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娛樂平行世界

大道小說網 一五一 重磅一 文 / 污了您眼

    九月二十八日,在科索沃戰爭戰爭爆發的第四十六天,華夏駐南聯盟的大使館被美國的b—5轟炸機,投擲了五枚精確制導導彈,其中四枚當場爆炸,造成了三名華夏記者死亡,數十人受傷的慘劇。

    在看到了這一報道後的第一時間,江河便將早已準備好的文章發表在了自己的官網上,與全世界的華人們一起強烈譴責美帝國主義的卑劣行徑,深深哀悼因為不知內情而中彈的三位記者。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了南聯盟擊落美國f—127夜雕戰鬥機時,江河便知道華夏駐南聯盟大使館可能難逃一劫。可惜這次不像雅加達事件那樣,江河能有介入其中的能力。

    這是東西方兩個大國間的軍事與政治博弈,江河要是敢參與其中,提醒華夏方面率先轉移人員和戰鬥機殘骸,先不說如何給華夏政府解釋自己從那收到的消息,就算解釋了,依據華夏政府一貫的對內作風,他們也會再給江河安上測謊儀重新檢測一番。

    到那個時候,自問只能遭受住美女逼供的江河,可就要把所有的一切交待了。那麼江河的後半生估計都要在華夏的秘密實驗室中,如同達文西同志一般成為被研究對象了。

    所以江河只能先把祭文寫好,在第一時間內與內陸民眾譴責美帝國主義的暴行。

    九二八事件發生後,很多華夏內陸的大學生到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駐北平、黃浦、奉天等地的使館前示威遊行,但遊行活動在後期時也出現了失控的苗頭,群情激憤的遊行者焚燒美國快餐店、破壞美國使領館,甚至還有一些批評政府懦弱的言論也開始流傳。此外,華夏的愛國黑客也開始大肆攻擊美國網站,導致了中美網絡大戰,雙方各有百餘個網站被插上了對方的國旗。

    對於這些行為,西方的媒體普遍認為是華夏政府在背後縱容的結果。因為在華夏內陸,自九一年的八平方事件後,申請遊行是基本不可能獲得批准,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遊行。比如去年印尼雅加達發生針對華人的暴動時,在第一天就有上百位華人遭到殘忍的殺害和性侵,華夏政府依然沒有批准任何遊行活動在內陸展開。

    有了西方媒體的分析,許多西方民眾都開始逐漸相信九二八事件的幕後原因。

    即華夏政府派遣軍事顧問幫助南聯盟擊落了美國的f—127夜雕戰鬥機,然後從南聯盟政府手中用錢買到了戰鬥機的殘骸,並且將殘骸運回了華夏駐南聯盟使館地下室,進行研究和分析,欲取得美國最先進的隱形材料技術和其他的技術發明。而美**方自然不甘心華夏取得技術,便派出了b—5轟炸機從本土出發,轟炸華夏的大使館。這也是為何美軍會用五枚精確制導的鑽地導彈,轟炸到大使館地下室的原因。

    幸運的是,那枚落到地下室的導彈並沒有爆炸,於是華夏不僅獲得了最先進的戰鬥機技術,還獲得了最先進的制導技術。讓華夏在這兩個技術方面,分別提高了至少二十年和十年的水平。

    雖然全世界除華夏內陸以外,都相信著這種最靠譜的猜測,但暗地裡吃虧的美國和暗地裡得利的華夏,都一直沒有對這種猜測發表任何看法。但不論猜測是否屬實,在二零零八年時,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f—127夜雕戰鬥機,全數推出了美軍的戰機序列。

    其實拋開美軍轟炸華夏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情不談,江河是完全支持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的。

    與華夏政府在內陸向**告南斯拉夫平民被炸,南斯拉夫人都上街反抗美國的侵略不同,身在香江的江河卻發現全世界的媒體都在報告北約聯軍的戰況,而南斯拉夫人其實是上街慶祝獲得了自由和民主。這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能這麼快這麼狠的對南聯盟採取行動,說起來也與華夏政府有一定關係。

    這種多米諾效應般的情況,最開始還得從摩加迪沙事件說起。

    因海盜而在後來聞名的索馬裡,於一九六零年成為獨立的索馬裡共和國。到六九年時,索馬裡的軍事將領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政變成功,成為了索馬裡民主共和國的總統,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平均主義路線獨裁統治。

    九零年時,索馬裡叛軍攻入首都摩加迪沙,結束了巴雷政權。在勝利之後,由幾股勢力組成的叛軍因意見不合而反目,一幫人擁護入過監獄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一幫人擁護穆罕默德·阿里·馬赫迪。於是為了權力,艾迪德和馬赫迪在摩加迪沙開始了火拚。沒有了統一的公認領袖,再加上索馬裡的各地方勢力也有著武裝力量,因此索馬裡爆發了一場幫派組織般的小型民兵單位為主體的軍閥內戰。

    由於索馬裡境內的戰爭已經變質成一種盜匪幫派之間互相爭奪地盤、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混亂,再加上索馬裡南部的饑荒問題,於是聯合國希望能通過解除各派系的武裝,在索馬裡境內扶植一個西方式的中央政府。但對於索馬裡當地的各個武裝派系來說,他們並不想接受這種西方文明主導的政治方式,也不願意放棄武裝與自我防衛的力量,因此除了敵對的派系的內戰之外,外人的介入也成為了他們一致對抗的目標。

