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大民國

大道小說網 第561 準備挨打? 文 / 大羅羅

    「我不贊成郭長官的意見。」

    郭松齡話音未落,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話的是曾經在德國工作學習多年的徐浩宇,他說:「屬下曾經在德國多年,深知英法德三國素來的是貌合神離,英法一方面要利用德國抵禦蘇聯,一方面又極不願意看到德國做大,而德國也一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耿耿於懷。因此一旦戰爭爆發,英法德三方根本不可能同心協力,反而會相互制肘。如果是蘇聯發起進攻,英法還能全力援德,如果是德國主動進攻的話,只怕英法會想方設法讓戰爭陷於膠著。」

    「這是誰的看法?你個人的,還是德國人的?」郭松齡沉聲問道,他雙手按著地圖台,眉頭緊皺,似乎在腦海裡面推算蘇德戰爭的各種可能性。

    「是我個人的。」徐浩宇顯得很自信:「也是德國國防軍和納粹黨高層的共識,實際上每一個在歐洲呆過一段時間的高級軍官都能發現英法德三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常瑞青微微點了點頭,這個情況他也早就發現了,在《反第三國際協定》裡面就反應出這樣的情況,法國沒有參加,而英德之間都迴避瓜分蘇聯的問題希特勒雖然憎恨布爾什維克,但是絕不會好心到為了解放俄羅斯人民去犧牲數以百萬計的德國青年。

    「英法德之間從來沒有就戰後波蘭和蘇聯領土問題達成過任何協議,據我所知。他們之間已經進行了無數次的試探。法國和英國希望在1923年前的波蘭、蘇聯領土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德國所獲得的領土不會超過十萬平方公里。而德國則希望和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組建大德意志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三國實現獨立。並且由大德意志聯邦保護。」徐浩宇將他在德國期間所聽到的一些傳聞告訴了郭松齡。

    「德國的要求是合理的,他們的血不能白流,我們也一樣,中國在戰後應該得到整個東西伯利亞。」郭松齡平靜地說。

    「可英法不會同意,他們不希望看到一個過分強大的德國和過分強大的中國。」徐浩宇有些無奈的說,他曾經長期擔任駐德國武官,對英法的那點小算盤是瞭如指掌的。

    「而且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的可能。如果中德在對蘇戰爭中取得上風,托洛茨基很可能會通過割讓土地和德國媾和,然後集中兵力對付我們。」徐浩宇接著說。

    常瑞青的眉頭越擰越緊。在原本的歷史上,蘇德媾和的可能性似乎是不存在的。歷史上,斯大林在蘇德戰爭的初期曾經提出過割讓除俄羅斯歐洲部分之外的全部蘇聯歐洲領土求和,但是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希特勒根本不屑一顧。白白放棄了贏得世界大戰的機會。可是這個時空蘇德戰爭的形勢將會完全不一樣。由於法國還沒有被打敗,德國的後方並不穩固,隨時可能遭到法國的突然襲擊。而且德國總統興登堡是1934年8月份逝世的,在這之前,希特勒不過是德國總理,不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元首。如果托洛茨基提出割地求和,希特勒或許會拒絕,興登堡和德國國防軍很可能會同意。這樣。中國搞不好就要面臨單挑蘇聯的噩運了!

    「所以我們的戰略只能嚴密防守,將主力在蒙古和滿洲邊境展開。部分兵力擺在暹羅和三疆,並且做好放棄外疆退保南北疆的準備。」徐浩宇說。

    「這純屬被動挨打,就算能夠守住也不可能戰勝蘇聯,要是蘇聯集中兵力先打德國呢?萬一德國失敗,我們的情況就更危急了。」郭松齡大聲反駁道,雖然知道《反第三國際協定》是個很不牢靠的條約,但是他依舊反對獨善其身的戰略。「只有中德密切合作,我們才有可能打敗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職部建議總理再次出訪德國,和希特勒先生說明利害關係。」

    常瑞青在心裡面微微搖頭,這個郭松齡在軍事上算一把好手,可是在國際政治上就完全是無知了。他剛想要和郭松齡解釋,徐浩宇卻搶先說話了:「郭長官,您這是一廂情願。」

    「我一廂情願?難道你就不擔心德國被蘇聯擊敗?難道我們能通過防守消滅布爾什維克?」郭松齡嘲諷地反問道。

    「德國不會被蘇聯擊敗!」徐浩宇平靜地看著地圖台上那張巨大的世界地圖,斟酌著道:「中德聯手進攻蘇聯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只會便宜了在我們兩國背後虎視眈眈的英法美。同樣的,蘇聯進攻德國和我國,也同樣不會勝利。中德兩國的人口加起來是蘇聯的四倍,工業實力相加是蘇聯的兩倍,還有英法兩國在背後源源不斷提供支援。而且中德兩國都建立起了相當強大的裝甲力量,到1932年底,我們的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騎兵師的總數將可以達到45個到50個,德國的裝甲擲彈兵師將能突破100個,還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所以蘇聯的大縱深突擊不可能在中國和德國取得成功。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多半會變成一場消耗戰,靠蘇聯的工業實力是耗不過中德英法四國的……」

