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大道小說網 第六百三十四章 道德 文 / 曉風

    周全有也動了談興,笑著道:「黑娃,你這廝是好樣的,我記得你二十三?」

    「排長,俺二十四了。|」

    「哦,對,又過了一年,現在是崇禎十三年。告訴你黑娃,這些甲騎練的可苦,也得不怕死,你知道人家幹什麼去?」

    「吃苦麼,莊戶人怕什麼吃苦,怕死俺也不怕,俺活到現在是賺的,又著實過了兩年想也沒想過的好日子,替咱大將軍賣命死了,以後家裡只等著享福……俺不怕。」

    「嗯,嗯!」周全有點點頭,笑道:「你和李金魁幾個都是二十來歲,守在家裡侍弄那幾畝田做什麼?上頭授課時說過,你瞧著現在是天下大亂?狗屁,更亂的在後頭!想過好日子,先甭怕死,越怕死的就越早,等這一段過去,咱們大將軍回來了,再挑兵時,你就應募去。聽說咱莊丁比普通人容易通過,你可甭把機會給浪費了。」

    「嗯,俺就這樣想的。」

    「俺到時候也去。」

    應聲的全是二十來歲的棒小伙子,其中有河南流民,也有東昌本地人。這些人都是百劫餘生下來的,知道周全有說的是正經話……越怕死,死的越早,這年頭已經這模樣,再亂下去,自己死便死了,能叫家人過上好日子,才是真的。

    以大將軍這樣的地位,他的話在莊戶人眼裡和聖旨也差不離了,跟著他,大傢伙心裡頭踏實!

    「弟兄們,甩起膀子走哇,早到臨清,早下城池,輜重營的弟兄們可都等著搬糧食哪!」

    轟笑聲中,步兵隊伍在旗幟之下,果然也是走的更快了。

    ……

    ……

    「太師,李青山又一次覆信,說是往臨清的絕不是他的人,也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雜碎。他說,這事兒他也是無法,如果他往東昌去,更坐實了他要打臨清的傳言,所以現在他帶著主力回轉,就在陽谷一帶屯著等招安,他還說,要太師趕緊招安,再遲的話,他麾下兵馬太多,沒準又有誰有異志……」

    上次給李青山送信去後,劉澤清原以為李青山會趕緊把往臨清一帶的兵馬撤回,同時撤東昌府城之圍,兵馬回縮,等他進濟南底定大局之後,再向朝廷上書給他招安。

    這一切是計劃好的事,誰知道這廝辦事委實毫無章法可言,現在索性摞開手不管,兵馬已經縮到陽谷南邊去了,再往南,怕都要回到梁山泊了。

    最近不僅是臨清的事,兗州陽谷和東平州一帶的士紳世家都頗有怨言,這李青山鬧騰大了,兩萬來人幾乎是把這半個兗州的無賴青皮混混都裹挾進去了,全是好吃懶作沒人性的主,一路橫掃跟蝗蟲一樣,不分大戶小民,反正能搶的就一定不會放過,軍紀比官兵還要壞,簡直是混蛋之極。

    不早點招安,這混帳還不知道要鬧成什麼模樣,招安之後,給他幾千額兵的定額,剩下的解散,地方也就要安靜許多,兗州和東昌原本都是山東最富的地界,兗州種的棉花全運到臨清賣,還有各種土貨物產,都指著到臨清的商行販賣去,現在這戰禍連綿不絕,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

    這些中小世家雖然力量不大,損失卻是比大世家大的多,也是急切的多,種種意見彙集在一起,也是一股叫人不敢小覷的力量了。

    劉澤清這幾天嘴角起了個燎泡,火氣大的嚇人,聽到李青山的話之後差點倒不上氣來,見他如此,眾心腹大將連忙上前,勸的勸說的說,最後還是柏永馥的話劉澤清聽的入耳:「大帥,現在說啥也沒用,不過幾千萬把的響馬,估計是藉著李青山名頭嘯聚起來的,可能還有不少河南流民在裡頭,派幾千精兵去衝散了也就完了,不值得著急上火。」

    「柏將軍說的是。」

    「柏哥說的有理,俺覺得對。」

    劉澤清的兩萬來兵,核心精銳是有五六千人,其中大半是騎兵,其餘的兵丁肯定是不能和九邊的邊軍比,但和響馬比還是有點信心的。

    「國柱現在在哪裡了?」

    「剛到陽谷地界,說是已經和李青山部下見著面了。」

    「……」

    劉澤清默然不語,歎了口氣。現在已經是三月十六,調兵已經十來天了,結果張國柱麾下三千多人,到現在才走了二百來里。

    他也知道,這不是張國柱成心,而是部下都不想打仗,想去濟南發財。剛進城肯定要搶上幾天,都憋著一股勁去發財,誰想打仗?

