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章 :龜縮的史天澤 文 / 徐奇葩
原來趙是派出的使者打著大宋帝國皇帝體恤漢中百姓疾苦,只要承認自己是大宋帝國的公民就可以分配土地免稅三年的旗號進入漢中的,所到之處都大張旗鼓的宣傳大宋帝國的實力強大,連如日沖天的蒙古人都敗在了英勇的大宋帝國戰士腳下,因為現在是漢人的天下所以漢中百姓也都是漢人,既然大家都是漢人那就不要互相殘殺不要因為某些人的私慾而影響整個漢中百姓未來幸福的生活。
並且還對漢中叛軍以公開赦免的方式通報給漢中全境所有叛軍組織,言明只要在帝國大軍抵達漢中之前漢中叛軍自願歸順大宋帝國仍將會按照響應國家政策而起義對抗蒙古人的功勞來計算,因為國家相信都是尊貴的華夏民族不會做出違背華夏民族的事情,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是相信漢中百姓大多數都是被極少數居心叵測之人裹挾進來的,所以大宋皇帝和帝國百姓相信漢中百姓絕對不會是發自自己內心的去對抗國家,而國家決定給予漢中百姓一次重新回到帝國大家庭懷抱的機會。
隨著政府使團和宣傳組織抵達潼關之後,潼關的叛軍因為不瞭解現在大宋帝國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歸順後將會遭到什麼樣的待遇,不過當他們在與趙是的使者面談之後,使者轉達了帝國皇帝和對潼關未來的規劃之後讓潼關叛軍看出了政府的誠意之後就選擇就地向政府投誠。
潼關叛軍知道國家想要順利收編整個漢中地區必須要善待潼關的他們,既然自己的訴求已經得到國家的認可那就不需要繼續僵持下去,再說了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所以數萬有農民組成的潼關叛軍在皇帝使者面前放下武器選擇接受洛陽方面趕過來的政府軍收編,皇帝使者充分考慮了潼關軍的想法讓那些不願意繼續當兵的將會到政府制定地點領取遣散費,回到自己的家鄉選擇接受政府分配的土地或者用錢去做政府扶持的小生意。
對於那些不知道將來在哪還不如繼續當兵的人,則在洛陽軍的整編後成立潼關守備軍,領取政府軍的裝備後進入潼關內陸配合政府宣傳,不過使者給予他們的名義是保障帝國皇帝的旨意能夠順利在漢中地區實施,並且要求他們配合接下來為政府提供的漢中救濟糧分發和為國家安排來的農學院師生的提供服務。
有了潼關軍的積極配合為政府接下來的工作開了一個良好的開始,接下來的一切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前面有潼關篩選下來的潼關軍作為宣傳的先導,後有政府軍運來的糧草對漢中百姓進行放糧和政治宣傳的攻勢下,久經戰亂的漢中百姓終於打開了塵封的胸懷開始迎接國家的安排,畢竟戰亂持續的太久了關中百姓早已經人心思安,再加上政府軍一邊帶著大量的糧草集中到沿途各個重鎮裡為周邊的百姓廣泛發糧,讓最底層的老百姓能夠直接得到官府的實惠,另外一方面官府還從農學院徵召了很多種植業方面的師生把兩三年前已經成功培育出來的土豆、甘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帶到漢中,並且把先進的種植技巧一併傳授給當地的百姓。
千百年來作為一直最底層接受上層社會盤剝的老百姓什麼時候見過高高在上的官府會如此低三下四的對自己噓寒問暖發糧食不說還教授種植技巧?而且這些教授他們種植的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讀書人,並且這些讀書人一點都不嫌棄他們的身份低下手把手的新的農作物種植技巧教授給所有老百姓。
官府把以前蒙古人和大地主的土地充公後分給所有百姓,擁有自己的土地後就可以在自己的田地裡種植自己想要的農作物,雖然政府還是希望他們這個叫做土豆和玉米等農作物,但是並沒有阻止他們種植傳統的粟米,這讓老百姓看到那些身著得體的讀書人親身示範新農作物的種植,自己只要把學到的技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實施就可以了,那些讀書人對此還不放心專門下到田間仔細檢查農民們的種植情況,而且這些師生還會不厭其煩的向百姓介紹現在種植的農作物產量將會遠遠超出他們當地生產的粟米和大麥等農作物,並且有著生長週期短和產量高的優點。
這對於當地百姓來說簡直就是祥瑞啊!按照漢中地區的耕種條件那個叫土豆的農作物一年可以種植兩茬,而且耐旱、耐寒易打理,這個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烤著吃,還可以做菜簡直就是最美好的食物,其缺點就是澱粉含量高吃多了人容易發胖。
在這個時代發胖是缺點嗎?要知道在前朝那可是以胖為美的,質樸的漢中老百姓在官府和那些師生的忽悠下,紛紛在自己的土地上分出一半的田地來種植新作物,潼關一帶的百姓就像瘟疫一樣一傳十十傳百的迅速傳播開來。
生活在最底層的不管是農民還是士兵對他們來說能夠保證自己今後能夠長期得到溫飽就向著誰,而很多叛軍首領顯然不會管他們的死活,這就讓很多生活在底層的士兵和軍官就開始為自己的將來謀劃,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長官帶著自己的同鄉一起瓦解不願意接受招安的叛軍組織。
而每每出現這樣的事情時,政府方面就會在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區域,來為受傷的百姓醫治和提供糧食,當這些有思想的帶頭人看到這些時紛紛選擇向國家效忠,很快這場類似後世的顏色革命迅速在漢中地區蔓延。