    「雲龍,你說的這些情況,托洛茨基也一定都能想到。」常瑞青插話打斷了徐浩宇,「所以他想要首先打擊的目標不是我們和德國,而是大英帝國!」接下來,常瑞青就把當日裝甲兵司令部的參謀林祚大少校在國防部軍事會議上的分析告訴了在場的眾人。

    「從波斯出擊?難道托洛茨基有把握用一個冬天的時間打下中東和印度?」郭松齡露出將信將疑的表情。「總理,現在有沒有什麼情報可以支持這樣的猜測?」

    「沒有。」常瑞青微微搖頭。

    在當日的會議結束後。他已經指示情報部門全力偵查,還通過外交部向英德尋求情報上面的幫助。可是所有匯總過來的情報都表明,托洛茨基準備和日本聯手先打敗中國!為此。德國總理希特勒還專門指示空軍部長戈林將德國最先進的福克d.21戰鬥機的全部設計圖紙轉讓給中國,還沒來bmw公司向中國中央第一飛機廠轉讓最新的發動機生產技術。而英國海軍部也宣佈加強遠東艦隊,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納爾遜號戰列艦、羅德尼號戰列艦全都一股腦調往新加坡。還向中方提出舉行一次中英海軍聯合演習,為將來可能的聯合作戰做好準備……

    「既然沒有任何情報支持,那麼我們就只能將這種猜想列為可能性之一,而不是主要的可能性。」吳石淡淡地提醒道:「情報是支持我們做出判斷的主要依據。」

    「這種可能性很大,」常瑞青目光緊緊盯著地圖。一字一頓地道:「我認為這是蘇聯贏得勝利的唯一機會!」

    「總理,那我們該怎麼辦?」吳石反問道。

    常瑞青的目光仍然一遍又一遍的在地圖上掃過,沉思良久才冷冷地說:「我們好像沒有什麼辦法……這正是托洛茨基的高明之處。就算我們看破了他的圖謀,也很難拿出應對的辦法。」

    「可不可以增加科威特的駐軍?」趙宗揚低聲建議道:「我們還可以提醒英國,讓他們重點佈防中東。」

    「增兵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又能增多少?」常瑞青淡淡地說:「這一次托洛茨基不動則已。一動就將是一百萬甚至是兩百萬大軍的規模!我們能往科威特派多少軍隊?英國又會往中東派多少軍隊?」

    吳石搖搖頭。喃喃自語道:「派少了不管用,派多了也不行,一來英國人會起疑心;二來咱們國內的兵力就會不足;第三嘛,如果百萬大軍孤懸於外,後勤保障非常困難……萬一南洋的制海權被日本所奪,大軍就只能靠友邦補給了。」

    「或許我們可以往三疆增兵,威脅中亞以牽制蘇聯。」徐浩宇又提出一個建議。

    「我們要往三疆增兵多少?」

    常瑞青皺著眉頭道:「蘇聯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工業國,雖然技術不怎麼樣。但是產量還是很多的,足夠裝備數量龐大的軍隊。而且蘇聯的人口也不算少。有一億五六千萬,如果算上波蘭、日本,總人口已經超過兩點六億。他們現在所實行的體制是非常有利於戰爭動員的,在戰時的極端動員能力很可能達到兩千五六百萬軍隊,即使在戰爭初期,蘇、日、波三國紅軍的總數也有可能達到一千萬以上!其中蘇聯波蘭紅軍的總人數很有可能超過八百萬……如果托洛茨基以三百萬軍隊防禦德國,用兩百萬人進攻中東、印度,還能有三百萬人來對付我們,算上日本可能動員的兩百萬人,我們可能將要面對五百萬蘇日軍隊的夾攻!」

    聽到常瑞青報出來的一連串數字,作戰室裡面就是一片抽氣的聲音。且不說蘇日波三國充分動員後的兩千五六百萬紅軍,就是戰爭初期可能動員出來的一千萬紅軍也已經是個聳人聽聞的數字了!其中的一辦又會用來牽制中國的陸上力量……雖然對中國這樣擁有五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五百萬軍隊並不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數字,但是中國的體制和蘇日波不同,動員能力自然比不上蘇日波。而且下一場世界大戰的戰略主動權是掌握在托洛茨基手裡,什麼時候開戰,在哪裡進行戰爭,都由這個革命先知決定。如果中國過早將自己的體制完全轉入戰時,而戰爭又遲遲不發生,到時候中國的經濟可就承受不住了。

    過來好一會兒,郭松齡才沉著聲道:「怎麼會這樣?難道我們只能被動挨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好像是這樣的。」常瑞青的唇角露出無奈地苦笑:「如果按照中蘇陸軍戰鬥力1:1,中日陸軍戰鬥力1:2計算,500萬蘇日紅軍的戰鬥力相當於400萬國防軍。我們如果想要確保取勝。就必須在戰爭爆發前將軍隊擴充到800萬!這是做不到的,我們不可能養著800萬人等托洛茨基發動戰爭。」

