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興大宋

正文 第168章 :眉山之戰 文 / 徐奇葩

    眉山縣距離成都距離只有一百里路程所以史棣和史槓認為只要自己想要撤回成都就憑眉山縣城內的宋軍根本就不可能阻止得了,所以根本就沒有把眉山縣城內的宋軍放在心上,而是大搖大擺的集合隊伍繞開眉山縣之後準備向著成都府進發。

    眉山縣城上的周文質看到川軍居然真的放下了眉山縣揚長而去了,這讓他可如何是好不得已只得集中縣城內的宋軍準備出城追擊史家兄弟,不過在周文質的主意被隨同一起來的老兵顧問們給阻止了。

    老兵們建議周文質派兵追擊可以但是絕對不可以真的追上去,以縣城內的這麼點兵力和裝備根本就打不過史家兄弟的幾萬川軍,如果就這麼追出去那就等於是送死,而大宋帝國復國以來從來不打這樣的蠢仗,相信就算讓這些川軍逃回成都大都督也不會怪罪於周文質的。

    周文質被這些老兵們一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便按照老兵們的意思開始做好針對性的部署,從城內調派偵騎偵查川軍撤退路線為眉山縣宋軍出戰尋找戰機,這個時候周文質索性放棄擴大戰爭的想法反而選擇繼續呆在眉山縣城內靜待戰機出現變化。

    就在周文質呆在縣城城頭上無所事事的看著川軍撤退的方向的時候遠遠的看到天空中似乎飄著幾個氣球,此時的周文質以為自己眼花了做起身來揉了揉眼睛拿起望遠鏡仔細觀察之後才確定那確實是自己人的觀察氣球,這個玩意只有宋國有而且一直處在保密階段任何國家或者勢力憑借現有的技術根本就不可能仿製的出來。

    周文質興奮的大叫:「我們的人來了,兄弟們集合,我們這就出城為大都督的主力做後援,徹底堵住川軍的退路」。

    周文質率領著城內的宋軍小心翼翼的出城跟在川軍撤退的路線後面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想要以此來拖延和盯住史家兄弟的撤退路線,既然自己的主力都出現了那麼等待史家兄弟的將會是什麼不用說也明白了。

    史棣帶著人馬正在埋著頭向著成都府的方向進發,突然身邊的士兵向他報告說遠處天上有個圓形物體,史棣和史扛立馬勒停戰馬順著士兵指引的方向看到遠處靠近成都府的方向天空中是有一個圓球狀的物體懸在空中,目測距離大概也就在三四十里的路程。

    就在史家兄弟不知道那個物體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時候,突然聽到雷鳴聲,緊接著就看到晴朗的天空中向著他們方向飛來數十道軌跡,緊接著自己周圍就爆炸開來,這下可把原來都傻呵呵的川軍士兵們給嚇壞了,他們什麼時候見過如此規模的密集轟炸,膽子大點的鼓起勇氣抱著腦袋亂竄,膽子小點的被嚇得當場就跪在地上雙手抱頭等死。

    一直七八萬人的軍隊在一瞬間就被飛來的炮彈炸的七零八落,被炸的川軍士兵們這個時候根本就不管自己長官的命令了,在這個時候只有保住自己的小命最關鍵,而就算是校尉級別的軍官也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的陣勢,很多人和自己手下的士兵們一樣在感受到死神降臨的時刻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遠處飛來的炮彈非常奇怪,由遠及近逐步延伸,貌似射程到極限之後就再來一次就像農民犁田一樣來來回回搞了三四遍徹底把史家兄弟的川軍給打的稀巴爛,讓史家兄弟的川軍根本就沒有辦法把失散的兵力集合起來,就在被打散的川軍們以為炮擊結束了。

