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明朝當皇帝

大道小說網 第十三節 文 / 慕容古董

    第十三節(本章免費)

    張居正領導下的文官體系效率明顯提高,會試後不久沈覺非就接到了內閣連同六部大臣商議的五年國家事務計劃提綱。提綱中對沈覺非提出的五大問題分別提出了對策。

    其時內閣有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六部方面也大換班,吏部尚書由當時資望最高的楊博擔任,禮部尚書空缺由陸樹聲補上;兵部是抗倭名將譚綸;戶部用了王國光;刑部用了王之誥;工部朱衡與左都御史葛禮光留任。這些人,都是素有清望,能力出眾,而且都是張居正舉薦信用的。這樣的一個班子可以說是當時最佳組合,是一個可以幹大事情的班子。

    沈覺非自己沒有可信用的親信大臣,對帝國的文官官員也缺乏瞭解。因此,就將人事大權全部交給了張居正。張居正的心胸可能不太寬廣,但眼光絕對不錯,他挑出來的人差不到哪裡去的。

    而提綱上大臣們所列舉的措施也證明了張居正卻是巨眼,有識人之明。

    於吏治方面,首先是推行考成法,制定了細則,對公務的處理作出明確的規定。明確官員的權責,吏部按期考察政績,御史巡檢檢察。罷黜貪贓枉法和老病不稱職之輩,同時限制官員權利,防止官員濫用權力,危害百姓。

    推行考成法的同時,還進行追查虧空。清查全國各地賦稅,錢糧,倉庫;一則要弄清具體情況,二來也打擊貪污,將官員貪墨的錢財追回,充實國庫。

    戶部開始了清查田畝和釐定稅率。清查全國公私田產,用統一的度量衡量出畝數,根據土地貧瘠分成上中下三等,登記在案。然後根據登記交納錢糧,全國土地無論公田私田,官田王田,全部納稅,稅額也是全國統一。商稅方面,在革除國內的一些關卡的同時,在各個港口和邊關互市設立稅管,徵收商稅。稅率由戶部制定,不同的貨物徵收不同的稅率。

    由地方長官徵收田賦賦糧和普通商稅,解入戶部設在各地的倉庫。倉庫登記在冊,然後由戶部調配使用。而關稅則直接由戶部官員管理,其收入多解入京師。

    同時規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分配,大抵是三七分成,中央取七成,而地方留取三成為地方建設之用。鑒於全國經濟不平衡,對江南富裕地區的調取要稍高於七成,而西北地區則有朝廷補助。

    為了防止地方官員貪污,戶部要求地方財政支出需要由各地方長官和次官聯合簽署才有效,同時每年年末,需要將一年的財務狀況製成報表分別交給上司和戶部審核。

    鼓勵墾荒,戶部規定新開墾三年的土地免交賦稅,而耕種五年以上的就獲得土地所有權。對向東北和西南移民,戶部沒有提出具體的鼓勵措施。沈覺非琢磨了一下,覺得要讓鄉土觀念重的中國人離開故土,還得從土地著手。於是決定在這些地區上述優惠中的三年免稅變成五年免稅,而耕種五年獲得所有權也縮短到三年。同時決定實行軍功受土的政策,對立下戰功的軍士授予大片土地,賦稅上也相對優惠。沈覺非希望將來帝國的新領土上能出現一些大的農場,它們用倭人為奴隸耕種,收穫的糧食用來供應京師和邊鎮。

    軍事上,京師二十多衛和三大營號稱二十餘萬人,經過戚繼光的整頓和重新挑選,只留下了十萬餘人。分成十鎮,每鎮萬人,設一總兵統之。其中騎兵四鎮,步兵四鎮,火器二鎮。本來沈覺非想給這十鎮取十個威風的名字,但一想這些新兵還沒真刀真槍過,還是等它們立下功勳再賜名不遲。

