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興大宋

正文 第78章 :有田町之戰 文 / 徐奇葩

    蒙古人掌握福岡一帶後就開始向以往征服別的國家一樣,開始大肆掠奪和對當地百姓進行整村整村的大屠殺,見到日本女孩的容貌美艷就到處搜羅年輕女子然後運送到致賀港口然後整船運回國內(趙是得到這個消息勃然大怒,骯髒的蒙古人居然搶老子生意老子和你們的梁子將不共戴天),日本的女孩子在元國境內非常受歡迎,蒙古人的人販市場只要有日本女子的貨源都會變成異常紅火,所以日本女子的身價在元國被人炒作的非常高,妓院裡如果沒幾個日本妓女鎮場子都不好意思開門。

    而相對了就是九州島上的日本百姓一下子就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到處都是逃難的有很多人往北向本州島避難的也有很多人向南因為南部還有鹿兒島和佐世保還在日本政權掌握著,而元軍則到處搜刮只要他們見到的所有值錢的物件,所過之處用寸草不生來描述都是客氣的。

    薩都刺讓範文虎率領八萬士兵作為先鋒在北九州一帶和日本軍隊形成對峙,然後讓哲別率領三千從國內調來的騎兵掃清九州境內的日本抵抗組織,他要以最快速度掌控九州全境然後就可以專心對付北九州的日本軍隊,目前為止他要拿下九州甚至本州島征服整個日本的信心非常強烈,日本人見到元軍登陸九州後就望風而降,只要把它們向羊群一樣趕到一起到時候就像宰羊一樣就把這些懦弱的種族全部屠宰乾淨。

    範文虎率領手下八萬士兵屯兵遠賀川和中間縣一帶和籐原經資的十幾萬日軍形成對峙,不過範文虎還是繼續自己在致賀海灘的戰術就是戰線穩定後也不出兵襲擾而是立起營寨,深挖壕溝防止日軍來個反衝擊,每天都進行戰線巡視不給日本絲毫的機會。這麼一來籐原經資也不敢貿然出擊雙方居然默契的互不侵犯。

    而哲別則不同終於擁有了騎兵的優勢那就要把優勢發揮到最大,在九州島境內來去無蹤到處燒殺擄掠,每次回來把備用的戰馬上托著的包裹都塞的鼓鼓囊囊,讓駐紮在福岡的主力部隊眼紅不已,沒辦法誰叫人家都是騎兵呢,而三千騎兵在九州境內那就是無敵的存在,再加上蒙古人騎射無雙的絕技,只要日本抵抗組織出現在這幫人的視野裡基本上就跑不掉了。

    很快就有一些軟弱的日本人主動投靠福岡的元軍,向薩都刺等蒙古高層通報九州境內日本抵抗組織的位置和兵力部署,在這其中以佐世保城和鹿兒島的殘餘勢力最為強大,這兩座城池是日本和南洋貿易往來的主要港口南洋運來糧食和商品而從這裡購買日本的白銀等物資回去所以居住在這兩座城市的人非富即貴,而鎮守這兩座城池的首領名叫大友賴昌,是北條時宗的心腹所以勢力也最為強大。

    薩都刺得到消息後心動不已整個九州境內全部搜刮一邊也沒有得到多少財富就在準備放棄的時候居然得到佐世保和鹿兒島是九州境內乃至整個日本最富裕的城市,就讓哲別率領三千弓騎兵和兩萬步兵攻打佐世保和鹿兒島兩城,要求哲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這兩座城池。

    哲別信心滿滿的保證一定不會辜負大將軍的囑托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這兩座城池,把城內最值錢的物件敬獻給薩都刺,薩都刺對哲別的態度非常滿意。考慮到在壹岐島的時候遇到日軍使用了比元軍還要先進的鑄鐵炮,也給哲別如在外配備了五千漢人操炮手和三百門土炮,一路上浩浩蕩蕩的向最近的佐世保殺來,一路上順便實行三光政策只要他們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全部掠奪走,說來奇怪蒙古人越是對俘獲的日本人凶殘那些被俘的日本人越是對蒙古人服服帖帖,甚至主動在前方為元軍帶路生怕給元軍帶了彎路惹得元軍不開心,說實話元軍到哪知道通往佐世保的路線?元軍登陸日本以後根本就是憑借前面的經驗和高麗商人的指引才知道從致賀島登陸的,其他地方高麗商人也不認識路才啟用這些日奸的。

