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韻

正文 四十二 武夷山麓懸棺谷(中) 文 / 國王令狐

    武夷山位於福建西北部,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面積約70平方公里。這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及一百零八景點。不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陰晴風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測,瑰麗多姿。武夷宮、九曲溪、桃源洞、雲窩天游、一線天——虎嘯巖、天心巖、水簾洞各有神韻。它兼有黃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華岳之險、西湖之美。遠在夏商前,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在懸崖絕壁上,留下了距今近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等文化遺存。早在漢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冊封為天下的名山大川,並成為歷代名士和禪家的盤桓之地。名儒顯宦、文人墨客接踵而至。西漢西期,閩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為江南一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宋時期武夷山更是集一時之盛,一代理學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生活長達40多年,開創一代理學之先河,撐起了中國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所謂「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武夷巖茶與武夷風光一樣享譽天下,「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山之中擁有「三三」、「六六」、「九九」之勝。「三三」指的是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態夾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翹首東望矗立山中的九十九巖。

    ??

    ??武夷大峽谷森林密佈,植被多樣,野生動物出沒期間,幽谷溪流瀑佈景觀誘人,。其中「二谷二瀑」最為精彩,二谷是紅河谷、翡翠谷;二瀑是青龍瀑布和鳳凰瀑布;

    此時山路上鑾鈴脆響,幾個人沿著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緩緩而行。當先一人身穿月白色長衫,頭戴儒生方巾,手中拿著一把山水潑墨的紙扇,顧盼間神采飛揚,此人生得俊俏中蘊著瀟灑,儒雅中透著英挺,就見他一帶手中韁繩,回頭對身後同樣騎在馬上的一位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老道說道:「道長,那地圖上只標注了一小塊地方,這武夷山這麼大,可到哪裡去找啊!」

    那老道微微一笑,「貧道年輕之時曾雲遊過這一帶,武夷山的東部絕壁巖洞中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乃是遠古先民喪葬遺存,我在地圖上發現那些模糊的標示好像是在那一帶,咱們還是到那裡看看吧!」

    這時一個清脆悅耳的聲音笑道:「好你個老道長,怎麼不早說,咱們可是都在山裡轉悠了好幾天啦!」

    不用說,這幾個人正是李烈、浮塵子、蕭若兮和幾名特戰隊員。

    原來自李烈大軍取了濉溪後,李烈便率軍回到宿州,這時正好張進北求見,李烈連忙將他讓進屋裡,兩人相見自是親熱幾句,寒暄一番,之後張進北就向李烈說起這段時間宿州的情況。經過幾個月的治理,宿州已經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張進北和各位文員將各縣和州府的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根本沒有什麼需要李烈操心的重要事情。至於郭倬和李汝翼二人,則被張友仁和郭慶生忽悠得夠嗆,每天吃喝玩樂,變著花樣的玩耍,早將來這兒的目的忘了個乾淨,加上張進北給了好多金珠財寶,更是樂不思蜀。李烈聞聽哈哈大笑,「進北兄好手段,就這麼架著他們,不該讓他們知道的就小心一些,其他的隨他們去!以後我會重賞張、郭二人,你叫他們好好幹,變著花樣的玩兒,我給出錢!哈哈!」

    兩人笑了一陣,張進北這才說道:「大人,咱們的作坊將火炮試製成功啦!」

    「什麼?真的?太好啦!」李烈一下跳了起來,一把拉住張進北的手,「走!咱們看看去!」

    張進北帶著李烈來到城郊的一座小山上,見山腳下密密麻麻蓋滿了房屋,那是各種武器作坊,在小山坳中也有十幾間作坊,那裡正是研製火炮的秘密基地。來到作坊,早有負責的一名軍官走了出來迎接,正是曾經當過李烈親衛的陳彥東,此人粗通文墨,為人機警,曾被李烈派到毫州治理地方,嚴峻去了以後,李烈就把他推薦給張進北,讓他負責所有作坊的安全保衛,尤其是火器和這個火炮作坊。

    陳彥東將他們帶到實驗場,見兩門火炮正擺在那裡,幾個工匠指揮這士卒調校火炮的炮口,眾人見李烈到來,連忙將火藥倒進炮口,用木杵夯實,然後放入鐵球,點燃引線,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炮口冒出一股濃煙,那大鐵球打在七八百米外的山巖之上,將岩石轟下來一大片。

