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正文 第179章 棉花? 文 / 砍刀

    拜求收藏,真的很需要,大家沒註冊的就註冊個號收藏下吧,一分鐘的時間久搞定,支持一下吧。

    ************************************************************************************

    製作玻璃模具,這個製作鐵質或是銅質的擀面杖魯大成們是不會搞,只好求助鐵匠,這些事情匯報給楊管家。

    楊管家也知道這些事情不能拖延,帶著魯大成找到了鐵匠鋪,鐵匠聽說他們需要一個銅質的擀面杖,就從鋪子裡直接拿出一個銅棍。

    因為最初製作模具就是在這家鐵匠鋪裡製作的,所以需要什麼東西可以直接先拿,楊管家寫個賬單,每月去秦軒府上結帳即可,這樣也方便,魯大高興的拿著這個銅棍回到了農莊。

    魯大成和金狗子兩個人拿著銅棍,在錫台上奮力的擀制著那塊玻璃,雖然兩個人揮汗如雨,但是結果確不甚如意,首先是兩個人用力不一樣,就是一個人也難免左右手用力不均,何況是兩個人。

    「不成啊,魯哥,這個方法還是不行,費力就不說了,咱們也有的是力氣,可是這玻璃薄厚不一樣」金狗子洩氣的說道。

    魯大成看著檯面上的玻璃沒有吱聲,試驗的結果不盡如意,完全沒有想像的那樣的結果,人用力大小不一樣,怎麼樣才能叫力氣使在一處呢?

    「魯哥,走吧,開飯了,咱們先吃完飯在想辦法吧」金狗子說道。

    「嗯,走吧,先去吃飯」魯大成看著不成型的玻璃說道。

    農莊的中飯也和秦州一樣,兩菜一湯,紅燒豆腐、蘿蔔燒肉、菠菜蛋花湯,魯大成拿著食盒和狗子坐在了餐桌上開始吃了起來。

    「今天的豆腐燒的不錯。魯哥先別想了,吃飽飯了在去想」金狗子看著還在那裡默不作聲的魯大成說道。

    「豆腐,狗子,哈哈,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太好了」魯大成大笑著說。

    邊上吃飯的人都詫異的看著魯大成,這個平時話不多的玻璃作坊管事,今天怎麼這麼高興,紛紛都問想到了什麼好事,給大家說說。

    「大成,有什麼好事如此開心?」莫吉慶說道。

    「回管家,小的想到製作玻璃的方法了,一時失態,請管家贖罪」魯大成羞愧的說道。

    「沒事,沒事,想到了就好,也不用天天為這事發愁了,公子知道了,一定很高興」莫吉慶笑著說道,也沒多問是什麼方法,這個不是他該知道的事情。

    莫吉慶就是秦軒買回的管家,在跟著楊管家學習後,被派往農莊當實習管家,農莊的大小事務都要他來安排。

    「大成,不錯,有股子韌勁,好好幹,我看好你」季東子笑著說道。

    「季管事,這不還要謝謝你,我會努力的」魯大成拱手說到。

    其實讓魯大成茅塞頓開的就是這個豆腐,製作豆腐需要把泡好的黃豆放到石磨上磨成豆漿,魯大成就是想到磨豆腐的石磨。

    魯大成想到小時候村裡碾糧食的石碾子,如果製作一個這樣的碾子,不就解決了用力不均的問題了嗎?碾子靠著自身的重量來把玻璃碾成自己想要的厚度,這個方法一定能成。

    製作一個光滑的鐵碾子,現在的技術可能不容易,但是製作銅的就可以。

    還有為了能是玻璃保持溫度,必須加溫,這個就得要在重新製作一個銅的檯面,魯大成找到莫管家說了這個事情。

    因為需要的銅比較多,莫管家也做不了主,所以只好還是找到楊管家,這個事情只有他能辦到。

    暫且不說結果會如何,魯大成這次要是能製作出來大塊的加厚玻璃,在經過淬火等工藝,說不準就可以製作出秦軒所講的鋼化玻璃。

    鋼化玻璃除了做門和隔斷外,還可以製作玻璃茶几、玻璃餐桌等等,只要能做出來,根本就不用發愁賣不掉,這可是絕對的好生意呀。等到秦軒回到洛陽,一定會很開心的。

    此時的秦軒,正站在軋花機邊上看著人們扎棉花,經過工匠們幾次的試驗改進,這個手搖軋花機算是湊合著可以使用了,而且搾取棉花的速度也不慢。

    看著脫了棉籽的棉花,秦軒也是感慨萬千,終於有了收穫,秦軒計算了下畝產量,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一千五百斤。

    棉花產量達到一千五百斤,這個概念不是一般的數字概念,秦軒的前世棉花畝產能達到一千斤就絕對是高產了。

    三千畝地,出產四百五十萬斤籽棉,這個叫秦軒怎麼能不高興,而且秦軒還發現了個問題。

    這個問題出在棉株上,棉花全面開放後,棉株別沒有和秦軒前世時所見到的那樣乾枯死掉,而是還是活著的。

    這個棉花在採摘時,棉桃和成熟的果子一樣,瓜熟蒂落,棉桃殼也很容易就掉落了,這個是秦軒沒有見過的。

    秦軒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棉花本來就是木本植物,這個改造後的棉花會不會和木棉樹一樣,變成多年生的植物?

