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局長成長史

大道小說網 1034、在夾縫中生存需要政治智慧 文 / 徐浩瀚

    東州市市委共有11名常委,分別是市委書記王國棟;市委副書記、市長宋雲生;市委副書記時明祥;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盛治仁;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傑;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窶勝忠;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勝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鄧雲聰;市委常委、龍灣區委書記窶黨濟;市委常委、副市長傅全勝;市委常委、團市委書記畢全力。請用x.Ne訪問本站

    作為最年輕的市委常委,也是東州最年輕的副市級幹部,畢全力很清楚自己是趕上了在其他崗位工作的同志幾十年也難以遇到的好機會。上一次大面積提拔年輕幹部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要求,許多大學畢業的年輕幹部得以重用。現在的總書記、總理,都是在那個時候破格從副處提升為副廳,當然這一次不是全面提拔年輕幹部而是從事共青團事業的年輕幹部,有許多得到了快速成長,在許多地市,共青團市委書記都成為市委常委,讓那些在局處長崗位上工作了許多年的四十多歲五十出頭的中年同都為之眼紅不已~~但這沒有辦法,全國的大趨勢都是如此。

    在畢全力的心裡,對於自已未來能不能像周強、胡春華、韓正、姜大明、袁純清這些老團干一樣成為正省級幹部、更遠一點,能不能像李源潮、劉延東、王兆國這些老團幹成為副國級甚至更上一層樓,心中還是抱著遠大的期望。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在此之前,畢全力哪裡想過自己年僅31歲就成為副廳級?東州市七、八十個在職的正處級幹部,論資排輩,八輩子都排不上自己。但趕上了好機遇,一旦成為副廳級,這視野就迅速開闊。隨著在中央黨校地廳級中青幹部培訓班的學習,畢全力更感覺到,年輕就是優勢,而到了地廳級這個局面,工作業績將是決定自己能不能陞遷、能不能更快陞遷的決定性因素。當然,評價工作業績的標準,不是由人民群眾來決定的,而是由上級,特別是由市委、市政府兩個一把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或者是中央領導來決定的。假如上級領導對他畢全力的某一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那在35~40歲之間成為地廳級的一把手,也不是不可能!

    隨著晉陞為副廳級,畢全力的心裡對仕途的渴望也一天天地強烈起來,對工作業績的渴望也一天天強烈起來。青聯希望小學的構想,正是基於自己擔任團市委書記、市青聯主席,手中的資源比較少的這個背景,而青聯希望小學如果能夠建設成功,並打出影響,那自己在團省委和團中央,在市委和省委,都有可能寫上重重的一筆,這是目前狀態下最好的謀略了。

    原來畢全力以為,建設希望小學很簡單,只要投入40萬元,把學校建設起來,就大功告成。實際上,40萬元建設希望小學,往往只能建設校舍,而涉及到土地征遷、管網鋪設以及學校建成後的教育裝備、師資配備等,都需要更多的投入。還好,希望小學;是建設在農村,土地征遷往往是用的是宅基地,管網建設還比較少,但也需要把水和電引進來吧,需要建設基本的排污管道吧,好歹幾百個學生在一所學校裡讀書,每天拉屎排尿總需要順暢地排出去吧。所以,建設希望小學,沒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40萬元真幹不了什麼。

    第一所青聯希望小學,在宋雲生的支持下,在延平縣委書記廉松的支持下,已經到了隨時都可以開建的程度了。但到現在都沒有奠基,就是因為畢全力知道這第一所青聯小學奠基意義重大,誰來出席這個奠基儀式,相當微妙。按說,共青團與工會、婦聯,都屬於黨委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奠基儀式應該請市委書記王國棟來主持;但畢全力還是希望由宋雲生來主持。參加過多次市委常委會,作為排名最後的市委常委,畢全力感覺自己基本上就是一個舉手的橡皮圖章,即使如此,這舉手和不舉手,也讓畢全力每開一次常委頭都像被脫了一層皮一樣難受。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王國棟與宋雲生意見一致的時候,畢全力當然不必太在意其他常委們的不同意見,堅決舉手贊成;而當王國棟與宋雲生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畢全力覺得自己就是放在火上烤的活羊,想活不知道該怎樣活。