    張進北只是聽李烈說火炮厲害,今日一見不由驚得目瞪口呆,半晌發不出聲來。

    李烈見所有人都吃驚非常,不禁苦笑,若是讓他們見到現代戰爭中那種萬炮齊發的場面那還不嚇死?可惜現在只能打實心炮彈,要是能研製出開花彈就好了。

    李烈見兩門炮一個為銅製一個為鐵製,不由奇怪,連忙問陳彥東,這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現在的生鐵不過關,質地很脆,不能生產火炮,只能用熟鐵,一門火炮幾千近重,原材料根本就不夠,所以才用銅製了一門,就是這樣,還是花了七八千兩白銀才有了這兩尊火炮。

    李烈這才知道原來這個時代鋼材竟然這麼取貴,竟都是一錘一錘打出來的,所謂千錘百煉就是說得這種打制鋼材的方法。李烈前世的家鄉就是一個鐵礦區,所以從小就見慣了那種煉鋼的熔爐,所以連忙按照記憶裡那些最簡單的土高爐畫出圖紙,命陳彥東加緊將高爐煉鋼搞起來,同時讓張進北不遺餘力的幫助,要錢出錢,要人出人。

    張進北、陳彥東和幾名工匠對這前所未見的圖紙看個不停,真難相信就是這個東西就能一次幾千斤上萬斤的出產精鐵熟鋼,李烈將要注意的各種事項一一講完,見大家都驚奇的看著自己,不由一笑,「就按這圖紙建設吧!希望幾個月後我們有成百上千的火炮,到那時,咱們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啦!所以,保密工作一定做好,決不能將技術洩露出去!陳彥東可以用重刑,對洩密者絕不手軟,絕不姑息!聽清楚了嗎?如果洩密的話,我頭一個找你!」

    陳彥東不禁額頭冒汗,「大人放心,我一定將所以作坊管好!絕不洩密!」

    李烈點點頭,「陳彥東,我一直很看好你,不要讓我失望,幾個月後,我要大批的精鋼刀槍、盔甲、手雷、和火炮!這些做好了,我一定升你的官,大大的官!哈哈!」

    回城途中,張進北不無憂慮的說道,「大人,咱們這麼大的動作不怕朝廷知道嗎?再說,照你的要求生產武器,經費也會很吃緊吶!」

    李烈沉思一會兒,鄭重說道:「注意保密!這是一方面,我們要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加速發展起自己堅強的實力,到那時,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沒有人會再給咱們威脅,所以一定要抓緊今年冬天到明年上半年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發展起來,等到金國緩過勁來,朝廷就顧不上咱們啦!至於錢財經費,這個由我來想辦法,你不用操心,放手大幹就成!」

    張進北點點頭,「好吧!我一定盡力!」想了想又道:「我說大人,您什麼時候迎娶我家小妹啊!」

    李烈撓撓頭,「這事先放一放,我先到福建去一趟,等回來再說吧!」

    就這樣,李烈和浮塵子、若兮一起來到武夷山,同時命宋漢生帶領三百人的特戰隊秘密分批到山下集合,準備尋寶。

    李烈經江西上饒來到武夷山,幾人在山上轉了幾天,仍然毫無頭緒,方圓百里的範圍太大了,又沒有大的參照物,實在如海底撈針一般。如今聽浮塵子說山麓東部有可能是寶藏埋藏點,不由精神一振,將手一揮,「走!咱們到東部看看!」

    在武夷山的小藏峰、大藏峰、白雲巖、大王峰、觀音巖等處,迄今尚遺存有架壑船棺與虹橋板等古物。所謂「架壑船棺」是古時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帶古越族人葬俗的遺物——一種形制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船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橋板」,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在三千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武夷山的先民們又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懸崖絕壁間的洞穴裡進行安葬,至今仍是個謎。

    李烈幾人經過一天的跋涉,終於在浮塵子的帶領下來到了懸棺之處,仰頭向壁立的山巖看去,見上面有著無數的巖洞,難道這就是古先人的葬身之所?李烈記得自己在後世很喜歡研究一些神秘事件和現象,ufo、百慕大三角,還有尼斯湖怪、金字塔等等,其中中國的懸棺也是謎團重重。

    見過懸棺的人,第一感覺都是特別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這個問題也是懸棺千古之謎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種種猜測,堆土法、漲水法、地質變遷和絞車……

    然而這些方法似乎都無法合理地解釋這個謎中之謎。這個懸了幾千年的懸棺懸謎究竟何時能揭開?

