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官路無疆

《》章 節目錄 1061 原因眾多 文 / 滄海而立

    官路無疆-1061原因眾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被喻為「第一難事」的計劃生育工作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拓路架橋,舊城改造等公益事業的進行,順應時代的潮流,來到了政府官員的議事簿上,來到了普通市民的餐桌間,來到農民的田間地頭。

    但這也迎來了拆遷征地的難題。

    現在政府最為頭痛的難題!

    曾省長深有體會,政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拆遷征地的過程已形成政府之痛、民生之痛、發展之痛。特別是在城鎮化進程之中,大量的人口湧向城市,在加速城市化發展步伐的同時,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道路越修越多,交通卻越來越擁堵。拆遷越來越多,居者有其屋卻越來越困難。城市人口的爆增,更顯現出城市規劃的滯後,因為拆遷,不見硝煙卻勝似戰場的個體生存環境爭奪戰演繹到了極限。

    他深知,拆遷征地成為「最難」問題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城市化進程過速,西方國家用一兩百年才走過的城市化進程,我國只用了短短幾十年。拆遷征地難的第二個原因,是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改制和破產企業多,失業人群過大。面對因拆遷征地而走進門來的政府官員,民眾積怨正好藉機爆發。拆遷難的第三個原因是利益博弈嚴重失控。開發商和拆遷戶都要求利益最大化。現有土地上的居住者大多屬於低收入群體,他們希望能因拆遷征地而一次性滿足他們的生活住房、子女就業、全家社保等所有生存之需。而一些拿地心切、法紀意識淡薄的開發商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盡快解決拆遷矛盾,動不動採用非法手段進行野蠻拆遷。為了達到各自目的,拆遷戶、開發商無所不用其極。

    未來一個時期,各地城鎮化還將推動許多農民告別土地。在愈炒愈熱、愈演愈烈的拆遷征地矛盾面前,面對一次次無限延期的拆遷工地,開發商怎麼辦?面對即將失去的家園,拆遷戶應該怎麼辦?面對因拆遷而被「彩繪」的當權者形象,政府怎麼辦?

    他想得太多!

    要做的感覺更多。

    征地拆遷,不僅僅涉及「光明大科」一家開發商,還有許多工程也存在,有的或許更甚,問題還可能存在更多。

    曾省長最覺得有必要對城市征地拆遷做一個綜合性的調查,這一調查,還真叫人觸目驚心,有的民眾稱其拆遷為「血拆」。

    有這麼嚴重麼?

    處理完了「孤島」事件之後,他繼續深入的對征地拆遷調查,反應出來的問題比較多,而且多是反應開發商與政府有關部門一起強拆,省城所在地的西江市最為突出,一位拆遷戶反應,只因未與拆遷公司簽合同,走廊被人裝上一扇鐵門,導致全家人有家不能歸;緊接著,開發商發現堵門、甚至砸房子都不見效,便開始進行**傷害,精神摧殘。

    有一位於六七十歲的老者只因未簽協議,被突襲而來的數人毆打,左肘關節骨折,左耳鼓膜穿孔。兒子脖子後部被磚沿剜下一塊肉,女兒被多人按倒在地,左腿被人用棍子猛擊且遭捆綁,頭部和嘴也被膠帶粘住。事後,她被診斷為左腿膝蓋後十字交叉韌帶撕裂。黃洪虎老伴被這場黑夜中的暴行嚇得渾身顫抖;直至如今,一聽到嘈雜的聲音,她就會大小便失禁。而有的開發商乾脆拆你沒商量,在許多戶主還沒有簽訂任何協議的情況下,成片的房子便成為了廢墟。最近這幾年,三江一些地區城鎮房屋拆遷和農村征地過程中,以血抗爭的惡**件時有發生,全省各地因拆遷糾紛引發的惡性個案,不勝枚舉。拆遷命案也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各界強烈不滿。

    目前,曾省長知道拆遷征地問題依然嚴重,野蠻拆遷的惡**件還在發生。根源是它牽涉到地方政府的一個核心利益,那就是地方政府抓政績,一些地方拆遷征地目的也由最初為民造福的舊城改造,發展到了房地產開發,炒賣地皮。許多地方政府把賣土地作為地方經濟的主要財政支柱,名曰土地財政。在幾天的走訪過程中,他看到了同在省城繁華地段,有兩處多達百畝的建築物已拆除多年,但一直沒有開發。有一塊地皮上已長出二人多高的樹木和野草,周邊垃圾成堆,污水遍地。

    他不禁要問西江市政府,「為什麼空著?」

    得到了回答卻是,「這個土地儲備。」

    曾省長只能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同一座城市的邊緣,他又發現城市一邊在周邊大肆掠奪農田,一邊在繁華地帶久拆而不建,這樣的土地儲備,政府難免有等著好主顧來賣高價的嫌疑。一些拆遷戶反映,那種既傷害群眾感情,又影響干群關係、「一凶二狠三胡來」的野蠻拆遷依然有恃無恐,有的對被拆遷群眾進行恐嚇、毆打,有的鬧出人命案。

    他讓省信訪辦梳理了一下,最近幾年,三江省城被拆遷戶群體圍堵政府機關的事件,每年不下五六件,避開那些早已被媒體熱炒得血淋淋的個案,他選取了一個普通野蠻拆遷個案,親自前往進一步瞭解情況。

    這個拆遷主顧叫老關。

    老關的房子是父親遺留下來的兩間小平房。父親是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有功之人,解放後政府分配給他四間平房,由於解放初的住房是供給制,老人過世後,兩個兒子各自居住了兩小間,關家兄弟依照政府的相關規定,繳納了住房保證金和房屋租金,還修繕過幾次房屋。2000年的時候,因馬路拓寬,關家的房子成了臨街門面,兄弟倆便把房子的前半部分租讓出去做經營門店,還去工商部門辦理了經營許可證。老關因工傷下崗後,每個月只有500多元的工資收入,日子過得很清苦。好在妻子在商場當部門經理,她承擔了家裡的大部分開支,工作之餘又悉心照料丈夫,經營門店每月都有租金收入,老關家的經濟條件漸漸有了一些改善。他經常去醫院作康復治療,病情得到穩定,簡陋的家裡充滿了溫馨和祥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