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神志新傳

正文 第九十二章 姬昌捨命遺奇書 文 / 三漿五壺

    書接上回:話說姜子牙和姬髮帶領一隊護衛趕回西岐城,來到玄華宮,拜見文王。

    文王姬昌將兩人帶到書房,命兩人各自落座,然後說道:「前幾日本王自覺頭昏,占卜一課,卦現凶象,我自知命不久矣,故召二位回來善理後事。」

    姬發疑道:「父王身體向來安好,且行事臻善,怎會引得如此禍凶?必是父王對孩兒此番出師心懷掛念,故而召孩兒回來見上一面才是實情!」

    文王擺了擺手,從書架上取下一卷書交給姜子牙說道:「此書是本王修習九宮八卦之心得,姜丞相得此書可審時度勢,知進退矣!望姜丞相不負本王所望,輔佐太子為王,成就大周天下。」

    姜子牙伏拜道:「姜尚入道數十載,承蒙民、闡兩教宗師錯愛。今文王臨危托孤,親傳畢生之絕學,姜尚敢不拼盡全力,伏櫪在側?」

    姬發將姜子牙扶起,順手從姜子牙手中取過書卷,打開一看:只見篇首上書《周易算術》四個大字。姬發急急向後翻看了一番,然後向文王問道:「父王,此書可是您親手所篆?」

    文王搖了搖頭道:「為父我老眼昏花,只起了個草底,全文為文侍郎張通抄本所篆。」

    姜子牙聞聽忙打稽首道:「文王謬矣!此奇門異術事關天機要訣,當捫心恪守,方能保全此生。文王將天機召於書簡,且傳人篆抄,乃自取其禍也!」

    文王凜然一笑道:「此理本王非是不知,昌若謹守此道,可福壽百年。可昌百年之後,誰又能洞察世間沉浮,趨利避害,使天下萬民澤福?若此書能傳世萬代,昌死而何憾?」

    姬發急道:「世間長短,利己為先。父王興周大業未半,怎忍見國中無君,群龍無首?」

    文王對姬發道:「我兒不必固存多慮!今日召兩位回宮,正是有後事之托。」

    說罷,文王命姬發、姜子牙坐穩,私語道:「自西岐西行八十里,有處百荷澱,乃山水靈秀之所。吾已在此修造地宮靈寢一座,此事私密未宣,惟工部侍使竇煥全程督造,知曉此事,靈葬之事,可與之商議。」

    文王將後事囑托完畢,然後升殿,召集眾臣宣佈退位,由太子姬發登基,號稱「武王」,隨即昭告天下,不表。

    各位:說到這裡,我老瞎子插言幾句:後世所傳《周易算術》是姜子牙在原作的基礎上又添加了風水運勢一章,後來姜子牙將此書傳給了門徒龍四海,這才沿傳至今。姜子牙也因此犯下生殺之劫,三日後於清虛觀坐化,享年八十四歲。因周文王姬昌仙逝這年正好七十三歲,故而後來流傳:人生七十三、八十四是一大坎兒,這裡便是出處。

    話說次日凌晨,宮中忽然傳出噩耗:「文王駕崩!」

    姬發和姜子牙聞聽忙急急奔入後宮,見文王仰臥在龍塌,面容安詳,睡夢般長辭於世。

    姬發、姜子牙哀呼三聲,皆痛哭不已。

    這時,工部侍使竇煥近前勸道:「文王仙逝,此前曾有遺囑,命下官主持喪葬之禮。望武王和姜丞相以國殤大禮為重,速佈置靈堂,更換縞素再為文王涕靈,方顯禮祀有度。」

    姬發忙命人佈置靈堂,又與姜子牙一起率眾臣穿白帶素在靈堂行祭拜之禮。忽聞宮中御衛至靈堂前稟報:「城內百姓得聞文王歸天,皆聚在宮外請求祭拜亡靈。」

    竇煥命眾臣退下,然後對武王說道:「文王遺骨不可在此久留,當趁此刻日出未高之時速送文王靈柩前往西方大道,武王依下官之計行事即可。」

    竇煥說罷向守靈的護衛耳語幾句,這護衛立即轉出後堂。不多時,護衛帶領著十幾名衛兵推著兩樽棺槨進入靈堂。竇煥命衛兵將文王遺體盛入其中的一個棺槨,而將另一個空棺槨擺放在靈堂中央,然後對武王暗授計議,最後與姜子牙一起攜棺槨而出。

    武王姬發出前廳向眾臣傳旨:「文武官員一律輪流分班立於棺槨兩側,開宮門放百姓入宮自由弔喪。」

    武王宣旨已畢,便悄悄穿過後花園從後宮側門而出。這時,姜子牙和竇煥都已經更換了便服,四個護衛也是樵夫打扮,守護著一輛裝滿薪柴的馬車。

    武王一看便知道了怎麼回事,還沒等武王發話,竇煥遞過一套民服對武王說道:「武王須更換便裝方好行事。」

    姬發接過便裝穿戴整齊,竇煥上了馬車,持鞭前行。四護衛左右側行,姬發、姜子牙騎馬綴後。

    話說竇煥趕著馬車來到兩山之間的一片開闊地,姜子牙一眼看出:此處正是絕佳的風水寶地,乃龍脈生息之所。姜子牙心中不禁暗讚文王洞察風水地脈的眼力。

    竇煥跳下馬車,來到一塊兀突於地面的石頭跟前,他跪地在石頭上猛磕三個響頭。這響頭磕的才叫實在!竇煥面額頓時鮮血直流,滴落在石頭上,不多時便將石頭染成紅色。

    姬發一時之間不知道竇煥此舉所為何事,急忙翻身下馬欲行勸阻。就在此時,忽聽前方傳來一陣隆隆之聲,眼見地面綻開一條裂縫,一道巨大的石門緩緩升起。待姬發定了定驚愕的眼神再仔細一看時,那道石門已無聲無息,悄然敞開,現出了一條通向地宮的甬道。

