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1933

第一卷 軍火商人的盛宴 第二百三十四章 出油了 文 / 東方勝

    鬼子聯絡官有些凌亂了,他們的士兵在打南京政府的中央軍,中央軍在攻擊他們的步兵和沙俄人的炮兵,沙俄人的炮兵在攻擊中央軍的陣地和小鬼子的衝鋒人員。這是怎樣混亂的關係啊。

    不過隨著沙俄人的重炮發話,前面幾個陣地上的中央軍機槍暗堡也停了火。只是天知道是因為衝鋒的敵人被沙俄的火炮打掉了所以停火還是暗堡中的火力被火炮打掉了才停火。鬼子聯絡官寧願相信第二個。

    國內的百姓對小鬼子又來打熱河是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的,光熱河這就第三次了。你說說他哪次打贏過?現在台灣都被南京政府收回來了,小鬼子連個屁都不敢放,據說一大幫將軍都要求攻打琉球。台灣琉球都是當年被鬼子搶走的,哪能只收復一個呢。

    但是根據最近的軍委會軍議中還沒能討論這個問題。琉球距離台州七八百公里,只有最大的登陸艇才能到達,雖然上面鬼子的數量也少要一些,可現在南京政府的策略是以穩為主。海軍艦艇沒事去轉轉保證膏藥旗不能下海就好了,這樣的封鎖遠比打下一個琉球更讓小鬼子難受。

    大部分人對小鬼子又一次挑起戰事的看法和如今的時令差不多——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

    與其去想那麼遠的問題,還不如交給南京的老爺們去想。做農民的就想著一年有個好收成就行了。

    話說這也奇了怪了,千百年的皇糧國稅從去年起就不用交了。從去年開始各縣各鄉的稅吏非但沒有下鄉反而都被一紙調令調去了江蘇說是什麼接受培訓。除了年老體弱的又被送了回來,其他的一個沒跑,聽說先是去山東培訓又去福建整編最後又去打了一趟台灣。

    這一下真趕上當兵吃糧了,也不知道是哪個老爺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主意,還別說,這群稅吏組成的部隊據說在台灣打得小鬼子嗷嗷叫。這戰鬥力能不高嗎,平日裡那都是橫行鄉里的一把手——收稅的就是這一個差事,你若是心裡或手裡軟弱了一點,這稅款就收不足了。

    這稅款作何用?首先要把國家的正稅繳上,其次縣裡的縣長法官巡捕等是政府開支的。可那些保安團稅吏可不是政府開支就要用到捐稅了,這一部分的稅往往數倍於正稅,鄉間叫做捐稅。如有富裕的,那也用來興修水利,鋪橋修路——窮地方是不用想了。

    這一打小鬼子先是各地保安團都被正規軍收編了去,以前這批人可是鄉間的土匪也是使用捐稅的大戶,他們走了稅吏還沒高興完呢,後腳也被征了壯丁。

    就拿直隸保北定興的自耕農村民王廣田來說吧,今年王廣田就想著買一台搾油機。去年南京政府突然宣佈免除了傳承上千年的田稅之後。大家也是將信將疑。若是免了自然是好的,誰不想自己一年多吃幾月的飽飯。若是不免也就罷了。反正也交了上千年了。

    那時,村裡村外大部分人認為這事只是說一說,闖王還說過均田免糧呢,最後又能怎麼樣。闖王大軍路過之處倒是真的均田免糧了可沒一個高興的——壯年男女不和闖軍走的都被殺了,留下一片孤寡老幼望著空空如也的米缸整日號哭待死。