    九三年六月,聯合國部隊嘗試將艾迪德所擁有的無線電廣播電台關閉,以制止其進一步散播反聯合國的言論,之後艾迪德的民兵們則進行反擊,在衝突中射殺了23名巴基斯坦籍的聯合國部隊士兵。

    同年十月,因為六月的廣播電台關閉事件,以及九月時艾迪德的民兵對巡邏的美國與聯合國部隊開火之舉動,美國陸軍在得知兩名名艾迪德高階幕僚的所在地後,為逮捕他們而發動了「艾琳行動」,也就是後來聞名的「黑鷹墜落」。

    這次行動,美軍順利的逮捕了目標,但卻因在前期軍事打擊艾迪德的行動中,造成六千至一萬人的死亡,其中三分之二為婦女及兒童的事件,被艾迪德拉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

    這場被稱為「摩加迪沙之戰」的激戰中,美軍除了直升機和車輛等財產損失外,還有十八名軍人戰死,一名被俘,數十人受傷。而兩名三角洲特種部隊成員,在死後屍體還被遊街示眾。

    摩加迪沙之戰是美軍在波斯灣戰爭之後損失最慘重的戰鬥之一,也是自越戰結束數十年後,美軍第一次發生的近距離肉搏戰。受到這次戰役的影響,美國在此後的戰爭中,都是先以空中打擊摧毀敵人的反抗力量。

    在摩加迪沙遭到了打擊的美國,在事件後還遭到了全世界的指責,譴責美國粗暴干涉別國的主權和內政。

    於是在第二年,也就是九四年的盧旺達大屠殺事件中,美國又一次遭到了指責。

    盧旺達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在法國殖民時期,法國人選擇了盧旺達膚色更白一些的少數民族圖西族作為狗腿。當盧旺達獨立後,盧旺達的政權交還給了胡圖族,從此盧旺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

    九零年時,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集團從烏干達入侵盧旺達北部,企圖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在兩族內戰期間,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支持胡圖族,烏干達支持圖西族,這更加劇了盧旺達國內種族之間的緊張氣氛。於是在盧旺達政府控制的媒體鼓吹下,許多胡圖族人開始著迷於胡圖族權利意識形態,認為圖西族是應當被奴役的對象,胡圖族人應當不惜任何代價平定圖西族的騷亂。持續的種族衝突導致反對派佔領了北方,從而取代了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而在南方,胡圖族則定期屠殺圖西族人。

    九四年四月,盧旺達的總統和布隆迪總統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在有心人的組織和煽動下,胡圖族人開始大規模屠殺圖西族人,其中也包括那些幫助和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屠殺從首都基加利開始擴散到盧旺達全國,從四月六日到七月初的百餘天,共約有兩百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四百萬人流離失所。在七月時,圖西族**集團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擊敗胡圖人政府。四百多萬的胡圖人由於害怕遭到報復,便逃到周邊鄰國,上萬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中。

    四月初時,本來美國是想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軍事介入這一事件的,但在聯合國大會上表決時,遭到了華夏政府的堅決反對,指責美國出兵盧旺達是侵犯他國主權。再加上去年索馬裡行動的遭遇,美國政府便放棄了軍事介入的想法,與美國共進退的英國也放棄了干涉的打算。而盧旺達當地駐紮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也因為美國而持觀望態度,整個國際社會也袖手旁觀。

    於是在各種原因的綜合下,近代最嚴重最血腥的大屠殺便這樣在盧旺達展開了。事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認為美國對此事件負有責任,認為美國此次的不干涉態度是造成屠殺的重要原因。

    於是在九七年,一個簡稱為r2p的新概念開始在國際上流傳,即政府有責任保護平民,如果一國政府做不到,國際社會可以採取行動。到二零零五年時,全世界各國元首無異議的在聯合國大會公報裡,正式規定了r2p在聯合國框架內的基本原則。

    r2p規定了五個很難同時滿足的條件。第一,必須是集體行動,而不是當個國家對他國採取行動,以避免侵略之嫌。第二,必須安理會授權。第三,最可能受到軍事行動影響的鄰近國家必須願意配合。第四,和平手段無效。第五,某國政府明顯的讓民眾受到了反人類罪行的威脅。

    如此苛刻的五個條件,本來r2p協議就應該是聯合國制定來看的。可惜在後來的二零一一年時,有錢到自認無敵的卡扎菲成為了r2p的第一個運用者。

    第一個集體行動條件,聯軍的行動完全達標。第二個條件,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達成了授權。第三個條件,阿拉伯聯盟主動提出設立禁飛區。第四個條件,安理會的1970號決議要求卡扎菲停火,卡扎菲不接受。第五個條件,卡扎菲這個腦殘竟然靠外國僱傭兵鎮壓本國民眾,並且在電視講話中對班加西民眾說:我們今晚就來,如果不在軍隊進城前放下武器,那就無仁慈、無寬恕,軍隊一家一家搜,就算躲到女人衣櫃裡也要抓起來!

    自作孽不可活,卡扎菲的腦殘是誰也救不了。即便是向來當別國發生內部糾紛和動亂時,一般都是不干涉別國內政,而當內部爭端演變成為國際衝突之後,一般也是要麼棄權要麼否決,堅持其不干涉內政立場的華夏政府,都在對利比亞問題上投了贊成票。

    當然,華夏在主權問題上一貫採取不干涉態度,也是因為民主的國家各有各的政體,不民主的國家都是那麼相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