在外有宋國政府軍施壓內有漢中百姓心向大宋帝國的情況下,很快漢中地區最核心的叛軍組織對外宣佈考慮到漢中地區百姓今後的幸福生活放棄先前的**思想接受國家的招安,政府方面也立刻做出回應,非常歡迎漢中地區和漢中百姓重新回歸到帝國懷抱,並且再一次對外展示尊貴的華夏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所以最優秀的民族是不會做出自相殘殺的蠢事,所以從現在開始漢中全境內赦免所有罪犯,給他們重新來過的機會,並且國家將會為漢中百姓分配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考慮到漢中久經戰亂所以國家給漢中三年恢復期,三年內漢中不需要繳納任何賦稅。
如此利好的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西南地區,別說黔州地區已經被宋軍用武力收復,就連史天澤控制與世隔絕的蜀地也沒有辦法隔絕漢中變化帶來的衝擊,與漢中相鄰的巴州受到的衝擊最大。
由於史天澤為了籠絡黔州和漢中兩地從天府之國的蜀地搜刮了大量的財富,用來賄賂兩地叛軍支持自己對抗宋政府,導致號稱天府之國的蜀地百姓苦不堪言,其中就以距離成都較遠的巴州最慘,由於蜀軍耐戰的名聲在外尤其是蜀地北部的巴州、達州一帶士兵最為悍勇深得史天澤喜歡所以這蜀地北部地區壯丁被抽調的非常嚴重,導致達州和巴州地區除了當兵的就是老弱婦孺沒有壯勞力從事勞動生產,就算是當地駐軍也因為兩地精銳都被史天澤抽調到程度和重慶一帶導致當地兵力不足,兩地蜀軍在當地百姓的慫恿下和面對數倍於己的漢中軍的壓力下選擇直接向帝國政府投降。
身在成都的史天澤在得到巴州和達州背叛的消息後極為震怒,可是兩地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了就算他想要挽回也不可能了沒有辦法而且黔州也被宋軍攻下傳回來的消息裡連自己的大兒子史格都中計被俘虜了,史天澤一下子就感覺到事態嚴重了,自己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了但是他不想就此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下令讓蜀地內川軍龜縮到成都府附近防禦,放棄瀘州和恭州這些外圍城市讓自己剩下的七個兒子分別駐守梓州、雅州和成都嚴密控制地盤內的軍隊以形成遙相呼應之勢。
面對史天澤的退縮固守張默的征西軍可不會手軟,迅速調集軍隊一路由黔州開始順著嘉陵江殺入蜀地境內,接連收復恭州和瀘州兩個蜀地重鎮,緊接著拿下南充和廣安兩縣兵鋒直指梓州,張默在進入四川之後就基本上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知道史天澤刻意收縮兵力準備固守成都,在拿下廣安縣城後就派出哨探對成都地區進行偵查,哨探偵查出來的情報迎合了自己的猜測,考慮到自己只有兩萬多士兵在兵力對比上完全就不是成都史家的對手為了安全起見就給駐紮在達州的漢中軍發佈增兵令,讓漢中軍調撥最低五萬兵力增援西征軍。
由於漢中基本上屬於和平解放的,接受整編過來的漢中軍基本上沒有打出什麼像樣的戰鬥所以軍事實力保持的相當完整,國家派駐漢中的軍事長官在和當地軍方協商之後,覺得漢中要想在未來的國家序列中起到作用解放蜀地就是最後的機會,這個時候應該拿出漢中的誠意,決定從漢中各地一共抽調了十萬兵力入川。
當張默得到漢中反饋回來的消息之後不禁還是有點傻眼,自己當初只是要漢中出兵五萬協助討伐史天澤,結果漢中如此熱心一下來調派來十萬完全超出了自己的一倍,雖然兵力富裕了但是相對應的就是對後勤保障的壓力增大了許多。
但是張默經過考慮後知道漢中軍是想到攻打史家的國家內戰的最後一站了,如果這個時候漢中軍方不找點機會表現自己那麼將來就沒有機會了,再說了已經陷入絕境的史家在面對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注定將要失敗,既然如此漢中軍就盡量多出些軍隊配合西征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西征軍在得到漢中軍的補充之後軍事實力一下子大漲,張默為了不讓自己的參謀們出現膨脹心態還專門騰出時間和他們好好的做了些思想工作,另外就是讓兩湖地區配合西征軍調派軍糧入川以保障接下來的戰爭不會出現後勤壓力,在做好這一切之後張默還是不放心便走訪了漢中軍所有的軍營。
在看了漢中軍的訓練之後覺得這那裡是軍隊?完全就是拿著武器的農民,軍事紀律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張默視察之後覺得西征軍雖然多出來十萬漢中軍但是真要是上戰場說不定其戰鬥力還不如自己的那兩萬西征軍呢,這些漢中軍如果自己不好好考察就拉上戰場最多也就是壯壯聲勢如果真的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候說不定真的會出現大面積混亂。
張默弄清楚漢中軍的實力之後也沒有批評漢中軍的將領,畢竟這些都是野路子出身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所以張默為漢中軍負責讓兩萬多西征軍打亂編製以一個西征軍帶五個漢中軍訓練,首先從軍紀、軍操、格鬥和十五里滿負荷越野等方面入手,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軍事強化訓練。
張默現在不擔心成都的史天澤能夠玩出什麼花樣來,達州外圍他撒出去五千多哨探綿延上百里範圍內只要成都史家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張默都能夠第一時間知道而且還會留有充足的時間來應對史家對達州宋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