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大民國

正文 第707 蘇維埃的新主力 文 / 大羅羅

    「就算武器裝備上去也不行,人數太少了,80萬對1000萬,一個m斯林士兵要對付十幾個印度紅軍,怎麼可能打得贏?」白崇禧還是有些信心不足,看得出他對3.5億印度阿三是非常忌憚的。最

    一直在張羅著反攻印度大計的趙振也歎了口氣:「最近英國好像也對奪回印度殖民地不抱希望了,我們駐英國的軍事代表團為了印度問題同他們的帝國總參謀部交涉了好幾回,都沒有得到任何積極的回應。據代表團報告,目前英軍已經將重點從印度轉向中東,目前正在埃及集中重兵,可能會對中東發動進攻。此外,國家情報局還報告說希特勒正在謀劃一個大以色列計劃,想把波蘭和德國的一部分猶太人弄到中東去建立大以色列國。英國人加反攻中東的腳步也可能與此有關。」

    「難道希特勒想同英國爭奪中東統治權嗎?英國人在印度可能已經放棄了,如果再奪不回中東,他們的大英帝國還能維持下去?」張君勱是負責政府日常工作的,國家情報局的報告一般不會給他看,所以他是第一次聽說此時。但是對常瑞青的戰後四強設想,他還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英國一垮台,戰後四強可就變成了三強,德國極有可能會獨大,到時候中國該如何自處?想到這些,他就看向臉色平靜似乎成竹在胸的常瑞青。但常瑞青也只是表面沉穩,對於戰後的局面,他現在也有些吃不大准了。孫月薰從美國給他發來密電,現在美國國內到處瀰漫著親德氣氛,美國納粹黨宣稱的「美德共同領導世界」頗有市場,就算是羅斯福總統在公開場合也要附和一二。雖然常瑞青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可能「共同領導」的,但是萬一美德兩國在戰後出現一段短暫蜜月期的話,中國的日子可就不怎麼好過了!

    「大英帝國維持不下去,德國才能在歐洲獨大。據說希特勒準備支持德波猶太人建立一個包括部分波斯灣產油區在內的大以色列國。而這個大以色列國同我們支持的哈里發侯賽因的大阿拉伯帝國看來是很不對路的……」趙振看看常瑞青默不作聲,又加重了語氣:「總理,您過兩天到了德國,是不是同希特勒討論一下中東問題?免得讓中東成為我們同德國對立的導火索。」

    「中東可是盛產石油!據說蘇聯在這兩年對伊拉克、科威特、內志和波斯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石油勘探,結果發現了好幾個超級大油田!這幾國的石油儲量比美國和蘇聯的石油儲量加在一塊兒還要多!而且開採成本極低,原油的品質也極高。現在德國那麼缺油,希特勒怎麼肯放手?」閻老西摸摸下巴。瞇著眼睛侃侃而道。

    「波斯灣的石油足夠我們和德國分享的,他們支持大以色列和我們支持大阿拉伯其實是不矛盾的。要是中東統一於猶太人或是阿拉伯帝國之下,才真的不好弄。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我們和德國的矛盾,而是……英德之間的關係會這麼發展?」

    插話的是蔣百里,他這個軍備部長三天兩頭跑英國德國,對於這兩個歐洲列強之間的微妙關係是非常清楚的。在法國倒下之前。德國其實是相對弱勢的,因為他們的海外交通線全賴英國的海上力量保護。一旦英德反目,英國只需要召回自己的艦隊,托洛茨基的潛艇就會掐住希特勒的脖子。但是法國向德國有條件投降後,德國已經是歐洲大陸上敵的存在了。8月初,法國人還以免除賠款為條件向蘇聯宣戰了。這也就意味著強大的法國海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德國所用,再加上德國的鐵哥們意大利的海軍。就算沒有英國海軍,德國也能維持自己的海外交通線。所以現在英國在面對德國時已經明顯處於劣勢,唯一翻盤維持同德國平起平坐的四強地位的機會就是奪回中東和印度,憑借中東的石油、印度的勞動力復興帝國。但是現在……

    「希特勒會讓英國人先去取中東,如果不勝再由中德聯合出手,打下來後還是中英德三國平分,這樣算是夠朋友了吧?就算是張伯倫也不好再說什麼了。」一直沒有說話的王亞樵忽然插了句嘴,這位前斧頭幫幫主的分析雖然多了幾分江湖道義。但還是蠻有道理的,沒準希特勒還真會這麼幹。

    常瑞青微微的一點頭:「九哥說得不錯,希特勒一定會讓英國先去反攻,這也是目前英軍在埃及集結的原因,不過……」他話說到這裡,急促的腳步聲打斷了幾個人的談話。常瑞青扭頭看去,原來是副官長陳心蕊走了過來:「總理。這是情報局張局長發來的急電。」

