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興大宋

正文 第174章 :五縣之禍 文 / 徐奇葩

    西元1299年秋,北條時宗以國家攝政王的名義對日本政府控制區內的日本百姓下發了告示,闡述了在宋國上校周文質的指揮下宋日聯軍以大無畏的精神力克蒙古大將哲別之強敵,徹底殲滅三萬餘蒙古欲孽以及六萬長崎偽軍,蒙古人在九州的侵犯至此被勇敢的兩國將士徹底擊敗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哲別之亂給九州日本百姓造成數十萬人因為戰亂死亡,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戰後整個九州地區除了北九州和福岡地區有宋日聯軍駐紮之外其他縣城基本上十室九空,日本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計,日本的各種戰略儲備幾近枯竭。

    不過對於日本政府和百姓來說長崎的收復對他們來說總歸還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因為日本政府接下來就可以專心對付北方的張弘范了,雖然菊池武房戰死了但是作為九州地區軍政總督的竹崎季長還是對宋軍表現出的高素質作戰素養非常推崇,積極向北條時宗建議日本在軍事方面應該向宋**方好好學習。

    而日本百姓也相信有強大的大宋帝國為日本做支撐一定能夠早日戰勝北方逆賊,早日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他們這些倖存下來的老百姓早日恢復平靜的生活,畢竟戰爭期間最痛苦的還是底層老百姓。

    現在就連北條時宗也被宋軍如此迅速的就解放了長崎縣而感到驚訝,不但就地全殲了包括哲別本人在內的所有蒙古人,還把向著蒙古人的偽軍也全部殲滅,這可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最多也就是戰勝哲別,把他們趕出日本去。

    要知道單單這幾萬哲別率領的蒙古人可是牽扯了大半個日本國的兵力,由於北方的張弘范一直對京都保持著軍事威脅,這讓本州的日軍大部分都集中在新瀉縣和福島縣一帶警戒,

    再加上九州一直都處在戰亂狀態導致九州本地的徵兵一直都沒有辦法完成,逼不得已只得從本州南部抽調民壯沖抵軍隊,而九州總督竹崎季長費盡了所有辦法才把哲別的勢力壓縮到長崎一帶,甚至調動了菊池武房等日本悍將去攻打長崎,在面對意在堅守的哲別所有日本將領都拿他沒辦法的,就是如此悍匪在宋國人面前根本就經不起折騰兩下就被全殲了,現在看來有必要提醒張弘范了,如果想要避免哲別的老路乘早投降應該是最好的出路了。

    想到這裡北條時宗讓人通知竹崎季長把哲別的人頭直接送給張弘范,只要張弘范看到哲別的人頭就應該自己自己的意思了,那麼接下來應該如何處理就看張弘范的了。

    北條時宗安排完這些事情之後越想越開心,如此一來強大的蒙古人不存在了,而宋國人目前還是非常緊密的聯盟關係,現在整個日本周邊就連高麗已經被宋國吞併了,能和日本差不多的也就剩下了琉球王國了,既然琉球王國能夠和宋國相處的如此融洽那麼日本應該也可以,大不了在以後各個方面都保持著宋國人的步伐不就好了?

    竹崎季長奏折在結尾處向北條時宗請求,由於九州地區久經戰亂導致九州地區日本百姓數量銳減,以前很緊張的土地資源現在不但很多土地荒蕪著不說還有勞作的基本上都是婦女,根本就看不到男丁了。

    如果本州需要從九州抽調兵力參加收復北九州地區的戰鬥,那麼九州地區就沒有人手來負責安保工作了,而他這個九州總督充其量也就是個沒有治下百姓的光桿總督了,他最後希望北條時宗能夠出面和宋國協商一下讓這次參戰的這一萬宋國士兵暫時不要撤走,留下來幫忙九州的安保工作否則九州島真的無人可用了。

    看完竹崎季長的奏折之後愁容又再一次爬上了北條時宗的眉頭,是啊!九州是收復回來了但是擺在面前卻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沒人了,沒有百姓那就意味著沒有兵源,沒有兵源何談征戰張弘范收復北九州?雖然宋國人這次在長崎之戰給了日本很大的幫助,但是宋國人畢竟不是日本人,說到底這些人都是外族,而且還是實力強大到恐怖的宋國。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只要現在宋國人不提出撤軍自己根本就不敢單方面提出讓宋**隊回國這種話,既然如此那就這麼養著好了,不就是浪費點糧食嘛,一萬人的口糧現在的日本還是能出得起。

    所以竹崎季長的提議被北條時宗批准了,數日之後北條時宗的旨意就傳遞到了福岡的宋**方大營,經攝政王與宋國使者鄭復初商議後決定,宋國一萬遠征軍暫由周文質率領繼續駐紮在福岡大營,編號為宋國駐日協防軍,幫助日本國負責九州地區安防工作。

    另外竹崎季長將九州的日本駐軍悉數北調至京都,休整後將要參與收復北本州五縣的戰鬥,將九州地區防務交給宋國駐日協防軍負責,反正九州地區目前也沒有多少人了,就算宋國人佔著那裡也沒啥。

