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一百四十三章 文 / 小蛟龍
行軍數日,九九終於領兵來到邊塞,與大晟主力軍隊匯合。
大晟將領得知皇后親自領兵前來,又見上官鎮海上官驚濤兩位大將軍重新掛帥,士氣頓時大增。大晟將士一掃先前萎靡,磨拳霍霍,準備隨時與匈奴再次正面交鋒。
上官鎮海與匈奴作戰經驗豐富,上官驚濤亦是武藝高強能征善戰。加之此軍多是上官老將軍的得力部下,與上官鎮海配合默契十足。稍作休息,喂足戰馬,便展開了與匈奴正面交鋒的第一戰。
大晟軍士氣高昂,上官鎮海戰術得力,這第一戰便取得了可想而知的勝利。
一戰得勝,大晟軍一鼓作氣,連奪回數座城池,逼得匈奴節節敗退。
有大哥和五哥等將士在,自然不用九九衝鋒陷陣上陣殺敵。九九每日在軍帳內,與各位將領查看地形,部署兵力,設計戰術,出謀劃策。九九別的優勢沒什麼,只是略懂些歷史,結合中國古代多次與匈奴交戰,找到與此戰相似之處,借用古人的智慧,謀劃今時之戰。
不覺,就已入深秋。
今日是個月圓之夜,九九獨自一人站在平原上望月,遙看著長安的方向。
長安城裡有個大明宮,大明宮裡只剩下個攝政王,攝政王李弘說,會等她回去。
九九喃喃道:「我還要不要回去。」
邊塞雖然戰火瀰漫,可來到這裡的九九,卻有了從未有過的平靜。每日只想著如何與敵作戰,被戰事所累無心再想其他。這樣的生活真是充實而又平靜。
可每到夜深人靜時,過往就會重回大腦。會想起李隆,那個天真無邪的六皇子對她用情至深,曾說過,他會用一生來保護她,可是他卻食言了。
還會想起李智,自己早亡的丈夫,他們從互相利用到互相扶持,李智與她夫妻幾載,一直尊重她的意願,從未越雷池半步,。而他死後唯一的願望就是她能與之相伴長眠。而她卻辜負了他。
只有李弘,九九不願意去想,也不敢去想。
匈奴本就是想用這場戰爭換得些城池和布匹金銀,見大晟軍隊如同脫胎換骨,再佔不到半分便宜。不久,匈奴就送來降書,獻百匹駿馬做為賠款。
一日戰罷,軍中起灶開飯,九九坐在帳內不知再想著什麼,桌前布的菜已經涼了,可九九卻一點胃口都沒有。只覺得心中空空蕩蕩,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從她身體裡抽離。
上官鎮海手持降書,來到九九帳內,將那降書遞與九九,「九妹,你說這降書我們是受還是不受?」
九九反問道:「大哥是什麼意見?」
上官鎮海冷哼道:「呼晗單于真是個狗賊,他挑起戰事,搶奪我邊關百姓千匹布萬石米,還燒殺擄掠奸-□□女,這主動投降,就想用區區百匹駿馬了事,真是太拿我大晟不當回事兒了。」
九九回道:「大哥不必氣憤,既然匈奴已送來降書,就是已沒有與我大晟再戰的實力,把降書送回長安,由攝政王定奪吧。」
上官鎮海即收起降書,「如若攝政王接受這降書,我們就這樣撤兵回朝?」
「大哥的意思是還想與匈奴再戰?」
「正是,如今已入深秋,再過幾月就到了冬季,匈奴此次與我大晟開戰,糧草已消耗的差不多了,等到了冬季,他們必定會糧草供應不足,我們應該趁此機會,深入腹地,將匈奴趕出這片草原,讓他們遷徙到漠北,那今後幾年甚至是十幾二十年,他們都不敢再回來與我大晟開戰。」
九九點點頭,「是啊,以前我大晟時局動盪糧草不足,而現在國庫充足倒是可與之再戰,今時的確是個絕好的機會。可如果我們接受降書,不出幾年,匈奴休養生息,即會又有實力與我大晟為敵。可是匈奴即然已送來降書,我們也不能擅自隱藏,還是先報回長安,聽尋朝堂意見吧。」