    常瑞青伸手接過電報紙一看,濃眉就緊緊凝了起來。原來張國燾得到了天眼的密報,日本gcd內和日本陸軍中有一批人被印度革命的勝利所鼓舞,起了聯印**的心思。雖然已經被天眼設法化解。但是如果印度gcd再取得什麼大勝的話,恐怕天眼也阻止不了武田亨狗急跳牆。另外,武田對孫月薰訪美感到非常擔心,認為中美有可能在未來聯手反日,天眼建議中國應該採取措施安撫日本。最好能夠向日本出售幾艘天宮級飛艇,而日本紅海軍則計劃用這些飛艇搭載自殺式飛機攻擊美國西海岸。

    看完之後,常瑞青又將電報紙遞給陳心蕊,讓她把電報內容朗讀了一遍。然後他才問道:「諸位怎麼看?」

    「賣吧,不就是幾艘飛艇,又不是什麼先進武器,日本人自己也能造。」白崇禧點點頭。他實在想不明白幾艘飛艇加頂多幾十架自殺飛機能給美國怎麼強大的國家造成什麼致命損失?而且中國賣給日本的天宮級飛艇是民用客運飛艇,不是什麼武器,就算現在對日實行武器禁運也是可以賣的。如果還能以此安撫一下日本,又何樂不為呢?

    常瑞青也點點頭:「也罷,就賣給他們幾艘天宮級吧,不過……心蕊,」他把陳心蕊招到耳邊,低聲吩咐道:「去給小美(孫月薰發個電報,讓她把日本從我們這裡購買天宮級大型飛艇的消息透露給美國人。」

    處理完了對日關係的事情。常瑞青又把話題拉回到了印度,他目光炯炯地掃了眾人一眼,沉聲道:「諸位,印度這仗是非打不可了!就算我們不去,他們也要打過來!」他對白崇禧道:「健生,我會同真主黨和穆盟協商,讓他們把撤退到塔吉克斯坦和西藏的軍隊都交給你指揮。中亞方面軍下一階段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奪取杜尚別。打通南下阿富汗和印度西北的通道,然後幫助真主黨軍和穆盟軍反攻印度!記住,反攻印度之戰應該以真主黨和穆盟軍為主力。」

    「好吧,我盡量努力。」白崇禧點點頭,又道:「打印度不能光從西北動手,真主黨和穆盟最多能動員80萬。中亞方面軍最多能動用20萬……100萬打1000萬,還是沒有勝算。唯一的辦法只有東西對進,讓中國遠征軍從加爾各答和賈木訥河東岸反擊,同時在東孟加拉地區招募m斯林軍隊。」

    常瑞青扭頭對趙振道:「又霖,辛苦你走一趟達卡去和彭石穿商量,問問他需要多少軍隊才能反攻西孟加拉奪回加爾各答。另外,再叫他拿出一個武裝和整編西孟加拉m斯林軍隊的計劃。」

    ……

    安排好了再次侵略印度的事宜之後。常瑞青並沒有返回南京,而是乘坐he-111客機繞道加坡——錫蘭——開羅,飛往德國柏林去參加德國前總統興登堡的風光大葬了。和前世興登堡逝世時德國的內外交困不同,眼下的德意志帝國可謂如日中天,所以這位總統大人也順理成章被德國人民認為是領導德意志帝國復興的偉大人物,因此他的葬禮也隆重了許多,千里迢迢跑了參加葬禮的外國領導人也有一大堆。不僅同德國有同盟關係的中國總理常瑞青、英國首相張伯倫、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等人都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來了柏林,就連還沒有加入《反蘇維埃協定》的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也放下正在進行的太平洋戰爭。坐上飛機來了柏林。

    且不說一大堆帝國主義國家的頭頭腦腦們怎麼沉痛哀悼興登堡這個老軍國主義分子,回過頭來看看世界革命的偉大領袖托洛茨基在做什麼吧。

    這位革命先知現在也坐上了一架tb-3運輸機,他當然不是去柏林參加興登堡的追悼會,要是去了恐怕就回不來莫斯科了。他的目的地是生的印度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德裡,在奪取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將中國遠征軍悉數趕過賈木訥河以後。印度全境基本上(只有孟買島和賈木訥河以東沒有解放已經解放。歷時10年的印度解放戰爭,到此時就算勝利結束了!

    雖然還有點邊角料沒有解放。但是印度gcd還是決定在1934年9月1日在印度首都德裡舉行他們的開國大典,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印度人民站起來了!

