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君臨天下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辛秘的背後(下) 文 / 鳳鳴岐山

    更新時間:2011-08-18

    「先太子慎,仁而慈,先帝在日,每贊其酷肖己,著意栽培,每以國事任之,本該是大位之不二人選,惜乎天嫉英才,竟於大獵時墜馬而傷,不久即逝,先帝痛感其疼,遂不起,國事漸廢,諸臣工以國不可一日無儲諫之,先帝允,本欲立明王為儲,奈何諸王勢大,紛擾之,此議遂無果,後,諸王爭雄朝堂,每多紛爭,時有血案迭出,曠日持久,相爭不下,諸藩更是上下其手,朝局大亂……」玄明大師一雙老眼半瞇半睜著,絮絮叨叨地說著,將當年的一些情形緩緩地道了出來,聽得蕭無畏不由地便入了神。

    玄明大師所言並不算太過詳細,可事情的大體脈絡卻都說將清楚了,與蕭無畏私下所猜測的並無太大的出入——當年太子蕭慎之死乃是個不解之懸案,據說是因馬鞍的繫繩斷裂導致太子從飛馳的馬上跌下,撞破了頭,這才傷重不治的,而事後,那馬鞍居然神秘地失蹤了,誰也說不清究竟是怎麼回事,為此,先帝大怒之餘,也只能下詔將御馬監的大小宦官們全都砍了頭,卻也就只能解氣而已,斷無法挽回太子的生機,待得太子死後,諸臣工各有擁立,朝局紛爭不已,竟一年之久都無法決出個太子人選來,在諸王中,弘玄帝是時其實並算太出眾,也甚少與其他諸王相對抗,然則笑到最後的卻是弘玄帝這個低調得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的皇子,可憐明王費盡了心力剷除了其他兄弟,到了頭來,卻是為弘玄帝白白做了嫁衣裳,在即將入主東宮的前夜黯然倒下。

    明王當年意氣飛揚之際,擁戴者眾,時任翰林院大學士的舒雪城老爺子便是其中一個,還是明王最信任的大臣,可在事變之前一天,舒老爺子卻恰巧不在京師,據說是奉旨到先太子陵墓視察建造進度,待得其聞訊趕回了京師之後,一切都早已塵埃落定,為此,舒雪城自責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坐看弘玄帝入主青宮,此後不久,先帝病故,弘玄帝登基,舒雪城不願侍奉弘玄帝,便不顧弘玄帝的挽留,堅決辭官歸鄉,於偶然間得知明王竟未死,而是流落江湖,遂在江湖中四下查訪,十年前終於得知明王隱於少林寺,這便找到了少林寺,欲再服侍舊主,怎奈明王早已心灰意冷,不肯跟舒雪城再次出山,為明心志,竟以火把燒燬了面容,發誓要在禪房中面壁悟禪,不證菩提不回頭。

    話都是玄明大師說的,內裡到底有幾分的真實,蕭無畏卻不敢保證了的,至少他並不以為明王是自己跑到少林寺來的,更不會聽信玄明大師敘述的所謂明王毀面明志,只因蕭無畏今日與明王一見後,便已知曉明王其實並沒有徹底的放下,既然如此,這自毀面容一說就十分的可疑了,十有**是玄明大師自己編造出來的,在蕭無畏想來,此傷很有可能便是明王為了保證弘玄帝不再為難自己而弄將出來的保命招數,從這一點細細想去,便可知玄明大師跟弘玄帝之間必然有著貓膩,明王之所以在此,極有可能便是弘玄帝送來交予玄明大師看管的,當然了,這只是蕭無畏心裡頭的猜測,具體是不是如此,蕭無畏同樣不敢完全肯定,畢竟他手裡沒有絲毫的證據,再說了,這會兒可是在玄明大師的地盤上,蕭無畏可不會傻到去質疑玄明大師的話語是否真實可靠,也就這麼姑妄聽著便是了,心中卻開始暗自琢磨玄明大師請自己前來的用心之所在了。

    「舒老施主文武全才,堪稱一代奇人也,奈何心中執念不消,惜乎,惜乎,收殿下為徒,不過為亂政耳,今殿下既已知前因後果,是該做一抉擇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玄明大師絮絮叨叨地將前事說了一番之後,見蕭無畏木然端坐,似乎沒有開口的意思,這便搖了搖頭,歎息著說道。

    抉擇?屁個抉擇,難不成要老子學明王,也來個毀面明志不成,扯淡!蕭無畏見玄明大師如此說法,登時便有些子怒從心起,不過麼,卻也沒敢帶到臉上來,只是拱了下手道:「晚輩愚昧,不知大師所言之抉擇何意,還請大師明言。」

    玄明大師合十在胸,宣了聲佛號道:「阿彌陀佛,老衲以三陣試殿下,已知殿下心懷仁慈,非是奸佞之輩,而今天下紛爭不斷,朝局不寧,或將大亂矣,若亂起,百姓苦之,殿下於心何忍哉,老衲雖方外之人,卻不忍坐看生靈塗炭,還請殿下回頭是岸,莫再行亂朝之事可乎?」

