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要做皇帝

正文 秦漢黃金考證 文 / 要離刺荊軻

    秦漢的金是不是黃金?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

    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確認無疑,秦漢的金就是黃金!

    根據史記記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於是黃金貨幣便在全國流通。天朝建國以來,在陝西興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餅1枚,含金量達99%,逕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後又在陝西臨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漢金餅8枚,其中原編號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兩半"三字。很顯然,這裡的"益"與秦朝"黃金以溢為名"的溢相通。溢與兩,都是秦朝的貨幣計量單位,陝西地區秦國金餅的出土,說明黃金貨幣不僅在楚國通行,而在其他地區也有黃金貨幣在流通。

    而秦代一溢大概是24兩。

    當然,我對秦代並不是很瞭解,就不多談了。

    回到西漢時期。

    在漢代,黃金以斤為單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根據出土的漢代金餅來看,基本上與秦代金餅在大小重量和含金量沒有差別。例如1974年在陝西西安魚化寨北石橋遺址發現西漢金餅6塊,重量分別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平均每塊253.31克,大致在250克左右上下。又如1971年在河南滎陽古城村遺址出土西漢金餅四塊,重量分別為244.6克、248.3克、248.5克、250克。其他如山西太原東太堡、湖南長沙楊家大山、廣西合浦西漢木槨墓、河北易縣西干坻與滿城賈莊、遼寧新金縣花兒山張店等出土的金餅,重量也大致在250克左右。這與漢代黃金貨幣以斤為計算單位是相一致的。

    而且,漢代的黃金金餅出土遍及全國各地。根據上世紀以來載諸報刊的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初步統計,漢代的黃金貨幣出土的報導共有26處,遍及14個省市。具體地點是:陝西省:西安、咸陽、興平、臨潼。河南省:洛陽、滎陽、鄭州、扶溝。河北省:滿城、定縣、邯鄲。湖南省:長沙、湘鄉。湖北省:宜昌。北京市:懷柔。廣西省:合浦、貴縣。廣東省:德慶。山西省:太原。遼寧省:大連、新金。安徽省:壽縣。江蘇省:贛榆、銅山。浙江省:杭州。山東省:即墨。由上出土資料說明,漢代黃金貨幣流通範圍已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單一的領域而遍及全國。

    作為一個法定貨幣,漢朝統治者是承認和認可黃金的地位。

    但跟後世的白銀又不同。

    在漢代黃金是稱量貨幣單位而不是計量貨幣單位。

    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並不是所有記載的一金就真的是黃金一斤。

    事實上,老祖宗們愛玩字遊戲,比較喜歡用某些大致的大概數字的估計來忽悠人。

    如梁孝王"有樽直千金"。漢武帝"一馬之飾直百金";陸賈有"寶劍直百金",等等。這裡的樽、馬飾、寶劍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生活享受的侈奢品。要衡量這些經過精工細作、不惜工本的侈奢品的價格,不可能有精確的價值尺度。所謂"千金"、"百金",並不是精確的一千斤與一百斤黃金。其他如"千金之產"、"萬金之家",也都是一種不確定的價值尺度。所謂"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並不是說超過或不到十金就不是"中人"之家,只是一個大概數。此外如"湯死,家產值不過五百金";揚雄家產"不過十金";尹齊死,"家直不滿五十金"。這裡的"不過""不滿",都不是精確的數字,所顯示的價值尺度也只是個約數。由此可見,黃金貨幣不確定的價值尺度,決定了與其他物品比價的不精確性。從出土的漢簡中,我們可以看到銅錢與其他物品的比價有非常明確的價值尺度,例如"侯長得廣昌裡,公乘禮忠年三十:小奴二,值三萬;大婢一,二萬;馬五匹,二萬;牛二,六千;牛車二輛四千;軺車一乘,值萬;宅一區,值萬;田五頃,五萬;共十五萬"。但翻遍漢簡,找不出一條有關黃金與其他物品之間的精確比價。這決不是偶然的。黃金貨幣不確定的價值尺度,必然被同時通行而有明確價值尺度的銅錢所代替。

    那麼你假如一定要用黃金兌換銅錢怎麼辦?有沒有一個官方的指定兌換比例?或者人所公認的兌換比?

    答案是有。

    以前很多研究西漢歷史的人都認為,漢代一斤=1萬錢。

    這是因為,史記、漢書的記載,在某些程度上支持這一觀點。

    譬如馮唐傳以及食貨志,平准書等上的記載,我就不一一引用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查閱。

    但最近以來,考古發現和出土的物特別是漢代大臣的著作和法律條推翻了漢代一金=一萬錢的論斷。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第46簡)中記載有「黃金1斤=5040錢」,(59)在《九章算術》卷6《均輸》中記載有「金1斤=6250錢」,在同書卷7《盈不足》中記載有「金1斤=9800錢」。

    之所以存在這麼大的誤差。

    是因為漢代的經濟政策有個制度叫平賈。

    我們以後再說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只需要知道,平賈制度可以裁決物價,就足夠了。

    最後,我查資料的時候,發現,西漢武帝時期,對大臣和武將的賞賜總共是八十九萬金,其中衛青霍去病兩個人就佔了大半,衛青二十萬,霍去病五十萬。

    很多人就疑惑了,漢代那來這麼多黃金?

    其實很簡單,確實有這麼多黃金。

    夏商周以來,我們的先人就開始鑄造青銅,青銅需要銅來鑄造,而銅礦必然伴生大量黃金礦。

    特別是,戰國以後,許多大型銅礦和金礦相繼

    開採。

    譬如吳王劉濞在豫章郡有兩座大銅山,完全是在露天開採的。

    而且我嚴重懷疑劉濞的那兩座大銅山很可能是德興銅礦的一部分礦脈。

    而德興銅礦,現在還有十幾億噸的儲量,伴生的金等貴重金屬數量就不大清楚了。

    那麼問題來了,西漢的黃金,到東漢就不見了,去哪裡了?

    答案是兩個。

    一個是陪葬,漢人陵墓之奢華,陪葬品之豐盛自不用說,特別是劉徹的茂陵裡埋的財富,簡直讓人瘋狂。

    歷史上赤眉軍挖了一次,挖了三天,沒挖完。

    東漢末年,董卓挖了一次,還是沒挖完……

    隋唐時期,起義軍們也挖了一次,咳咳。

    搞笑的是元末還能被人挖一次。

    所以說小豬也真是的,沒事埋那麼陪葬品,活該被人盜掘一次又一次,而且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大規模盜掘。

    另外一個讓黃金消失的原因是:佛教的傳入與興起。

    根據目前的史料看來,東漢時傳人中國的佛教,在最初喜歡用黃金給佛像鎏金,同時還喜歡用黃金寫金。

    另外說一個新聞吧,前不久長沙有盜墓賊企圖炸開長沙王的陵墓,去挖掘據說在墓中陪葬的一頓黃金,結果,**炸了半天,沒能炸開王陵中的黃腸題湊……

    平賈制度下次有時間再談,而且我現在還沒完全弄明白他是怎麼運行的,怎麼協調的,等我好好查查資料,找找證據和案例

    c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