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心存敬畏 文 / 戒念
第九章心存敬畏
在中廳見到了一直等候的宋端後,王景范囑咐了兩句,宋端雖然臉上神色很平靜但從他的眼神中依舊可以看得出他內心非常興奮--狄青出門都會被人圍觀,他已經超越了武人的象徵,臉上的那行字正如他曾拒絕皇上抹掉額頭上刺字所說的那樣:「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願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
如果說一個出身貧寒的士子,如範文正公那樣曾經劃粥而食,能夠通過科舉一朝成名為天下所知,能光耀祖宗門楣,那農家出身憑借一身軍功官拜樞密使的狄青就是平民心中的希望--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讀書,都有這個天分讀書,更何況十年寒窗之後那科舉考試就算絕頂天才折戟沉沙者也不乏其人。
宋端雖然年齡略微比王景范小些,但是他同於文傳和俞樾一樣都是王景范父親一手培養出來的。在讀書學問上固然比不了於文傳和俞樾,不過年齡大些懂事也就早些,他比另外兩人更有功利心--與於文傳和俞樾一門心思閉門苦讀不同,在王景范身邊他更多的是被差遣出去辦事,與外面接觸的也比較多,他還沒有忘記當年忍饑挨餓隨波逐流逃難的感覺,這功利心也就自然更重一些。
宋端心中在想什麼,王景范非常清楚,不過此時也是多說無益只能寄希望於宋端自己好好把握自己:「恥夫,把我們停在外面的八輛牛車帶走四輛幫助狄大人搬家,另外在城中要買些傷寒藥材帶回去,安置好狄大人一家……」
宋端答道:「先生,明白了。」
王景范轉身對狄惠說道:「四公子,在下一會還要去北城門外的一處寺廟,那裡寄居著不少來自蜀中的應考士人,不知四公子意下如何?」
「先生客氣了,在下狄惠草字鴻江,家中排行老四,先生稱呼四郎便可!」狄惠笑著說道。
王景范微微一笑說道:「那你我就都不用客氣了,在下王景范草字見復,家居渭州。」
「見復,你也是參加來年春闈的吧?」狄惠問道。
「不錯,渭州不比京師人文薈萃,在家也沒有什麼書好讀了,便想著四處遊學走走看看,在春闈之前結交天下才學之士,也好增進學問見識……這北城門外的遇仙寺都寄居的是蜀中學子,早就聽聞眉山有蘇氏三父子才學遠超眾人,遂起了結交的心思,只是蜀中路途遙遠正好趁著這次春闈就近結交一番。」王景范答道。
先前狄惠還不明白為什麼父親要叮囑他跟隨王景范,他也不知道王景范和狄青在書房中到底談論的是什麼,只是書房談論過後父親捨了相國寺不去還要出城避水,可見對這個年輕人非常看重。春闈之前全國各地的才學之士都會聚集京師,一方面免得到時誤了考期,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在考前這段時間增加交往,若是幸得一起高中將來在官場上這同年也是一大臂助。
這本是題中應有之意,不過狄惠卻對眼前小自己幾歲的王景范心中多少有些敬畏--王景范那似乎有點近乎於妖的「未卜先知」讓他不敢小看這個年輕人。現在王景范說要去城北門外寺院拜訪書中學子,多半是早就定下了這蘇氏三父子,他也想要看看這蘇氏三父子有何能耐能夠讓王景范這麼重視。
「這蘇氏三父子才學出眾,鴻江兄也可以多多留意,與那些才學之士相互走動,言語之間便可增進自己的學問見識……」王景范說道。
狄惠知道這是對方的提點,雖然心中有些彆扭,但是他心中還是頗為信服的--拜見狄青的人不知多少,無論如何每次都是狄青親自將人送到大門口,不過這些人當中有幾個能夠狄青看得上眼就是另外一說了。王景范以布衣之身能夠左右狄青,這在狄惠眼中看來實在是不容易,平常單獨面對父親的時候他心中多少還有些敬畏,至少王景范這份膽氣頗令他心折,更何況對方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狄青征戰多年以功勳累遷樞密使,儘管他生活簡樸但並不代表他無甚家資,能夠指揮大軍作戰非常人所能夠想像,除了將才之外那錢財是絕對不能缺的--靠朝廷撥下來的軍費不敢說無用,就算將官們能夠與兵士同甘共苦,要讓兵士們賣命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賣命錢,這些額外支出的賣命錢就是考驗為將者們的治軍之才。