    放你娘的狗臭屁!回頭是岸?靠了,對面才是岸!蕭無畏一聽此言,面色瞬間就變了變,差點就破口罵將出來,好在反應得快,生生將到了口邊的髒話硬生生地嚥了回去,深吸了口氣,將心中的煩躁強行壓制了下去,淡然地開口道:「大師悲天憫人,心懷天下蒼生,晚輩佩服,然,出家之人擅管朝局之事,大師不以為過了麼?」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老衲只是勸人向善耳,斷不敢以僧干政,殿下便不為蒼生著想麼?」玄明大師並不因蕭無畏此言之無禮而動怒,依舊苦口婆心地勸說著。

    靠了,你個老賊禿,哪只眼睛瞧見老子亂政了?鹹吃蘿蔔淡操心,管得也太寬了些罷!蕭無畏翻了個白眼,無奈地搖了搖頭道:「大師誤矣,何人言本王亂政,可敢站出來與本王當場對質否,奸佞小人只會暗中詆毀,鼠輩猖獗!想本王自入朝為官以來,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負陛下之重托,無論馬政事務,又或是北戰三藩,皆嘔心瀝血以為之,而今竟換來亂政之名,叫本王情何以堪,大師且說說看,本王哪處做得不妥,若是有之,本王當自裁以謝天下!」

    蕭無畏這番話說得毫不客氣,連晚輩都免了,一開口便自稱起本王來,絲毫不給玄明大師留半點顏面,雖說沒有指著玄明大師的鼻子罵禿驢,可話裡話外就是那麼個意思,慷慨激昂之下,一時間還真令玄明大師為之愕然的。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被蕭無畏這麼一問,玄明大師還真說不出蕭無畏那一點是在亂政,畢竟蕭無畏做事一向隱蔽,壓根兒就不可能有絲毫的證據落到旁人手中,哪怕是弘玄帝都拿蕭無畏沒辦法,更何況是玄明大師,此時被蕭無畏問得啞口無言之下,玄明大師也就只能以宣佛號來搪塞一二了的。

    「家師是家師,本王自歸本王,大師切莫搞混了,本王行事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黎民,無須他人來教本王該當如何行事!少林身為禪林聖地,本該弘揚佛學,而今卻妄自問政,本末倒置,長此以往,恐大禍臨頭也,還望大師三思,本王告辭了!」蕭無畏脾氣一發,壓根兒就不給玄明大師面子,他就不信玄明大師敢公然於己不利,冷著聲,幾乎是用訓斥的語調說了一通,而後不管不顧地便站了起來,一拂大袖子,便要向外行去。

    「殿下且慢!」一見蕭無畏要走,玄明大師一揮大袖,一股柔和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道勃然而出,竟將蕭無畏的身形硬生生地擋了下來。

    「怎麼?大師要強留本王麼?」蕭無畏被氣勁一阻,也沒有強行去突破,而是豁然轉回了身來,一雙眼銳利如刀地凝視著玄明大師,寒著聲喝問道。

    面對著玄明大師這麼位深不可測的宗師高手,蕭無畏還敢如此強項,自然有著他的把握在——少林寺之所以能在大胤皇朝屹立不倒,憑借的可不是那所謂的武力,畢竟對於朝廷大軍而言,所謂的江湖武力不過是個笑話罷了,真要發大軍剿滅其,易如反掌耳,縱使有個別武功強悍諸如玄明大師之輩能勉強逃得脫,可少林的基業卻注定要毀於一旦,實際上,少林寺之所以能獨享尊榮,說穿了也無甚了不得的,只不過是因少林寺每次都是站在勝利者一邊罷了,而今朝局未明,蕭無畏就不相信玄明大師敢拿少林寺的基業來當賭注,既然雙方已扯破了臉,蕭無畏自也就放開了敬畏之心,再怎麼說,蕭無畏背後還有著兩大宗師高手在,並不怕玄明大師敢公然為難自己。

    「阿彌陀佛,殿下請暫息無名之怒,容老衲分說一句。」玄明大師在江湖上赫赫有名,乃是堂堂宗師之尊,縱使是弘玄帝見了,也得客氣地稱一聲大師的,可今日竟被蕭無畏這麼個晚輩指著鼻子臭罵了一番,不禁有些子難堪,然則畢竟在道理上駁不倒蕭無畏,卻也只能強忍著勸說道。

    「大師還有何旁的教誨麼?」蕭無畏發作了一通之後,倒是沒再說出甚難聽的話來,可一個「旁」字卻言明了自個兒的態度,那便是在告知玄明大師,那些個所謂亂政的廢話就不必再拿出來獻寶了。

    玄明大師確實如蕭無畏所預料的那般,只是受人之托,來勸說蕭無畏一場罷了,其實並不完全是出自他的本意,當然了,玄明大師此番之所以同意勸說蕭無畏,其實也有著為社稷穩定請命之考慮,只不過他確實不可能拿少林寺的基業去胡來,此時見無法說服蕭無畏,自也就不再做此考慮,這便合十宣了聲佛號道:「阿彌陀佛,施主既志向高遠,老衲不敢強攔,倘若殿下能有為,還望善待天下臣民,老衲言盡於此,若有得罪處,還請殿下海涵則個。」

    「大師良言小王當謹記在心,若有冒犯處,容小王日後再來請罪,時候不早了,小王告辭。」蕭無畏向來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既然玄明大師軟了口風,蕭無畏自也不為己甚,面色肅然地躬身行了個禮,一拂袖,揚長出了精舍,逕自得去遠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