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興大宋

正文 第165章 :史天澤被俘 文 / 徐奇葩

    在這個時候就是體現出為什麼張默非要只派這一萬火槍兵阻擊史彬的兩萬川軍了,在他的心中他知道如果讓漢中軍跟著火槍兵一起出城迎戰,在協調指揮時由於相互之間默契缺乏肯定會導致隊伍的整體潰敗,而現在的一萬火槍兵嚴格按照長官的命令非常有序的逐步撤退絲毫看不出凌亂,為此對面的史彬還率領著一萬多川軍以為勝利在握了,向著一萬火槍兵的陣地發起了最後的衝鋒,結果使得川軍大片的倒下為此還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就在戰場上的兩軍還在糾纏的時候,在史彬和史楷的川軍背後突然出現了很多上面繡著「史」字的帥旗被立了起來,史彬和史楷手下的川軍看到自己的援軍來了士氣頓時提升到了頂點,這個時候很明顯就是那剩下跟隨史天澤的三萬川軍及時出現了,宋軍火槍兵指揮官這時候已經明白史天澤為了吸引自己出城甚至不用顧忌兩個兒子的性命也要來吸引宋軍出城,然後伺機尋找逐個殲滅的機會,顯然史天澤的計策終於達成了,而宋軍很像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雖然他們現在的撤退秩序井然。

    這個時候史天澤率領著三萬川軍直接從史彬川軍的身後殺出,就在將要追上後撤的宋軍火槍兵而宋軍火槍兵的陣型也開始出現混亂眼看就要支持不住的時候,突然在宋軍火槍兵距離川軍兩三百米的地方落下數百枚野戰炮的炮彈,炮彈準確的命中了宋軍和川軍之間,用一道火力封鎖形成一堵難以逾越的火力牆,宋軍火槍兵趁著這個時候迅速脫離戰場向後方的梓州城轉移。

    史天澤和史彬等人會合後豈能眼看著到手的肥肉再次飛了?連忙指揮手下士兵要不顧敵人火炮的威脅衝上去狠狠咬住想要撤退的宋軍火槍兵,要一舉把這些讓他們吃盡苦頭的宋軍火槍兵全部攔截在梓州城外。

    這個時候孤注一擲的史天澤把自己帶來的三萬川軍全部壓上,此時的史天澤就像一個輸紅眼的賭徒一樣把自己的所有身家性命全部都押在了這場戰爭之中,他知道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放過這次以後在接下來和宋軍對陣過程中,宋軍是不會再露出如此明顯的漏洞,既然這次宋軍膽敢把這一萬火槍兵暴露在自己面前那就要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就算這次是宋軍設下的陷進也要鼓起勇氣闖一闖了。

    四五萬如狼似虎的川軍拿著手裡的朴刀和各式武器嚎叫著衝向撤退的宋軍火槍兵,史天澤為了讓這些士兵的動作再快點開出了殺死一個宋軍火槍兵獎勵白銀十兩,金錢對久經沙場的川軍們顯然就是最好的催化劑,他們各個都表現出悍不畏死的精神狀態眼看就要追上宋軍火槍兵了。

    就在這個時候兩側的山上就像塌方了一樣迅速滾下了數量眾多且龐大的石塊,只穿有麻布衣服的川軍對這些從山上衝下來的石塊一點抵抗能力都沒有,很快川軍的陣型就亂了。一旁的史天澤知道宋軍的伏兵出現了,看到宋軍佈置的如此嚴密就知道自己這次估計要栽在這了,既然如此那也要讓宋軍脫掉一層皮。

    度過山谷的宋軍火槍兵在長官的指揮下立刻原地待命,軍官命令士兵們為自己的火槍裝填彈藥,在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之後,一聲炮響四周湧出了無數的人影,宋軍的軍旗也被展開來。

    而衝進凹地的川軍面對四周的宋軍一下子被嚇得有點蒙,身在其中的史天澤不顧兩個兒子乞求撤退的命令拔出自己的佩劍衝著手下的士兵喊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兒郎們跟隨老夫一起殺死這些宋國人,殺啊!」