顯然狄青能夠走到今天,不只是指揮軍隊打仗有方,在搜羅錢財方面亦是極為出色,遂將士願為他賣命,打仗時不惜性命勇猛向前。現在狄青做了樞密使,朝廷給的俸祿優厚,加上狄家生活並不是十分奢靡,自然這家財上就更是不可計數--狄青要搬家到城外,僅是牛車就有十七八輛,還有在京師街道上也甚少見到的馬車三輛,只是狄青一向低調這馬車也很少使用。
還沒等王景范和狄惠出門,宋端又追上來說狄家遷往書院的人並不多,這四輛牛車也給省下了,王景范也樂得如此。先前聽宋端說過,那遇仙寺中至少寄居著二三十個蜀中學子,有這八輛牛車足夠將那些千里迢迢赴京趕考的蜀中學子連人帶行李一網打盡了。
每到朝廷春闈之年,全國各地的學子雲集京師,原本京師就是天下財貨聚集之所各地商人來往不斷,這就加劇了原本比較緊張的住房問題。事實上春闈的前一年就有各地考生來到京師參加八月的開封府府試,像蘇氏三父子這樣的蜀中學子來的會更早些,等明年春闈結束算起來這些學子很可能要在京師開封住上一年,現在不過才五月,等再過幾個月那些通過各路發解試的考生再到京師,這住房就更要緊上三分了。
在京師開封即便是最便宜的旅店睡一晚都需要二三十文,這種旅店是腳夫苦力棲身之所,環境惡劣應考的學子如非迫不得已絕對不可能回選擇這種地方。應考學子家境寬裕的是租住更好的旅店,或是投奔親戚家,甚至是數人合租一個院落,不過家境一般甚至是貧寒的則寄居在道觀寺院。
在王景范充足的財力支持下,白沙書院一口氣便起了近百間房舍,為的便是要接納這些應考舉子--蜀中學子托蘇氏三父子的福,那是一定要被吸納進來的。對王景范而言,這些房舍也是遲早要建的,不過若是能夠將蘇氏三父子吸引到這裡暫居一年,那對於結交這三人無疑是大有好處,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借此彌補先前不與同科學子交往的遺憾之處。
城北門外的遇仙寺本是唐末寺院,寺院建成後原是與開封城有段距離的,不過自建成之後到現在的兩百多年,尤其是大宋立國的這百年,開封城一日比一日更繁華,這城牆也隨著開封城的擴大而重修也不似其他有城牆的城市那樣是四方形,開封城北面也就慢慢的擴張到快到遇仙寺山門了。這裡有房舍二三十間,寺內住持也別有眼光,每次到了春闈之年遇仙寺都盡可能的招攬學子入住,每間房舍每天不過五文錢,求得便是這些學子當中那個金榜題名或是日後發達,能夠給寺院留下墨寶之類也可光大寺院名聲。
住持的想法是好的,不過遺憾的是每次寄居寺院中的學子不要說高中頭名狀元了,就是進士也沒出過幾個。眼下大水倒灌開封沖毀官私廬舍無數,遇仙寺在城外還不至於像狄青府邸那樣直接被泡在水裡,但也有兩間房舍因為年久失修碰上大雨而倒塌,幸好只是廚房和存放雜物所用的房舍沒有鬧出人命來。不過眼下開封城裡那些房舍倒塌無家可歸者都紛紛向道觀寺院集中求得庇護,遇仙寺也是人滿為患。
王景范和狄惠就乘坐牛車到了遇仙寺門口,剛下車寺院中的一個小和尚便走上前雙手合十喧了聲佛號:「施主,我寺收留了很多災民,實在是沒有辦法再收留百姓了,還請施主見諒……」
原來這遇仙寺也如同大相國寺一般人滿為患,寺中的和尚便派個小和尚來擋人。王景范說道:「這位師傅,我們這次前來時訪友的,還請行個方便。聽聞寺中寄居著一批蜀中赴考學子,在下想要打探一下其中一位友人的下落……」
狄惠在旁邊冷眼相觀,他非常確信王景范絕對不認識那個所謂的「蘇氏三父子」,因為在路上他曾試探過王景范又沒有蘇氏三父子的詩文,王景范卻避而不答--別說友人了,那個所謂的「聽聞蘇氏三父子文章高絕」之語都是假的!這會看著王景范和小和尚周旋說起謊話來是面不改色,就好像是真的一般,這也讓狄惠心中有些彆扭,不過心中卻更添了一分敬畏--如果真的從這裡找到了那個蘇氏三父子,而且他們的文章才學確實又令人驚歎,那眼前這個王景范可能真的如同京師開封城中那些說書藝人口中能掐會算的神人了!
