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火河山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三百七十八章 - 美國的爭論 文 / 西方蜘蛛

    美國人對於殖民地並沒有過多的傾向他們更為信奉的是華盛頓時代就開始的孤立主義。他們不希望捲入任何形式的戰爭甚至不願意有盟國。

    孤立主義者認為美國決不應承擔任何責任去幫助維護世界和平;他們否認美國有任何值得予以援助以代替美國可能介入世界性衝突的潛在盟國。79年9月7日華盛頓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告誡美國人「我們對待外國的重大的行為準則是在擴大我們的商務關係的同時盡可能少與它們發生政治關係。」

    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捲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或反覆無常的羅網中去」因此美國人只關心身邊的利益他們對於遠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並沒有多少好感尤其是美軍在菲律賓遭遇到了傷亡之後。

    而中國通畢德格先生自從秘密出訪中國回來之後就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要求美國放棄菲律賓主義者他認為菲律賓作為一個距離美國如此遙遠的國家不存在任何軍事上的價值;而貧窮落後的菲律賓也將嚴重拖美國經濟的後腿何況在西班牙人多年的統治之後這個地方還剩下多少的油水?尤其嚴重的是在中國實際上擁有了對整個亞洲的統治權之後一個菲律賓將遲早被中國所吞併等到這樣的情況真正發生之後美國是對中國宣戰還是不宣戰?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與其得罪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朋友不如繼續維護和這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雖然中美兩國地關係因為世界大戰的緣故正在急劇降溫。但也許憑藉著菲律賓能夠讓兩國重溫鴛夢。在遠東有著一位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朋友又有什麼不好呢?

    畢德格的思想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在美國的國土外為了一塊無足輕重的土地而冒著戰場的危險這不符合美國的「孤立主義」一度畢德格的思想在美國國內以及國會佔據了很大地影響力。

    但隨著美國駐中國公使詹姆斯的回國這樣的思想似乎有了一些遏制。

    詹姆斯是一個堅決的遏制中國論者他主張無論政府面臨著多大的壓力都絕對不能夠放棄菲律賓為此美國甚至不惜捲入到一場大的戰爭中去以維護美國在亞洲地這一小塊殖民地。

    中國已經在亞洲獲得了太多的利益如果連菲律賓也拱手讓給了中國。那麼在亞洲將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勢力的存在這對於美園的強大是極為不利的。

    尤其是菲律賓位於北緯四度三十五分與北緯二十一度零八分之間東經一百一十六度五十五分與一百二十六度三十七分之間。菲律賓從北到南長達000公里北鄰台灣和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西接秦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和印度;東臨太平洋;南部和西南與印尼、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是亞洲、大洋洲兩大陸和太平洋之間以及東亞和南亞之間的橋樑其地理位置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菲律賓海岸線蜿蜒曲折總長8533公里。頗多天然良港。

    菲海岸有個自然港馬尼拉灣是世界上最好的軍港之一水域達770平方公里。因此失去菲律賓等於把一個如此具有戰略價值的地方拱手送給中國。

    其實詹姆斯還少算了一項那就是經濟賬。菲律賓國土雖然狹小但擁有著大量的礦藏金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銅礦儲量居世界第四位、錁礦儲量居世界第五位、絡礦儲量居世界第六位。

    這些也是李國勇看中菲律賓地原因之一當然卻並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能夠想到的。

    此後美國國內在菲律賓問題上明顯分成了兩派兩派勢均力敵誰也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做出分毫的讓步。為此國會不知道召開了多少的會議進行激烈討論。

    「畢德格先生我想請問您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放棄菲律賓。」

    在又一次的激烈辯論中年輕氣盛的詹姆斯咄咄逼人地說道「您難道不知道菲律賓對於美國地重要性嗎?您難道不知道菲律賓的戰略價值嗎?讓美國從菲律賓撤退等於把一個具有如此戰略價值地地方和一個天然的軍港拱手讓出讓中國可以毫不費力的佔領這裡這將會讓中國偷偷發笑會讓美國總有一天為此而付出代價!」

    畢德格勃然大怒。做為一個老資格的政治家他無法忍受被一個至少在他看起來是毛頭小伙子的人指手畫腳。畢德格不屑地反唇相譏道「詹姆斯先生請注意您地態度我倒很想問問您的目的何在!您知道美國在菲律賓已經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嗎?從899年2月4日美國人進入菲律賓開始到90年戰爭初步結束我們共派往菲律賓軍官3477人。士兵0.88萬人打了28仗死了4243人傷了288人耗資整整0億美元但我們又得到了什麼?」

    他喘了口氣接著直瞪著詹姆斯說道「現在菲律賓人的叛亂又開始了而且這次的叛亂規模更大光是正規武裝人員就達到了幾萬人同情者幾百萬他們裝備精良四處襲擊著我們雖然現在還沒有爆發什麼慘案但您能保證將來不會發生嗎?」

    畢德格的話讓詹姆斯一時啞口無言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任何的殖民地上都不可能不會爆發叛亂比如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就是這樣我們應該有犧牲的心理準備!」

    「印度?」畢德格象抓到了他話裡的把柄「既然您說到了印度那麼我就不得不談一談那裡的問題。英國人在印度整整呆了幾百年最後的結局還是失去了這塊最大的殖民地;美國在菲律賓的殖民才只有有短短的十幾年難道您認為我們取得的成就會比英國更大中國人起碼到目前為止對美國還是友好的。他們和法國人開仗和英國人開仗為什麼卻遲遲不理會菲律賓您是否真的以為他們是怕了美國?不我不謙虛的說那是中國的元首保持著對美國的一貫好感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其它方式在不損害美國利益地基礎上得到這塊土地。」

