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大道小說網 第409章 籌劃 文 / 砍刀

    「于闐酒樓」的老闆拿來了一包胡蘿蔔種子,大約有六兩多,一千多貫買了六兩種子,看起來秦軒算是個冤大頭了。**——*

    其實這個買賣不能這麼看,至少這個酒樓的老闆意外發現了胡蘿蔔這個好東西,而且這個好東西能使很多人不在患上夜盲症,這個不是錢能買來的。

    「這個有點扎手的就是胡蘿蔔種子?一千貫,夠金貴」

    「是的,不過貴也值得,清空師傅就留在長安一段時間,等我種出了胡蘿蔔,好好請你品嚐」

    「嗯,為了貧僧晚上看的見,這個等待是值得的,不過要等到明年才能吃上吧?」

    「不會,今年就可以,胡蘿蔔的種植是七大、八小、九丁丁,現在正是種植的好時候」

    秦軒笑著說道,胡蘿蔔的種子采收,這個需要開春種植,七月左右剛好采收種子,就可以接著種植,九月到十月就可以收穫胡蘿蔔了。

    胡蘿蔔也是比較耐儲藏的蔬菜,和紅薯、土豆一樣,可以在沙土中窖藏幾個月沒問題,可以保證一個冬天吃到新鮮的胡蘿蔔。

    「秦施主,七大、八小、九丁丁是什麼?」

    「呵呵,就是七月種下的胡蘿蔔長的大,八月種長的小,九月種的只能長的一丁點大」

    「秦施主為何知道這個?」

    「我家鄉就種植有這個胡蘿蔔,是最常見的蔬菜」

    秦軒說道,又免不了將自己家鄉的事情解釋一遍,對於清空來說,這些就像是天方夜譚一般,實在無法想像,畢竟沒有見過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也無法體會到那一刻的震撼。

    「像流水一般的岩漿火海!聽著都覺得毛骨悚然,秦施主也算是命大之人,必有後福」

    「謝謝清空師傅吉言,敬師傅一杯」

    秦軒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這個清空師傅,給秦軒的感覺只是個剃了光頭的人,而不像出家人,也許正如清空自己說的,出家只是為了不受俗世的纏擾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秦軒倒也不想去更深的探究別人的**,但是秦軒目前正是需要一個這樣喜歡雲遊四方的人來幫自己完成任務。

    本來這一切可以完全交給朝廷去解決,自己出錢就可以了,但是對於能給平民百姓的子女創造上學的機會的這麼一個事,自己還是希望能長久的堅持下去,而不是短期行為,為了自己也為了大唐以後的強大。

    「清空師傅就這樣一直雲遊下去,沒想到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何為有意之事?」

    「清空師傅問的好,出家人四大皆空,不問事事,但是佛教是教義是叫人時時行善,這也是一個善舉,但是畢竟不是做到實處,用實際行動去行善事不是比這更有意義更有說服力?」

    「行善在於心,而不是在於做,心懷善念,時刻都在行善之事,做善事者不一定心懷善念」

    「我承認你說的有道理,就直說吧,我準備在各地偏遠鎮村捐助五十所免費蒙學,可是因為自己沒有時間去每一處考察,身邊又沒有可以勝任的人選,所以想找一個可以勝任的人去做這個事情」

    「秦施主是覺得貧僧是這個人選?」

    「是的,你四處雲遊,更能發現那裡最適合最需要建造免費蒙學,你知道,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而且我還希望這樣的事情能永久的持續下去,不光是我一個人去這麼做,希望有能力的人都來這麼做,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讓更多的大唐孩子可以在免費的蒙學裡讀書識字」

    「秦施主可以細說說嗎?」

    「是這樣,我是想成立一個建造免費蒙學的這麼一個機構,就是號召大家出力,就如同寺院裡的捐助功德箱一般的,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用大家捐助的錢去建造免費蒙學,讓大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免費讀書識字,我現在就是需要一個可以管理這個機構的人選,這個屬於民間的機構,不受朝廷管轄,但是朝廷會給這些建造的免費蒙學配備施教的士子,清空師傅覺得如何?」