    一個秘密的揭開引發了更多的神秘。這些崖墓的主人是誰?這些棺木又是怎樣被放上去的?

    李烈記得自己曾經見過一則關於龍虎山崖墓的報道,

    江西龍虎山,沿著盧溪河順流而下,兩岸的千尺絕壁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龍虎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洞裡面藏著無字天書和金銀財寶。但是,由於這些洞穴都在距離水面20米到100米的懸崖峭壁上,因此人們無法上去看個究竟。20世紀70年代,一些風化後的木板掉落,洞裡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原來,這是一種崖墓葬。隨著更多的封門板跌落,越來越多棺木重見天日。有的是群葬,一個洞穴放置了十幾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獨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裡,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面。

    早在1978年,江西省就成立了專門的龍虎山崖墓懸棺考古工作隊。怎麼樣能進入絕壁上的崖洞?成為工作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最初工作隊設計了一個汽油桶方案,但是成本太高。汽油桶的方案被否定後,考古隊決定用毛竹搭架子試一試。高高的竹架讓現代人終於有了與懸棺對視的機會。考古隊首先選擇了懸棺較多的13號洞。但是,誰敢徒手沿著幾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

    當地幾位經常攀巖採藥的藥農自告奮勇。藥農從崖洞帶下來一些罈罈罐罐和篾片,這些在藥農眼裡的破破爛爛很快被送往文物鑒定部門,整個考古隊邊整理其它的棺木,邊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經過國家文物局鑒定,懸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

    國家文物局經過碳14鑒定,發現這些文物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13號洞的懸棺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根據諸多的陪葬品,考古隊判斷,13號洞懸棺的主人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代。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後也選擇臨水而葬。

    考古隊一共發掘了18具棺木,這些棺木都是獨根的楠木製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種樣式,大的有一千多斤重,最輕的也有300多斤重。放置懸棺的地方,上至峰頂、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數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一直以來,懸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霧之後,而如何把幾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始終是這個千古之謎的謎中之謎。

    懸棺如何被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引發種種猜測。

    1997年開始,龍虎山旅遊集團面向社會懸賞30萬人民幣,招募破解龍虎山懸棺懸謎的智慧之士。

    有人猜測當時使用了熱氣球。兩千多年前,有沒有熱氣球還尚待考證,試想,古人駕駛著熱氣球,拉著數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熱氣球帶著棺木飛到幾十米的高空,那他怎麼樣才能把棺木放進去?

    還有一種方法是堆土說。從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進去後,然後再把土運走。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數專家的反對,尤其是龍虎山地區,懸棺大多在臨水的懸崖上,顯然,堆土法無法實現。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質變遷說。兩千多年前,盧溪河的水位比現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來高高在上的洞穴當時距離水面很近,人們用船把棺木運到洞口,很輕鬆就放進去了。

    船棺葬是分佈於我國南方地區(主要是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區)的一種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徵就是把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裡,再行安葬。安葬船棺的方式,又有懸掛巖洞、架在樹上和埋入土中之分。迄今所發現年代最早的船棺,是從武夷山觀音巖和白巖取下的兩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和現在閩南等地使用的漁船形制基本相同。經碳素測定,兩具棺材的製作時間距今三千五百年以上,約當夏商時代;也有人估計是商周時代。用為土葬葬具的船棺,大多從四川地區出土,一般呈獨木舟形狀,年代最早者不超過戰國中期,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左右。

    由歷史文獻的記載可知,自古以來,我國南方許多民族都有以船為棺的習俗,上述考古成果不僅印證了文獻記錄,而且為研究這種葬具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但是,古人為何以船做棺?這種習俗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寓於這種習俗中的觀念是什麼?眾說各異。