    可是不用路過地盤的青壯補充戰鬥損失不拿了糧食財物充作闖軍的糧餉,闖軍又怎麼能在數次大敗之後重整旗鼓最後打進京城吊死皇帝呢?親,這是廣告。

    可就是騙騙升斗小民的廣告口號,到了太平天國年間還有人願意相信。原因無他,過了兩百多年該忘記的都忘記了。

    去年到年底也沒人下來收稅。王廣田家中算是過了一個好年。三鮮餡餃子那是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因為曾經偷偷出賣了本縣兩個土匪的得到一筆賞錢的王廣田背著家人偷偷去縣裡的巡捕房買了一支洋槍。說是洋槍,價格卻要便宜得多,十元一把還送上幾十發黃橙橙的子彈。王廣田偷偷的在縣裡巡捕房附近開設的靶場中打了六發子彈後心疼的不行,就這樣王廣田的槍法還是慘不忍睹,根據巡捕說他現在只能在五米以內保證打中人,打中哪可就兩說了。也可能瞄準了胸口打中腳面。

    一發子彈巡捕房賣一毛錢,六毛錢那可是能在鎮子的集市上買上十二斤白面大餅呢。十二斤白面大餅的細糧一家五口老小能足足吃上兩天。

    可這十元錢王廣田還是覺得花的有必要。既然國家三令五申免了農稅再來了強行派捐的土匪就得有辦法和他斗才行。

    土匪強行派捐這事還真不奇怪,不是所有的土匪都去打家劫舍的。有一些土匪勢力大了以後就寫張條子,例如某家今天過生日張家莊出糧一千擔。那張家莊二話不說就得把一千擔以上的糧食和副食給土匪送去過生日。不然就等著土匪來屠村搶糧搶女人吧。

    這土匪過生日的日子也不一定,至少一年兩次——麥收秋收。但是遇上更壞的土匪一年過上三四次生日也是有的。

    雖說國家前兩年剛剛把各地的土匪剿了一個乾淨。可這土匪不是社會剛形成的時候就有的,那些土匪也不是土匪窩裡生出來的小土匪長大成為的大土匪。說到底還是潰軍,流民,流氓,混混等漸漸組織起來的。

    去年買了槍防身後王廣田感覺腰桿子一下硬了好多,第二年一開春將家中祖上傳下來的十幾畝砂田種上了花生。至於一直種糧食的那五畝旱田還是種的冬小麥,去年秋天就種上了。五月間割了麥子,種上了玉米。

    這一年的口糧田大約能落下八百斤白面和兩千多斤玉米面。免了農稅一家五口若是吃的話,玉米餅子加白面大餅那是絕對夠了。可人不是只需要吃飯的。

    就拿鄉間的諺語來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現在又流行溫飽一說,可見穿衣的重要性甚至在吃飯之前。那年賣了兩個土匪的老窩,王廣田才有的賞錢給全家人都做了一身過冬的新衣服。話說為這事王廣田本人可是擔驚受怕了很長時間,有道是打賊不死後患無窮啊。

    王廣田有時候淨想著那些土匪知道是他通風報信賣了土匪的老窩,到時候土匪等官軍走了殺上門來將一家人殺光奸光搶光。好在這事最終也沒有出現。同時這也是王廣田去年買槍防身的一個原因。

    話說這槍射程雖近了些,但是人家巡捕房的人也說了,用好了打倒兩三個人是沒問題的。那些土匪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欺負一下沒槍的百姓還行,一旦有危險跑的比兔子還快。若是村中家家買槍。戶戶聯防,土匪連村子都不敢進,一個村子若是有幾十條短槍專等土匪近了再打那誰還敢進去。可土匪又沒炮,不進去怎麼搶啊。

    雖然巡捕將這左輪手槍誇得天花亂墜,可也改變不了這左輪手槍只有三十米有效射程的事實。

    今年種的這些花生,王廣田卻不想嚮往年一樣賣給鄉里周財東開的油鋪,換一些食用花生油和做肥料的油餅,至於費用交一部分花生或油餅即可。誰都知道,搾油也是有利潤的。不然那周財東開什麼油鋪呢。這是王廣田在縣城裡買槍的時候聽說了那天津有個廠子賣搾油機的,比起傳統的兩灶一碾的搾油方式出油率要好得多。