    秦軒立刻通知了所有的棉農,地裡的棉株不許砍伐,等到明年開春後在看情況,具體需不需要砍伐,等待州府通知。

    這個情況秦軒也和劉燁真和魏華林說了,他們因為沒有秦軒前世的見識,覺得這個很正常,木棉就是多年生的植物,棉花也應該是這樣的,這叫秦軒哭笑不得。

    如果棉花變成這樣,秦軒對於棉花的種植就不能這樣安排了,棉花的種植只需要在所有的田埂或者道路邊都可以種植,不需要佔用這麼多土地。

    如果今年的棉株能抵抗住冬天的嚴寒,成功成活下來,那麼秦軒就必須重新安排了。糧食和棉花的種植比例也需要調整,可以調整為7:3或者8:2都可以。

    種糧食的田埂上,溝渠邊,都可以種植棉花,而且還可以當作防風牆,春天多風的季節,來保護幼小的禾苗。

    這一切秦軒都反映給了刺史張兌大人,張兌聽了秦軒這樣的安排,對於少量的佔用田地,又能收穫棉花,這樣的好事張兌也拍手贊成。

    秦軒搞來的棉花,慢慢的會給大唐創造出更多的利潤,秦軒也相信,華夏民族是個勤勞聰明的民族,他只要略加提示一下,早晚有一天可以生產出和絲綢相媲美的棉布來。

    看著地上掉落的棉籽,秦軒拿起了一把看了看,這些珍貴的種子第一次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個也是以後大唐中西北部主要的經濟作物。

    這批棉種秦軒要先給常清送一部分去,那裡才是最適合種植的地方,北方的小麥和棉花,南方的桑和稻米,這是大唐的根本,百姓的衣食。

    雪白的棉花成車成車的送進了收購點,今年產出的棉花全部由朝廷出資收購。

    棉花的收購不能用斗去稱量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軒製造出了前世的桿秤,好在秦軒有個彈簧秤,這樣做出的桿秤也就和前世的斤重差別很小了。

    對於這個秦軒的新發明,張兌第一時間趕緊上報朝廷,這個修改度量衡的事情,是大事,這個也是秦軒沒有辦法才這樣做的。

    棉花是拋物,用斗根本沒法稱量出,一斗棉花可能出現的誤差很大,有了桿秤,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棉農們因為第一次種植這個作物,秦軒大概估算了下畝產和賣出的價格,種植棉花要比種小麥收入高的多。

    一斗(十斗為一石)籽棉的收購價格定為二十文,也就是十斤二文錢,棉花畝產不會低於千斤,那麼一畝地最低收入二貫錢,一家種二十畝棉田,就收入二十貫錢。

    這個二十畝的棉田收入遠遠超過一百畝糧食的收入,如果一家種百畝棉田,一年棉花收入就是兩百貫,要知道,這個時候一個九品官的月薪才兩貫錢。

    看似給棉花定的價格很低,斗米都三十文左右,但是棉花的畝產量高,而且以後的棉花種植只需要少量的佔用土地,這個是大有可為的事情。

    一個家庭按種二十畝棉田這個收入,絕對是溫飽無憂,而且還有不少的盈餘,足夠過上小康生活。

    雖然一個家庭不能種植過多的棉花,但是以後可以棉花和小麥同種,棉花的管理比較費力,所需的人工也比較多,種植多了,一家人也根本就管理不過來。

    棉花的收入,加上糧食的收入,只要是使用秦軒「心辰」空間改造過的良種,一個家庭就算只有二十畝地,年收入不會低於二百貫。

    秦軒的糧食種子可都是高產,小麥的畝產不會低於千斤,一個農民家庭有五十畝地,穩穩當當年收入可以達到五百貫。

    何況這個時代,一家基本上都有五十畝以上土地,唐朝的均田制的主要內容是:對百姓的授田規定,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

    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如果一家人有夫妻兩個,五十畝地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如果一家人如果有幾個孩子,那麼就有點困難了,特別是不滿十八歲的男孩。

    女孩子還好說,十五歲就可以出嫁了,男孩子十二歲到十八歲可是長身體的時候,比大人還能吃。不過只要種植了秦軒的良種,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以前一畝地只產糧一到二石左右,現在可以產到十石左右,一家五十畝地相當於變成五百畝地了,如果秦州推廣開秦軒的兩種,絕對是大唐第一富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