    「此乃善舉,乃大善之事,秦施主認為貧僧可以推脫嗎」

    「呵呵,清空師傅是出家之人,必然是心懷善念,這事光靠朝廷是很難解決的,所以只有通過民間的捐助,才可以慢慢實現這個善舉,清空師傅當然不能推脫了」

    「是啊,這個善舉完成起來很有難度,也不是簡單的善舉」

    「清空師傅說的是,這的確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許需要一代人或者兩代人才可以,但是我們不能就因為難而不去做,每建造一個免費蒙學,那麼可以讓讀書識字的孩子就多一點,等我們老了的那一天,回過頭看看,會發現我們沒有虛度此生」

    秦軒知道,目前只是一個起步階段,萬事開頭難,這個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以後就會慢慢走上正軌,這個是一個過程,第一步必須要走好——()

    秦軒和清空談了不少這方面的事情,確定了這個慈善捐助的名稱,確定為「希望蒙學慈善署」,對於這個名字,還得最後徵求朝廷的同意。

    對於如何運作,秦軒首先是配備齊人員,這個需要清空和長安的幾個寺院進行溝通,由每個寺院派駐一名僧人來共同管理這慈善署。

    具體的人員分工為三部分,一部分籌款,一部分考察,一部分負責監督建造「希望蒙學」,這裡面少不了賬房,這個是必須設置的,用來記錄每一份捐款和資金的使用情況。

    一旦這個慈善署運行狀況良好,這個就不是建造五十所希望蒙學的事情了,隨著慢慢的鋪開,只要捐助情況許可,希望蒙學將會遍及每一個住戶在五十戶以上的鎮、村。

    秦軒說的很細緻,盡量做到每一個細節都考慮進去,這件事情的實施措施,秦軒會詳細寫下來,呈給皇上李隆基參閱批示,並且希望能派駐兩名朝廷的人員協作一起辦好這個慈善署。

    這裡需要朝廷批復也是有原因的,一則需要朝廷派駐師資力量,還有一個就是建造希望蒙學需要土地,這個需要朝廷派駐的人員和當地的官員協商,能免費拿到建校舍的土地。

    至於慈善署的總部就決定設立在長安城的東市,捐助點先以各個寺院為主,以後慢慢擴大至朝廷和一些衙門,以及商業比較集中的市場、店舖、錢莊等地,以功德箱的形式募捐。

    至於秦軒自己派的人,早已經考慮好了,綁架二娘的四個案犯還在洛陽,這幾個傢伙也算是暫時沒有什麼用了,不過作為以後押運銀錢的護衛還是能勝任的。

    至於長安的寺院是有不少,修祥坊的崇福寺;懷遠坊的大雲經寺;延康坊的西明寺,永陽坊的大莊嚴寺;崇德坊的崇聖寺,開化坊的薦福寺;昭國坊的崇濟寺;升道坊的龍華尼寺,在加上靖善坊的大興善寺;新昌坊的青龍寺以及晉昌坊的慈恩寺,不算胡寺,至少有是十一個寺院。

    不管在何時,寺院、道觀都少不了祈福還願的人,在這裡搞慈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人們的出手也很大方,但不是每個寺院都願意接納秦軒這個慈善機構,畢竟算是搶奪寺院的生意,雖然是打著慈善的名義,不是每個寺院都這麼大肚,這麼有愛心,所以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這個需要朝廷協調解決。

