾藉機打壓了英國國內一部分理想主義的想法,讓那些覺得「蘇德不過是一丘之貉,最好讓他們狗咬狗互相咬殺」的政治幼稚者從民眾的視線中乖乖地滾了出去,然後開始籌備聯蘇抗德的事情。

    如果不是維勒安及時捅出了利特尼事件和卡廷悲劇,讓斯大林的國際威望頂風臭十里。說不定丘吉爾都不用費這兩個月的時間來息事寧人引導輿論,也許他在希特勒入侵蘇聯的第一個星期就和斯大林這個之前還被他斥為地獄中的魔鬼的傢伙狼狽為奸了。

    現在,這一步被拖延了兩個月,才在英國本身受到多次打擊後邁出,而且在和斯大林的具體合作方式上,還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限制。

    最大的限制就是在合作的方式上,英國戰爭統籌部門和兩院都不同意通過直接援助蘇軍戰爭物資和武器的方式合作,而是要求以英軍和蘇軍配合作戰的方式合作。當然,這其實也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英美對蘇聯的大規模物資援助也要從9月份開始,這裡面存在的一個最大的考量是——英美需要確認蘇聯扛得住,或者說至少在英美可期待的時間內扛得住德國人的進攻,才會考慮大規模援助蘇聯戰爭物資。如果蘇聯和法國一樣不爭氣的話,英美提前援助只能讓大批物資被德國人繳獲資敵。米國國務卿赫爾在和蘇聯人經過了6輪會談,深刻瞭解了蘇聯的抵抗決心,視察了蘇軍的作戰形態後,才大筆一揮同意了把蘇聯列入租借法案。

    而現在《租借法案》還是以液體形態存在著呢。羅斯福不在台上,威爾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德國人和英國、以色列的戰爭中猶大人還有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銀可以向米**火商現款現貨買軍火,《租借法案》自然也就沒有出台的土壤了。因此,單靠一個自身難保、海運艱難的英國,想要對蘇聯進行大規模的作戰物資援助,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丘吉爾自己的海運船舶在1942年1月到6月的半年裡,又從1100萬噸跌到了700萬噸,這還是英聯邦所有國家和米國貨輪建造產能全開的情況下才維持住的數據,而且米國人都已經開始建造「7天完工班輪」那種劣質貨船應付了(米國人在戰時弄出來的運輸船,採用劣質材料,所有金屬結構件100%依靠鑄造,一般使用壽命僅為3~5年就會報廢)。這種情況下丘吉爾哪來的物資和船舶支援斯大林。

    既然英蘇合作的模式被限定在了聯合軍事行動,那麼基於英、蘇兩國實控勢力範圍態勢,兩軍可以進行的配合也就顯而易見了——通過英控印度和蘇控高加索、裡海東岸草原,發起一場以伊朗和伊拉克為目標的反擊,把英國和蘇聯在中亞、南亞的控制區連成一片。而印度地區豐富的糧食產物還可以在蘇聯的烏克蘭糧倉陷落後適當提供蘇軍繼續生存下去的必要食物。

    6月22日,英蘇兩國代表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舉行了一輪新的會談,雙方初步敲定了合作的細節和步驟,建議在7月展開英蘇伊朗戰役,共同夾擊目前還是中立國、沒有德軍進駐的伊朗,依靠突襲搶險搶佔伊朗高原上的險要之地,保持對德控兩河流域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優勢。同時,蘇軍可以——嗯,官面上的措辭是「應當」——對頓河、伏爾加河下游和裡海沿岸地區有不穩趨勢或可能性的哥薩克人和伏爾加德意志人統統剿殺或者肅清至西伯利亞的集中營裡。

    這一條是蘇聯人自己提出來的,不是英國人建議的,只不過蘇聯人希望英國人倡議一下給蘇聯即將實施的行為洗洗白,免得再被國際社會再次斥責為和希特勒一樣殘暴不仁,挽回一點蘇聯已經見不得人的國際聲望。

    哥薩克人和烏克蘭人一樣,都是當年蘇聯成立時的主要反對者集中民族,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花費十四年時間完成的鴻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就描寫了在沙皇時代享受特權的哥薩克騎兵團在蘇聯成立後反覆多年的抵抗。現在烏克蘭人在德軍入境後簞食壺漿的傾向已經逐漸明顯起來了,哥薩克人雖然對蘇聯的仇視並不是基於民族性的矛盾而是特權待遇的被剝奪和私產上的壓迫,但是仍然不可小視。

    還有一點讓蘇聯人對哥薩克人覺得骨鯁在喉的原因是——現在的伊朗國王禮薩汗,就是上一次大戰後借助原來沙俄在伊朗建立的哥薩克騎兵旅的實力驅逐當時的協約國佔領軍,隨後取代前朝完成立國的,伊朗的禮薩汗和哥薩克騎兵的關係一直比較良好,如果蘇聯和伊朗開戰,可以瞬間秒殺的話那還沒啥問題,一旦德國人介入後伊朗和裡海東岸草原地帶的戰鬥出現膠灼,這些哥薩克人說不定就真的變成心腹大患了。

    至於清除伏爾加德意志人,這就沒什麼理由好解釋了,明眼人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原因,誰讓這個種族的名稱上就掛著「德意志」這個詞呢,雖然他們已經離開故國兩三百年,是以歷代德國血統的皇后嫁到沙皇家族時帶來的扈從繁衍產生的半遊牧族群(比如葉卡捷琳娜女皇就是德國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老婆也是德國人,歷史上德國貴族女子被沙俄皇族迎娶的很多)可是如果真的到了德軍打到他們生活的土地上的時候,這些人會倒向誰用腳趾頭都能想清楚。

    最後,作為秘密「倡議」蘇軍為了即將到來的作戰「防範」哥薩克人、「驅逐」伏爾加德意志人的交換,蘇聯方面也同意把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地區的猶大自治州升格為「猶大加盟公和國」,作為進一步籠絡猶大人的措施(猶大自治州是斯大林於1928年建立的一處集中移民處理猶大人的領地,位於哈巴羅夫斯克和遠東國的黑籠江交界的地方,在以色列成立前最繁盛時有200萬的猶大人被移居到這裡,大多是原本生活在蘇聯各地的猶大人被強制遷徙流放導致的)。

    米國人的《租借法案》出籠前,英國、蘇聯和德國的對耗還需要依靠猶大人的財力支持,才能夠繼續讓不肯賒賬的米**火商現款現貨交易。以色列雖然被德國人的阿拉伯僕從撲滅了,全球範圍內的猶大人口也跌落到了兩三百萬的渺小數量,但是另立一個建國的機會給他們,還是能夠起到相當的籠絡作用的。雖然猶大財團的剩餘財力以目前的速度消耗的話半年多就會油盡燈枯,但是丘吉爾相信自己一定有辦法在1943年把米國人拉下水。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哪怕把威爾基總統彈劾下去也在所不惜。有自己和猶大財團、杜魯門部長和埃德加.胡佛局長的共同努力的話,換一個米國總統也不是不可能,只要等到米國人民對蘇聯人在卡廷和利特尼幹的事情逐漸淡忘下去,動手的機會就不遠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