    800萬軍隊一年光軍餉就要二十幾億華元!相當於1930年度聯邦財政總收入的50%左右,再算上軍隊的訓練、生活和裝備開支。國家70%以上的財政收入就砸進去了,要是拖個兩三年不開戰,就得把國家給拖窮了。

    「那麼我們準備養多少軍隊?」吳石道:「東北、遠東、蒙古、北朝鮮等地如果要穩守的話,最少要擺200萬陸軍。」

    「最多給你們120萬軍隊。」常瑞青輕輕搖頭,這段時間國防部已經悄悄開始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備戰自然就要擴充軍隊,但是由於沒有辦法確認戰爭爆發的具體時間。所以就不能放開手腳擴軍。

    常瑞青接著說:「國防軍陸軍的上限已經確定為300萬,除去50萬後勤、機構、軍校和總部直屬部隊,餘下的250萬人將會編成四十個滿員率在百分之百的的軍。二十五個滿員率在百分之四十的軍。

    四十個滿員的軍將部署在一線,其中二十四個軍擺在滿洲、遠東、蒙古和北朝鮮,上述四個軍區將合併為北方方面軍。另有十一個軍計劃擺在三疆,並且組建西北方面軍。暹羅計劃擺三個軍。科威特擺兩個軍。聯邦的其它地區擺二十五個滿員率四成的軍。」

    「科威特沒有必要放軍隊了。」郭松齡稍稍思索了一下就提出意見。「十萬人守不住那裡。不如把部隊撤回國內,放在北方方面軍旗下。」

    「我們不能完全從中東撤退。」常瑞青搖搖頭,但心裡卻還是很猶豫。

    從中東退出來是很容易,可是將來再想要回去恐怕就困難了。隨著中國和英美的石油公司相繼在科威特和伊拉克發現儲量巨大的油田,英美肯定已經發現了中東的戰略價值。現在中國退出科威特,將來再想要回去可就非常困難了。而且中國已經和科威特簽了保護條約,和漢志王國的哈希姆家族也簽署了密約,如果中國在蘇聯入侵的關鍵時刻夾著尾巴逃跑了。任憑這些和中國合作的阿拉伯酋長被消滅,那麼未來中國即使能回到中東。也很難再找到理想的合作夥伴了。

    「可是10萬人根本守不住科威特。」郭松齡又重申了自己的意見。

    「國防部已經有了安排。」常瑞青不想和郭松齡爭論這個問題,所以話鋒一轉,就把問題拉回到了北方方面軍的防務上面。「給北方方面軍的二十四個軍當中將有八個裝甲軍、四個裝甲騎兵軍和十二個步兵軍。你們除了做好防禦準備,還必須做好向蘇聯東西伯利亞發動進攻的準備,一旦蘇聯在中東和印度得手,我們就要準備向東西伯利亞進軍了。因為到那時,英國就沒有退出戰爭和蘇聯媾和的可能了。」

    「靠二十四個軍打不下東西伯利亞。」吳石提醒道。

    「會有進一步擴軍計劃的,只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我們就會實行總動員,國防軍的規模將在一年後達到一千萬!」常瑞青頓了一頓,加重了語氣道:「但是在擴軍完成之前,我們可能要有一年左右的被動時期!而北方方面軍的任務尤其繁重。你們能用一百二十萬軍隊擊退蘇日兩國可能發起的進攻嗎?」

    「難度不小。」吳石和郭松齡對望了一眼,同時搖搖頭。吳石道:「如果事先囤積一批物資,西伯利亞鐵路線可能支撐兩百萬軍隊的進攻,日本有可能動用一百萬軍隊向北朝鮮進攻。靠我們的一百二十萬人很難守住那麼一大片地盤。」

    「國防部認為日本人不敢輕動,除非他們的海軍打敗了英國海軍和我們的海軍。」

    這不僅僅是中國國防部的意見,也是日本紅軍總參謀部和日本紅軍總政委武田亨的意見。有安田這個「天眼」存在,常瑞青並不太擔心日本的威脅,不過這個秘密是不能和吳石、郭松齡說的。他又想了想,說道:「讓北韓提前擴軍到五十萬,把朝鮮半島的防禦交給他們,這樣一百二十萬人應該夠用了吧?」

    吳石有些無可奈何地點點頭。「唉,一百七十萬對三百萬,也只能這樣了。」

    「不用太擔心,只要日本人不動,蘇聯紅軍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估計北方方面軍不會遭到進攻。」常瑞青又瞥了吳石和郭松齡一眼。「薰虞,北方方面軍的司令官還是你來當。茂宸啊,你就暫時屈居個方面軍副司令官吧,等到將來成立西伯利亞方面軍的時候,司令官就給你做。」說完,他也不等兩個陸軍大將行軍禮接受委任,就指了指人群中的趙宗揚說:「宗揚,會議結束以後就去收拾一下東西,跟我一起回南京,國防部有新的任命給你。」(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