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正文 第168章 校規 文 / 砍刀

    求收藏、收藏、收藏——

    秦軒帶著過兒幾個學童,在工地上轉著看著,邊給這些學童們講解城牆的建造設計。

    在冷兵器時代,城牆是一個城市的最好防禦手段,大唐這個時候的軍隊,特別是守護邊境的軍隊,戰鬥力還是可以。

    邊軍對上外敵時也似有勝有負,還沒有淪落到宋朝中末期時代見到異族鐵騎就一哄而散,這個時代的唐朝也不是很缺少馬匹,至少目前隴右這些大的牧場還在大唐手中,而且現在的民風還是尚武的。

    但是在對於吐蕃,突厥等民風彪悍的遊牧民族,單兵的對抗漢人明顯是不佔優勢。

    突厥和吐蕃這些民族,從小生活在馬背上,騎射功夫是拿手的強項,而且基本沒有步卒,來去如風。這讓大唐的步騎結合的軍隊在戰鬥力上普遍低於這些遊牧民族。

    但是大唐有個遊牧民族無可比擬的優勢,就是不缺兵源,而遊牧民族所處之地都比較貧瘠,人口數量少。

    遊牧民族和大唐之間的戰鬥,兵源這點上面是個最大的劣勢,遊牧民族是全民皆兵,戰時為兵,閒時為牧民,戰爭時期,死一個就少一個,沒有辦法補充兵源。

    這個也是這些遊牧民族的特性,看著漢人居住在這麼繁華的城市裡,能不眼紅?眼紅了怎麼辦,那就搶,那就打仗。

    打仗就有輸贏,多數的時候都是搶了就跑,但是也不是每次運氣都這麼好,總有打輸的時候,打敗了就跑,跑不了就投降。

    打仗就死人,這是必然的,人死了,沒辦法,就只有等幾年,小孩長成小伙子了,在組織起來去搶、去打仗。

    如此循環往復,冷兵器時代的中原大地,可以說是戰火不斷,每個漢人統治的王朝都有這樣的事情。

    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什麼朋友可言,當你絕對強大時,紛紛依附於你,等你生病時,就起來咬你一口,當你病入膏肓時,也許這一口就要你的命,秦軒前世所知的歷史上的元,清兩個時代就是如此。

    所以秦軒在給這些學童們講課的時候,往往會穿插一些小故事,側面的給他們講一些這方面的小故事,讓學童們心裡有個這樣的概念,只有自己強壯了,才能不受人欺負。

    秦軒所講的故事多數是拿自己家鄉做例子,這樣的可信度相對來說就要高些,孩子們現在還小,等著過幾年都長大了,這些概念也深深的在他們心理紮下了根。

    秦軒只要是辦正事,身邊都會帶幾個農莊的學童,主要是叫他們多見識一下,也算是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去農田。

    秦軒每週還帶上所有的孩子去棉田里幫著棉農們幹一些田里的農活,或者去酒坊裡幫忙,體驗下做工的辛苦。

    秦軒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對學童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最少不至於以後學出來只是個會紙上談兵的書獃子,勞逸結合,而且學童們很喜歡這樣的實踐活動,一來是相對可以自由一些,二來也增長了不少見識。

    這批孤兒學童裡,有十幾個都是十三歲的孩子,當初找到他們的時候,都是一幫孩子們的頭。

    為了不被餓死,這些孩子頭帶著孩子們乞討、偷盜,什麼都干,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外流浪的孩子,多少身上都有惡習,這也是環境造成的。

    初來秦軒農莊時,這些個大點的學童,各自還是帶著自己的一幫小兄弟,幾個小幫派之間時常有打鬥。

    不過都是些孩子,打鬥基本都是拳腳,沒有出現什麼惡性的傷殘和死亡事件。

    秦軒初期一直在觀察,看看這些孩子們的個性,等到瞭解的差不多了,秦軒制定了農莊蒙學校規。

    秦軒制定的校規裡明確規定了詳細的行為規範,那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懲罰,都有明確的規定。

    好在這幫孩子們不逃跑,畢竟秦軒這裡吃飯管飽,有吃有穿有睡的地方,雖然制度嚴厲了點,但是總比外面飽一頓饑一頓的要好上百倍。

    秦軒知道對這些孩子的教育不能急,得慢慢的來,在心裡有一個歸屬感後,才會把這裡當自己的家,而且經過一段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在叫他們去過那種乞討生活,他們也不會去。

