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龍嘯大明

第四卷 縱橫篇 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難題 文 / 木林森444

    其實李本深所說的武器的情況多爾袞大部份都清楚雖然清廷的火器比起入關之前有了一定的進步比如開始大量使用燧發槍了比以前只用火繩槍確實提高了一個層次但和南京方面比起來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因為在歷次的戰鬥中清軍也繳獲了一些原來商家軍的武器除了火帽打火的燧發槍之外像線膛槍、管風琴槍、手榴彈等等也都各有一些數額不等

    因此對於這些武器的性能多爾袞也有所瞭解當然也對如線膛槍的射程管風琴槍的射擊速度手榴彈的輕便拉弦即爆等優勢也確實驚歎不己雖然多爾袞也責成軍器監的工匠們進行仿製但在這些技術中也就是管風琴槍可以山寨因為這無非是多支槍管並在一起使用但對如何在槍管裡拉出膛線來還有雷汞到底是怎樣制做出來的清廷的工匠也是一籌莫展

    多爾袞也知道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清軍的新軍也確實很難與商家軍相抗衡因此也命令清廷潛伏在南京的諜報人員設法從南京方面盜取這些技術但一來是南京方面對這些技術的保管也相當嚴密而且諜報人員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也頗有一些無從下手的感覺從方面想辦法成功的機會也並不大

    而且武器的性能只是一方面還有武器的普及率同樣也是新軍的一大瓶頸

    現在清軍的新軍數量約有七萬左右而火槍的配置只有四萬多支只有六成五左右火炮更少全軍的火炮數量僅三百餘門平均每萬人還不到五十門火炮當然在中華軍裡火槍的配置率也不是百分之百一直也就在七成多一點的地方徘徊從來也沒有超過八成但每萬人擁有的火炮數量在一百六十門到二百門之間沒有裝配火槍的士兵大部份都是炮兵因此火槍實際的配置率達到了九成左右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了

    雖然現在清廷也在大力製造火器但由於整體的技術水平和技術工匠都不足因此想在短期內提高武器生產的速度也十分困難

    儘管到了明末的時候清廷製造的紅夷火炮己經超也了明朝並且發明了鐵芯銅胎的鑄炮法在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創舉但這僅僅只限於重型火炮方面清廷的整體火器製造水平仍然低於明朝而商毅在又引入了一些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簡單的機械使雙方的差距又進一步拉大

    而且當初商毅將北京的數千名火器工匠一骨腦全都打包帶回了浙江其中不乏經驗在十年以上的熟練工匠也使清廷在入關之後也只能依靠自己在關外原來的卻一批火器工匠這也使雙方的生產能力同樣差別巨大雖然清廷又徵調了一批打造兵器的鐵匠來製造火器但冷兵器和熱兵器的製造方式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在短期內是無法使生產速度有大幅提高

    現在商毅的兵工廠每個月能夠生產火槍七千到八千支各種火炮約二百到二百六十門左右在去年的時候兵工廠集中人力物力生產火槍使每月的產量也能超過一萬支最多的一個月達到了一萬一千多支而現在清廷每月能夠生產出的火槍還不足三千支火炮還不到五十門

    當然雙方火炮生產的差距更大是由於清廷過於重視重型火炮而忽視中輕型火炮重型火炮佔了火炮重量的一半以上重型火炮的制做週期也更長一些而南京的這個比例絕不會超過兩成

    另外南方的冶鐵、煉鋼工藝也一直優於北方而且現在商毅又引入了新的煉鋼技術因此南京方面製造的火器質量和使用壽命也要比北方長本來清廷的火器生產就慢再加上更新換代又快結果成了惡性循環

    別看這次操演的新軍都表現不錯但每支新軍都只來了二千人在新軍當中其實有相當一部份人連槍都還沒有摸過由其是兩支漢旗軍加起來約有一萬八千多人但分配到的火槍卻還不到六千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有限的資源必須先保證滿軍的使用

