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時行

卷一 宣和六年 第292章 這算不算改變歷史? 文 / 庚新

    第292章這算不算是改變歷史?

    天,快要亮了!

    已經近寅時,牟駝崗金軍大營中,燈火通明。看書就來《》

    成群的阿里喜正在打掃戰場,女真人更是歡呼跳躍,慶祝昨夜大勝。

    姚平仲以八千秦鳳軍加上三千侍衛親軍馬軍司馬軍偷襲,卻被女真人打了個埋伏。

    一萬一千宋軍,折損過半,對於女真人而言,無疑是一場大勝。

    只是,在牟駝崗中軍大帳裡,卻是一派沉悶氣氛。

    一名千夫長走進大帳,跪左膝,蹲右膝,拱手搖肘,連著甩袖自肩拂膝三次以後,用雙手按住右膝,向完顏宗望報告戰果。只是,這個戰果聽上去,不甚令人開心。

    「忒母孛堇大撻不野,猛安孛堇活女戰死西台山,三千孩兒折損過半,死傷慘重。」

    原本喜氣洋洋的中軍大帳,驟然間變得沉悶起來。

    完顏宗望俯下身子,左手胳膊肘抵在大腿上,一隻手托住了下巴,「你說什麼?」

    那千夫長激靈靈打了個寒蟬,顫聲道:「大撻不野和活女孛堇戰死西台山。」

    完顏宗望呼的直起身子,倒吸一口涼氣。

    「怎會如此?」

    「據細作回報,說是兩位孛堇追擊姚平仲至西台山時,遭遇宋狗伏擊。

    兩位孛堇措不及防,以至於被宋狗斬殺……」

    「混賬!」

    完顏宗望一聲怒吼,起身抬腳就踹翻了桌案。

    桌上的雙耳杯飛出去,砸在那千夫長的額頭上,頓時鮮血淋淋。

    只是,那千夫長卻不敢動彈,匍匐在地上,顫聲道:「孩兒們已打探出來,說那伏擊的宋狗,是勞什子太子親軍,為首的主將好像名叫玉尹。便是朝陽門守將。」

    玉尹?

    這兩個字一出口,帳中眾人頓時變了臉色。

    其中,尤以蒲魯虎和郭藥師臉色最為難看,而完顏宗望卻坐下來,露出沉思之態。

    完顏蒲魯虎,在朝陽門被俘。

    雖然趙桓把他釋放,卻成了他生平奇恥大辱;而郭藥師對玉尹這個名字,也是不算陌生。郭橋鎮的失利。仍歷歷在目。若非玉尹在郭橋鎮阻攔。也不至於金軍兩日延誤,以至於不得不匆忙攻城。至於完顏宗望,則臉色陰晴不定。一言不發……

    帳中的眾人,對玉尹這個名字都不算陌生。

    如果說此前玉尹是默默無聞的話,可是在經過了郭橋鎮和朝陽門兩次戰鬥之後。玉尹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逐漸進入了女真人的視線。特別是朝陽門之戰後,完顏宗望從開封城裡的耳目口中,得到了最為詳細的玉尹資料……對於這麼一個從市井中崛起,沒有走科舉,更沒有過從軍經驗的傢伙,也生出忌憚之心。