    從自己的後方突然殺出無數的兵馬,驚慌失措的史扛和史棣在得到敵人從自己的後方出現後立馬組織人手進行就地阻擊,這個時候史扛和史棣已經不想能夠帶著自己的這些手下能夠完整的回去了,只希望自己不要落入敵人的手裡,說實話現在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現在面對的敵人到底是誰?到底是一些反抗史家的地方勢力還是眉山縣城內的那支宋軍,不過就算如此他們還是想不到自己被真正的宋軍主力盯上了。

    張默自從梓州城悄悄的出城之後就沿著成都府北部山林一路晝伏夜出,把火炮拆卸下來用馱馬馱著翻越蜀地的高山峻嶺,沿途派出大量經過夜叉組織訓練的偵察兵凡是遇到人煙就全部處理掉,為了封鎖自己存在的消息所以捕獲的蜀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弱全部處死不留一個活口。

    所以當張默率領的宋軍主力悄悄的從成都東北面一直摸到成都西南面,史家兄弟的川軍一點消息都沒有得到,在炮擊停止後隨著張默的一聲令下響炮再起,慌亂的川軍周圍一下子湧出了無數的宋軍將士,衝在最前面的自然是宋軍火槍兵,當潰散的川軍看到周圍出現宋軍之後方寸大亂,一些心存僥倖之輩還想著從宋軍的空隙中穿插出去,結果迎接他們的自然是宋軍火槍兵射來的鉛彈。

    逃跑中的川軍命大的聽到耳邊不斷傳來鉛彈的破風聲和周圍的川軍中彈和樹木被鉛彈擊斷的景象,心裡再也承受不了宋軍火槍兵帶來的恐懼,腿肚子也把控不住顫抖著雙腿趴在地上雙手抱頭嘴裡大聲呼喚「饒命啊!」「老子投降啦!」

    戰爭進行的很順利,當眉山縣的宋軍在周文質的率領下趕到戰場上的時候,張默的宋軍主力已經開始追繳殘敵清理戰場了,周文質看到這裡便下令讓自己的部隊配合主力接收戰俘和清理戰利品,周文質安排完這些之後就跑來找大都督張默。

    兩人見面之後張默首先肯定了周文質一個文職參謀也能夠率領一幫漢中兵客服蜀地艱苦的自然條件趕在史家兄弟之前佔領了眉山縣,從而為梓州主力圍殲史家兄弟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周文質自然是不敢居功說了些應該之類的話語,就在兩人寒暄的時候手下將士來報說在清理戰俘的時候經過被俘川軍的指認發現了史家兩兄弟在列,現在請求大都督應該如何處理。

    張默帶著周文質一起前往臨時戰俘關押地點,當他們進入戰俘營的時候看到史家兄弟被忠心的護衛保護在中間,二人早已失去往日意氣風發的模樣而是一臉的落魄。

    按照宋軍對戰俘的規定所有人被俘人員都要一視同仁,不可能也絕對不允許被俘人員中出現特殊情況,所以,宋軍管理戰俘士兵就要把史家兄弟和他們的護衛們分開,打散到戰俘營中去,結果史家兄弟非常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便死也不肯離開自己的衛兵。

    在看到宋軍方面調來人手準備強行施壓的時候,兄弟二人索性鼓動自己的衛兵在戰俘營內大喊宋軍要屠殺降兵,搞得周圍的被俘川軍跟在後面起哄,場面眼看就要失去控制這讓宋軍管理人員和戰俘營警衛一下子提高警戒嚴防川軍鬧事。

    當張默等人到來看到眼前的景象直接下令火槍兵朝著史家兄弟和那邊嚷嚷最凶的護衛開槍,既然戰敗了就要有戰敗的覺悟,這個時候還敢和勝券在握的自己叫板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火槍兵們立馬在柵欄上列好整齊的隊伍把火槍瞄準史家兄弟和他們的護衛們,在軍官的一聲令下火槍兵的火槍噴出了火光,史家兄弟和他們的護衛們看到情況不妙就想要尋找障礙物躲避,結果戰俘營內空空蕩蕩的根本就找不到可以遮擋的地方,史家兄弟的護衛們成片的被火槍擊倒。

