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帝國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崇文仕途 文 / 戒念

    第六十九章崇文仕途

    第六十九章崇文仕途

    史館是三館秘閣之一,而三館秘閣因為當初設立在長慶en北又被稱為西館,不過那是太平興國年間之前的事情了,那時還沒有秘閣加入其中,而三館也是承襲唐時五代,只不過大宋將先前的弘文館換成了昭文館。太平興國三年重新建三館統稱崇文院,後來端拱元年又建秘閣於崇文院內與三館並列,這時三館秘閣才算是齊備,儘管後來又有遷三館於左掖en外設崇文外院,秘閣自成崇文內院,不過很快兩家又在一口鍋裡撈食。

    三館秘閣雖同屬崇文院內,但也是要分出高下的,三館秘閣高下次序按照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秘閣來分最上一層自然是三館各自的大學士,直接對應的是三位宰相,只不過史館對應的監修國史的「史館相」通常都是「昭文相」兼任--大宋立國以來在官職上的設置複雜無比,不過在宰相的設置上非常微妙,一般都維持在「兩相三參」的格局,偶爾也會出現「三相兩參」。

    雖是如此,不過毫無疑問在史館相為昭文相所兼任的時候,那昭文相毫無疑問的是相,集賢相則是次相,至於參知政事明裡是副相,實際上卻是副相的副相--太宗時代以政事堂統領三省,以樞密院執掌軍務的格局確定之後,三館大學士加同平章事則為宰相,而國策一直都是崇文抑武樞密使雖執掌軍國但無法和三館大學士相提並論,這政事堂又加參知政事為副相,可事實上在政事堂這潭不知深淺的水中,參知政事的日子可不如它的外表那麼光鮮。

    正因為參知政事在政事堂中的地位比較尷尬,才會使得當年的慶歷新政很快夭折--當年慶歷新政的那些人最高的待遇也不過是參知政事,想讓他們蓋過宰相主導朝局那根本就是癡人說夢。正是因為如此,王景范在步入崇文院之時,先想到的便是將來一定要問鼎這個級院落最強的那兩個位子--昭文館大學士和集賢殿大學士,只有這兩個位子才會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才不會如范仲淹那般壯志未酬。不過他內心也在警醒自己,跨過這個en檻以後自己要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局面,至於眼前的崇文院的主人則是高高在上的富弼,就算有朝一日他坐上了富弼的位置也要避免自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王安石……

    「不到開封不知人多,不至崇文院不知書多」。館閣作為石渠天祿,典藏之豐無愧圖書之府,按照王景范的父親所言,館閣便是皇家圖書館--王景范自然知道父親的來歷,只是藏書莫說官府,就算是個人也是常見,如父親所言後世有專門收集圖書供任何符合條件的人或是免費或是付出一定的費用便可隨意借閱,這樣的地方還真沒有,至少王景范自己沒有碰到過。不過這並不妨礙王景范自己建一所圖院中便有——四座,除了其中的三座是專門供書院內部師生免費借閱之外,還有一座是專門供外來學子借閱圖書所在,按照所借圖書的規格繳納押金之後便可免費借閱。

    「次道兄,三館秘閣藏書浩如煙海,不知白之時能得幾分?」王景范與以三十多歲身穿緋e官服的中年人漫步在廊道之間。在至崇文院之後,由集賢校理宋敏求帶著王景范四處走動,參觀一下這個被天下讀書人所魂牽夢繞的聖地。

    「次道」是宋敏求的表字,趙州人,他的祖父宋皋、父親宋綬都曾是太宗、真宗朝的名人,尤其是宋綬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敏求本簽書集慶軍節度判官,不過在慶歷三年之時以祖母鄭國太夫人高齡盡孝為由請解職留待京師,後來以光祿寺丞充館閣校勘,到現在才一步步升到了集賢校理的位置--十五年的時間裡宋敏求不過是升了五個台階,而距離王景范的直史館尚有集賢院和秘閣兩道直館台階。

    宋敏求正好年長王景范二十歲,當只是後者年不及二十便已位列直館,兩者差距之大確實是讓人有些瞠目結舌。不過宋敏求與王景范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一個專注學問的人,王景范與他言談幾句便已經清了對方的秉n,雖然對方官位並不高,但治學嚴謹他早就有所耳聞--慶歷五年的時候他以校書郎的身份便與任館閣校勘的范鎮並為編修《唐書》官,眼下范鎮都是知制誥了,而他則完成了一百卷的《續唐錄》,王景范相信若是宋敏求有意仕途那憑借家世絕不可能陞遷如此之慢,加上他學問好,那唯一的解釋便是旁邊這位頗有儒雅之風的宋敏求是一個不折不扣專心治學的學者。

    當然宋敏求的仕宦生涯多半也體現了狀元的優越n,雖然王景范是被人暗算才不過任職一年多一些通判便被召回京,但也算是趕上了好時候--從韓絳那裡他已經得知朝廷正因為新的科考詔令會使得科舉次數增多使得成績優異者人數倍增的情況,而討論如何限制的問題,已經責成中書en下拿出一個裁減的章程。雖然現在中書en下的這個章程還沒有最後的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科舉考試出來的進士,還是制舉高等,對於這些人的擢升、任用和賜予恩典都要下降不少已經成為定局。