    這個小人物,一手創辦了大宋時代週刊,成為大宋最有影響力的邸報。

    而且。這個人也是最早預測到,宋金之間必有一戰的人,同時更以文玉東之化名,在大宋時代週刊上詳盡介紹了女真人的風俗習慣,以及詳細的女真人兵制、官制。

    這也許算不得什麼大事,卻讓大宋百姓對女真人有了一個詳細瞭解。

    可惜,老趙官家一直沒有把那《西行遊記》當真。否則的話,必然會做出準備。

    最讓斡離不和郭藥師感到吃驚的,還是玉尹以安祿山為鑒,三番五次影射郭藥師的不臣之心。而在那幾篇文章刊載的時候,郭藥師也只是和女真人方有了接觸。

    這個人的觀察力。讓完顏宗望感到吃驚。

    而他在郭橋鎮朝陽門兩場大戰中所展現出來的勇力,同樣讓女真人感到畏懼……

    便是蒲魯虎對玉尹不服。但回到金兵大營之後也說:此人堪為南人之虎。

    在女真人的口中,評述一個人有多麼勇猛,大都是用『虎』來表示。玉尹能被稱作『南人之虎』,也足見蒲魯虎對他的忌憚,甚至說,對玉尹有那麼一絲絲畏懼。看書就來《》

    「高尚書,你怎麼看?」

    完顏宗望在經過了片刻驚慌之後,還是迅速穩下心神。

    高尚書,名高慶裔,渤海人,更是女真兵部尚書,是完顏宗望身邊的謀主。女真朝堂上,有兩個甚得重用的謀士。一個是契丹人蕭慶,而今初任寧昌軍節度使之職;另一個便是高慶裔,有渤海之狐的名號,更是金國元帥右監軍完顏谷神的心腹。

    完顏宗望這一次把高慶裔帶來,也是向完顏谷神哀求的結果。

    事實證明,他的決定很正確……正是這高慶裔,先說降了易州韓民毅,旋即又以渤海人的身份,秘密潛入燕山,說降郭藥師,也才有了女真人順利南下的結果。

    只是在渡黃河時,高慶裔因牽制中山府宋軍,沒有隨軍渡河。

    待他抵達開封,完顏宗望已經和宋軍交鋒,並且偷襲朝陽門失敗,還損失了戴小樓等一干在開封府的細作。高慶裔對此頗為不滿,在他看來,偷襲朝陽門完全沒有必要。只是事情已經過去,再抱怨也沒有用,便著手準備安排撤兵的事宜。

    沒想到……

    聽聞完顏宗望喚他,高慶裔抬起頭。

    他年約四十,膚色發白,透著一股子文質彬彬的儒雅。

    「郎君又意欲如何?」

    「這個……」

    「今我大軍困於河南,西路軍粘罕被阻太原。

    河北一路,南人義軍接連斷我糧道,糧草已無力為繼。咱也知道,郎君是擔心斡裡衍喪子之痛,遷怒郎君。可若久留河南之地,一俟京東平靖,郎君便想退也難。」

    京畿東路,因劉豫欲南下而產生動盪。

    此前,高慶裔已得到消息,說是老趙官家派出一個名叫宗澤的老傢伙,前往濟南府。

    說實話,高慶裔一開始並沒有把宗澤放在眼中。

    一個老傢伙,幾乎沒什麼名氣,此前一直窩在巴蜀之地,又能折騰出來什麼風浪?

    可現在。他卻不得不打起精神。

    若那宗澤真是個有手段的,一旦穩住京畿東路局勢,必然會揮兵西進,呈合圍之勢。那時候再想要撤退,便有難度。完顏活女是完顏婁室之子,可是在關乎東路軍存亡的問題上,一切都不足以相比較。完顏宗望聽罷,也是連連點頭……

    「如此說來。當盡快議和成功。」

    「不但如此。還要派人進城,設法與那些南人官員聯絡。

    戴小樓和馮箏雖被殺,可他們留下的資源。卻足夠咱們再操作一回。想來那些南人狗官,也不想眼睜睜看著李綱等人獲勝。這便是機會,郎君若操作得當。未嘗不是一場大勝。」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人說契丹人女真人皆為蠻夷,可實際上,契丹人在立國之後,一直在吸取漢人的文化。在遼國被滅亡之前,契丹人的文化程度,未必就真個輸給宋人。女真滅了遼國,卻在極大程度上,保存了契丹人遺留的文化。也就是如今朝堂上的金國官員。

    完顏宗望聽罷,連連點頭,表示讚賞。

    「如此,便要盡快定下一個章程,讓吳孝民與宋狗再談。」

    他沉吟片刻,輕聲道:「若不然,把條件降低一些。比如不再討要太原三鎮?」

    「郎君不可!」

    郭藥師起身阻止,「此時不但不能降低條件,還要表現更加強硬。

    此一戰,雖說折了兩位孛堇,可是總體而言。還是我女真大勝……郎君若是降低條件,只怕會令宋狗改變態度。倒不如更加強硬。與宋狗隔大河而治,則老趙官家必然惶恐。在此前提下,再適當降低條件,便可以順理成章議和撤離……」

