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82章 最傳奇的逃亡 文 / 李清兆
有的書上說,建文帝在城即將被他叔叔朱棣攻破時,準備自殺。但是接下來,奇跡發生了。
時任欽天監少監的王鉞,攔住建文帝說:「陛下不可輕生,從前太祖升遐時,曾留有一個箱子,囑我待子孫有大難,可開箱一視,自有辦法」。
也就是說,這個鐵匣子是朱元璋留下的,並告訴王鉞:「我的子孫,如果哪天遇到大難時,可以打開這個鐵箱子看一下,就能救他一命」。
很快,有四個太監,扛來了一個鐵箱。箱的四圍都用鐵皮包裹著,連鎖心內也灌了生鐵。
王鉞火急火燎的取來鐵錐,將箱子敲開,裡面藏著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
第一張「應文」的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
建文帝身邊一個叫程濟大臣,馬上為建文帝剃掉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經過這一番喬裝打扮後,但從外表上看,建文帝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僧人模樣。另一個大臣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建文帝一起流亡,他的名字裡有一個「能」字,正好和三張度牒裡的「應能」對應;監察御史葉希賢也毅然說:「臣名賢,就應該是三張度牒裡的『應賢』,這也是命中定數,因此,臣也願剃度追隨陛下左右,至死不離」。也剃度改裝隨從。
當時在殿上有五六十人,都痛哭流涕,紛紛表示願意隨建文帝一起逃亡。建文帝覺得這麼多人一起走的話,很容易引起注意,於是決定先帶九個人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
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隨後趕到。於是,這二十二個人開始了逃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兄弟稱呼,不必再拘泥君臣之禮。其中一個大臣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人多嘴雜,增加暴露的幾率。大家都覺得他這個建議很好,於是就只挑選了五個身體強壯,並且沒有家室之累的五個人,其餘的就遣散了。
並決定楊應能、葉希賢裝扮成和尚,程濟則變成道人,這三人貼身護衛建文帝,不離他左右;而另外六人負責探路,運送衣食等。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當年的八月十六日,建文帝除了貼身裝扮成和尚道士的三大臣陪同外,其餘人都慢慢散去。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但很快,朱棣的密探得到風聲,隨後就跟了過來,建文帝和三個大臣簡單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建文帝的逃亡,使已經當上皇帝的的朱棣,坐臥不安。他到處都廣佈眼線,發動各路人馬,拚命尋找建文帝下落,其中暗中派遣一路人馬,表面宣稱是探訪道教創始人張三豐,其實還是權力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得到這個消息後,決定躲到深山裡,因為那種大山裡還是相對安全的地點。
永樂八年三月,朱棣又讓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現在越南)的名義,到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說來也巧,經過嚴震的不斷努力,慢慢逼近建文帝的藏身地點。說來也湊巧,某一天,嚴震竟然在山道上,和建文帝意外撞見,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麼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於是就這樣,嚴震就這樣把建文帝放走了。夜間,嚴震在驛站裡上吊自殺。建文帝見自己的行蹤已經暴露,便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不堪,面容憔悴、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找東西吃、更不敢去求醫,有時拉的褲子都提不上,狼狽到了極點。這時,恰好有以前的大臣史彬等三人趕來照顧他,情況才得到了改善。幾天後,史彬三人要離開,建文帝和他們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還特地向三個人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了,一則因為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特別嚴密,容易暴露身份。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也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
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腳病發作,這時,在身邊的唯一一個跟著他逃亡的大臣程濟,冒著危險進城賣藥回來,給建文帝治療,建文帝才痊癒。
越來越艱苦的流亡生活,使建文帝感到自己隨時都會死掉,為了是自己的這段經歷,不被歷史湮滅,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還親筆寫了序言,然後讓程濟藏在山巖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
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這位曾經擁有天下的皇帝,竟然落到這種地步,怎麼能不感慨萬千呢。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隨著時間的流逝,對建文帝的搜捕行動,也稍稍寬鬆一點了。於是建文帝開始向東遊歷。到了十月,他在旅店遇到了、前來看望他的史彬。史彬還關切地問起了建文帝的身體狀況,建文帝說自己「近來強飯,精爽倍常」——也就是說自己胃口好,精神也不錯。