    而革命先知托洛茨基這一回飛來印度,就是來參加印度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除了托洛茨基,日本gcd主席武田亨也接到了邀請。不過他卻以夏威夷戰事吃緊走不開為由,委派野阪參三和安田康夫代表他前往德裡。

    托洛茨基是在前往德裡的途中得知武田亨不準備前來德裡的消息,革命先知顯然有些意外,也有些失望,所以他捏著gc國際總部發給他的電報凝視良久。陪同他前往印度的圖哈切夫斯基和李維諾夫都有些吃驚,心想難道革命先知準備和這個日本偉大領袖在德裡商量夾攻中國的事情?兩人互相看了對方一眼,圖哈切夫斯基說道:「主席同志,日本的武田亨同志日前發電給國際產階級司令部,暗示準備辭去副統帥一職,並且推薦印度gcd主席魯易同志接任此職,聽說日g的代表野阪參三還在德裡一個勁兒給魯易戴高帽子,稱他為世界革命的巨星,亞洲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我知道,武田亨是想推卸對抗中帝國主義的責任。」武田亨的小算盤可瞞不住托洛茨基,不過一想到日本人的恐華症,他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啪的一聲就把電報紙拍在桌子上了。「不來就不來吧!少了他武田。我們就對付不了帝國主義了?」

    圖哈切夫斯基明白「帝國主義」並不單指中國。如果日本肯參加對華戰爭,那麼結合日本、印度、蘇聯三國之力,或許還能在東方有所作為。不過現在,日本不肯出頭,那麼對中國的包圍圈就不可能完整,而且中印邊境地形太複雜,根本展不開大軍。印度的1000萬紅軍最後很可能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托洛茨基可能也已經放棄了在東方發動反撲的想法了。

    「主席同志,日本目前承擔著牽制美國的重任,壓力已經很大,如果再讓他們對付中國,恐怕會壓垮日本gcd。」李維諾夫繼續發揮自己說實話的特長,提醒托洛茨基道:「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日本的革命並不徹底,他們沒有消滅私有的土地所有制(雖然土地理論上歸國家所有,而且最近在日本gcd控制的南洋聯邦內,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保留!日g的路線正在向中g靠近……」

    托洛茨基擺了擺手,打斷李維諾夫道:「日g和中g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日g還是實行產階級專政的黨,而中g則是民主憲政的黨。這兩者的區別決定了日g在南洋實行的體制只是權宜之計,所以日g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黨,在日g領導下的南洋聯邦走的也是社會主義道路,只不過那是具有南洋特色的社會主義!」

    「應該是殖民社會主義才對吧!」老實人李維諾夫心中暗想,當然這話是不能在嘴上說的。老實人雖然不會說謊,但也知道什麼真話能說,什麼真話不能說。畢竟,老實不等於笨。

    看到李維諾夫不說話。托洛茨基又把目光投向圖哈切夫斯基:「看來東方戰場只能取守勢了……那麼印度的力量應該用在哪裡?」

    圖哈切夫斯基皺著眉頭,思索片刻後才說道:「首先不是印度的力量,而是我們在印度的50萬紅軍。印度方面軍和印度紅軍一直是混編的,我們的50萬人是骨幹,有他們在,印度紅軍的1000萬人才能形成較強的戰鬥力。而現在我們自己也缺乏骨幹力量,如果能將這些抽調回國加強到工農紅軍裡面是可以大大增強部隊戰鬥力的。現在就怕印度同志捨不得。不肯放我們的人回國。」

    這番話說得半真半假,在印度的50萬蘇聯紅軍回國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蘇軍整體的戰鬥力。但是印度人絕不會捨不得,畢竟有這些人在,印度紅軍就不能算完全由印度gcd指揮的武裝!這對一個靠槍桿子起家的政黨來說。可是很難長期接受的。如果蘇聯gcd現在能夠主動召回這些人,對蘇印兩黨的關係的發展應該是非常有利的。

    托洛茨基想了想,點點頭道:「應該把我們的人召回,如果印度同志不捨得,那就留下幾萬人充當軍事顧問……把顧問配屬到營就可以了。」革命先知稍稍停頓片刻,吸了幾口雪茄煙才繼續說道:「不過我們的人離開後,會不會造成印度紅軍難以履行他們的國際義務?」

    這話當然也不能從字面上看,托洛茨基其實是擔心在召回印度方面軍的幾十萬人後,印度gcd擺脫蘇聯控制,不再跟著一塊兒干世界革命了。圖哈切夫斯基想了想,搖搖頭道:「沒有問題,布柳赫爾、鮑羅廷和別爾津他們都認為印度gcd上下的革命士氣非常高漲,有點、有點像1919年時的我們。」

    「哦,是嗎?」托洛茨基笑了笑:「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啊!那我們應該把這股力量用來對付誰呢?」

    這個問題托洛茨基問了兩遍,圖哈切夫斯基在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想好答案,不過現在已經想好怎麼說了。「印度給英國奴役了兩三百年,至今英國仍然不肯放棄恢復印度殖民統治的企圖,所以印度人對英國的仇恨應該是最強烈的。我們應該讓印度紅軍進入中東,承擔起中東戰場的主要責任。這樣我們至少能從中東抽調40萬軍隊回國,如果再從印度調回40萬人,那麼我們手中就能多80萬精銳部隊,足夠彌補下烏金斯克的損失了。」。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