    聽說這搾油機只要通了電就能自己搾油了。若是沒電也沒事就是多花點力氣而已,可以用腳蹬踏板的方式搾油。城裡有人將這搾油機從天津買來後轉手出售就可以獲利。

    價錢也不是太貴,王廣田合計著,將家裡去年和今年存的糧食大半賣掉加上出賣土匪老窩存下的錢剛好夠買上這麼一台搾油機的。到時候自己家在村裡開個油鋪,沒準十年八年後家中就會因此重新興旺起來。

    電力搾油王廣田壓根就沒想過,這村裡哪來的電,別說村裡,就是縣城也沒電啊。到了晚上有油燈用那就不錯了,一開始王廣田就看上了人力搾油的好處了。家裡五個人。農閒的時候不用真的閒著了,輪流踩這個搾油吧。

    像王廣田三個孩子現在最大的13歲,最小的9歲,還做不了什麼事。幾個孩子也就是趁著夏天秋天去水塘邊打豬草,然後背到幾十里外的鎮子上賣掉。這一籃豬草幾十斤只能賣到五分錢,但對小孩子來說已經是了不得的收入了。這五分錢能在集市上買一張一斤的白麵餅或是兩個保定的傳統小吃火燒夾肉。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三個孩子的胃就像無底洞一樣。一頓能吃幾斤菜窩頭過不了多一會又得喊餓。

    三個孩子平日裡總是打上兩筐豬草運到集市上賣給那些賣牲口的人,小孩子拿了錢往往是買了東西三兩下吃個乾淨。就是這樣,一天兩餐外帶一次加餐可還是餓。

    就是國家免了田稅,這種地的油水也並不大。王廣田這事前前後後想了一年。才下定決心,買搾油機。不說自己家一年上千斤花生,村裡鄉里加起來一年也有幾十萬斤花生的。先把自己家的花生搾油賣掉,然後去收購村裡鄉里的花生繼續搾油,不就是花點力氣嘛,鄉下人別的不多,力氣多得是。

    由於王廣田是一家之主,這事也不用和老婆商量,女人家家的頭髮長見識短。說幹就幹,賣了家中大部分存糧後,一台銀光閃爍(鍍鋅)的搾油機被牛車拉了回來。這次去縣城王廣田學了全套的搾油手藝——其實也沒什麼技術全傻瓜操作,無非是從哪入料從哪出油從哪出油餅都記明白了。

    從這一天開始,王廣田家的堂屋中就傳出「咯登咯登」的腳踏板踩動聲。最先踩動腳踏板的自然是剛學會這門手藝的王廣田,家中老婆孩子四個人開始忙著剝花生然後入料。然後就看著黃橙橙的花生油由少到多緩緩流入一個側桶中。

    出油的時候另一邊緩緩出來一塊深黃色的油餅落在盤子上,一時間堂屋中滿是花生油的香味。

    等油和油餅全出來。王廣田說道:「那油餅還能搾一次,再送進去。」

    王廣田的老婆將油餅再次放入入料口,王廣田又「咯登咯登」的蹬了起來。第二次油餅中出的油就少多了,可是這加起來的出油率就可觀了。王廣田一家雖然連字都不認識幾個,但是一直在周財東那裡搾油心裡還是有桿秤的。

    王廣田的老婆將搾出的花生油倒入家中早已空了多日的油瓶中比劃了一下,說道:「比周財東那裡搾油多出了五分之一。」

    王廣田則說道:「何止五分之一,以前搾油要將全部的油餅給周財東頂了搾油的工錢料錢。要不就拿出五分之一的花生頂。就這裡外裡就差出五分之一了。這些油餅也是有大用的。」

    當然是有大用的,搾油剩下的這些油餅既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做飼料用。拿到集市上也有大把的人花錢買,豬吃了油餅長得又肥又大,這當然更好賣一些——在這個黑暗的三十年代肥肉是比瘦肉貴的。