    郭藥師此時,已經完全站在了女真人的角度考慮。

    完顏宗望向高慶裔看去,兩人心裡都有些猶豫……

    「藥師,如此強硬,會不會激怒老趙官家?」

    郭藥師聞聽大笑,連連搖頭,「雖說而今老趙官家換了人,可他老趙家的種卻沒變。

    趙佶是個軟骨頭,這趙桓也強不過趙佶。

    咱聽人說,趙桓本不想留守開封,只是被李綱強力阻攔,才不得不留下來決戰……由此看來,此人也是個膽小怕事之輩。如今在宋軍援兵紛至沓來時,卻主動議和,也能看出他並不想戰。那些宋狗的想法,咱太清楚……李綱他打得越好,就越是會遭人嫉恨。而那趙桓,也未必希望看到如此一個強勢臣子,必定打壓。」

    郭藥師說到這裡,臉上露出不屑之色。

    「其實也怪不得趙桓。

    當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便注定了如此結果。咱還聽人說,老趙官家的太廟裡,有趙匡胤遺訓:不得擅殺讀書人。如此一來,也助長了那些個讀書人的氣焰,老趙官家這位子,也不好坐啊。」

    郭藥師對大宋朝堂,實在是太熟悉了!

    這番話說完,高慶裔與完顏宗望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既然如此,便讓吳孝民今日議和時,咬死隔河而治的條件,看那老趙官家如何。」

    高慶裔道:「不但要如此,郎君還要做出死戰的態勢,以威懾趙桓。」

    完顏宗望聽罷,忙不迭的點頭稱讚……

    ++++++++++++++++++++++++++++++++++++++++++++++++++++++++

    說起來,郭藥師分析的也不算錯,而且是非常中肯。

    只是,他卻忽視了一件事情!

    而今這開封城裡,主持兵事的人已不再是李綱,而是種師道和張叔夜兩人。

    論資歷,論名望,論出身,論家世……

    這兩個人比之李綱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謂是大宋中流砥柱。

    姚平仲牟駝崗慘敗的消息傳來,種師道便下令,在第一時間把消息封鎖起來。原本他只是想出兵救援,可誰料到,未等他兵馬調動,便傳來消息,西台山大捷……

    太子親軍以六百人出擊,斬殺虜賊過千。

    玉尹等人,更臨陣斬殺了大撻不野和完顏活女兩員金軍大將,令種師道無比振奮。

    「嵇仲。你怎麼看?」

    就在完顏宗望等人在牟駝崗做出決議的時候,種師道也把張叔夜、李綱、朱桂納、李若水喚來兵部大堂。

    大堂外,種師道布下重兵,嚴加看守,不得任何人靠近。

    張叔夜臉上露出一抹古怪笑容,「種公已有決議,又何必問我?」

    「此事,卻要謹慎。畢竟是欺君之罪。

    況且……」

    種師道露出愧疚之色。「若真個如此奏於官家,只怕會委屈了玉小乙,怎生是好?」

    張叔夜沉默了!

    這大堂上眾人。都是大宋的人精,焉能不明白種師道話中之意?

    種師道不但是要欺君,更要冒領功勞。

    不過。他倒不是為自己考慮,而是希望借此機會,保住姚平仲,同時也可以振奮君心,說不得可以改變趙桓的主意。畢竟,在種師道的心裡,並不想與金人議和。

    李綱一蹙眉,沉聲道:「做大事不拘小節,玉尹食君之祿。自當明白這其中道理,種公何必掛懷?」

    這話一出口,不僅是種師道張叔夜覺得不合適,便是素來以李綱鐵桿著稱的李若水,也微微搖頭。

    你李綱一心為國,大公無私不假,怎就一點人情世故也不明白?

    沒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的確是為國家考慮,但你也不能不考慮一下玉尹的感受吧。人家何嘗不是為國效力,人家吃的同樣是朝廷俸祿,並不是你所施捨。

    拚死拚活。救下了姚平仲,更斬殺女真兩個孛堇。可謂自宋金開戰以來,未有過的輝煌戰績。你二話不說,便要冒領了人家的功勞,至少也要給玉尹一個交代。

    若按照李綱的說法,玉尹便合該被咱們冒領功勞嗎?

    如此且不說會傷了將士們的心,便是玉尹身後那些人,也不會答應。

    李綱這話音剛落,朱桂納便面沉似水。

    玉尹背後是誰?