    至於朝廷的態度,秦軒想必皇上不會反對,這個可是給朝廷解決大問題的好事,也是對大唐發展有巨大好處的善事,如果朝廷反對的話,那自己就真的無話可說了,秦軒暗想到。

    「秦施主,為什麼都選寺院而不宣道觀呢?這是善事,道觀更不能例外的」

    「這個我會考慮,不管是寺院、道觀還是尼姑庵,這個都需要朝廷來協調,不能指望每個人都像我們這麼有善心」

    「出家之人以慈悲為懷,秦施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這個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呵呵,也許是吧,不過準備這個還需要一段時間,清空師傅可以去各家寺院裡聯繫一下,看看能否徵得各個寺院主持的同意,如果能同意這當然是好事,也不愁希望蒙學沒錢建造了」

    秦軒笑著說道,大部分的寺院可能對這一善舉不會反對,但是所有的寺院都爽快答應,這個秦軒真覺得不太可能,畢竟寺院有大有小,香火有旺有衰,大寺院不在乎這一點,小寺院可就不一定了。

    雖然美其名曰功德箱,但是這個也是寺院的一部分收入,如果一個寺院靠香火錢過的都緊巴巴的,你再去這個寺院搞慈善捐助,搶奪他們的財源,能願意才怪。

    至於寺院高慈善捐助可能這個情況要好一點,對於道觀,秦軒前面沒有先將道觀納入慈善捐助點也是有原因的,雖然目前大唐信奉道教的比佛教的多,但是道教的道長不見得有寺院的主持那麼有愛心。

    一來道教目前是國教,二來道教從史前時期的對自然敬信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天命實際上是指對自然的規律、法則的敬畏信仰。

    《荀子?天論》言:「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時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垂法濟人、無量度人。

    道教的宗旨和佛教是兩個概念,道教更崇尚順應自然,已達到天人合一,得道成仙,這種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是和道教的思想相悖的,能得到他們的支持,秦軒是沒有一點把握。

    雖然道教也勸人向善,但是這個在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之下,存在即合理,既然這些孩子沒學上,上不起學,這是自然的安排,冒然的改變這些,是逆天而為,不是順應。

    所以秦軒暫時沒有將道教納入慈善捐助的範圍,還有一點就是,這個還是需要皇上李隆基的支持和首肯,道教基本不怎麼過問俗世,更多的是獨自煉丹,修煉道行,希望早日飛昇,哪有時間去理會這樣的事情。

    如果徵得了皇上的首肯,這個事情就會不一樣了,這也是秦軒把道教準備放在第二步來實施的想法,還有一點這裡需要提起一下,道教不像寺院那樣大肆的斂財。

    這個時代的道觀秦軒也去過,玉真公主在王屋山大道觀就十分的冷清,因為道家講究的就是「清靜無為、離境坐忘」根本談不上什麼香火旺盛,如果有人要去道觀祭拜,也多是是自帶香火和貢品。

    這個時代的道觀裡也沒有什麼功德箱之類的,如果要捐助錢財來修繕道觀,這個也是個人隨意,沒有像寺廟那樣香燭要在寺廟裡買,解籤也要錢財,好像不收錢的簽就不靈驗似地。

    很多道觀一般都修建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這樣方便道士不受打擾,清靜修煉,這樣的道觀能有什麼錢財來捐助做慈善?

    所以長安城裡的寺院眾多,道觀寥寥無幾,信奉道教的民眾,多是在家自己修煉,如遇到修煉難題,才去崇業坊的「玄都觀」求教解惑,這也是長安城內唯一的一所公共道觀。

    道觀一般分為叢林觀和子孫觀,子孫觀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道觀產業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但不能插手道觀事物。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觀。

    叢林觀不允許收徒,道觀產業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叢林觀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道觀事物。

    所以道觀完全不像寺廟那樣,應該說是富廟窮道,這也是後世佛教鼎盛道教衰落的其中一個原因,道教更注重個人的修煉,忽略了道教的發展,雖然目前是國教,但是也只能和佛教各佔據半壁江山的緣故。

    如果現在去道觀做慈善捐助,估計也收不到幾個錢,不過如果朝廷許可,號召道人捐助,這樣也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畢竟信道之人也是很大的一個群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