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華夏海權

正文 第四十八章 徐傑的回國規劃(一) 文 / 終極側位

    徐傑辭別彭氏父子後,回到了暫住的旅館。而維托裡奧等人則把意大利軍方暫時不打算裝備x級裝甲巡洋艦的情況告訴了徐傑,並且暗示,布林部長在徐傑回國的問題上已經有所鬆動。這對徐傑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強壓著興奮,徐傑吃過晚飯後便一頭扎進了臥室中,開始了他的回國做準備。

    同意他回去只是為他改變歷史提供了一種可能。徐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一點也不過分。按照當年他在軍隊中考慮問題所養成的習慣,他取出一張紙,用鉛筆在紙上寫下他可能面對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問題一,自己的到來,是否會受到北洋上下的重視。他們將如何對待自己這個外來戶呢?先說北洋方面的首腦李鴻章,自己又薛福成的推薦李鴻章自然會重視,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作為北洋的首席幕僚和智囊。(個人感覺薛福成在北洋中智囊中的地位要高於張佩綸,雖然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但是無論從資歷還是水平上來說薛福成要高於張佩綸,張佩綸原本是清流。雖說後來去南洋幹過,不過在中法戰爭時,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師的情況證明了,這位老兄水平欠佳。而薛福成早年無論是兵事,吏事還是治政都幹過,更有極其靈活的外交手腕。)但是老李絕對不會因為薛福成的一紙推薦就委以重任。要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李鴻章了。試探,敲打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刁難都是很常見的。因為老李必須保證他任用的人不會威脅自己的地位,確實有才能,並且不會跳槽(話說當年老李成立淮軍的時候,就曾從老師曾國藩哪裡挖走了不少人)李鴻章以下,在他身邊,並對他能起重大影響的就是張佩綸,這位從清流而入淮系的幕僚在老李心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鴻章相當欣賞此人的風骨和才幹,即使是張佩綸因為馬江之戰而永不敘用後,老李依然接納了他,並把大女兒許配給他。要知道,張佩綸可是有過前妻的。這在當時可是頗招人非議的。而自己去北洋後,老李肯定不可能直接召見自己,而用別人去試探的話,張佩綸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北洋海軍方面。閩黨!!徐傑把兩個字重重的寫在紙上,如其說劉步蟾是北洋的右總兵,到不如說是北洋實際之提督!!北洋艦隊從各艦管帶到大副管輪槍炮長,幾乎所有位置都是閩黨控制。丁汝昌出身於淮軍陸師,本身對海軍的瞭解遠不及這些從科班畢業的專業海軍軍官,所以在實際事物的處理上丁汝昌必須倚重這些專業海軍軍官,而如果這些專業海軍軍官都出自一省的話,那把持北洋艦隊,那就易如反掌了!!而隨著1890年的到來,如果撤旗事件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發生的話,那失去琅威理幫助的丁汝昌,對閩黨的一家獨大將沒有任何辦法。而一旦自己真的進入了北洋水師體系。自己會不會像鄧世昌那樣被閩黨上下視為異類呢?自己如何與之相處?對抗肯定是不行,連淮系出身的丁汝昌和英國背景的琅威理都不行,老李本人都無可奈何,自己一個外人加新人更是想都別想。所以徐傑對自己的定位是不輕易得罪,不過分靠近,求同存異,除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徐傑可做必要的讓步。

    問題二,清廷對北洋海軍軍費的挪用。那個老佛爺為了自己享樂,按照歷史的軌跡,醇王眼看就不行了,而代替他上任海軍衙門的慶王,則是一個無論才能還是品德都是一個爛的沒法的人,在他眼裡,除了上下鑽營後為自己撈取好處外,就沒有別的本事。而那個老佛爺則在趁這個時間,由於李鴻章有仇的翁同?出面,軍機大臣和慶王支持。上了一個。徹底堵死了北洋購買新艦的可能。要說這個折子可是厲害啊,區區500字不到,就讓北洋這一大清第一強藩束手無策!!折子中先說北洋海陸二師聲勢已足!!短時間內用不著再添購軍械了,然後順利成章的說現在戶部缺錢,要把銀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最後說,這只是暫時停購,3年為限,3年後可以再行購買新船。好個冠冕堂皇憂國憂民的折子!!不知道的人還真以為這個翁師傅是個好人!!

    先說北洋海陸軍已經完備,直接堵死了老李等人反駁的理由,如果你承認,那就只能順著老翁的意思走下去。如果你不承認,那老翁又該問你,你北洋水陸二師不算購艦款,每年都要花幾百萬兩的銀子,銀子都到哪去了?至於一條戰艦是否需要保修,是否要更新,以及當今世界上戰艦發展的速度,這些老翁為代表的統治者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他們也只是為了找個借口。僅此而已!!然後就是戶部缺錢,需要挪用一部分北洋的錢去幹別的。聽起來多麼大公無私??但是去幹什麼呢?自然是老佛爺的園子!!但是這話誰敢說出來?把慈禧太后搬出來,就連老李想不扯破臉皮也沒轍吧?得,北洋再吃一個啞巴虧吧!!至於最後一段更是絕妙。停購3年,第四年就可以買了,y的第四年就是老佛爺60大壽了,老李還能拿到錢?況且熟知歷史的徐傑非常清楚,倒時候,你就算有錢都沒地方買啊!!就這樣,一道折子,在各方面勢力的運作下,成為了壓垮北洋這一大清最強的勢力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據檔案資料記載,慈禧六十大壽的費用主要來自二個方面:一是「部庫提撥」:從「籌備餉需、邊防經費兩款」中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二是「京外統籌」:即向京內外臣工攤派的銀兩。據檔案記載,宗室王公、京內各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共計報效銀兩二百九十八萬餘兩。至於貢品和賬面下的隱形費用,那就真不知道有多少了!!僅僅就這近600萬兩銀子,就足夠買3條吉野的了!!)

    至於應對方法,徐傑現在也沒想出一個合適的辦法。至少在北洋和中樞扯破臉之前,想通過正常渠道拿到這些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樞沒人,其它的要麼是沒權利的,要麼是和老李有仇或者和慈禧一夥的,你說這錢咋搞??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看這道折子下來之前,錢能搞到多少。

    除了自己可能要面對的清國兩大勢力外?至於南洋的張之洞和劉坤一,徐傑暫時還和他們打不上交道。即使以後聯繫上了,徐傑也打算本著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的看法,能結交就結交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