    那是當朝太子……

    朱桂納更是太子的外公,豈能眼睜睜看著咱們冒領了功勞?

    「李公,此話差矣。」

    李若水對玉尹,說起來也沒什麼矛盾。

    只是因為出身的問題,讀書人總會有些自傲清高。當初他們算計玉尹的大宋時代週刊,也並不是要針對玉尹,說穿了也是為國家考慮。當然了,那手段有些下作,最後也沒能成功。自郭橋鎮大捷之後,李若水對玉尹的感官,已發生改變。

    而今之時,正需要玉尹這種人,只能拉攏,怎能打壓?

    更不要說玉尹背後,如今還有太子。

    而在太子的背後,更站著如朱桂納朱勝非這樣的中間派……你真個把玉尹得罪死了,便等於是得罪了朱桂納這些人。太子和聖人在官家身邊吹個風,便能讓大家倒霉。

    所以,李若水不等朱桂納開口,便搶先站出。

    「小乙乃奉太子之命馳援,更斬殺大撻不野與完顏活女,怎可以便這樣沒有交代?

    若真個如此,以後誰還願意為官家效力,誰還願意奮勇殺敵?

    李公你是一心為公,性子耿直。可有時候也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平白得罪了人不說,還會使情況變得複雜。依我看,種公說的不錯,小乙那邊,必須補償。」

    李綱聽李若水說完,又看到朱桂納陰沉的臉色,便意識到自己方才說錯了話。

    他連忙起身,拱手與朱桂納道:「桂公還請恕罪,伯紀方纔之語並無他意,也不是想要為難玉府率。只是伯紀素來心直口快,未考慮玉府率感受便妄加評論,還請桂公諒解則個……不過,太子那邊,還要煩勞桂公說項,以免太子誤會。」

    李綱性子直,卻不代表愚蠢。

    而今玉尹已非當初可比,隨著趙桓登基,趙諶貴為太子,玉尹便成了太子近臣……

    方纔他所言是真的沒有針對玉尹的意思,只是隨口那麼一說。

    見李綱道歉,朱桂納的臉色才有些好轉,於是點點頭道:「諸公皆是為國家考慮,某亦相信,大家沒有私心。只不過這件事,某還需入宮與聖人太子商議,做不得主。

    同樣,玉府率的事情,總要有個說法。

    否則便是玉府率不同意,太子和聖人那邊,也不好說話……」

    種師道聞聽,連連點頭。

    「桂公所言極是……不如這樣,還請桂公即刻入宮與聖人太子說明情況。

    自家會親自與小乙解釋。當然了,一應補償絕不會少,其實以小乙郭橋鎮和朝陽門兩次戰功,便做個兵部員外郎也不算高,不知桂公以為這樣安排小乙,如何?」

    兵部員外郎?

    李綱聞聽臉色一變,便要開口。

    李若水就坐在他邊上,見此情況狠狠踢了他一腳,才讓李綱閉上了嘴巴。

    這員外郎,簡稱員外,通稱副郎。

    神宗時期設立兵部尚書,侍郎各一人,職方、駕部、庫部和本部四司郎中,以及員外郎各一人。

    其職權,大體上分為民兵、弓手、廂軍、藩兵、剩員和武士校試武藝等方方面面。

    朱桂納聽了這個安排之後,倒也覺得不算太差。

    畢竟是個實權的從六品官員,足以表示出種師道等人的誠意。

    而張叔夜也點頭道:「便做個本部員外郎吧。」

    兵部歸於樞密院,一個領樞密院事,一個簽樞密院事兩人都同意,便是剩下那個知樞密院事李梲不同意,也沒有關係。本部,負責剩員和武士校試武藝等事宜,一般來說,都是由本部郎中負責。所以,玉尹便兼了員外郎的職務,主要精力還是在諸率府上。唯一不同的,便是玉尹的品秩獲得提升,地位也水漲船高。

    「伯紀,捨一員外郎而保一姚平仲,你又何必勸阻?」

    朱桂納告辭離去後,種師道看著悶悶不樂的李綱,也不禁勸說一句,而後輕輕搖頭。

    李綱為人剛直,確是忠臣。

    可不曉剛柔之道,終究當不得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