    就現在已經定下來的結論來看,進士第一和制舉第三等不可能被授予將作監丞、通判一州的任命,而是降低到大理評事,簽署兩使幕職官事,等一任過後才會升為通判,再次任職期滿才會試用為館職。進士第一人和制舉第三等都尚且如此,下面的就更不用說了,就如同王景范若是還在蔡州待著,那等待他的就是長達六年的地方官生涯。當然現在這些都還在討論之中,言官們也是在最近這半個月才提出這個問題,而中書en下也只是根據言官定了進士第一人和制舉第三等的一個任官原則,至於具體細節還有待商榷。

    不過按照這個規定,王景范至少要坐滿六年通判才能回京任館職,雖是詔令未下之存在於討論之中,但這不過是時間問題,在這上面不能不說他佔了個大便宜。依照先前他的設想那將會更加糟糕,因為他回京之後搞不好就要面對比眼前更為慘烈的現實--濮議。那可是另外一種鬥爭,不是臣子和皇帝的分歧,而是朝廷大臣直接分裂成兩半,勝者留在京師,敗者流放地方。當然這種對立還遠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皇帝也不會真的為難反對者,說是流放不過是暫時調出京師而已,其烈度還是比熙寧黨爭差了八條街。

    宋敏求笑著答道:「何人能夠遍閱崇文院內所有典藏?不過是各有側重盡心而為,只是讀書不能為了求多而讀,而是先遴選適於自己的範圍的書來讀,後則兼廣……」

    王景范聽後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笑著說道:「多些次道兄解!」

    宋敏求的建議雖然比較大眾化,但在崇文院中卻是至理名言,因為這裡的書實在是太多了,窮一生之力未必能夠看完十之二三,更何況想要從中有所收穫,一味求廣絕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王景范心中卻並不以為意,他到這裡來只不過是一時的過渡之舉,並非是要在這裡成為宋敏求這樣一心做學問的館閣官員--雖然他心中已經明確自己要面對複雜局面的挑戰,但卻從來不想在書閣之中度過自己的仕宦生涯,儘管這裡是任何一個真正讀書人的聖地,但是此生他注定已經與做學問無緣,哪怕是真的有什麼成果,也不過是進身之階而已。

    宋敏求早就聽說丁酉科的進士第一人已經被提前召回京師,皇帝親自在御書房詔試入館閣。崇文院中一些准館職年輕官員都想要結識這位年輕的狀元郎,只是宋敏求對此並不在意--他是真正做學問的人,在崇文院這樣的書海中正是如魚得水,良好的家世能夠支持他維持清心寡y的生活,而不必像其他年輕館職官員那樣謀求外任。

    不過王景范的年輕還是讓宋敏求感到非常驚訝,而對方的學識更是讓其驚異不已。這一路走來兩人言談甚歡,他們之間能夠如此融洽還是話題能夠談到一起去--宋敏求官職也許不高但學問高,三言兩語旁徵博引,一般人還真的難以應付的過來,也只有王景范這樣同是讀書破萬卷的同道才會與他談得來。不過出於館閣前輩,宋敏求還是隱約勸誡王景范,希望他能夠專jn一些,莫要一味的求廣博。

    王景范聽得懂宋敏求話中的意思,不過只可惜兩人的追求不同。說起來王景范還是非常羨慕宋敏求的,這樣的人一生純粹簡單,他也非常嚮往這樣的書齋生活,而且若是他也走這條路一定會比宋敏求更有潛力。宋敏求是集賢校理,而王景范是直史館,宋敏求只是帶著王景范在崇文院的範圍內走了走,順便講解了一下崇文院內所設的三館秘閣一些簡單的規矩,兩人在一同吃過午飯之後便分手了。

    通過與宋敏求的jā談,王景范對於三館秘閣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對於未來的工作他也算有了大致的瞭解。雖然三館秘閣各有各的不同,不過大體上而言工作的內容都是頗為相近的,無非是訪、著作之庭、校文之所,再有便是育才儲才之事了,只是這當中還是以著作和校書為主,其餘的事情不可能落到他的頭上的。

    今日王景范到了崇文院才知曉自己會得到宰相富弼的接見,同時也是按照規矩每有外官除授館職,三館秘閣必然會要集體宴請一番。不過今天顯然是不行了,因為政事堂那邊臨時有事而作罷,改為明天。對於王景范這樣的初入館閣便掛上翰林讀頭銜的新成員,旁人是不會太過為難他的,他也巴不得清閒一下--對於富弼的接見他可沒有抱什麼不太切合實際的想法,只是想著富弼千萬不要那他當槍使,雖然他已經做好入局的準備,但如此被動的捲入局中會讓他感到十分尷尬。