    沈覺非只對戚繼光提出了幾個要求,第一,能和蒙古騎兵硬幹。第二,同樣的人數能和倭寇硬幹。第三,要不動如山,大將死而軍不潰。至於具體的軍事訓練,人員配置,沈覺非就不管了。戚繼光絕對比他行就是了。當領導別對可以不會,要求是一定要會提的。

    戚繼光答應了。

    要銀子,沈覺非給,撥內庫也要滿足他。

    要馬匹,沈覺非將遼東山西京師三個養馬場全給了他。

    要火器,製造局給他。

    如此重用,不僅朝中言官文臣不滿,擔憂不已。就是沈覺非午夜夢醒也有點不安。想一想初開戚繼光手中的十鎮軍隊,京城中其他軍士還不到三萬人。皇帝身邊的御前衛士,護衛紫禁城的錦衣衛,還有去年張居正新練的一萬羽林衛,還有五城兵馬司掌握的兵馬。其中可用的只有全火器裝備的一萬羽林衛,可是人數實在太少,遇上戚繼光,恐怕凶多吉少。想到此,沈覺非身子一寒,再難入睡。

    即便是知道戚繼光忠誠不二,而且戚繼光也沒有異象,沈覺非還是不安。他終於體會到宋以後帝王防備武將的心情了,寢食不安哪。

    但是既然用了他,就不能半途而廢。

    於是每天晚上沈覺非的御前就多了一份戚繼光的最新情況報告。

    而兵部譚綸在萬曆和張居正的支持下,也開始整頓邊關。淘汰老弱,訓練士卒,修繕戰具。

    結合兵部的主張,沈覺非最後決定將軍政分開。巡撫管理地方政事,兼有檢察權力;而總督者署理軍務,不管地方政事。設立薊遼、山西山、西三總督,分別統轄遼東薊鎮等九邊,防備蒙古。由兵部管理。

    而在南方者沒有大的變化,仍然繼承傳統。只是在一些要衝地帶設立鎮,以總兵統之。兵源由各地衛所抽調,武器,軍餉均有中央政府支付。統轄也改由為兵部,不受五軍嘟嘟府和地方官吏的約束。

    本來沈覺非還想設立類似總參謀部之類的機構,建立軍校,但是身邊缺乏人才,只得罷了。不過卻有一件意外之喜,一次和戚繼光閒談,說道俞大遒精於水戰,現在賦閒在家。沈覺非本以為俞大遒已經去世,聞知大喜。立即詔命起復俞大遒,用為江南水師提督,全權負責組建大明江南水師,職位權限一同戚繼光。

    如此一來,銀子花得更多了,內庫很快沒了沈覺非恨不得將紫禁城中文物那出去買了籌集軍費。

    設立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的奏請也得到批准。

    張居正提出的大開海禁保護海外子民和整頓驛站兩項主張,深的沈覺非贊同,在看了具體的舉措後,批示了一個「完全同意。」

    沈覺非明白所有這些舉動都還在文官系統可以接受的範圍,沒有超出當時人的認知範圍。阻力雖然會有,但佔據了道義制高點的自己,加上張居正的鐵腕推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至於流血犧牲,本是免不了的。

    試問,那一個帝國不是在血與火中誕生的呢?

    如果這麼一點激盪經受不住,還談什麼千秋霸業!

    在經過多次修改後,萬曆二年六月初十日,萬曆皇帝發佈了後世著名的《國事詔》。

    《國事詔》不僅規劃了明朝以後五年的發展,也實際上是張居正改革的綱領和標誌,確立明朝的發展方向。

    對《國事詔》的影響,後世史學家公認為「它挽救了一個將要沒落的帝國。雖然實際的過程相當的血腥,但是如果沒有它,我們也許會被野蠻人征服,三千年的文明也將中斷。」

    《國事詔》頒布後,就遭到了強大的反對。不少大臣紛紛上書,對於這些人,張居正毫不手軟,全部罷斥。被罷斥加上自動引退的官員一共有三百多人,朝廷為之一空。然而,反對之聲一直沒有停歇,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