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興大宋

正文 第109章 :全真教改革 文 / 徐奇葩

    馬丹陽被趙是一頓忽悠給弄得心潮澎湃,立馬顧不上已經天黑了讓人召集附近的全真教長老到白雲觀開會。不一會七八個身著道士服的老者陸續抵達,在小道士的指引下來到馬丹陽的禪房。

    趙是和這些長老全部都認識也就少了客套,便直接進入主題。

    馬丹陽直接開口說道:「本尊在和徒兒趙是談話的時候,不經意間覺得我們的全真道教需要做些改變了,在和徒兒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教派確實距離普通百姓有點遠,如果沒有廣大的信眾作為全真教的基礎,那麼我們的教派就是一支無根的浮萍所以我召集大家來商量是不是可以傳教的時候做出些適當的改變,讓我們的教派更加去貼近底層人民,發展更多的底層傳教道士讓我們的教義普及到帝國全境乃至將來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上就是我的意思如果你們有什麼更好的建議還請你們能夠說出來大家一起商量」。

    馬丹陽的一番話在這些全真長老來說影響非常大,七八個長老中一個名叫尹志平的長老站出來說道:「回教尊的話,我們全真教自立教以來都是奉行帝君王重陽力主的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兼修外丹符菉,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如果我們放寬限制會不會對本教教義做出修改,從而影響我全真教派的基本教義?」

    馬丹陽示意趙是來解釋尹志平的問題,趙是道:「帝君王重陽創立全真道,革故鼎新,以卓然不俗而又至真至純的「全真家風」,上承中唐以來日漸興盛的鐘呂及陳摶、張伯端的內丹學,在符菉道教極其凋弊的條件下,發展出新的道教理論,以三教合一為宗,以性命雙修、功行並重為修煉門徑,汲取禪宗的心性理論、修行方式等諸多因素,對傳統道教從教義、戒律,到宮觀組織、修行方式,以及終極超越境界等方面都進行全面革新,可以說是開中國道文化千百年來未有之局面,從而促成了道教的新生。

    尹道長為什麼帝君可以對道教變革重新組建了全真教我們作為後人為什麼就不能再他老人家的基礎上繼續改革創新呢?世間萬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求新求變就會被其他新鮮的事物所替代,我們全真教的崇尚性命雙修,但是只要教內道士在未能修煉成仙之前就會有意無意犯錯的可能,我們不妨對一些情節較輕或者無意為之的罪過施行嚴格的訓誡和自己內心真誠的懺悔相輔助,總比動不動就跪香、逐出直至處死要得人心吧!」

    尹志平對趙是的建議表示贊同便坐回自己的位置繼續思考,又一位名叫李志常的年輕長老說道:「本道對教派改革也覺得勢在必行只是請問陛下如何對我全真教進行改革才能迎合世間百姓,讓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我們的教義。」

    趙是道:「我覺得這次改革可能有點大你們全力推廣道教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全真道教的基本路線,一個全心全意為勞苦大眾誠心祈福的教派肯定會得到廣大百姓接受的,然後就是確立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神靈,其他神靈都是為太上老君的伴神在太上老君的授意下對平民百姓施以援手,鼓勵信眾向善讓他們相信輪迴給他們希望。

    我們要讓所有信眾相信現今宇宙生成之前,虛無之裡寂寞無表。無晶無光無經無維。虛無的本源是道,道產生了物質的基本,道貫通物質的內外,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無限裡永恆存在,他是道的基礎,絕對的真實,生命之本,自然的靈魂。是一切物質的主宰和本源。在穆斯林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舊約聖經裡,他就是上帝耶和華。在印度教裡,他就是梵天,在中國文化主流的思維裡,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在薩滿教裡,他就是長生天。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於空瀚之中,玄虛之處,消息化機,氤蘊融熔,陰陽五行造化其形,萬神開始生於無極之中,時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際,天光冥遠。浩漫太虛中,物化盈虧相生相剋,若浮若況,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汩沒紛紜,先天神祇飄蕩無憑。萬物銷鑠鹹滅。時無極聖眾、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壞法身,遇此劫會,被混沌銷鑠,漸喪其神。如果神形互化,就會永失無存,拔盡本根。萬眾只有仰靠元始祖尊開創新宇,托付真身。

    一,全真教對所有人許諾,只要盡心侍奉太上老君,死後就可以過上永恆的幸福生活。這一點對所有人都是很有誘惑力的,尤其是對處於底層階級的普通老百姓。

    二,全真教要有嚴密的組織,神秘的儀式,形成相對封閉的小圈子,在圈子內部大家親如兄弟姐妹,猶如一個家庭,一人有難,大家相幫,這對窮人很實用,對整天勾心鬥角的富人也溫馨。一旦你想脫離這個圈子,你會有失去親人或戀人的感覺,也會有很多人日日和你談心,讓你痛不欲生。