    火器數量不足的情況多爾袞當然是知道的但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慢慢來還有火器大量的應用起來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軍費開支暴增因為就算不計火器的耗損和更換但平時的訓練都要消耗大量的火藥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果盡從軍事角度來說清廷還可以與南京政府抗衡一下那麼在經濟方面清廷和南京政府差得可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東南沿海地區都不在清廷手裡而張家口——察哈爾這一條北方的貿易線路也由於現在俄羅斯尚未興起也只能和蒙古人做做生意收入有限因此清廷現在還無法通過對外貿易來擴大財政收入只能依靠傳統的農業但儘管清廷己經開始重視農業生產但由於北方戰亂多年過去的農業基礎被毀壞得十分嚴重幾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沒有五六年的功夫是很難恢復到一個正常的水平

    因此原來洪承疇所說清廷至少要在五年以後才能夠再度發動南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南京政府會給清廷足夠的恢復時間嗎?多爾袞在經濟方面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也知道在經濟恢復方面南方可要比北方快得多

    最初多爾袞曾經下令廣東的尚可喜煽動三個南明朝廷聯合來牽制南京政府並且打算等南方鬧起來之後再把四川的吳三桂也拉進來讓商毅兩面受敵也就無法再從容的積攢力量但三個南明朝廷本身就難以齊心鬧出一點動靜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商毅居然能夠低住稱帝的誘惑只是稱王以表面上的臣服換來了和三個南明朝廷達成了統一的協議化解了清廷的這一招

    雖然後來多爾袞也又派去到廣東讓尚可喜獨自一個去和南京對抗但卻遭到了尚可喜的斷然拒絕而且在給清廷上的一份詔書中尚可喜在言語之間也表示對清廷的強烈不滿讓自己一個人和商毅做對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嗎?

    多爾袞看了之後也恨得直咬牙在皇宮裡連摔了好幾個杯子大罵尚可喜目光短漸商毅沒打廣東是因為清廷在北方拖著他清廷要是完了你還能在廣東過好日子嗎?

    不過多爾袞畢竟不是只會亂發脾氣的人冷靜下來之後也清楚尚可喜也好吳三桂也好都不是笨人心裡都十分清楚自己只能在清廷南京政府對持的夾縫下才能得以生存無論是那一方獲勝接下來被毀滅的就是他們自己因此現在他們要做的是盡力維持南北的平衡扶助弱勢的一方打擊強勢的一方不讓一方獨大而不是去幫助一方滅掉另一方當然這個莊當不當得好是另外一回事

    但現在南北兩方大致成一個均勢沒有明顯的強弱雖然南方的軍事實力更強一些但北方的領土面積足是南方的兩倍有餘潛力也更大一些畢竟以尚可喜和吳三桂的眼界國家的基礎還是農業並不是工商業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會輕易出手為清廷當炮灰

    而且現在的清廷對尚可喜、根本就沒有一點約束力如果把他們逼得急了說不定還會倒向南京政府那一方因此儘管多爾袞不願意還是派人再到廣東把尚可喜安撫了一番表示一切都由尚可喜便宜行事清廷不做干涉而對四川的吳三桂根本就沒有下令

    好在尚可喜也是明白人都清楚自己現在也不能把清廷完全得罪了因此收到多爾袞的安撫之後也派人潛入北京向多爾袞表示了感謝同時也派出二艘船帶滿了財寶禮物由海路到達北京進獻給清廷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也不得不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啟動和南京政府進行議和為清廷多爭取幾年的發展時間這個念頭是多爾袞在得知南京政府發動了琉球、曰本戰爭之後就開始生出的

    多爾袞對海洋的認識基本為零當然不知道商毅發動琉球、曰本戰爭的用意不過在他看來南京政府將注意力轉移到海上對清廷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消耗南京方面的實力而且這也說明商毅現在似乎還無意對北方用兵當然如果多爾袞知道琉球、曰本戰爭其實是一場賺錢的戰爭當然就不會這麼想了

    而現在的多爾袞卻覺得雙方似乎有進行和談的基礎但怎麼和南京方面溝通聯繫摸一下南京方面的意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