    哲別他們就像一路觀光一樣行走到佐世保東北部的有田町,因為一路上都沒有遇到成規模抵抗所以也就導致從哲別往下所有元軍大意輕敵了,大友賴昌在宋國教官尉遲肖的建議下率領五千士兵在有田町兩側的山峰裡設伏,佈置了很多易燃物品和滾木礌石就等著哲別和他的三萬人馬進入預定設伏地點給予迎頭痛擊。

    哲別和手下將領騎著戰馬一路牛皮吹著在他眼裡這些日本人都是些卑賤的玩意,就算佐世保城池再堅固也不是他這幾萬精兵的對手拿下佐世保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再加上距離佐世保又還有段路程所以一路上根本就沒派出警戒騎兵偵查前方有無埋伏。

    當他們進入有田町的時候大友賴昌忍不住心中的激動想要提前下令被尉遲肖給阻止了,尉遲肖解釋說:「將軍,等到元軍隊伍一半進入埋伏圈的時候才發起攻擊,這樣會讓元軍首尾不能相顧前面的回不去後面的衝不上來能最大化打擊元軍的軍事力量」。

    雖然大友賴昌聽不懂尉遲肖的話但是也是選擇相信尉遲肖的話,直接把象徵指揮權的令旗直接交到尉遲肖的手中,讓尉遲肖直接代替他指揮軍隊發起進攻。尉遲肖也不推辭這個時候任何客套都關乎這數千條人命的生死所以直接接過令旗就蹲下來藏在灌木後面雙眼緊緊盯著元軍的舉動。

    哲別這邊根本就沒有想到日本人會主動出來設伏而且還是距離佐世保這麼遠的地方,所以根本就沒有注意兩側山上的動靜。就在哲別大意的時候尉遲肖把手裡的令旗舉了起來,周圍的日本軍官立刻小聲把準備進攻的命令下達下去,五千士兵把手裡的傢伙什都準備好就等待尉遲肖的下令。

    尉遲肖看到綿延數里的元軍隊伍有一半進入預定地點後用力揮下手中的令旗,這個時候日本的軍官們一聲怒吼「沙吉吉」,五千日本士兵頓時搬起手裡的滾木礌石往山下砸去,有的點燃澆過菜油的草團讓無數燃起的草團順著山勢滾下,扔完手裡的東西後這些日本士兵拿起弓箭漫無目的向山下的元軍射擊。

    哲別被突如其來的伏兵嚇得不輕,當他看到無數的滾木礌石和點燃的草團向他們衝來傻子也知道怎麼回事了,哲別連忙下令:「所有人聽著前隊當後隊,後隊當前隊給我向後撤……」就算元軍久經戰陣軍紀嚴明當他們面對兩側山上飛下的箭矢和滾木礌石再堅定的人也受不了了,很快元軍隊伍就亂了,第一批滾木礌石砸向元軍的時候元軍的傷亡就持續上升了。

    日本士兵的弓箭形成箭雨飛向谷底的元軍,哲別在手下親兵和軍官的掩護下奪路而逃,這個時候哲別看到手下的士兵漫無目的的亂竄很多人不是中箭倒下就是被滾木礌石砸死,心裡知道這一戰他是徹底敗了,這個時候只能盡可能的帶走多一些士兵,畢竟他連佐世保的城門朝哪開都不知道啊!