    王廣田的大兒子以為剩下的油餅還能搾出油。問道:「爸,在搾一次這些油餅不?」

    王廣田一點頭說:「好。那就試試,他們說搾兩次,咱就真的搾兩次?」

    只是這一次搾油機讓父子二人失望了,第三次只搾出寥寥數滴花生油,還不夠費的力氣。

    大家也沒太過灰心喪氣,畢竟這塊油餅無限出油才是不對的。能出這麼多油已經是意外之喜了。全家立刻用更大的精神力氣投入到搾油工作中。

    一斤花生油在上海或四九城大約能賣到兩毛錢一斤,但是在這鄉下的批發價只有一毛錢一斤——產地嗎,自然要便宜些。再說四九城和上海灘的生活水平永遠是高於地方縣城的。

    王廣田踏著搾油機的時候,想到的則是以後的好日子。今年家中收了花生一千八百多斤。能出大約一千四五百斤花生仁,等曬乾了以後還要去掉百十斤的水分。但一千三百斤花生仁還是有的,平時這些花生仁搾出油來賣了錢多是交付各種捐稅,從去年起這些捐稅和農稅一起都沒了,因此去年還剩下幾百斤花生仁——現在搾油的這些就是去年曬乾的花生仁。

    按現在的出油率兩千斤花生仁大約能出六七百斤花生油,乖乖,這得多少錢。一百多啊,買機器的錢都回來了還剩下不少,更重要的是這些錢名正言順都是自家的了。不用再去想什麼剿匪捐防賊捐修路捐受災捐。

    想著想著。王廣田堅定了信念:誰他媽再讓我捐這捐那,老子就拿槍跟他拼了。

    王廣田的老婆將一盆盆花生仁倒入入料口的同時問道:「孩他爹,咱家明年開春得養幾頭小豬了,我看這些油餅啊,家裡的地可用不完。」

    王廣田越蹬越有勁,說道:「何止買幾頭小豬,今年刨花生咱家一個個都累得直不起腰來。趕明年僱人刨花生。地裡的活計哪趕得上這個來錢快。我算了算,種花生這一年能出大約百元的利,花個十幾元僱人刨花生還是挺上算的。糧田里的活計也可以包出去給短工做,等咱這個搾油坊做大了。咱也雇幾個長工過過周財東家的日子。」

    「一年一百元的利!」王廣田的老婆一時有些難以接受,磨好的機制白面才多少錢,六七分錢一斤。家中五畝口糧田一年的產量也不過是八百斤白面兩千斤玉米面,加起來總價值也有百多元了,可那是自家吃的啊,家裡不說別的,五口人一年的口糧就要吃掉上千斤玉米面和幾百斤白面。

    省下的糧食也不敢亂賣要留著備荒,像這次王廣田自作主張拿出家中所有的現錢和存糧換了一台搾油機回來,做老婆的嘴裡不敢說,心裡是埋怨了無數次——這個鐵傢伙要是搾不出油來,這個冬天和明年春天可怎麼過,要知道親戚家和婆家也不富裕啊。

    一家輪流上陣,花了十五天工夫才將兩千來斤花生仁全部搾成700餘斤花生油以及900多斤油餅。王廣田家從此以後家人個個腿部粗壯有力,這是很久以後大家才發現的事情了。眼下重要的就是將這些花生油換了錢繼續買花生仁。

    要說王廣田家住的保北還真是個好地方,無論是四九城還是天津衛或是此時直隸的省府保定府都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尤其是北平城幾百萬人口(常住加流動)還是有的,這些人自然都是要吃油的。

    可城裡或許有工廠有學校有醫院,但是絕無農田是不可能產油的,這需要的副食和果菜食用油等就要從鄉間收購,也專門有跑這一路做二道販子的生意人。

    王廣田一家將油賣掉後,有打聽了一下市場的花生仁價格。頓時吃了一驚,這賣掉花生油所得的一百四十元居然能買到兩千八百斤花生仁。不說別的,自家也賺了足足七百多斤花生仁了。自己買的這個哪是搾油機啊,買的這明明是搾錢機。

    王廣田回到家想了好久才想明白,周財東那裡出油率更低還能有利潤,自家這個不可能比周財東那裡賺得更少。再者周財東的油坊可是雇了二個大工五個小工一個賬房做活的,自家這個沒僱人這裡也多賺了不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