    北條時宗的心裡對於大宋帝國這個龐然大物還是心存芥蒂的,於是召集政府高層的幕僚們進行閉門會議,經過商議之後也覺得目前的宋國版圖已經不能用很大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巨大而宋國的人口才只有可憐的上千萬,上千萬人口乍一聽好像很多但是分攤到宋國目前控制的巨大的領土中去,那要是均勻的分配到宋國每一個百姓的頭上,那麼每一個百姓都可以去當大地主了,所以擺在宋國管理者面前最頭痛的問題不是土地不夠大而是人口太少,相信就算宋國高層對日本窺覬已久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人口啊!所以說北條時宗有理由相信五十年之內宋國對日本不會有什麼興趣。

    而反觀日本的國土只能用非常貧瘠來形容,目前的日本版圖只是本州、四國和九州三個大一點的島嶼組成,而本州北部的蝦夷地(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目前還沒有被納入日本政府的統治所以還不在日本的控制範圍內),而就以現在日本的領土上到處都是火山而且還經常地震,如果不是日本捕魚產業相對繁榮單憑日本那麼點土地根本就沒有辦法養活日本的百姓。

    綜上所述宋國完全沒有理由對日本這個小國家下手,經過幕僚分析之後北條時宗終於對宋國放棄了警惕相信宋國是因為張弘范這個宋日共同的敵人才會協助日本的,於是就開始著手對北方的張弘范下手了,接下裡北條時宗就撤回了和張弘范接觸的使者。

    面對北條時宗送來哲別的首級和日本使者趾高氣揚的和自己告別了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哲別的死對張弘范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少了哲別在九州的牽制北條時宗就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對自己下手了,好在張弘范也不是毫無準備早在奪取五縣之時張弘范就開始開始對自己控制區施行打壓地主階層把土地和糧食分給占比絕大多數人口的日本底層農奴的政策。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弘范加緊對治下百姓不但均分田地還把各個政府控制的糧倉打開,把裡面的糧食分發給控制區內的百姓手裡,然後還公開從底層百姓之中選拔五縣百姓入伍或者當官給這些底層百姓有種張弘范就是為了解放他們這些窮苦百姓專門從異國他鄉而來的形象,張弘范部派出宣傳人員到處宣傳張弘范帶來了翻身農奴當主人的好處和當年日本政府扶持富人壓搾窮人的形象做對比,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日本百姓在得到切實利益之後漸漸的站在了張弘范的這一邊。

    經過張弘范部的反覆宣傳之後五縣的日本百姓逐漸適應了張弘范這種有飯大家吃有事大家擔的治理方式,讓從來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五縣百姓有了被人尊重的意識,他們逐漸適應和喜歡上了這種感覺對張弘范的個人崇拜簡直就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五縣百姓簡直就是把他當成神一樣供奉,所以五縣百姓不論男女老幼全部都踴躍參加張弘范的軍隊,一下子使得張弘范的軍隊規模擴大到五十萬人,基本上五縣百姓全民皆兵了,就連很多日本政府安插在張弘范內部的奸細都翻然悔悟主動向張弘范坦白並宣誓效忠,一下子就把北條時宗的政府在五縣之地的情報系統全部瓦解。

    張弘范也很灑脫大手一揮赦免了這些主動投誠的奸細,如此一來他在五縣百姓中的光輝地位更加響亮了,因為他知道如果單憑自己和自己那幾萬蒙古士兵根本就不是日本政府軍的對手,現在既然五縣百姓對自己如此信任索性就做得更加徹底一點把自己的權力大部分進行下放,告訴自己手下的將領這次將要面對的是全力以赴的日本政府軍,如果在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存有私心那麼將會成為五縣乃至數萬蒙古將士的罪人,在公開和手下將領們攤開所有事情之後,將領們也都願意誓死守護眼前的利益。

    而張弘范和五縣百姓所做的這些遠在京都的北條時宗根本就不知道,還想乘著解放長崎的氣勢信誓旦旦的組織了十萬軍隊向著新瀉和福島兩地推進想要一舉擊敗張弘范奪回北方五縣,結果當兩軍交戰之後一下子被張弘范不知道從哪組織出來的二十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福島縣全部新瀉縣大部都落入了張弘范勢力的手中了。

    當北條時宗得到十萬大軍慘敗的消息之後大驚失色在進行反覆確認之後才相信自己政府軍再次失敗了,連忙把籐原經資和一幫子幕僚全部召集到攝政王府連夜商議對策,商議到最後還是決定向大宋帝國求援,現在看來單憑日本政府軍根本就不可能打得過張弘范了。

    張弘范打敗十萬日本政府軍的事情很快也傳到了趙是和張默這裡,身在蘇州的趙是覺得事情不妙連忙起程前往高麗釜山與這裡的張默匯合還帶了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充當參謀一起商議張弘范在日本壯大的對策。

    張弘范短短幾個月發展了如此強大的力量也超出了趙是和張默等人當初的設想,現在的日本官方已經放棄了新瀉縣的控制,福島也已經完全落入張弘范的手中,栃木縣和茨城縣都岌岌可危,只要張弘范有足夠的時間就完全有可能徹底擊垮北條時宗的政府軍,如果日本政府軍失敗了那麼對宋國來說那就麻煩了。

    以目前張弘范如此短時間內就把五縣日本百姓收拾的服服帖帖,那麼多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如果張弘范徹底戰勝了北條時宗奪取了整個本州島那麼對宋國的威脅將會成倍的增加,所以當務之急就是不能讓北條時宗的日本政府倒台否則將會給宋國帶來巨大的麻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