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火河山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五百一十章 - 海上決戰的建議 文 / 西方蜘蛛

    當柳波成元帥看倒埃爾溫隆美爾的時候發現這是一位身材矮小嘴角邊時常透露出狐狸般微笑的德**官。他的肩膀上抗著上威軍銜這也讓柳波成覺得非常好奇元首為什麼會對這麼樣一位下級軍官那麼感興趣。

    但當德約克將軍詳細介紹了隆美爾之後柳波成不禁有些對隆美爾刮目相看。

    89月5日隆美爾出生於德國布倫茲的海登海姆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校長母親是當地政府官員的女兒。儘管青年隆美爾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教師9年3月被送進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月畢業。

    92年月隆美爾畢業回到駐紮在威卡爾登的第29步兵團刮練新兵並獲中尉軍銜。94年3月日隆美爾被派到烏爾姆第49野戰炮團的一個炮兵連服役。8月隆美爾回到原來的步兵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9月他的左腿被打傷為此他榮獲了二級鐵十字勳章。95年月隆美爾重返第29步兵團又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9年後期他被派往東線羅馬尼亞作戰。97年5月隆美爾被召回西線作戰。隨後隆美爾所在的營被調往意大利參戰。而隆美爾憑藉著這些功勳使他贏得了德國很少頒發給低級軍官的功勳獎章並被提升為上尉。「隆美爾上尉你的長官德約克將軍向我推薦了你。」柳波成淡淡地說道「你地第一營將和中國國防軍第十三師獨立團一起行動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我現在很向聽聽你對這次行動的理解。」

    面對名聞遐邇的中國元帥隆美爾定了定神說道「如果要向成功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話我建議以兩個主力師再貝濟耶附近展開兇猛攻擊以掩護我們的真實企圖。當先頭部隊成功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後。應當迅速搶佔米約而後佔領皮埃爾拉特和格勒諾布爾為落腳點如此大部隊則可以再最短的時間內跟上。同時再貝濟耶附近的法**隊也勢必遭到我們地合圍!」

    柳波成看了眼邊上的德約克將軍對德國將軍微微點了點頭隆美爾的設想和總指揮部的作戰設想師完全一樣的看來這個德約克將軍和元首如此看重這個德國上尉是有道理的。「你的回答很好。」柳波成心裡雖然讚賞但臉上還是沒有流露出太多的表情「那麼你現在可以回去準備一下。明天上午就就和獨立團一起出發吧。隆美爾上尉。我承認你很有軍事方面的才能但不管怎麼樣我都希望你能夠聽取獨立團團長地安排否則因此而導致戰鬥失敗我不管你是誰都不會給你面子地。」

    「元帥請您放心。」隆美爾敬了個軍禮。說道「為了我們共同的勝利我一定會努力的。」

    在日後柳波成元帥寫的回憶錄中這麼評價隆美爾「當我第一眼看到他並且聽取了他對戰爭的分析之後我覺得他的確很有軍事方面的才能他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戰場上地態勢並且能很好的運用聲東擊西的戰法。他的才能經過戰爭的洗禮完全可以充任國防軍的一個集團軍的司令。隆美爾的悲劇在於他是一個德國人日後發生的事情也驗證了這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我很想念這個年輕地德**官當我知道他悲劇性的結局後我只能在中國默默地為他祝福。假如他是中國國防軍中的一員那麼當戰爭爆發後他會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才智也許在四十歲前他就可以晉陞為元帥。可惜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那麼殘酷。」

    在中國海軍取得了大西洋海戰大捷之後英國海軍陷入了一種恐慌之中。曾經世界無敵的英國皇家海軍。在中國戰艦面前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了失敗。此時在英**方。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地聲音。

    第一種是以英國海軍部第一大臣傑利科為首的他強烈主張收縮英國海軍地巡航範圍在英國近海組成嚴密防線協同岸防力量尋找機會殲滅中國入侵戰艦。

    另一種則是以前英國海軍大臣現軍需部長溫斯頓丘吉爾為代表的主張集中英國海軍地全部力量選擇某一海域與中國人決戰以期徹底殲滅中國人的主力艦隊重新恢復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

    在這兩種聲音裡顯然丘吉爾的意見更加受到英**方的歡迎。英國皇家海軍在和中國人的海戰種丟盡了面子傑利科海軍大臣的意見雖然穩妥但顯然部符合世界第一海上強國的身份起碼英國人自己到現在為止還是這麼認為的。而丘吉爾的計劃看起來氣勢磅礡更加容易讓驕傲的英國人接受。「先生們我希望大家冷靜一些。」在軍方的會議上傑利科竭盡全力想要說服所有的人「在和中國人的幾次海戰中我們從來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相反卻損失了大量的戰艦和無數優秀的官兵。請大家看清楚現在的中國可不是在鴉片戰爭中靠著幾條戰艦就能夠打敗的國家了。他們有著龐大噸位和堅固裝甲、強大火力的戰列艦;他們有著可以讓飛機自由在甲板上——的航空母艦甚至連中國人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也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當然還有那些該死的海底幽靈讓協約國海軍吃盡了苦頭的潛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就算集中起協約國所有的艦船與中國人決戰我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那麼倒不如採用我的辦法先期避敵而後以小型艦船騷擾敵人將大型艦艇集中在某個海域尋找到適當時機再與之決戰!」

    還沒有等丘吉爾反駁先有人站了出來提出了不同意見。讓人吃驚的是這個人居然是傑利科海軍大臣的好友因提升速度太快而頗受爭議的英國大艦隊總司令戴維貝蒂。

    貝蒂英俊而廣受歡迎勇敢、機智而胸懷大志有著超乎尋常的才幹和領導能力並對技術發展地需求有著深刻認識他是一戰爆發後英國海軍一顆最耀眼的將星。

    這個貝蒂和中國有些緣分。再89到898年期間他擔任尼羅河艦隊的副指揮在埃及和蘇丹鎮壓民族解放運動。並逐步被提升為戰艦艦長的級別。900年月參加了對中國義和團的鎮壓。貝蒂在天津的作戰中表現突出手臂兩次受傷並敘功晉陞為海軍上校。