    抱著多觀察、少表態的學習態度,畢全力把市委常委當作了學習執政經驗的最佳平台。在這觀察與學習的過程中,畢全力也學到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很多微妙的局面。王書記好像知道自己在常委會上不擁有絕對的多數,所以多數情況下都比較尊重宋雲生的意見,以換取宋雲生支持他的意見。在11個常委中,真正與王書記站一個戰壕的,只有常委副市長傅傳勝,當王書記任市長的時候,副市長曾與他並肩作戰。而宋市長與盛鄧長、鄧市長毫無疑問是一個隊伍的戰友;而政法委高書記與龍灣區窶書記,則是前市委崔書記系的人馬,目前看正是王書記的事情,往往是從他紀檢工作出發來決定贊成還是反對。畢全力感覺到,與自己情況相近的情況有三個人;時明祥副書記屬於空降幹部,到東州工作才幾個月,自然是不輕易發言;宣傳部窶部長原來與前市委崔書記走得較近,但也屬於外來幹部;自己在這常委行列裡純粹是個小屁孩兒,更輪不到自己發言的權利。無門無派,無慾無求,本來倒也輕鬆自在,但問題是當別人伸出橄欖枝的時候,接還是不接,這似乎就決定著命運前途。

    在幾次常委會上,似乎宋市長的意見佔了上風,當然宋市長提出的提議,往往是站在全市發展角度談的,談得很有水平,這個時候,在大家發言表態的時候,畢全力注意到:市委副書記時明祥好幾次肯定和支持宋市長的意見。而王書記的意見,在多數情況下,時副書記選擇了沉默。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信號,畢全力無法揣度時書記是怎麼想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時副書記與王書記沒有站在一起。這樣一來,雖然沒有哪位常委在市委會上可以佔絕對優勢,但宋市長的優勢已顯示出來,他自已有三張鐵票,加上時副書記,加上他畢全力,再隨便能說服一個人,他的意見就會通過;而王書記要想貫徹他的主張,恐怕費的精力要更大些,還不一定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黨管幹部,按說在一般的地方,市委書記都會擁有絕對的權威,但現在,由於副書記職位的減少,市委常委會取代了原來的書記辦公會,大家都是省管幹部,雖然級別上差了半級,但同樣是誰也無法真正管誰。所以,在多數常委會上,當王書記提出意見之後,一般情況下宋市長會表示支持;當宋市長提出意見後,王書記也會表示支持,很顯然,這是兩個一把手事先溝通過的,在某種程度上都達成了妥協,在利益分享的基礎上形成一致意見。在短時間內,王書記想全面的調整各局委辦一把手的努力,如果沒有宋市長的支持,恐怕也很難辦得成,所以各局委辦一把手的調整,必須聽取宋市長的意見,也要照顧到宋市長的要求。在重要的決策部署上,市委也要充分尊重市政府的意見。這就形成了市委書記與市長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和氣一片,談笑風生,從外表看上去,還真看不出這微妙之處。但畢全力看得出來,畢全力懂得,如果市委書記無法有效控制局面,一樣不會在全市形成絕對的權威,一樣也會有強勢市長存在。當年的大連、瀋陽,兩個強勢市長,事跡曾經影響全國,下面各局委辦的頭頭們只聽市長的,對市委書記則是表面尊敬,在實際執行的時候,更多的是以市長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就是畢全力在綜合分析比較,特別是分析比較了王書記和宋市長各方背後的影響力之後,決定向宋市長靠攏的重要原因。但現在有一個難題困擾著他,那就是:第一所青聯希望小學的奠基儀式,如果能有兩個一把手同時出場,那政治效壓將會非常大;但如果同時出場,宋市長就感受不到這延平縣的青聯希望小學是他鼎力支持的結果。這又怎麼能證明他畢全力是主動靠攏他宋雲生的呢?

