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大道小說網 第612章 我回來了 文 / 砍刀

    長安的雪下的比秦州還大,秦軒是第二天晚上才到的長安,從秦州出來的第一天晚上,趕到歧州,給張德忠拜了一個早年,當晚就住在了歧州,回到長安時,也是大年二十九了。

    張晨的婚事本來要在年前舉行的,可是因為皇甫惟明因為政事脫不開身,只能改在正月十八舉行,到時皇甫紫瑤和他父母會到歧州給他們完婚,等到開學後,張晨在和她在一起返回長安定居。

    至於他們婚禮使用的酒水,秦軒在到達秦州的第二天就安排了四輛車,給張德忠送去了,自己有的東西,對於張晨這個和自己弟弟一般的兄弟,而且他姐姐和母親和自己又有那關係,這點小事就不用他們在花錢去買了。

    一個夏季的城牆翻新,目前明德門、安化門、啟夏門都全部翻新了一遍,十五里長的正面城牆,已經有一半多被一尺多厚的泥石覆蓋。

    遠遠的看著翻新的城牆,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土黃色,被目前的灰色所取代,平整而大氣,潔淨而清爽,粉刷一新的城門樓,艷麗的色彩在一片白色的世界中煞是醒目。

    用泥石翻新的城牆澆灌泥石時,使用了竹條編結成的網,這樣是為了增加泥石的抗開裂,目前沒有鋼筋,只能這樣做,就是鐵絲,雖然已經被軍器監研製出來,但是遠遠不夠城牆上使用的。

    「來著何人,速速下馬接受檢查」

    聽到一聲叫喊,渾身裹的嚴嚴實實的秦軒很是納悶,這大白天的怎麼開始查驗,以前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是長安城出了什麼事情不成?

    長安城以往都是城門大開,人們可以自由的進出,只是那些商隊或者拉貨的車才會查驗,對於行人來說,一般不檢查的,今日也不只為何?

    「這個兄弟,這是我的文牒,這城裡出了什麼事情,為何如此?」

    「是秦大夫啊,沒什麼事情,這馬上過元日了,聖上下旨,元日到正月十六,夜裡坊間不關閉大門,取消宵禁,但是要求金吾衛和監門衛加大查驗力度,以防有宵小在元日期間搗亂」

    「呵呵,這樣啊,這事好事,辛苦你們了」

    這出門帶著官方文牒是必須的,特別是出遠門,很多州縣的城池都會檢查,這也是大唐的一個制度,在沒有身份證的時代,只能如此,就和前世時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出門必須有蓋著公章的介紹信一樣。

    那些做跨國生意的外籍商人,在進入大唐的領土時,就會有邊關守衛士兵查驗他們的文牒,這個文牒是他所在國開據的,進入大唐後,邊關會給他們開據一個大唐的文牒,以保證在大唐內的通關順利。

    這個時代沒有專職的文字翻譯,在邊關一般都配備懂附近幾個國家語言的人才,那些經常來大唐做生意的,一般自己的商隊中也配有懂大唐話的夥計,這樣方便通關時沒有語言障礙。

    對於長期居住在長安城的百姓,他們都有戶籍證明的,如果要出城辦事,一般都帶上戶籍證明,不過像今天這種檢查,很少有。

    對於出城辦事的人,一大早開城門時,就會告知大家拿上戶籍證明,以防回來時沒有證明進不了城,附近郊縣的百姓也是如此。

    秦軒的通關文牒是一個長期的,一年一登記,交舊換新,不過這個東西對他來說沒什麼用,就算沒帶,也隨時可以複製出來一張,在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對進入宮城和皇城的勘驗就要複雜的多,沒有證明是絕對進不去的,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必須要辦理門籍,進入宮城就需要勘驗。

    這個就要嚴格的多,需要提前報備辦理門籍官員的姓名、年齡、職務、性別、體貌特徵以及住址等等,每次進宮城都要勘驗核對,而且門籍是一個月一換。

    如果沒有門籍進入宮城或者皇城,又或者因為門籍過期未換者和冒名進入的,一旦被抓住,是要根據輕重程度而治罪,輕者判兩年監禁,重者可能會砍頭,同時守城門的士兵也會被玩忽職守而治罪。