    90年他以39歲的年紀成為英國一百年以來最年輕的獲得旗艦資格的軍官即英國皇家海軍地海軍少將打破了納爾遜子爵所保持地非皇族最快晉陞為將官。

    在一戰最大規模的海戰日德蘭大海戰中他負責指揮戰鬥巡洋艦和第五快速戰列艦戰鬥分隊。貝蒂在主力艦隊到達之前性急地進攻希佩爾的誘敵艦隊拉開了這次大海戰的序幕。儘管在最初與希佩爾的戰鬥巡洋艦隊的交戰中損失了「不懈」號和「瑪麗女王」號兩艘戰鬥巡洋艦。

    但貝蒂仍成功地引誘了德國海軍中將茱茵哈特捨爾的主力艦隊駛向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統率地主力戰列艦隊。不過由於傑利科作戰中過於保守和謹慎在皇家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的這次遭遇中德國還是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這種勝利依然不能動搖英國此戰在戰略上的成功此後氣餒的德國艦隊再也不敢貿然出擊。

    由於在日德蘭海戰中沒能為英國取得顯著的勝利貝蒂和傑利科一起作為主要負責人受到抨擊。在傑利科升任海軍部第一大臣之後貝蒂被視為其當然的繼任者。他於9年月被任命為大艦隊總司令但是他如此快速的提升也在皇家海軍內部引起了爭議。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貝蒂都不應該成為傑利科的反對者但貝蒂自己心裡卻消楚得很自己已經超越了偉大得納爾遜子爵。成為了英國海軍史上最年輕地少將而要想再自己的職業軍人生涯中取得更加輝煌的突破按照傑利科的戰爭構想是絕對無法實現的。所有人都把自己視為下一任的海軍第一大臣的繼任者如果能按照丘吉爾大臣地構思那樣由自己親自指揮來一場海上決戰並且為大英帝國的海軍取得勝利地話沒那麼這一天將會提早到來。貝蒂雖然是個傑出的英國海軍軍官但他有些迷戀權利。除了深信戰爭能為他地晉陞鋪平道路以外他還確信站在丘吉爾這一邊能為他帶來莫大的好處。因為丘吉爾的身後是一個很有權勢的家族。這點從丘吉爾才從海軍大臣的位置上被剝奪了權利接著沒有用多少時候就又當上了軍需部長這一點上就能看出。

    看到好友居然反對自己。傑利科的臉上有些難堪但貝蒂佯裝沒有看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海軍大臣的計劃過去保守這將讓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面子徹底失去。傑利科大臣請原諒我即將說出對您不利的話但為了大英帝國的勝利我不得不這樣說您的保守思想從您在為貨輪護航時就可以看出您不贊成動用戰艦為商船護航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丘吉爾先生提出的集中英國全部戰艦與中國艦隊決戰的建議我舉雙手贊成並且在獲得制海權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大量使用無畏級戰艦主動出擊。好吧我承認在兩次大型的海戰中我們都輸給了中國人但那又能說明什麼呢?在第一次中國人卑鄙的使用了潛艇偷襲;第二次他們使用了最新式的航空母艦那麼以後呢他們還有什麼樣的武器?」

    他看了眼在座的英**隊的實權派們見他們聽得非常認真仔細於是繼櫝說道「我們得海軍官兵無論在英國指揮能力還是士兵的作戰素質上都遠遠超過中國人。只要在未來的海上決戰中取得勝利必然可以極大地鼓舞協約國現在不是很足地士兵瓦解同盟國的戰鬥決心先生們請接受丘吉爾先生的作戰計劃吧我願意親自去指揮這場事關協約國命運的海上戰鬥!」

    他的話音才落會場裡立刻爆發出了如潮的掌聲英國的軍方官員們為貝蒂的講話而喝彩其中丘吉爾的掌聲最為響亮。他接受到了來自中國國內的指示要求他想辦法誘使英國海軍主力與中國艦隊決戰以期一舉殲滅英國的海上力量本來他還沒有多大把握現在看到傑利科海軍大臣的好友英國海軍最著名的將軍貝蒂竟然站到了自己這一邊這讓他感到成功的希望大大增加。

    等掌聲稍稍平息鐵青著臉的傑利科說道「那麼航空母艦呢?你準備怎麼樣應付中國人的航空母艦?難道讓我們的戰艦等著從天上掉下來的炸彈把英國的艦船炸沉嗎?」

    「傑利科海軍大臣。」貝蒂很快地回答道「我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雖然在性能上和艦載飛機地數量上不如中國但我們靠近英國可以隨時從本土起飛飛機。英國現在擁有987架各種類型的飛機難道我們還用得著怕中國人的航空母艦嗎?」

    「我很欣賞貝蒂將軍的勇氣和決心。」丘吉爾站了起來他覺得現在是道自己出面的時候了「不用把中國人的海上力量誇張道那麼強大的地步畢竟他們才發展了多少年而我們的海軍又發展了多少年。一個暴發戶是永遠無法和貴族相提並論的。在座尊敬的各位英國紳士們請我們拿出英國人堅定的決心支持貝蒂將軍帶領的艦隊去打贏這場戰爭吧!」

    會場中的掌聲再次響起甚至有的人發出了尖利的口哨聲來表示自己的支持。看到這樣的情況貝蒂和丘吉爾喜形於色而傑利科海軍大臣卻黯然失神的發出了聲歎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