王景范不知道旁邊的狄惠對自己有些敬畏之心,他雖然對蘇氏三父子的詩文倒背如流,但書中卻沒有記述他們早期的文章。狄惠問自己蘇氏三父子有哪些文章的時候,他自然是無法答出來。
「本寺確實有赴考蜀中學子寄宿,只是不知施主找尋何人?」小和尚不為所動。
王景范笑著說道:「在下要找的人很好認,他們是蜀中眉山人士乃父子,父親蘇洵蘇明允,兩個兒子為蘇軾蘇子瞻和蘇轍蘇子由。」
小和尚聽後答道:「這三人確實是寄居在本寺中,請這邊走。」
小和尚將王景范和狄惠兩人引入寺中,遇仙寺也算是有年頭了京師開封又是天下財貨聚所,正是背靠大樹好乘涼,這遇仙寺在香客的捐助下擴建了不少。王景范邊走邊打量著這座有些年頭的寺院,其實幾個月前他第一次離鄉從渭州來到京師開封,這一路上倒是有大半都寄居在沿途的寺廟中,西北的驛站不比京師附近,皆是破落不堪無法寄住也就寺廟還可以湊合一夜。
「小師傅,看來你們這裡寄住的人也不少啊!」王景范說道。
小和尚愁眉苦臉大倒苦水的答道:「可不是,原本這寺院中寄住了不到三十個蜀中赴考的學子還有幾間余房的,這大雨一下倒灌京師,城中房舍被毀的百姓便四處寄住,住持將這些學子的房間擠了擠,可是架不住前來投靠的百姓多啊!要命的是連廚房和存放雜物的房舍也倒塌了,做飯還可以湊合一下,但寺中原本存放的糧食卻被泡了小半,加上人這麼多,估計用不了幾天就要斷糧了……」
狄惠聽後從旁小聲問道:「見復,白沙書院那邊可有存糧?如若不夠可從府中運些……」
王景范答道:「鴻江兄放心,白沙書院的存糧足夠百多人一年所用,距離書院不遠就是白沙村,那裡可以供應書院肉食蔬菜……」
狄惠心中咯登一下,剛從路上他才得知這書院不過是兩個月前開工的,本來一下子就建好百多間房舍就已經夠驚人的,要知道當年四大書院的應天府書院當初校舍不過一百五十餘間,白沙書院連個書院的樣子都沒有就一口氣建了百多間就已經實屬驚人了。現在狄惠不過是隨口一問想要施惠於王景范,在遭受大水倒灌京師之後市面上糧食不說價格貴也許連買都不好買,但這絕對難不倒狄家,沒想到白沙書院連糧食都存了這麼多。
「難道這個王景范真的已經預料到有大水倒灌京師,先提前建好房舍存好糧食,就等著大雨過後好為書院招攬一些名士?!」狄惠心中暗自想到。雖然他並不清楚白沙書院那邊的具體情況,但這並不影響他根據所知道的進行判斷,狄惠畢竟是出身將門之家雖已棄武從文,不過有些習慣已經成為本能。
等走到後院的時候,便看到一些書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小亭下在談論著什麼,不時的傳來一陣笑聲。小和尚朝那裡掃了一眼帶著王景范兩人繼續往裡走,在一門前停下來上前敲門,房門打開後,一位面容清俊的年輕人問道:「小師傅,有何事?」
小和尚雙手合十答道:「蘇施主,這兩位施主前來拜訪,若是無事小僧先告辭了。」
王景范打量了一下這位年輕人,見其年齡與自己相仿,且根據書中所載詩文風格,心中做了個計較便上前拱手說道:「這位可是眉山蘇轍蘇子由?在下渭州王景范,草字見復,這位是狄惠狄鴻江,早聞眉山蘇氏三父子才學了得,在下心生嚮往今日冒昧前來拜訪。」
這年輕人顯然不是蘇洵,從書中人物小傳上王景范得知現在蘇轍正好與自己同歲,而蘇軾則大兩歲今年二十,書中所載的蘇軾詩文大氣磅礡肆意灑脫,開宋詞豪放一脈。雖然二十歲的蘇軾要想寫出書中所載的詩詞顯然不可能,但觀其文也能猜想出這蘇軾多半是性格狂放的才子,而眼前這位年輕人給人的感覺頗為穩重,所以王景范猜想這位應該是和自己同歲的蘇轍。
小和尚一聽撇撇嘴,心中雖有不滿但人家看樣子不是來投宿的,也就沒說什麼,將人帶到後便轉身走了。
年輕人面色有些猶疑答道:「在下正是眉山蘇轍蘇子由,才學了得愧不敢當……」
雖然蘇轍一頭霧水,不過畢竟是少年心性聽到對方誇獎自己和父兄才學了得,心中也是頗為欣喜,當下便將王景范和狄青讓進房中,並對著屋內說道:「父親、大哥,有人來訪。」
王景范和狄惠走入房中,房間並不大卻用青磚壘了個通鋪這便佔去了幾乎半個房間,加上桌椅和牆角堆放的行李,這房間也就剩不下什麼空間了。屋內床邊坐著一位面容清矍的中年人,而一年輕人正伏案疾書,因背對著房門看不清面容。
王景范心中便明瞭那中年人是蘇洵,而背對著自己的年輕人便是名傳千古的蘇軾了。書中記載蘇洵二十七歲始發憤為學,傚法先秦兩漢和唐人韓愈文風十年便學有所成,只是年紀大了錯過了科舉考試的最佳年齡,加上命運不濟碰上了西昆體大行其道的時候,科舉只能是屢試不中。蘇洵應該比狄青小兩歲,雖是文武不同,但看那模樣氣色比自己上午剛見過的狄青不可同日而語。
書中遇仙寺是虛構,書中所記開封府府試之後,蘇氏三父子寄宿在開封城興國寺中,準備應考禮部試。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