    發下的銀子,張國柱等將領肯定多半私分了,拿零頭髮下去,然後層層扣下去,普通小兵能分個錢串子就算祖上有靈。

    「唉,再發一萬銀子勞軍吧……」劉澤清還沒摸著濟南的邊,自己的部下雖然拼了命走,一心想發財,一天也就三十里地,還得自己掏錢賠上晚飯的糧食,再這麼下去,老底都得賠光了。但臨清的事不管是肯定不行了,他決定再給張國柱部下一萬銀子,同時又對柏永馥道:「柏兄弟,看來只能再調四千騎兵,由你領著,也往東昌走一遭了。」

    「這個……」柏永馥一楞,不過也只得道:「末將當然要替太師效力。」

    「你拿兩萬。」劉澤清知道不掏錢不行,顧不得劉源清殺雞一般的掙扎使眼色,又開出賞格,待柏永馥謝後,他才道:「我這裡一萬多人奔濟南,只報稱五千,你和國柱領小八千人,人雖少,實則就是全部精銳了,等濟南安定下來,你們再從臨清回來一起在濟南城裡頭享福。」

    一轉眼就拿三萬,這在曹州軍裡也是難得,他們每年軍餉有限,靠打劫維持軍伍,欠餉也是難免的,劉澤清一次拿這麼多銀子出來,也算真的大出血了。

    當下柏永馥領了軍令,帶著四千騎兵,轟隆隆開往陽谷一帶去了。

    待這一批精銳走後,劉澤清才放了心,開始叫幕客提筆給張溥覆信。原來這陣子風聲大惡,張溥一路遊歷已經到了高密一帶,聽聞消息後覺得不大妙,寫了封信來,勸劉澤清要以大局為重,莫要使局面再惡化下去,劉澤清對這個恩主雖然膩味,但也不敢怠慢,這邊把事情佈置好,接著就是覆信,請張溥放心。

    ……

    ……

    劉澤清的覆信是三月十八送到了張溥手中,事隔幾天,張溥沒有接到新的消息,但看到信的內容,見劉澤清把主力全派到東昌,頓時也是放心,微微一笑,叫家人把信收了。

    眼見膠州在望,張溥的心思也有點異樣起來。

    從打濟南往青州,再往萊州,一路情形叫張溥感覺十分彆扭。

    官道雖然還是那樣破爛,但有一些地段明顯是修過了,該補的補過,橋樑也修的十分堅實,易於叫大軍通過。

    同時一路上沿道路兩邊,他看到不少農莊,也進去一兩家參觀過,對他來說,那種衝擊之感十分強烈,農戶與他說話時那種自信和滿足的神采和目光,叫他格外的不舒服。

    「北地之民,簡直沒有教化,對我等讀書人,殊乏敬意啊!」

    在江南,張溥哪怕不亮身份,憑他一乘小轎,書僮在側,家僕跟隨的景像,一看就知道是名士出遊,平頭百姓見了,只有叩頭的份,哪裡還敢這麼平平常常的看他,與他談話說笑還充滿自信的模樣?

    「若這般情形,雖富,卻毫無規矩禮儀矣!」

    所謂倉稟足而知禮儀,但一路上農莊裡看來,但見種種叫張溥不舒服的景像,是官吏主持生產和生活,而不是儒生和宗族,而退伍的老兵居然掌握治安和練兵,把整個農莊管的像個兵營。

    這樣的情形,簡直就是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慄!

    倒不是張溥食古不化,或是那種讀書讀傻了的書生,若是那般的人,看到民間富足,反而會欣喜。但張溥見了,唯有恐懼和反感。

    維持整個帝國的不是靠兩萬多官兵和五六萬吏員,這麼龐大的帝國,從最北到最南快馬要跑上一個月,想用真正有效率的精細管理是很難想像的事,而自秦始皇行郡縣制後,地方權力越消越弱,要統治這麼龐大的帝國,只能靠道德來統治。

    道德為核,然後是宗族與士紳共治天下,最少在大明就是如此,這樣的統治次序是連皇帝也被拋在統治核心之外的,除了開國的幾個帝王和異類外,明朝的皇帝其實一直是被文官們以道德約束在體系之內,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

    萬曆年間,兩年四次離開京城百里,結果就招致科道官連年上奏反對,從儀衛到邊疆有警,包括皇帝的身體,種種理由一起上,結果是皇帝漸漸明白過來,自己只是一個活著的祖宗,統治這個帝國的根本不是皇帝,而是以道德為核心的整個龐大的文官體系!

    象浮山的這些農莊的體系,正好是把文官的道統破壞的乾乾淨淨,一切以秩序,條例,公文,律條來管理,所謂的道德體繫在浮山的農莊內是沒有市場的,這裡也沒有宗族和族長,種種一切,叫張溥有窒息的感覺。

    如果整個大明遍佈這樣的莊園,那麼,讀書人怎麼擔負起教化的責任,又有誰會聽他們的教化,而整個大明的官僚體系和所有的成例,在這樣的新體系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