    有了歸屬感,就可以開始文化教育了,識字是第一步,有了文化,才能教授他們更多的知識。

    這些孩子都是秦軒的火種,以後要靠他們獨擋一方,這些個學童只有絕對的忠於秦軒,才可以委以重任。

    「駱明,知道這個叫什麼嗎?」秦軒指著一堆沙子問道。

    「公子,當然知道,這個是沙子」駱明回答道。

    「那你知道沙子是怎麼來的嗎?」秦軒繼續問道。

    「公子,知道,沙子是從河邊運來的,那裡有很多的沙子」駱明回答道。

    「那為什麼只有河邊有沙子?而且是只有水的地方有沙子?而別的地方沒有呢?」秦軒笑著繼續問道。

    「這……這個,公子,這個我就不知道了」駱明訕訕的說道。

    「你們幾個有那個知道?」秦軒笑著對另外幾個學童說道。

    「公子,我知道,沙子是從很遠的河的上游衝過來的,別的地方沒有沙子,是因為沒有河水,沙子沒法從遠處衝過來」趙可宇大聲的說道。

    「很好,回答對了一點,但是不全對」秦軒笑著摸了摸趙可宇的頭說道。

    這幾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沙子的來處,但是他們畢竟還小,很多的東西瞭解太少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個回答道點子上。

    「大家靜一靜,我來告訴你們是怎麼來的,這個沙子來自河水,河水來自遠處的大山上融化的積雪匯聚而來,也就是那些一點點融化的雪水,彙集到了一起,就變成了你們見到的大河,有了大股的河水,從山上奔流而下,河水帶著衝下來許多的石頭,這些石頭在水裡翻滾相互碰撞,大石頭被撞碎,變成小石頭,小石頭被撞的更碎,就變成成了沙子衝到下游來了,所以你們見到的沙子都是石頭變過來的」秦軒笑著說道。

    這幾個孩子才恍然大悟,紛紛都說這河水也太厲害了,那麼硬的石頭都能搞碎了。

    「這個就是我和你們常說的以柔克剛,我也帶你們看到過河裡的一些石頭,那些石頭多數都是如雞卵一樣的形狀,這也就是水沖起石頭碰撞摩擦,把石頭的尖角都給磨平了才形成如雞卵一樣,水雖然很軟,但是它卻可以把堅硬的石頭穿破,有一句成語叫滴水穿石就是這個道理,再堅硬的東西,都有克制它的東西,這個就需要你們平時多觀察,多想,就可以發現的」秦軒笑著說道。

    駱明、趙可宇、趙興、郭進,都是這批學童裡年紀稍大點的孩子,都十三歲多了,而且幾個剛來的時候都是孩子頭。

    秦軒經常和他們幾個相處,瞭解他們的內心,好改掉一些流浪時的惡習,有了他們做榜樣,他們身後的那些孩子就會以他們為榜樣。

    秦軒經常用一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小事又可以說明大問題的事,來引導孩子們去觀察這個世界,養成他們喜歡觀察事物的習慣,養成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都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這些個孩子在常清和王恆岳的教導下還算不錯,基本都改掉了當初剛來時的野孩子的壞習慣,最少目前都懂得禮貌了。

    識字雖然還沒有到能順利讀一般的書本的程度,但是半年多認識快到一千個字也算不錯。

    秦軒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孩子蹲在那裡用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這就是好的習慣。這個時代的紙張很貴,課外不可能叫孩子們隨意的使用紙張,在地上寫字就是個很好的方法。

    秦軒經常給他們講的那些頭懸樑錐刺骨,鑿壁偷光等小典故影響的,孩子們都很努力,這點是秦軒比較滿意的結果。

    現在孩子們的讀書認字,都是強行灌輸,學也的學,不學也的學,秦軒給他們規定了,最少要識字在三千字以上,才算是合格。

    配合教育的是那些成語典故,秦軒都把成語編成小故事,這樣有利於孩子們理解和接受,也能提高孩子們的興趣,一舉兩得的好是。

    給學童們制定的規章制度費了秦軒不少的時間,這部規章制度制定的非常細緻。

    小的打架要受到什麼懲罰,使對方收到了傷害的輕重,懲罰力度也不一樣,而且這些制度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背誦下來。

    秦軒還叫孩子們成立了類似法院這樣的團體,孩子們中間選舉出了類似於陪審團這樣角色的七個孩子,三個預備的。

    一旦有犯錯誤的學童,由老師主持,叫孩子們自己去對照制度定下如何懲罰,老師做監督。

    一旦發現規章制度中沒有的事件,就由大家討論制定出懲罰,過後將這些繼續添加到規章制度裡。

    這些類似於秦軒前世的法律,雖然內容遠遠少的多,但是秦軒相信,只要慢慢的去完善,總會越來越詳細的。

    但是這些只是局限於學童,農莊的其他人不在這個條例的管轄範疇之內。更類似於校規和秦府的家法的綜合,雖然遠遠比校規更詳細,但是暫時還是叫「蒙學校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