    困擾人類的最大問題,就是死亡。所有的宗教,本質上都是圍繞著這個給人類予答案,給人類予寬慰。

    三:全真教也是這樣。但全真教要想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拉近太上老君(或天宮)和普通人的距離,我們要讓所有人可以看出,太上老君離普通民眾越來越近。全真道教天神和民眾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比如猶太人的希伯萊教使得民眾有上天堂的希望,但是組團形式(整個民族是上帝的選民)所以只能局限在某一個民族,後來基督教的耶穌出來後,單個人也能上天堂,只是要通過天主教神父的認可。到最後的路德和卡爾文這已經把神父拋開了,只要個人自己認真修行,取得成功,就可以上天堂。總之,降低入門門檻,走大眾化路線,自然影響力大增。

    僅有理論的創新還是不夠的。具體如下:第一,神秘儀式。每一次的彌撒中,都要分食麵餅,和低度米酒,分別代表太上老君的肉和血,以示道祖和每個個體緊密相連。這個儀式是重要的,是讓人對太上老君產生敬畏,對全真教產生尊敬的必由之路。

    第二,緊密的小團體,網狀結構。因為全真教是一個教義組織,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幾個的小規模傳教。在這種小團體裡,每個人之間都很信任,猶如家人,即可互相幫助,有可以獲得心靈的安慰,偶有出軌的思想,團體裡面的人也能很快發現,勸道。一旦癡迷不悟,被踢出小團體,就會有失去家人,愛人般的心靈創傷,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本來加入這一類小團體的人在感情方面基本不是很堅強的,所以一旦加入,脫離出來的很少。每個地區都要建立道義班,每天或定期碰面。幾個道義班結成一個教區,由一名正規道士負責指導,幾個小教區結成一個大教區,由一個道家長老負責,各地的道家長老組成長老大會,道尊有這個道家長老大會推薦。這種網狀的結構使得全真教教尊的意志能很快傳導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今後全世界的全真道教徒能步調一致的行動。

    第三,思想上的排他性。如果用褒義詞來形容,就是「保持思想上的純潔性」,用貶義詞來形容就是「摧毀自由思想」。在全真道教變革初期,主要面向的是下層民眾,基本是不識字的,不存在系統內部的不同思想派別,需要的只是和別的宗教競爭,要的是自由,所以總是以追求自由的面目出現。當某些聰明人試圖突破藩籬,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時,道長們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暴力工具進行鎮壓,燒死這些敢於挑戰權威的人。但是這些對那些沒有全真道教有惡意的人除外,要學會和帝國大學的新科學相通相融,有時候新的科技出現也會促使道教的發展。

    第四,強調思想灌輸的經常性,反覆性。全真教徒除了參加道義班以及每週一次的彌撒,在家也必須每天學習《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沒有文化也必須向道祖祈禱。簡單來說就是,早上起床要向道祖禱告保佑,吃飯是要感謝道祖賜予事物,晚上睡覺前要對照太上老君的要求檢討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組織人手編撰勸人向善的神話故事,以說書或者戲曲的方式傳播出去。《封神演義》、《山海經》等神話稍作修改的親向道教,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典故。

    第五,簡化理論,讓理論通俗易懂。因為全真教依靠下層民眾,除了發起者有高深的知識外一般初期的教徒都沒有系統的教育和高深的理論,因此要制定一些簡單易懂的戒律可以迅速被教徒們掌握,而且易於監督,這些戒律必須確認只有太上老君所率領的神才是真神除此之外別的信仰都是假神;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太上老君賜予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等一些簡單易懂的清規戒律。如果做到這些將會對全真道教的普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簡單的理論,加上嚴密的組織,不斷地重複,保證了全真教在普通大眾群中的傳播,使得全真教能在文化的廢墟中崛起。食髓知味,全真教道長深知黎民百姓的好處,所以會不予餘力的消滅任何可以對他們產生威脅的文化,思想,極力把人們的思想統一到他們的旗下,極力讓人們的行動整齊劃一。

    第六,樹立榜樣,不斷造神。道長們要不斷推出學習的榜樣,這些人原來都是普通人,在《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的感召下奮發努力,成為聖人比如我們的帝君王重陽今後還有各位全真長老,這樣普通的教民就有了具體的學習榜樣。最初,王重陽是唯一的榜樣,接著全真七子,然後是那些在蒙古帝國時期面臨死刑而毫不動搖為信仰獻身的教徒成為各地教徒崇拜的聖徒,但這些都是各地教區教主們推出和自然形成的。還有就是「封聖」當然了這些聖人都是得道升仙的道家人物,民間總是說「好人命短」,所以只有死人才能成「聖人」。

    第七,建立宏大的宗教場所,讓人們一踏入教堂,就心生敬畏。一定要在各地大城市修建標誌性建築,從古至今,氏族頭領,國王,皇帝,不管稱呼如何,只要有可能,就會造起當時技術上可能的最大建築,以顯示自己的權威,讓被統治者心理上臣服,但是全真教在籌備這些建築的時候最好通過向富人募捐的方式來完成畢竟底層老百姓目前的生活還是比較清苦的。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三大章,七小結,至於具體事情就有你們自己去解決了,道理其實很簡單就看你們想要把這件事做下去的恆心了。」

    趙是一口氣說完這些早已口乾舌燥了,拿起茶杯喝茶的時候看到眾人早就被他的言語帶到無盡的思考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