    流行在福建武夷山區的一則民間傳說稱,遠古時期,有個名叫武夷的小伙子自遠方而來,披星戴月,餐風飲露,辛勤開山,他鬚髮皤白、子孫滿堂時,此處已變成蒼松翠竹四季常青的秀麗田園,天上的神仙也前來流連。因武夷開山有功,眾仙封之為「武夷君」,這一片青山碧水也因此得名武夷山。武夷君臨終前囑咐子孫:死後將遺體放入靈槎,以讓其渡過天上的銀河;並在靈槎內放置魚乾,作為他送給天上仙友們的禮品。子孫遵其遺囑,用圓木刳成靈槎,放入武夷君的屍身和魚乾,又在他生前居住的小藏峰東面巖壁的罅隙裡,架上木板,置靈槎於木板上,讓其劃棹飛游。此事傳開後,許多想修真成仙的人慕名而來,修行講道,採藥煉丹,待到道行圓滿時,囑弟子把自己的屍身放在靈槎裡,擱在峭壁懸崖間的木板上,以渡河登仙。這些懸架靈槎的地方,後來被冠以「仙遊巖」、「升日峰」、「飛仙台」、「升真洞」等美名。所謂靈槎,即迄今藏於武夷山巖壁石隙間的船棺,當地人稱之為「架壑船」,並把擱置船棺的木板稱作虹橋板。古人詩云:「三曲仙巖有架船,櫛風沐雨幾經年;古今共看長如此,願借靈槎上九天。」說的正是船棺的來歷。舊時來武夷山向武夷君進香的人們,均以干魚獻祭,出典也在於此。

    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看,用靈槎登仙來解釋船棺的起源當然是不可信的,但是也有人認為以船為棺的習俗的形成,確實是建築在以河劃界的人世與彼岸之關係的認識上的。如陶思炎先生指出,正因地上的河流難於涉渡,使古人幻想在冥界與人世之間,生死異路,陰陽隔膜,必有一條河流作為分野,以船為棺,就是借此造物把亡魂送過河去,除了「入地為安」的心態和祝禱轉世再生念頭之外,實際上也強化了人間與鬼境間的差異。所以說造船技術被移植到喪葬風俗中,是意在促成並加快生死兩界的分隔,創造一種純觀念的各有所奔的情境,以求生者與死者各各相安。

    另有學者認為,以船為棺是古代越人的葬俗。古越人多生活在江河海濱,善於造船和用船。當他們產生了鬼魂觀念之後,便在幻想中把現實生活附加給鬼魂世界,以為死者生前不可或缺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在那個世界裡也同樣需要,於是就有了以船為棺的殮葬方式。無論是武夷山巖壑中取下的船棺,還是在四川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船棺,其形狀大小多與現在江河中使用的舟船大致相同,故這種葬俗應是近水民族生態環境和水上經濟生活的投射。在認同船棺葬起源於古代越人葬俗的前提下,亦有學者推測這種習俗是該民族曾經歷過大遷徙的歷史的折射,故以船為棺的真實用意,是想讓死者的靈魂返回到遙遠的故鄉去。

    還有學者認為,以船為棺的源頭應是盤瓠系統等少數民族的葬俗,但這種葬具的原型其實是一種碓米工具——舂塘,由於它和古人的獨木舟的製作方式相似,也是用整段樹木挖鑿而成,所以引起後人的誤會。又有人指出,以船為棺是初民生殖崇拜觀念在殯葬儀式中的表現,所謂船棺,其實就是一個象徵母體子宮的容器,具有寄托靈魂和催發生命的雙重功能,目的是祈望死者的復生或再生,重新回到氏族社會的大家庭中。

    李烈看一眼浮塵子,從懷中拿出白絹,將它鋪在一塊平整的大石頭上,四角用碎石子壓住,仔細對照地形研究起來。若兮也跑過來,認真的看著藏寶圖,兩人看了半天,仍然找不出頭緒,不由有些著急。「我說道長啊,您也看看圖紙吧!怎麼我都看不出圖上畫的地形有和這裡相近似的地方!」李烈抬頭問浮塵子。

    「不忙,你們看山勢走向,由西向東成一個『幾』字,咱們向裡邊走走吧!」浮塵子一笑,「我好像抓住了點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