    目前唐朝的戶籍制度還是很嚴格的,雖然因為土地兼併造成的流民也不少,這兩年隨著各地開始使用良種後,再加上朝廷前兩年的治理,流民大多歸籍。

    大唐令規定:「諸戶以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戶為保,每裡設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在邑居者為坊,別置正一人,掌坊門管鑰,督查奸非,並免其課役……不足百戶,別置村正一人」

    這是大唐的最基層組織,這些組織相當於後世的村委會或者社區一樣,裡正就是村長一樣的角色,不但要管理治下的治安和各種雜事,還要每年檢查一次治下的人員狀況和數量,以及姓名、年齡、土地狀況,編成冊上報。

    收集了這些住戶的情況彙集到州府,在按照統一的格式編寫戶籍,一式三份,分別送於戶部、州、縣存檔,這戶籍的內容還包括每家的資產以及有分家的另立新戶的,全部都要詳細寫清楚。

    如百姓要出遠門,就必須到裡正或者所屬縣開據通關文牒,才可出門,不然到了檢查比較嚴的州縣,沒有文牒的,是不能進城的。

    這樣的戶籍編寫和檢查,每年都進行一次,每年三月前完成,裡正的權利很大,不光貫轄內的治安、種植,還管理賦稅和徭役的事情。

    唐朝治安很好,就是因為這個最底層初級的機構設置,如果轄區出現治安案件,這個裡正是要追究失察之罪的,如果他的轄區內出現一個偷盜,裡正鞭笞五十,出現三人罪加一等。

    正是有了如此嚴厲的制度,唐朝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情況也正常,因為長安城屬於世界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平時管理不是很嚴格,但是這逢年過節的,就檢查的十分嚴格。

    因為有了官員的問責制,這些基層的管理人員幹事非常仔細認真,這些人沒有薪水,但是朝廷免除了這些人的賦稅和一切徭役,在加上問責制,這些裡正干的都十分的認真。

    這個問責制度是相當的好,不似後世的那些官老爺們,就算是他的轄區出現什麼問題,他們一點責任都沒有,就算有責任,也是副手去頂罪,由此可見目前唐朝對於治安的重視。

    唐朝的治安如此治好,這個跟朝廷官員對於治安案件的認知有關,他們認為治安就要從基層抓起,可以說基層治安好了,那麼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而裡正就是和百姓打交道的基層組織,他們是一個社會組織,不屬於政府組織,但是接受政府的調管,有著很大的權利,只要抓好這一部分人,他們認真負責的管好轄區居民,那麼大唐的治安狀況就沒有問題。

    在這一點上,秦軒也是十分的贊同和欣賞,他們的基層負責人不是裡正一個,其中五戶為一保,設保長一名,而且實行編組,聯保互防,互相糾察,這樣治安不好才怪了。

    其實這樣的制度看似簡單,而且實行起來效果也很好,就是在於能很好的實行問責制,這個是最關鍵的一點,問責制能很好的實施,那麼這些人不用心都不行。

    而在秦軒前世的世界裡,問責制就是一個擺設,不管出現任何問題,官員還是那些官員,他們穩坐釣魚台,最多就是受到上級主管部門批評一下完事。

    問責制很簡單,一個官員掌管一方,你的轄區內出現問題,就說明你管理有問題,難道你作為主管人員,沒有責任嗎?為何這麼簡單的一個政策卻不能很好的到實行?

    這樣簡單的問題是個人都明白,問責製成了擺設是誰的問題,說穿了還是執政者的問題,官官相護、互相包庇、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還有誰去在乎這個問責制?

    為了保住烏紗帽,出現了事情也瞞報,或者相互推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實這個問責制只要能很好的實行,有多少人敢那麼瘋狂大膽的區貪污受賄?

    有了貪污受賄,就有了官官相護、豆腐渣工程、把百姓的性命當兒戲,尸位素餐的官員筆筆皆是,搞的官場就是一張大網,牽一髮而扯動無數人的神經,問責制能實行才怪。

    一個政府的好壞不在於他幹了多少事情,而在於他的心理有沒有下轄的子民,如果一個官員只是把他所從事的事當成一個工作,而不是事業,那麼這個官員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官。

    「夫人們,我回來了」

    秦軒進入客廳中叫喊了一聲,家裡的下人都在忙碌這準備過節的東西,家裡和院子裡都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可是沒見到雨妍她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

    這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都不在家裡好好呆著,也不知幹啥去了,就是楊管家也沒看到人影,這叫秦軒一陣納悶,至少家裡也得留上一個人,萬一有人來送禮,也得有個人招呼不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