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黃巾之亂 第169章 仁義之士 黃巾終完 文 / 辛多
孫策將槍贈給趙雲後便向張一和張北走去,而此時兩人也已經早早結束了對話。
張一看到趙雲興奮的拿著一桿槍,便知道這是孫策贈與趙雲的。「趙統領得到此槍武藝勢必更為精進,實在是可喜可賀。」張一知道孫策要拉攏趙雲,所以自己也出言討好道。
「多謝張統領,雲能得此長槍實在是孫縣長厚愛。」趙雲得了便宜又怎麼不去賣乖。
孫策看到這和睦的一幕心裡自然也極為舒心,「子龍,你先在外面等著,我還有些話要和張縣尉和張渠帥說。」
趙雲知道孫策這樣說自己自然不適合在呆著這裡,於是向眾人點了點頭便提著涯角槍在外面等候著。
「張渠帥,既然這裡沒有外人,我便不再繞彎子了。」孫策在趙雲走後便招呼兩人坐下。
張北有些疑惑的看著孫策道:「不知孫縣長有什麼指示。」
「張將軍已經西去,這黃巾也快要滅亡了,張渠帥的實力策也是知道的。天下雖大,到處都是容身之所,可是孤身一人又有何意思。如果張渠帥不嫌棄策那就跟隨策一起回吳郡吧。」孫策卻是按照程昱的計劃向張北拋去橄欖枝。
「這……」張北的表情有些複雜,張北本來就想找孫策說留在身邊,可誰知孫策竟然主動要留下自己,孫策的舉動讓張北有些受寵若驚。
孫策看到張北的表情以為張北有些猶豫於是便繼續說道:「青爭一路上細心陪伴我,我們兩人情投意合,等到家父歸來之時,策必定要迎娶青爭過門。如今青爭身邊沒有一位親屬,策知道張渠帥身受張將軍大恩,想必張將軍歸去的時候也交代你好好照顧青爭。如今你可算得上青爭唯一的一位親人,希望你能再考慮一下。」
張北聽到這話卻是再無二話,連忙半跪下道:「孫縣長如此重情重義,北的這條命就交給您了。」
孫策聽到這話大喜過望,便連忙將張北扶了起來回道:「既然如此,你我便以兄弟相稱,不必在拘束此禮了。」
「恭喜孫君,有了張渠帥加入,如此一來吳郡的時光不再那樣枯燥了。」張一聽到張北跟隨孫策回到吳郡也是一臉喜色。
「張北,張將軍生前訓練的軍隊便交給你了,過些日子我便想辦法將其送出去。」孫策又看向張一,「張兄,這支軍隊訓練的方式和精衛營大同小異,你就暫且擔任這支軍隊的統領吧。」
「諾。」張北和張寶異口同聲的答到。
最初孫策認為能夠跟隨自己回到吳郡的也就只有張一和程昱,如今又加上張北,孫策自然又輕鬆了不少。至於趙雲和於禁,程昱曾經承諾要將兩人帶回吳郡,可是孫策卻沒發現程昱有什麼行動,便也暗中去拉攏兩人。
張寶訓練的黃巾軍也成為了孫策的底牌,這支底牌也只有孫策,程昱,張一和趙雲知道。不過由於趙雲不確定跟隨自己回吳郡,所以孫策便起了拉攏張北的想法。如今孫策順利的將張北拉入團體中,便以張北為副統領,以張一為正統領去統領這支底牌。
如此一來即使於禁真的不跟自己回吳郡,孫策在吳郡也有了自保的實力。反正孫策在吳郡沒有想要去招惹誰,只要沒有人算計自己,孫策的這些隊伍完全能夠抵禦一切意外。
「孫君,我還有些事情要和你說。」張一微笑的看著孫策。
張北聽到這話便向黃巾軍趕去,而孫策則一臉疑惑的看向張一。
張一從懷中掏出一本書,正是張寶那日交給張北的《太平要術》。「孫君,這本書是先師傳承下來的,也就是因為這本書,張角三兄弟將先師害死。索性張寶死前還有一些良心,讓張北將這本書交給我,不過這《太平要術》雖然包羅萬象,可是對一實在沒有用處。」
孫策看著張北手中用牛皮紙縫起來的書歎道:「這就是《太平要術》啊。」
「據先師說,這《太平要術》是祖師爺所著,內容繁多,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奇書。」張一很平淡的說著,「先師仙逝前告訴我,如果張角三兄弟拿到書作惡多端便將此書奪來交給心懷仁義之人。」
「這天下心懷仁義之人勢必不少,策定會派人替張兄仔細尋找,好了結令師的遺願。」孫策若有所思的回道。
張一擺了擺了擺手道:「孫君不必麻煩了,這心懷仁義之人,一早就找到了。」
「早就找到了,那最好不過了。」孫策為張一感到高興。
「天下心懷仁義者自然不少,可是能說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卻唯獨孫君一人。」張一的眼神是狂熱的崇拜。
