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通關基地

正文 古武器 文 / 楓葉12號

    兵器篇駑

    更新時間2010-12-719:00:49字數:5054

    諸葛連弩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的床弩。

    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某些時候(尤其是以騎士為對像),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國的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就曾經兩次被弩箭射中,並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對於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後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於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遠。(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餘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於弩炮的一種,置於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牆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匣狀)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掛鉤),「牙」後連有「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西漢開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製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扳機)。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於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後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後拉緊。由弩所發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並且帶有一個尖銳的金屬箭頭。

    弩兵通常會攜帶一塊大盾牌上戰場,好在拉弩弓時有所防護,這種盾牌十分高大,並附有木製的支撐物。一隊弩兵可以用盾牌設立出一道盾牆,讓他們可以俯身在盾牌後面拉緊弩弓弦,在射擊時,便只有弩和頭盔會露出盾牆。如果他們在開放的地區遇上比較具威力的長弓兵,通常會被迫撤退。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圖1戰國弩復原示意圖)。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製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

    &

    nbsp;

    弩的發展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樸,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製,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誌?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

    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準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中也可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瞭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特戰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劍:劍產生於商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戰國、秦漢戰爭史中,劍是步騎兵的重要武器。三國以後,劍退出了實戰,逐漸由技擊兵器演化為人們強身健體的器械。人們不斷總結研究,創立了運劍之術,劍術也慢慢形成許多門戶派別,各有所長,異彩紛呈,套路有太極劍、武當劍、醉劍、崑崙劍、七星劍、峨嵋劍、對練劍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劍被列為武術競賽項目。現代武術用劍的長度,規定為以運動員反手直臂持劍,劍尖達於耳垂為準。劍不開刃。劍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七星劍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故名。子午鴛鴦劍劍長三尺,劍身為扁平狀,下部寬一寸半,上部寬八寸,劍身兩側為向上傾斜的尖劍,渾體如鋸條,二劍之劍尖形式不一,一為半圓環形,如月牙狀,月牙尖向外;另一雖也為月牙狀,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槍刺狀槍頭,劍把為扁平形,上扎布帶,劍把上有圓盤鐵護手,劍把一側有月牙形護手刀,薄而鋒利,劍把末有雙稜形狀槍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鋒利。龍泉劍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逸龍劍劍身有龍形圖案,因而得名。無劍穗,其劍術套路的主要擊法劈、刺、扎、撩、點、崩、擊、截、抹等。

    雙劍:雙兵器之一,兩劍合攏似一劍,雙劍的劍格(護手盤)各為一半,對合的一面為平面,使兩劍合為一體。劍身與單劍不同之處為單劍兩面有脊,而雙劍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兩劍柄首分別各配一根單劍穗。雙劍同歸一鞘。少林子母鴛鴦劍少林雙兵器之一。全長三尺,為歷代少林僧徒習武防身之用。龍鳳雙劍雙兵器之一。浙江龍泉出此劍,在兩劍有脊的一面分別配有龍(為右手所使之劍)、鳳(為左手所使之劍)圖案。兩劍柄首各配一根雙劍單穗,雙劍同入一鞘。雌雄劍古代雙兵之劍。舞練技法與其他雙劍同。但制此劍之材料甚是高級。雌劍為左手使,雄劍乃右手使。拂塵劍古代異樣雙兵之一,為道家所使之兵械。由一把拂塵與一把單劍組成。