    慘嚎叫聲響徹雲霄,就在川軍降兵們真的以為政府軍要殺降的時候戰俘營的上空傳來宋軍的聲音:因為史家兄弟煽動降兵暴亂現被政府軍無情鎮壓,如果還有人膽敢繼續作亂史家兄弟現在的情況就是你們的下場,只要你們老老實實的聽從政府的安排,政府軍保證不會傷及無辜的。

    這樣的聲音一遍遍的在戰俘營上空來回吶喊,很快就把驚慌失措的戰俘營川軍給安撫下來,張默派人去被打死的死屍中查看史家兄弟是否還活著,如果死了就把首級割下來醃製好將來攻打成都府的時候還能發揮作用,如果還活著那就綁起來告訴他們如果想活著那就要按照政府軍的規矩來否則就把首級割下來醃製好。

    躺在護衛屍體下面的史棣把張默的這番話聽得一清二楚,他現在終於知道了宋國人根本就不打算要他合作,有你宋國人拿下成都府簡單點,沒有你宋國人照樣有辦法拿下成都府大不了就是費點事而已,想明白這些之後他再也不敢托大了,連忙推開壓在他身上的侍衛屍體高舉雙手大聲呼喊道:「罪臣史棣深知罪劣深重現願意向大宋帝國效忠」。

    宋軍士兵來到史棣面前仔細搜索了一番之後確定史棣身上沒有傷人利器便把他看押起來,接著仔細翻開被打死的史家護衛,當看到最底下的史扛胸部中彈早已氣絕身亡之後便非常乾淨利索的把他的腦袋給割了下來,交給旁邊的人拿下去醃製了,看押在邊上的史棣看到了這一幕再也承受不了眼前這血腥的一幕,在兩名宋軍士兵的架著下劇烈的嘔吐起來。

    張默這個時候在周文質的陪伴下來到史棣的面前:「你能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嗎?」

    這個時候的史棣早已經嚇破了膽來不及擦拭嘴角的嘔吐物強忍著膽怯顫抖著答道:「罪臣史棣,乃是叛將史天澤三子,罪臣史棣已經認識到錯誤了,願意為大宋帝國戴罪立功獻出成都城」。

    張默笑著搖著頭道:「你太高估了你在我們心目中的價值了,你這次派兵出城接應你弟弟史扛的兵力有五萬吧?你們兄弟倆加在一起怎麼著也有七八萬吧?這些兵力我估計差不多算得上是成都府最精銳的士兵了吧?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話成都府內現在守城的都是老弱病殘吧!你們史家就剩下你們那兩個未成年的小弟弟了,你以為他們能守得住成都府嗎?成都府內那數十萬百姓不是誰都能夠領導的,只要我派人進入成都府隨便散步點假消息,不需要我們攻城你們史家自己就被成都百姓給滅了」。

    史棣連忙跪倒哀求道:「還請將軍大人饒過我等吧!我願意親自去成都城下勸降,以換取史家最後的生路」。

    張默點了點頭道:「那好,我就給你一次機會,如果你能夠順利讓你的兄弟獻出成都府,我可以保證對你們史家之前的罪過不再追究,如果你和你的兄弟一意孤行那麼等待你們的將會是史家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明白嗎?」

    史棣連忙叩拜道:「多謝大將軍法外開恩,罪臣一定想盡辦法順利讓史家人完整獻出成都府」。

    張默說到這裡便不再說話而是擺了擺手,手下的士兵立馬知道大都督的意思架起癱軟的史棣離開了。

    周文質這時湊過身來低聲和張默說道:「都督,你就這麼輕易繞過史家了?」

    張默輕輕的搖了搖頭道:「史家當初甘願充當蒙古人的走狗禍害我大宋百姓,犯下如此滔天的惡行,我怎麼會如此輕易的繞過?我們先看看他對我們還有什麼作用再說吧!如果能夠和平解放成都對你對我對數萬將士對成都百姓都是好事,都是華夏子民到底兵戎相見對大家都不好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