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孫策再不明白那可就真傻了,還好孫策並不傻,張一此話說完便反應過來。「你是說這個心懷仁義的人是策。」孫策實在沒有想到自己還和心懷仁義靠邊。
張一堅定的點了點頭,「正是孫君。」
孫策有些尷尬的看著張一,雖然孫策對這《太平要術》有些好奇,可是孫策卻真的知道自己心中沒有什麼仁義可言。而且張一是自己最為要好的朋友,孫策不想去欺騙張一,所以不得不去拒絕道:「策認為自己真心算不上什麼仁義。」
張一沒有被孫策的勸說而改變,張一自己有眼睛。試問整個孫策軍中誰能比張一跟隨孫策的時間更長。張一是欣賞孫策,可是還沒有忘記師尊的遺願,之所以交給孫策,就僅僅因為孫策是師尊所說的最佳人選。這一切和交情無關,和欣賞無關,因為孫策就是張一找的仁義之士。
其實張一沒有錯,孫策就是真正的仁義之士。或許孫策感覺自己沒有做什麼,只是為了活命陰差陽錯的走到現在。可是孫策這種無意間的仁義才是真的仁義,如果當你知道你做眼前的事是仁義的話再去做,那不過是有目的的假仁義。
孫策是為了活命,可是孫策這一路解救了多少人,孫策沒有想過名利,孫策沒有想過回報。這份仁義不在孫策的心裡,卻在眾人的眼裡,或許孫策不知道,但是孫策周圍的人,無論是程昱張一,還是於禁趙雲都能感覺到這份大仁大義。
張一將《太平要術》交的孫策手裡,「普天之下,再沒有一個人比你更適合拿這本書了。」
孫策看到張一那堅定的眼神便知道自己就是張一認定的人,孫策歎了一口氣終究是接了過來。
……
……
孫策在巨鹿的日子過得很快,尤其是孫策在將黃巾軍全部派出去之後,更加沒有事情做了。於是每天孫策就是和於禁聊聊兵法,和趙雲練練武,和青爭走走逛逛。
轉眼之間兩個月過去了,如今漢軍基本上已經平定了冀州所有的黃巾軍。孫策沒有想到在巨鹿被攻下,張寶死後,黃巾軍還能堅持那麼久。這一部分是黃巾軍都背水一戰,另一部分也是袁紹等人故意為之。
不過無論怎樣,黃巾之亂終於被漢軍平定了。不過在剩下的戰鬥中最為驚艷的卻不再是袁紹的部隊,當然也不是白信的隊伍。孫堅和薛冰為黃巾之亂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創造了七天攻下整個中山國的奇跡。
漢軍在平定了黃巾之亂後,冀州的百姓也迅速進入新的生活。此時巨鹿城中,所有的統領會坐一堂,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則是洛陽。當然這些人不是率軍攻人洛陽,而是去洛陽領受封賞。
洛陽德陽殿,多日不上朝的大漢天子劉宏終於出現在那九五至尊的寶座上。而下面跪著的則是這場叛亂中讓黃巾軍聞風喪膽的統帥。
「誰是孫策呀。」漢帝的聲音有些柔弱,聽上去就知道劉宏身體有多虛弱。
孫策聽到漢帝的話有些莫名其妙不過卻是依舊按照禮節回道:「愚臣在此。」
漢帝看到孫策的樣子不由的多了幾分興趣,「你給朕說說,你現在年齡幾何?」
「愚臣如今剛剛一十歲。」孫策小心翼翼的答道。
「一十歲,這比辨兒才大一歲呢。」漢帝卻是想到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劉辯。
漢帝笑了笑,「沒想到僅僅十歲的孩童就將張角打的聞風喪膽,這黃巾軍也不過如此嘛。」漢帝此話一說,滿朝的文武百官連忙附和道,這些人嘴上這麼說,可心裡都十分清楚。張角是何等人物,那是差些攻入洛陽改朝換代的人物,這孫策年紀輕輕就能讓打敗張角定是不凡。
「孫策,你攻打黃巾軍有大功,不知你想要什麼。」漢帝十分好奇孫策的回答。
孫策聽到這話心中苦笑,這問題卻是難壞了孫策,漢帝這一言一語都不能出差錯。更何況自己的小心事能瞞過漢帝也瞞不過滿朝文武。
「黃巾叛亂,欺君罔上,民不聊生,策能力衰微,願舉旗幟以報國家。陛下恩情,策記在心中,雖有所成績,卻更為謹慎。如今黃巾已滅,策別無所求,只希望回歸故里,粗茶淡飯,閱讀典籍,忘以後長大成人,以報陛下恩情。」
孫策的一番話卻是讓滿朝文武全部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