    軟劍:軟器械的種類很多,有些由於歷史的變遷,逐漸難使世人所見,下面介紹兩種鮮為人知的鏈子劍和劍鞭。鏈子劍明、清時代的一種軟兵械。用一根長鐵鏈將兩把短劍相聯,使用時能首尾相呼應。劍鞭軟兵械的一種,由一把短劍與一根鐵鏈相連接。劍長為3尺,有尖,兩面有刃。鏈長為4尺,尾端一節連小錘加系彩綢,以作鞭用。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就是了。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桿或竹竿為桿,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用於車戰、騎戰的槍顯長,用於步戰的槍顯短,用於守城御寨的槍顯長,用於進攻的槍則短。長槍可達八米之餘,短槍可為一點三米之多。現代武術中槍術競賽套路用的槍,其長度不能短於本人直立直臂上舉時從腳至槍尖的長度。槍的種類很多。以宋、明兩代為最盛,創造了式樣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用於步兵和騎兵。新中國成立後,槍術被列為正式武術比賽項目。槍由槍頭、槍纓、槍桿和槍鐮等組成。

    槍頭:也稱槍尖。槍頭為鋼或鐵製,古時以銅製。現代武術所用的槍頭,式樣為單個菱形,脊高刃薄頭尖。

    槍桿:槍的組成部分。槍桿多用木製之,椆木最佳,合木軟輕次之,白蠟桿更次之。槍桿後端要粗及盈地,愈向槍頭愈細,槍桿要直而不曲,細而不軟。槍纓:槍頭下的裝飾物。槍纓用犀牛尾、犛牛尾、馬尾等制之,現常以紗、絲製之,多為紅色。其用途在於,搏刺時槍纓抖動可以迷亂對方,並能擋血。平時演練時則可壯聲勢。長槍此種槍屬明代兵器,槍頭長三寸三分,重一兩三錢,槍桿狀盈。古矛槍明代鐵兵器,槍頭長七寸,重四兩。其方稜扁如蕎麥,前頭尖銳,用於透刺。梨花槍是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採用無纓的普通長槍,在原槍纓部位縛一噴火筒,同時點燃,用火藥燒灼而殺傷敵人。藥盡有可用槍頭刺殺。藥筒中噴出之藥,如梨花飄落而得名。宋代李全之妻楊妙貞所創此槍套路,世稱她」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桿尾有鐵鐏,長四寸。九曲槍槍長一丈一,槍頭如蛇形,頂尖而鋒利,兩側薄刀,整個槍頭長一尺餘。明代馬戰的主要兵器。主要用法有:攔、拿、扎、刺、搭、纏、圈、撲、點、撥、舞花等。太寧筆槍槍頭銳利,槍頭刃下數寸裝一小鐵盤

    ,上面有刃。因其槍頭如筆狀,故得此名。花槍槍桿長五尺,梭形槍頭,槍頭下紅纓,槍桿粗不攻把。由於槍桿較細,抖動時槍頭顫抖不停,使人難以捉摸槍尖戳處,使人眼花繚亂,故得此名。雁翎槍清代兵器。通體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桿長六尺,粗約三寸餘,硬木製成。槍頭為煉鐵所製,其式樣與雙鉤鐮槍相似。惟槍尖為扁平梭形狀。桿尾有鐵鐏,長為四寸。

    雙槍:這裡將雙槍和雙棍合併為長雙械介紹。雙棍兩棍長度一樣,一般與持棍者的身高差不多,使雙棍要比使單棍難度大很多,初練時兩棍勻調,容易互相碰撞,久練後方能掌握。雙棍練舞花兩手應錯開方位,若左手在前,右手必在後,左上則右下,如此雙棍才不致相碰。雙棍與單棍材料一樣,多以木蠟桿為主,但棍根與棍稍粗細比例不能相差太多。單頭雙槍採用白蠟桿為槍桿,鋼製梭形槍頭,槍頭和槍桿相接處系扎紅纓。單槍的長度,等於使槍者身高的一人一手高。雙槍則稍短一些。雙頭雙槍在白蠟桿的兩頭均裝上槍頭,雙槍共有四個槍頭皆配有紅硬。雙槍的長度與單頭雙槍同。

