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三百九十九章 厲兵秣馬 文 / 飽吹餓唱
在處理上次戰爭遺留問題的同時,為了應對不知何時會來、但卻肯定會有的下一次戰爭,朱由檢也一直讓秦兵厲兵秣馬。()
首先,主動率兵出擊的李定國,這些天一直沒有閒著。他奉命率領五百騎兵尋找流賊作戰,七八天中已經累計行軍超過千里。
當然,對於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流賊大軍,李定國是不敢硬碰硬的,畢竟這五百名騎兵實在太少了,其中有四百還是剛剛入伍的新兵。
對此朱由檢也心知肚明,他給李定國的任務本來就是以練兵為主。但這種練兵是真正的實戰,因此比任何刻苦的演習效果都好,新兵們也在行軍和戰鬥中很快成長起來。
李定國對朱由檢的策略領會也很透徹,他這些天專找幾百人甚至幾十人的小股流賊作戰。如果尋不到流賊,他也會拿土匪練練手。而且在戰鬥過程中,李定國還自覺地運用了「集中優勢兵力」的指導思想,如果兵力沒有達到對方的二倍,就不倉促出擊,而是耐心地等待機會。
本來秦兵的裝備和作戰技能就比這些孱弱的對手強不少,再加上以多打少,優勢就更加明顯。不過七八天的時間,李定國五戰五捷,殲滅小股流賊三股,剿滅土匪巢穴兩處,合計斬首千餘級,並且生擒了兩名流賊頭領「攔路虎」和「李逵」,解送回秦王莊。
當然,李定國能取得如此赫赫戰績,與出色的情報工作也是分不開的。從李自成剛剛撤圍開始,林佑坤麾下的秦王衛就再次撒了出去,將西安附近各股流賊和土匪的動向源源不斷地報回秦王莊。
情報對戰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朱由檢在前世之時,也是個二戰愛好者,對交戰雙方的情報戰印象十分深刻。像決定太平洋海戰走向的中途島海戰,霉軍就是事先獲知了日軍的攻擊目標,所以才能設下埋伏,以三艘航母的劣勢兵力,一舉擊沉日軍四艘航母,重創「機動艦隊」。而如果沒有得到情報,恐怕整個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
所以朱由檢對秦兵的情報工作也抓得非常緊。像李定國部,雖然已經離開秦王莊,但不管走到哪裡,當晚必須派快馬返回秦王莊,向朱由檢匯報部隊的位置。
而朱由檢也把最新的情報傳遞給李定國,這樣他就可以在作戰之前做到心中有數,在方圓數百里的茫茫原野中,迅速地找到合適的打擊目標。
當然,在這個時代沒有電報,更沒有衛星電話,傳遞情報只能採用這種原始的方法。幸好李定國只是在附近作戰,如果遠在千里之外,傳遞的情報必然出現滯後。對此朱由檢也沒什麼好辦法,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先顧眼前再說了。
除了在外作戰的李定國,城中的秦兵也練得熱火朝天。根據軍事會議的決定,秦兵的正規軍現在已經增加到三千人,預備役增加到五千人。其中五百騎兵已經讓李定國帶走了,故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是步兵。
秦兵的增兵與流賊截然不同。流賊的兵力常常可以像滾雪球那樣驟然變大,從幾千一下子增加到幾萬。但新增的兵力既沒有合適的裝備,也沒有任何訓練,因此比普通老百姓也強不了多少。
而秦兵則不然,在募兵的過程當中,新兵的大部分裝備已經提前到位了。像鋼刀、長槍、鎧甲等傳統裝備,很多都是從戰鬥中繳獲而來,以至於朱由檢都有點想感謝李自成這個運輸大隊長了。
只有最關鍵的火器,一直是秦兵的瓶頸。本來秦兵只有四百枝鳥銃可用,守城時由於使用過於頻繁,又損壞了三十多枝。儘管兵工廠的工匠們晝夜加班加點,也不過趕製出來數十枝,剛剛把損耗的數量補充完畢。
對此朱由檢一方面仍是大量外購,只要能搞到鳥銃,出多少銀子都可以。另一方面,也同時擴大兵工廠的規模,讓工匠們廣收學徒,爭取讓鳥銃的產能在短時間內有個較大的提高。
可剛開始時,工匠們還有些牴觸情緒,不怎麼願意收徒,怕徒弟學會了搶了師傅的飯碗。而且匠戶的老規矩就是代代相傳,並且傳男不傳女,以防女兒出嫁導致技術外流。
朱由檢得知後又是一陣慨歎,心想工匠們的顧慮雖然不無道理,但也在客觀上阻礙了生產和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之所以有不少精妙的工藝最終失傳,和這種心態也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這種局面,朱由檢並沒有採取強制措施。因為強扭的瓜不甜,就算強迫工匠收學徒,他是不是傾囊相授,這個別人可看不出來。他們生產的又是極為重要的鳥銃,如果生產質量不過關,造出一堆廢品,到了戰場上可是要耽誤大事的!
朱由檢的做法是解除工匠們的後顧之憂。工匠們之所以藏私,其實就是怕後代吃不上飯,朱由檢便給他們做出承諾:工匠的子女成人之後,秦王莊保證招聘他們為工人,每月都有穩定的薪水。
除此之外,朱由檢還將一些新開墾的土地分給了工匠們。當然這些土地都沒種著莊稼,而是在涇陽商幫的統一安排下,或種了樹,或闢為草場,由涇陽商幫統一管理。
田地的性質是私有的,涇陽商幫雖然使用,但每年都要向田主交納一定數量的租金。這可是「百世之財」,而且比工人的薪水更加穩定,就算在家中坐著什麼也不幹,憑租金也能勉強維持生活。
至此工匠們的顧慮才被打消了一些。朱由檢又祭出「經濟刺激」的法寶,規定凡是收一名學徒,當月的薪水就增加一兩;學徒學成出師、可以獨立襙作時,還要重獎師傅十兩銀子。
在這樣的多管齊下之下,兵工廠的規模終於迅速擴大了。短短幾天時間,已經有二百多名新工人成為學徒,足足是老工匠的十倍。把廠長孫元龍忙了個不亦樂乎,他又要保證產量,又要培養新人,真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兩半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