    所以,畢全力一直在期望著能夠讓宋雲生出席奠基儀式,而王書記又恰恰有無法出席的合適理由。畢全力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在等待了兩個月之後,機會終於來了。7月中旬,王國棟書記跟隨清江省黨政考察團赴江蘇、山東進行調研,行程為8天。畢全力在這一天上午與延平縣委書記廉鬆通了電話,得到了廉松的肯定,明天或後天,都可以舉行奠基儀式;畢全力立刻向王書記作了匯報,告訴王書記,延平縣青聯希望小學的準備事宜已完成,延平縣廉書記建議明天或後天舉行奠基儀式,向王書記請示,怎麼辦。王國棟答覆:讓時書記去參加吧。畢全力立刻向分管黨群圍工作的時明祥副書記當面匯報,請時書記參加奠基儀式,得到了首肯。畢全力在得到肯定答覆之後,小心翼翼地請示時書記:是否有必要請兩位一把手也出席奠基儀式?時明祥的答覆是:王書記不在家。如果宋市長有時間,能參加,壯壯聲勢,也體現了主要領導對這件事的高度重視,是一件好事。畢全力竊喜,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於是,畢全力從時明祥辦公室出來,就與宋雲生聯繫,得到了宋雲生答覆有時間之後,立刻感到市長辦公室,向宋雲生表達了感謝,並誠懇地邀請宋雲生參加延平縣青聯希望小學的奠基儀式,時間明天或後天都可以,只要宋市長有時間。宋雲生笑著問:「都誰參加啊?」畢全力說:「宋市長您致辭,請時副書記支持,我代表青聯發發言,延平廉書記代表延平縣委發發言,其他只要參加的人員包括:東州市團市委的工作人員;東州市教育局的部分領導;東州市部分青聯委員,延平當地的同志。」宋雲生說:「那是安排在明天吧。明天上午,我去參加希望小學的奠基儀式,這很有意義,是造福民生的好事;正好我也跟教育局的新文同志囑咐囑咐,跟廉松同志囑咐囑咐,學校建成之後,在投入與管理方面,要做好後續工作,把好事辦好。」畢全力說:「宋市長對我的關心與幫助,我都銘記在心。您過去擔任市委副書記分管團市委工作的時候,就一直對我、對團市委非常關心與重視;現在,您是政府一把手,也這樣關心團市委的工作,我真是太感激了。」宋雲生笑著說:「全力同志,我們雖然工作職責不同,但都是為了東州經濟與社會的發張在精竭慮,都在努力完成好黨和上級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都是在履行人們公僕的職責。建設青聯希望小學,很好地彌補了財政投入相對不足的缺憾,用社會各界的力量為東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貢獻,及凝聚了人心,也弘揚了愛心,更促進了發展,這樣的事情,我不支持怎麼行?全力,我會全力支持你的工作的。」

    畢全力自然是感激萬分,說:「市長,我下午親自把您的致辭稿送過來,請您斧正。」宋雲生說:「不用了,我相信團市委能夠把握好高度。明天奠基現場,把稿子準備好就成。」畢全力說:「好的,市長。」宋雲生微笑著把畢全力送到門口,用力地握了握畢全力的手:「我手頭還有幾件事要處理處理,下午不必送稿子來了。」畢全力說:「好的,市長。」宋雲生說:「你要建設10所希望小學,如果有時間,後面的9所,我仍然要去給你捧場,不一定是奠基,有可能在竣工交付,有可能在正式開門辦學。」畢全力說:「太感謝宋市長了。」

    回到團市委,畢全力立即安排魏錦圖與市教育局聯繫,安排郝丁一準備好各類文字材料,並與青聯委員聯繫。畢全力在團市委根本做不住了。宋雲生要去,時明祥要去,這現場的準備工作同樣要萬無一失。雖然廉松說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但不親眼看一看,又怎麼放心得下?

    去延平,得有熟悉延平且讓人放心的人。畢全力馬上想到了方圓,找出方圓的號碼,給方圓撥了過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