    「先生一時兩加榮命,足為學者光耀,然學士與讀,何者為美?」於文傳笑著問道。

    王景范一回到家便得到家僕稟報,於文傳和俞樾回來了正在中廳等候,沒想到一見面於文傳沒有先恭喜自己反倒是先問自己翰林讀和館職哪個自己最滿意。一入三館秘閣雖有正准館職之分,但上自昭文館大學士,下至秘閣校勘統稱館職,而又有「三館學士」或是乾脆稱之謂「學士」,是以於文傳讓王景范選擇館職和讀哪個更好。

    「壽道莫非是乾曜?而我則為賀公?」王景范笑著反問道:「學士也好讀也罷,豈非皆是文學高選?哪能分出高下?」

    類似於館閣這樣的皇家圖書館機構,事實上從先秦時代便已經有了,從中走出的名人數不勝數,而館閣作為典籍之西昆,育才之蓬山,使得館職為人所重,只是前者歷代皆有,而育才則是實打實的從大宋才揚光大的。不過即便如此這並不妨礙前人對館職的獨鍾其情。於文傳的問題其實是脫胎於唐時故事,賀知章自太常少卿遷禮部郎,兼集賢學士,當時乾曜和張說秉政,乾曜便問過郎與學士之間哪個更美,賀知章的回答自然是學士第郎第二,這也足以反映出唐人對三館學士的認同。唐時尚且如此,到了大宋更是登峰造極,只是賀知章的集賢學士乃是真學士,王景范的直史館雖也稱「學士」,但哪個更貨真價實一眼便知。

    王景范自然是知道這則典故的,以乾曜比於文傳,而自比賀知章,這哪裡讓於文傳受得了?當下於文傳一輯到地笑著說道:「老師莫要怪罪學生!」

    「三館秘閣,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處。昔年范景仁為館閣校勘當遷校理,宰相龐籍就曾有言:『范鎮有異才,恬於進取。』乃除直秘閣。」王景范笑著走上前去將於文傳扶起說道:「各人有各人的道,我之道非在館閣,不過是一個經歷而已,一入館閣遂成名流,非名流不足以問鼎仕宦坦途,奈何我也只得走上一遭……」

    於文傳在那裡裝模作樣實則是恭喜王景范獲得這個職位,而俞樾就顯得有些木訥,只是躬身拜道:「恭賀老師!」

    王景范雙手扶住俞樾手臂笑著說道:「不用這麼多禮,萌甫與壽道亦會有如此經歷……」

    於文傳和俞樾去年在渭州參加解試,榜文一出便佔據了頭兩名。在京師開封這等人文薈萃之地他們兩人自然是翻不起什麼anā的,而在渭州他們與王景范的關係並不是什麼隱秘之事,榜文一出當然是引起了轟動--王景范可是上一次n闈大比的狀元,而眼見一直與他形影不離的於文傳和俞樾這麼輕易的通過瞭解試,難免給人一絲別樣遐想。

    「老師一入館閣本是美事,只是日後到了書院難免要遭國子監博士的冷眼啊!」於文傳笑著說道。

    王景范擺擺手答道:「數月不見,壽道見聞又是大漲,莫非這幾月時間壽道除了應考之外,還有閒情翻閱典籍?李覺之事已然過去了幾十年,早已往事如煙,至今尚有幾人記得?只是回想當年國子監已無李覺時那番鼎盛,若想恢復舊觀難矣!」

    當年朝廷選擇國子監博士李覺屬以修撰二朝政事,崇文院王禹?《上史館呂相公書》中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館閣文人久事文學完全可以勝任此事,甚至提出崇文院館職官員與國子監博士同台競技一比高下。也難怪王禹?如此j憤,在他們眼中能夠與文事沾邊尤其是這種修史之事館閣當之無愧的是選,國子監ā了一手確實是將館閣j怒了,為了維護館閣的神聖和權威,王禹?在上書中難免有些意氣用事,不過反過來b到如此地步,李覺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王景范看得出來於文傳兩次引經據典似乎別有深意,看來這次渭州解試他們兩人考得確實不錯,而於文傳多少有些躊躇滿志,似乎這一科已經志在必得一般。不過王景范卻並不這麼樂觀,丁酉年n闈他都知道試題尚且考得如此艱難,唯一的解釋便是運道夠好。能夠通過解試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更何況渭州與兩浙和川蜀的解試競爭烈度沒得比,能夠從南方的解試殺出來的考生絕對是優中選優,才學運道都不會差到哪裡去,能夠在渭州稱雄也許放到那些南方考生當中根本不值一提。

    況且於文傳根本就不知道中書en下已經開始對科舉入仕的官員授官將要採取嚴厲的限制,以進士第一人的榮耀尚且幾乎禁絕迅陞遷之路,更何論普通進士?王景范根本不敢去想連進士第一若無特別機遇還要在地方上干六年才得以入館閣,那普通進士該怎麼辦?昔年進士第一幾乎不出六年就可為兩制,十年亦有步入執政的,這次中書en下無論商議出個什麼條陳,對於陞遷神的進士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就是不知道於文傳聽後會作何感想?!

    b。帝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