    川軍士兵們還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統帥親自指揮他們,他們渾身的鮮血被史天澤的一番言語激的沸騰了,跟著史天澤身後向著兩側的山上發起了衝鋒,而身後的史彬和史楷看到這裡膽子早就被嚇破了,一邊揮手讓身邊的士兵跟著統帥史天澤繼續沖,而他們趁著沒人注意的時候悄悄的跨上戰馬向著成都府方向逃跑了。

    四五萬川軍就算在厲害在需要仰攻的情況下和山上的宋軍交鋒非常吃力,山上的宋軍大多都是漢中軍,他們用手裡的弓箭連續不斷的朝著山下的川軍進行覆蓋射擊,這麼一來就給山下連盔甲都賠不起的史天澤部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在人數和武器都處於劣勢情況下的川軍在付出極大的傷亡之後終於頂不住了,在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之下的川軍面對漫山遍野的宋軍旗號終於奔潰了。

    這個時候就連史天澤身上都掛綵了,好在受傷的肩膀上插著的是箭羽要是被宋軍的火槍命中那可能半邊的膀子就要被卸掉了,否則鉛彈帶來毒性就把史天澤的老命給報銷了,受傷的史天澤在護衛的提醒下才發現四周湧上來無數宋軍士兵,活捉史天澤的口號被喊得震天響。

    被圍在中間的川軍士兵看著越來越多的打著宋軍旗號的士兵向著他們殺來,就算心理素質再好在看到自己陷入絕境的情況下也會奔潰的,史天澤周圍的川軍頓時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氣轉而變得絕望了。

    接下來的戰鬥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川軍在四周宋軍高喊「投降免死」的口號聲中扔掉手裡的武器蹲在地上,而史天澤則在自己的親衛們的保護下孤立的站在在川軍中間,就像一座孤島還撐在狂風巨浪的海洋中一樣。

    當宋軍士兵把刀劍直接抵到史天澤身上的時候,史天澤才回過神來,此時的他才相信自己真的失敗了,原來宋軍以一萬火槍兵前出阻擊自己兩個兒子就早已經看出了自己的計劃,判定史天澤不會讓兩個兒子冒死衝鋒一定會在關鍵的時刻殺出來,當看到是宋軍的一萬火槍兵的時候就更加不會放過如此好的機會。

    好一個誘敵深入的計劃讓他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將都賭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而他自己卻忽略了張默為什麼要在達州呆了三個月,雖然自己知道張默在訓練漢中軍可是還是自己考慮的不夠周到,以為宋軍就憑漢中軍那一盤散沙的性格是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訓練成為能夠上戰場的軍隊。

    可是這一切偏偏讓宋軍指揮官做到了,可見這個張默並不是以往心目中南宋那些文人當將軍的庸才,史天澤並沒有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性命而是要見見這個讓他這個老兵敗得以一塌塗地的人到底是何許人也。

    接下來的事情很快就進入收尾工作了,史天澤被宋軍士兵押入梓州城內來面見張默,張默端坐在帥位上埋頭處理手頭上的公務根本就不理睬站在下面的史天澤,從下午一直到掌燈張默都沒有理睬史天澤一眼,可能是張默感覺到肚子餓了這才伸了個懶腰。

    而史天澤也很能沉得住氣,知道自己現在的身份就是站在那裡一聲不吭,這時間長了倒是讓張默變得尷尬了,張默搓了搓已經發酸的手掌對著史天澤說道:「史元帥,你沒有想到我們會以這樣的場合見面吧?」

    史天澤倒也磊落道:「堂堂蒙古帝國的大汗和宰相都被你們活捉了,我一個區區的將軍有啥不好意思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既然我敗給了你那就要面對,否則老夫這麼多年的人豈不是白做了?」