然後,建文帝跟著史彬下江南,來到了吳江的史彬家中,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件差點釀成大禍的意外。
就在建文帝在史彬家,安心住下的時候,史彬的堂叔史弘,沒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突然從從嘉興趕來,當他進入侄子史彬家時,發現一個老和尚正坐在屋裡的大堂上,並且這個老和尚,讓他覺得非常眼熟。
便問站在傍邊,有些驚慌失措的史彬:「大師從何而來?」
史彬在慌亂中,竟然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史弘倒是沒再問,而是把史彬拉了出來,然後悄悄的說了一句、讓史彬嚇的魂飛魄散的話:「此建文皇帝也」。史彬連忙結結巴巴的矢口否認,史弘篤定的說,自己曾經在東宮親眼見到建文帝,並且建文帝還救過他的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史彬看實在瞞不過去了,於是只得如實相告。但他知道,自己窩藏建文帝,可是禍滅九族的罪,要是自己的這個堂叔去告發,後果不堪設想。沒想到,這個史弘也是個有情有義的正人君子,並且還是個忠臣,聽完連忙來到建文帝的面前,倒頭便拜,並痛哭著問建文帝的近況。建文帝心如死灰般平靜的說:「多虧了這些一同流亡的大臣們照顧,供我衣食,我才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終老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對建文帝來說,政治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寬鬆了,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建文帝因為出身皇家,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這個皇孫的教育,也極為重視,為他找了當時一流的大儒,給他上課。建文帝自己也酷愛讀書,並且文采出眾,而從天下至尊的皇帝,淪為亡命天涯的逃犯,這其中的落差和痛苦,一般人難以想像,這種特殊的經歷,也時常讓建文帝承受這巨大的心理煎熬,而詩是他抒發這種極度痛苦的一種最常用方式,所以他有很多詩作,其中一首為: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那種逃亡的淒涼無奈,人生的悲苦無助,命運的坎坷起伏,都在詩中表達的淋漓盡致。但意想不到的是,也正是這些詩稿,使他的命運再次出現了極大的轉折。
和建文帝同住的,有個九十多歲的老和尚,這個老和尚雖然九十多了,但依舊身體非常好,並且還有些學問。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這個老和尚偷了建文帝的詩稿後,竟然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裡,大言不慚地說,他就是建文皇帝!
這可是驚天大事,岑瑛大為驚駭,哪敢有絲毫耽擱,馬上報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與其合住建文帝,一併逮捕,用快馬急報朝廷。當朝皇帝很快下詔:「押解回北京」。
皇帝命御史在宮廷中進行審訊,那和自稱,自己已經九十多歲了,只求速死,只有一個要求,想死後葬於祖父朱元璋的陵墓旁。看來這個九十多歲的老和尚,追求的死後的榮耀,可能覺得自己九十多了,也活不了多久了,於是想死後虛榮一下,想被人當成建文帝下葬,滿足一下他這種畸形的虛榮心。
但這個老和尚,顯然是老的有點糊塗了,他低估了御史的智商。
御史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現在是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一下子就把這個老和尚,問的啞口無言了,後來,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裡人。報請皇帝後,和尚被判處斬立決,下錦衣衛監獄關押,這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到老落得的個不得善終。
而一同被抓的、真正的建文帝,此時也把實情告訴了御史,御史馬上密奏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來探望虛實,看看這個建文帝到底是真是假。
建文帝一見到吳亮,就脫口而出:「你不就是那個、曾經服侍過我的吳亮嗎?」
吳亮連忙故意回答說:「不是」。
建文帝非常確定的說道:「記得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裡拿著壺,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難道你都忘了嗎?還敢說不是你!」
吳亮聽完這些後,伏地大哭,他判斷,這個應該就是建文帝了,不過畢竟過去了幾十年,經過這麼多年的逃亡生活,建文帝的模樣,與以前當皇帝時,也大不相同了。為了進一步確定,他要求看看建文帝的左腳,因為作為貼身太監,他知道建文帝左腳趾上,有顆黑痣,查看後果然有,這確定是建文帝無疑了。吳亮做夢也想不到,幾十年後,還能與這位昔日的皇帝,在這種場合,以這種方式見面,一時間痛哭流涕,不能仰視。
在確定完身份後,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都叫他「老佛」。建文帝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為很難給他一個名分,所以建文帝的墓,也就成為一座無名墓。
但是,在建文帝逃亡過程中,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特殊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