    尉遲肖看到效果已經達到把手裡的令旗再次向山下揮下,大友賴昌心領神會的站起來對著手下的士兵高呼:「為大日本百姓報仇」……

    五千日本士兵拿著自己的武器呼嘯著從兩側的山上一躍而下,谷內的元軍本來就亂作一團任何指揮都起不到作用相互亂竄互相踐踏死傷無數,這時候日本士兵又藉著山勢衝下來,就算元軍的底層軍官想要組織身邊的士兵做出抵抗也是白搭,他們組織起來的人手根本就經不起日軍的衝鋒,再加上哲別已經在親兵和高級軍官的掩護下帶著後面沒有被圍的士兵已經脫離戰事逃跑了,導致前半部被圍的士兵想要突圍又沒有外部自己人的接應,很快就被陷入日本人的圍攻,戰事一直進行到半夜。三萬元軍士兵有一半被日本人就地殲滅。而哲別帶著後面的元軍士兵和五千操炮手還有三百門土炮順利脫離戰場,而日本士兵只有五千人根本就沒有力量組織追擊逃跑的哲別他們,再加上他們下到谷底面對近萬人的被圍元軍進行了肉搏戰,最後戰事結束後清點雙方損失,元軍戰死一萬六千餘人日軍戰死三千多人可見戰事之慘烈,不過日本人贏了既然贏了那麼戰場上遺留的物資全部都落入日本人手裡。

    當佐世保的日本人從戰場上運回上千車的物資,佐世保城內的日本百姓們沸騰了,經過有田町一戰尉遲肖在佐世保城內的地位不再是充當日本人的教官而直接就和他們的城主大友賴昌的軍師而平起平坐,所有城內的士兵和百姓見到尉遲肖都自覺的站直身體向他敬禮,就是因為尉遲肖帶領他們戰勝了那些登陸九州以來從未戰敗的蒙古人。

    哲別的戰敗後帶著手下一萬多人退到尹萬里城,清點手下士兵折損情況,本來三千騎兵保存還算完好還剩下兩千多騎,五千操炮手因為拖在隊伍的最後面所以基本上得以完整保存而作為攻城主力的蒙族和色目人損失最大只剩下八千多人了,經過有田町一戰哲別算是清醒認識到憑借自己這一萬多人是根本就拿不下佐世保城的,必須向薩都刺請求派遣援兵,人數少了還不行以目前的形勢至少需要五萬士兵補充才有希望,想到這裡哲別便想派人給薩都刺送信請求派遣援兵,不過被副將耶律虎勸住而是建議哲別能最好親自去向薩都刺解釋這次戰敗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薩都刺認為佐世保沒有足夠的兵力是難以攻破的。

    哲別覺得耶律虎的建議很好就把尹萬里的城防交給耶律虎,自己則帶著親兵和一千騎兵親自北上找薩都刺請求派遣援兵。

    哲別經過三日的疾馳終於抵達福岡元軍大營,請求面見薩都刺。薩都刺得到哲別親自回來還要求面見他的時候就很詫異不過很快就想到可能是哲別的戰事進行的不順利了,便把哲別招進來。

    哲別一見到薩都刺就行跪拜大禮,接著就說自己是如何帶著手下士兵兼程跋涉以最快的速度抵近佐世保城,自己如何率領手下士兵在佐世保城下和日本人鏖戰的經過進行美化處理,最後說自己在接連進行數日的鏖戰後實在是人困馬乏在半夜被日軍偷襲,導致自己損兵折將不得已目前已經退守尹萬里城,然後就是像薩都刺訴說自己如何無能讓薩都刺失望了等等,最後居然哭著讓薩都刺處罰哲別。

    薩都刺當然不會處罰哲別的,畢竟哲別是這次出征以來自己的心腹,一點挫折還不足以讓哲別走人,而哲別也知道薩都刺不會真的讓他滾蛋只是演戲給薩都刺看看罷了。最後薩都刺認為佐世保城池易守難攻便給哲別調撥了四萬漢族士兵和兩萬蒙族士兵,這讓哲別一下子開心不已,沒想到自己一點眼淚居然換來如此多的人馬太tm值了。

    不過薩都刺也說了自己這次出徵人手本來就不多,所以要求哲別一定要拿下佐世保否則就真的要提頭來見了,哲別欣然領命拿著薩都刺的手令下去調兵了。不過薩都刺倒是覺得自己人手一下子就緊張了,於是修書一封回國要求伯顏和鐵木耳徵調援兵進入日本以圖再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