    張默笑道:「史元帥倒也磊落,我只是一個帶軍的將領能夠戰勝你我很自豪,但是你的生死不是我可以所左右的,所以我不會和你有過多的交流,我只想給你最後一次機會,那就是你是否願意下令讓成都和雅州向政府軍投降?」

    史天澤道:「老夫乃是敗軍之將將軍和我說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適?至於成都府和雅州老夫的作用恐怕微乎其微了」。

    張默點了點頭道:「我想你說的有道理,否則你那兩個兒子也不會丟下你和你的將士直接就逃回成都府了,不過我為了成都府百萬百姓著想希望你能寫一封信給你那幾個兒子,為了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今後能夠好好活著讓他們早日回頭,不要想著和政府軍對抗了,我願意以成都府百萬百姓的為代價不殺你們史家」。

    史天澤沉思了一會道:「我可以試試,但是我不能保證他們會聽從我的話」。

    張默點了點頭便示意衛兵把史天澤帶下去,給他安排飯食和紙筆讓他給成都的史家寫信,張默自己則開始佈置後面的作戰計劃,這些瑣碎的小事交給參謀們去處理就好了不需要什麼事請都要他這個總督來處理。

    史天澤的書信第二天就被信使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達了成都府,由於老四史扛獨自鎮守雅州成都府內只有史彬和史楷、史棣三兄弟,現在老父親、老大和老二以及老五、老六不是戰死就是被俘只有老三史棣年紀最大,再加上史彬和史楷又是兵敗歸來自然都是唯三個史棣為尊。

    三兄弟打開史天澤寫來的書信看完之後明白史天澤是要他們不要再繼續和宋軍對抗了,手下自己手裡的軍隊已經捉襟見肘,再對抗宋軍已經沒有實力了,不如老老實實投降過個平凡人的生活,再說了如果戰事再起會拖累成都府百萬百姓受到戰火的摧殘,史天澤的罪過已經很大了不想讓自己犯下的罪行殃及到自己的子孫。

    但是老三史棣不是這麼想,他和兩個小兄弟說道:「七弟、八弟我認為這封信確實是父親寫的不錯,但是那是因為他已經被俘了,不按照宋軍的意思寫信肯定會遭受非人的對待,所以我相信這一定不是父親的本意,成都府城高牆厚糧草充裕,只要我們守上個一兩年以宋軍的後勤補給線太長肯定會不攻自破,我們現在唯一的缺點就是兵力少了點,不過我們可以把雅州放棄讓你們四哥帶著雅州的士兵回防成都,再說以梓州那麼堅固的城池都被宋軍一天就攻破了,雅州那麼小的一座城在宋軍眼裡還不是打著玩的?你們以為如何?」

    老ど史彬想了想道:「三哥、七哥,之前我們為了支援梓州從成都府調走了五萬士兵結果全部葬送在了梓州城外,現在城內只有兩三萬二線士兵,就算加上四哥的三萬雅州兵你能確定我們能夠抵擋得了來勢兇猛的宋軍?」

    史棣道:「八弟,我們現在手上士兵確實不多也不精但是成都府有上百萬百姓啊!我們可以從這麼多人裡面徵用民壯啊!我想就算我們隨隨便便也能徵兵十萬吧!如果我們手上有十五萬士兵守城相信就算是宋國的那個小皇帝親自來了也未必能夠拿得下成都城」。

    史彬和史楷想了想點頭道:「還是三哥想的比較周到,是啊!我們坐擁上百萬人口的大城,不缺吃穿不愁士兵沒有道理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向宋國人投降,我們一旦投降了還能有現在這麼奢華的生活嗎?我想就算我們投降了宋國政府就算不殺我們也會讓我們掉層皮的」。

    史棣道:「既然兩位兄弟都贊成繼續守城對抗宋國人那我現在就寫信讓你們四哥回來,並且把雅州城的糧草都帶到成都府來,我們要做長期抗戰的準備」。

    史彬和史楷應聲答道:「一切盡憑三哥吩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