    「其它方式?不損害美國利益?」詹姆斯不停地冷笑著「我和在座的所有議員們很想知道中國人的方式是什麼?」

    畢德格清了清嗓子說道「錢中國人願意用金錢來購買這裡的土地。世界打成了一團。美國人最注重的是如何從這場戰場中謀取利益既然菲律賓這片土地我們有失去的可能為什麼不在失去它之前賣上一個好價錢呢?」

    他地話讓會場裡響起了一片竊竊私語美國人常用的手段如今竟然被中國人利用上了不過聽畢德格的話似乎有著一定的道理。

    中國人在亞洲戰場上的所向披靡是大家都看在眼睛裡的他們征服了亞洲除菲律賓以外的所有土地。卻唯獨沒有對菲律賓動手這並不能看成是中國畏懼了美國的軍事力量從中國前期的舉動來看中國政府是無論哪個國家都不害怕的。

    那麼這就只有一個原因中國想竭力修復和美國地關係。他們也不想和美國之間爆發戰爭。但是任何國家的忍耐都有一個限度一旦中國失去了耐心中國會隨時隨地對菲律賓動手美國能否保住這塊殖民地將成很大的問題那時美國將什麼也無法得到。

    況且。就算美國做好了和中國開戰的準備但這明顯違背了美國人的中立思想勢必將美國捲入到世界大戰之中那是任何一個美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甚至來自民間的抗議浪潮有可能使政府倒台。

    會場裡地議員們不停地議論著討論著畢德格和詹姆斯兩個人的話看來支持畢德格建議地人要略略佔了上風。

    這時候有人走了進來交給議長一份電報。議長隨意地瞥了一眼立刻神色大變。他快步走到主席台上拿起小木錘重重的敲擊了幾下等會場上安靜下來他用沉痛的語氣說道「先生我剛收到了一份電報。從昨天到今天在菲律賓美**隊遇到了一次可怕性的災難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血腥的屠殺95年7月2日『菲律賓民族自由陣線』地武裝人員對菲律賓達古潘的美軍進行了攻擊幾個小時後戰鬥結束達古潘美軍最高指揮官欽茨中校失蹤在這次攻擊中總共有7822名美國士兵陣亡700多名美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接著在第二天陶克韭斯上校帶領的3000名美軍士兵又遭到了『菲律賓民族自由陣線』地襲擊在出次襲擊中陶克斐斯上校陣亡800名美軍士兵遭遇傷亡。雖然『菲律賓民族自由陣線』的武裝力量暫時撤出了聖何塞一線但種種跡象表明另一次針對美軍規模更大的襲擊即將開始。先生們現在請大家起立讓我們為在菲律賓陣亡的美軍將士默哀。」

    噩耗讓整個會場響起了一片驚呼議員們紛紛站了起來摘下帽子低垂下了頭有的議員還不停地掏出手絹擦抹著自己的眼睛。

    過了好一會當議長宣佈默哀結束後一張小紙條遞到了議長的手裡議長看了一眼後說道「畢德格先生請求發言。」

    畢德格步履沉重的走到了主席台前他此刻的心情是悲傷的畢竟在菲律賓死難的是自己的同胞他甚至隱隱感覺到這背後一定有中國人的身影在那活動著否則菲律賓人不會有那麼大的力量。他很後悔接受下李國勇的金錢答應為了中國謀取菲律賓的利益而遊說但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李國勇隨時都有可能翻臉那時他將會身敗名裂將會面臨可怕的牢獄之災甚至於他的家人也會因為這事而受到牽連畢德格只能在這條船上坐到底不管它將會駛向什麼方向。

    他看了一眼一片寂靜的會場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緒說道「尊敬的各位議員我為發生在菲律賓的慘劇而痛心為了在菲律賓死難的美軍將士而默哀但這卻印證了我剛才的說法菲律賓的抵抗是永遠也不會停止的。僅僅兩天的時間就讓我們付出了2000多傷亡的代價」

    899年到90年死難將士才只有4243人才只有兩天啊議員們!如果我們繼續呆在這塊地方還會像這樣死上多少的同胞我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但我可以想像到的是明天國會和白宮的門口將會出現多少抗議的人潮將會讓總統和政府背負上多麼沉重的包袱。我們將怎麼樣去面對陣亡者的父母、妻子還有他們的孩子?或許他們會用磚塊把我們活活地砸死會在我們的房子上放起大火我簡直不敢再想下去。

    菲律賓已經成為了一個爛攤子美國沒有必要再抗著這爛攤子繼續前進了把它扔了象扔一隻破麻袋一樣扔了扔給中國人去收拾吧為此我們在得到解脫的時候還將會獲得一筆無法估量的巨款。在這兩者之間做出比較我相信你們會做出明智選擇的!

    尊敬的美國公民們請讓我在這裡稱呼你們為美國公民而不是一個掌握著至高權利的議員為了尊貴的美國士兵的生命考慮請讓我們一起放棄菲律賓吧撤回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回到祖國的土地吧。

    這就我威廉姆斯.畢德格一個純正的美國公民一個丈夫一個孩子的父親的請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