    竇煥從腰中解下一條白緞帶,紮在頭上,然後命護衛撤下柴草,將棺槨置於地上。竇煥點燃一捆柴草做火把,在前面引路,後面四個護衛都已經各自更換一身白禮服,推著棺槨在後。姜子牙、姬發亦緊緊隨行。此刻姜子牙這才發現:原來棺槨下邊有四個輪子,因而可以推行。

    這地宮口小肚大!內設三殿式佈局,分前、中、後三殿,而中殿最為寬敞,正是安放棺槨之所。

    四護衛將棺槨擺放端正,又護送姬發、姜子牙、竇煥一行人出地宮。竇煥在最後邊走邊向姬發和姜子牙不停地囑咐:「陰曹地宮出門前不得回望!」

    姬發、姜子牙只得從命,待一行三人走出地宮大門,轉身見四護衛一言不發,只在宮門裡向外輕輕拜了三拜,然後轉身進入地宮,消失在黑暗之中。

    姬發正要說話,竇煥擺了擺手,示意武王不要出聲,然後他拉著姬發、姜子牙兩位來到先前磕頭的地方,在被鮮血染紅的石頭上猛然一踏,只見地宮石門徐徐關閉,漸漸沉了下去。

    竇煥從柴車上解下馬匹,三人各自上了馬,沿原路而行。待走出兩三箭地之後,竇煥在一棵枯樹前勒住馬,用力將枯樹推倒。只聽「吱」的一聲響動,但見靈宮之處的兩山上突然「雷」聲一片,亂石崩飛,塵沙驟起,瞬間便把地宮之處埋沒。

    姬發拍馬上前一把抓過竇煥怒道:「父王靈寢乃後人寄托哀思之所,須年年祭拜,你如此所為教本王如何找尋原址?」

    竇煥面無懼色,坦然道:「下官乃是依文王遺囑行事,並無半點差錯。武王若怪罪,可立斬下官於此!」

    姬發放開竇煥,淚出兩行,只見他低頭一帶馬,獨自先行。

    三人在路上皆緘默不語,就這樣走了一里多地。

    這時,竇煥突然停下馬說道:「武王、姜丞相二位大人一路多保重,恕下官不再遠送!」

    竇煥說罷跳下馬,向一片樹林走去。

    姬發、姜子牙沒弄清是怎麼回事,調轉馬頭正在遲疑,只見竇煥在林前停下腳步說道:「武王若不肯原諒下官,可就此前行;若念及下官忠義,三日後可派人將下官就地掩埋!」

    說罷,竇煥猛衝幾步,一頭撞在一棵大樹上,頓時頭裂而亡。

    姬發呼喊一聲,早已來不及。見竇煥猝倒在地,滿臉是血,姬發一翻身摔落馬下,長呼一聲,昏厥過去。

    這下可急壞了姜子牙,他顧不上死去的竇煥,忙跑過去抱起姬發,又是拍又是掐,忙活了好一陣子,姬發這才「嗨」了一聲,哭出聲來。

    姜子牙也不敢多勸,待姬發哭了一陣子,氣息漸漸平和過來這才說道:「武王節哀,尚有千秋大業集武王一身,當保重身體才是最要緊之事!」

    姬發捂著胸口說道:「竇煥此舉真令本王心痛不已!如此忠良之士,為何本王竟容不得,以至於令他果絕於此?」

    姜子牙勸解道:「此皆文王為君知人善任,寬厚仁德,才引得忠良之士皆盡願捨命報效其知遇之恩。武王當效仿文王為君之道,恪守以仁德治世,則天下心歸矣!」

    這時姬發突然掙脫了姜子牙,跪伏在地說道:「姬發才疏學淺,不諧治世為人之理,望姜丞相傾力扶助,以成興周大業!」

    姜子牙扶起姬發說道:「貧道受先王故命,又有武王今日子請,雖肝腦塗地,無以為報!」

    姬發聽罷起身來到樹林旁,用寶劍挖了個墓穴,將竇煥埋葬,又在竇煥撞死的那棵樹上用寶劍刻下:「忠義良臣,赤心可鑒」四個字。

    後來,武王姬發追封竇煥為「效忠王」,本書在此點到為止。

    據民間傳說:若干年後,這片林中的樹剝皮後可見樹漿殷紅似血,為天下奇。

    言歸正傳。話說姬發回到玄華宮,令棺槨在靈堂陳列三日已畢。到了第三天頭上,姬髮帶領群臣,身著重孝,抬著棺槨送至望虹崖焚化,祈禱文王靈魂升天。之後,又請工匠在姜子牙曾經垂釣的地方塑文王石像一尊,一來用於紀念文王生平,二來以此策勵國志。此為後話,咱不再贅述。

    再說姬發發送文王亡靈禮畢,見群臣都勞累了三天,皆已疲憊,便下旨休假三天,各自養息。

    單說姜子牙回到府中,正打算小憩一會兒,忽聞府中家丁稟報:「門外有兩個村姑欲求見姜丞相!」

    姜子牙此刻雖然有些疲憊,但有人來訪豈有不接之理?姜子牙抖擻精神命家丁將村姑引至前堂會晤。

    姜子牙來到前堂剛剛坐定,只見家丁帶著兩個「村姑」踏入堂門。姜子牙一見來人大吃一驚,慌忙跪伏在地。

    來者何人?大家先猜著,後邊的故事咱們明天再說。

    看書王小說首發本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