    矛:古代長兵器,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秦漢和三國時,多以長矛為主,用於馬戰。至兩晉南北朝時,矛開始向槍的方面過渡及演變。蛇矛通體鐵製,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餘,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長矛矛頭長七八寸,形如槍頭,呈稜形。其下與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製,粗如盈把,長一丈六余有餘。矛鐏是柄的飾物,也有銅製者,呈錐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丈八蛇矛矛曲如蛇,長一丈八尺,故名。

    殳:古代長兵器。是一種直而長的打擊兵械。由竹、木製成。殳長約一丈二尺,兩端以銅、鐵箍之。頭頂端有圓筒形、多稜尖角形等。隨著車戰消逝而減弱了殳的實戰價值和攻擊作用,後逐漸將殳演變成棍、棒的技擊器械。少林殳長一丈二尺,八稜形又作杵棒,約五尺,兩端粗頭各有鐵刺百餘,旁皆鐵齒。

    棍:武術長器械。棍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製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製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新中國成立以後,棍列為武術競賽項目之一。多用白蠟桿制。根據《武術競賽規則》規定棍長不得低於本人身高。故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棍的部位可以分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頭是棍桿較細的一端的頂部。棍根是棍桿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桿中細的一頭。棍術的技擊特點是勇猛、快速、多變。其流派很多,僅明代就有少林棍、張家棍等十幾種著名棍術。少林棍棍的一種。木製,長八尺至八尺五寸,通體一般粗細。相傳為明代少林寺武僧習武所用。齊眉棍棍的一種。常以白蠟桿製成,粗有盈把,棍豎直與人眉高度齊,故得此名。盤花棍因其棍身刻有花紋,故得其名。盤花棍的用法主要有劈、崩、掄、掃、纏、繞、絞、雲、攔、點、撥、挑、撩、掛、戳等。拐棍木製。在棍身中間有一突出橫拐,長約七八寸,故名。其主要擊法有劈、攔、挑、掛、戳、點、撥、撩、絞等。連珠棍由一根長棍和兩根短棍組成。每根棍的兩端各有一鐵箍,箍上有鐵環,互相連接。用時雙手揮動長棍,同時帶動二短棍。其主要用法有劈、攔、掛、甩、絞、繞、點、撥、等。水火棍古時供差役使用之棍。形如短棍。棍的一半塗紅色,一半塗黑色。紅為火之色,黑為水之色,故名。長梢子棍棍的一種。由長短不同的兩根木棍以鐵環相連接而成。短棍的長度是長棍的一半,練時單手握住長棍的端部,舞動時以長棍帶動短棍。梢子棍的擊法有劈、掃、掛、甩等,亦可雙手持棍。兩頭梢子棍一根長棍,兩頭各一根短棍,以三個鐵環與長棍相連接,三環的中間一環兩側也可以另加兩環為響環,配有響聲,舞動起來首尾相顧。連珠雙棍由一根長棍和兩根短棍相互連接而成。棍頭之間三個鐵環扣連。

    棍棒軟械:二節棍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原稱大盤龍棍和小盤龍棍,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即全長約三尺,棍身每節約一尺,與普通常見的三節棍粗細相同,中間有一鐵鏈連接,也有一尺左右長。二節棍短小精悍,可以折疊,是防身禦敵的重要武器。其威力很大。它可長可短,可以將二節棍疊在一起拿在手中使用,亦可以拿著任何一端使用。招式有點、削、抽、彈、掃、纏、拉、圈、提、敲、打等,還可以絞奪敵方之兵器。二節棍攜帶方便,使用靈活,是年輕武術愛好者最想學的器械。三節棍是以鐵環串連三條等長短棒製成的兵器,也稱」三節鞭」。三節棍全長等於練者直立直臂上舉至手指頭的高度。鐵環直徑約一寸,短棍間銜接處的棍端,各裝牢一半圓環。棍質以白蠟桿為優。練三節棍時,可持中節用兩梢節,也可兩手持兩梢節,用兩梢短和中節。或者一手持一梢節,另一手持中節;用游離節。還可以只持一梢節,使用游離的中節和梢節。梢子棍是用鐵環串連一長一短兩節木棍製成的兵械。以棍的長短區分為」大梢子棍」、」小梢子棍」」兩頭梢子棍」三種。小梢子棍有稱」手梢子」,由大梢子棍縮短而成。其梢子約長一尺,棍身約長二尺。後來出現的兩節長度相等的」二節棍」和」手梢子」相似,既可單棍練習,亦可兩手各持一棍運使。若雙梢子同使,則威力無窮,是防身禦敵的重要軟兵器。少林手梢子少林長軟雙械之一。把長二尺,梢長八寸,三環套在一起,用時兩把同使。鐵鏈夾棒形似大梢子棍和鞭類二節鐵鞭,由一根長棒以鐵鏈與一根小棒頭相連接,但此間連接之鏈比大梢子所連之環要長的多。

    棒: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丈二棒其長度為一丈二尺,粗可盈把。棍術的特點是活動範圍大,攻防意識強。主要用法有:出、歸、起、落、吞、吐、沉、浮等。要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桿棒長約六尺,粗可盈把,以白蠟桿或帶有韌性之木製成。盛

    行於元宋時代。杵棒長五尺,尖長一寸二分。棒頭的兩端各長一尺五寸,上端植有小刺48個,下端植有小刺50個,小刺長五分,狀如狼牙。杵棒具有刺、槍、劈、戳、撩、鋸、掃等用法。狼牙棒長約六尺。棒頭為蛋形圓木,上植許多鐵釘,形如狼牙,故名。狼牙棒重而笨,一般為馬上騎戰所用。盛行於宋代軍旅中。鐵鏈棒又稱」梢子棒」」二節棍」。由兩根長短不一的木棍連接而成。長棍約四尺,短棍一尺五寸。長短棍每段各有一鐵箍,箍上帶環。二棍以尺長鐵鏈相連。用時雙手握住長棍帶住短棍。鐵鏈棒動作靈活,可長可短。主要用法有劈、掃、掛、甩等。金箍棒也屬棍的一種。棍長八尺左右,棍梢和棍根處均套有尺餘長的鐵箍或銅箍。金箍棒的主要擊法有劈、崩、掄、把、掃、纏、繞、絞、點、撥、雲、攔、挑、撩、掛、戳等。(另外,在《西遊記》神話中的孫悟空所使之」金箍棒」,主要用於降妖除怪,此乃神話不作為據)。

    鏟:武術器械之一。是薄體闊刃的長兵器。鏟是由生產工具演變而成為古代戰爭的兵器和武術器械。鏟也是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鏟頭一般是鐵製,但桿有木或鐵製兩種。鏟長六七尺。其中頭長一尺二寸,扁平的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忍薄而銳,向後漸豐厚,底部有一套筒與柄連接。鏟柄尾部裝有鑽,可作刺點用。有的鏟頭,底部兩角各鑿一孔,上套粗大鐵環,舞動聲聲作響,以增威勢。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月牙鏟因其鏟頭如月牙而得名。金鐘鏟鏟頭外形似鐘,鏟刃朝上。鏟柄長六尺。日月方便鏟禪杖佛教僧人多持之。長約五尺,通體鐵製。兩頭有刀。一頭為新月牙形,月考處有四個小孔,分穿四個鐵環,另一頭形如倒掛之種,長約7寸。尾端兩側各鑿一孔,穿有鐵環,柄粗寸餘。禪杖兩頭均可使用。宋代《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魯智深擅此械。斧:古代兵器的一種。斧因其式樣和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但大體式樣基本相似,均為一面呈扇形刃,一面為長方形,下部裝有木柄。斧的用法有:挑、攔、格、砍、抹、刺等。現代斧作為武術的器械之一,由於演練起來比較笨重,有的套路已經失傳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見。i1387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