上官鎮海諷刺道:「那些文官大臣,在長安一聽到匈奴投降,肯定會力薦攝政王接受降書,恐怕國內的糧草會源源不斷送往邊塞,影響到他們所管轄區域的經濟。」
「也不能這麼說,糧食是國之根本,一直打仗定會讓國內糧庫空虛,如若再遇天災,受苦的還是大晟百姓。」
上官鎮海看著九九,「九妹,你是不是想回去了?」
九九隻是笑笑。
上官鎮海長歎一聲,「算了,不談這個了,我們先吃飯。」上官鎮海一摸碗碟,道:「這菜都涼了,我讓他們去熱熱。」
重新布好飯菜,九九仍是沒有絲毫胃口,手裡攥著筷子想要夾菜,卻遲遲落不下去。
上官鎮海見狀擔心地問道:「九妹你這是怎麼了?」
「我也不知道怎麼了。」看著自己有些微微發抖的手,九九慌道:「最近我胃口越來越差,吃東西也會嘗不出味道。而且總感覺有什麼東西在消失。」
上官鎮海趕緊起身摸摸九九的額頭,「這塞外氣候多變,許是病了,我去找軍醫過來給你瞧瞧。」
九九知道自己身體應該沒什麼問題,恐讓上官鎮海擔心,點頭應道:「嗯。」九九也覺得她該找軍醫給自己瞧瞧,萬一是得了什麼隱疾,自己察覺不到呢。
軍醫來到九九帳內,先是替九九把脈,再查看舌苔,一套望聞問切之後,軍醫是一直不斷的搖頭。
上官驚濤聽聞九九生病也來到九九帳內,一看這老頭不說話光搖頭,急道:「你看出什麼來了沒啊,我九妹到底是生了什麼病?」
九九與幾位兄長從小就親近從未有過隔閡,來到塞外都是自家人,九九即不許讓他們稱她為皇后,依舊兄妹相稱。
老軍醫疑慮得問九九,「皇后除了飲食不振之外可覺身體有其他不妥之處?」
九九搖搖頭,「沒有。」又道:「即使不吃,我也不會覺得飢餓,也不會覺得沒有力氣。」
老軍醫又是一陣搖頭,繼續問道:「老臣斗膽,皇后最近神智如何?有沒有萎靡不振?」
九九誠實回答:「有時候會覺得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放空,不知道自己再想些什麼?又有時會突然想起往事,然後像片段一樣回放,你懂我說的意思麼?」
老軍醫又是習慣性搖頭,後又點頭,再上官驚濤即要發飆之時,老軍醫只得先答道:「恕老臣醫術不精,皇后的身體未有任何異樣,老臣覺得,皇后可能是思慮過重,許是想念長安了。」
軍醫說得模糊,上官鎮海是聽明白了,道:「九妹,你在塞外數月未歸,是想家了吧。」
上官驚濤可沒他大哥說的那麼隱晦,直接調笑道:「九妹妹是與攝政王分開過久,思念情哥哥了。」
上官鎮海一瞪眼,「不許胡說八道。」又擔心的對九九說道:「正好要派人將降書送回長安,九妹不如就跟隨一道先回長安吧,反正現在戰局已定。九妹帶著降書回長安,也算功德圓滿。」
九九瑤瑤頭,「我沒事,反正早晚都會回長安不急這一時,還是先將匈奴降書送回長安待攝政王決斷之後,我們再做打算。」
上官鎮海道:「九妹,不要逞強,我們已挫敗匈奴。你不用再留在這裡跟我們吃苦。」上官驚濤也附和道:「是啊,九妹,你就先回去吧。再說了大哥想繼續發兵前往匈奴腹地,你回去也正好看看朝堂口風。」
九九還是搖頭,「再等等吧。」
九九在思慮,甚至是有些焦慮。按照時間來算,不久,即是李弘登基之時,也就是大晟將迎來盛世元年。
她這一世,所有的謀劃與思慮將在李弘登基那一刻終結,她已知的故事也會再那一天走向結局。
九九相信,這次他們大挫匈奴,上官銘也早已告老還鄉,李弘再沒理由屠殺戰功顯赫的上官一族。再者說,這一世,九九已知道全部真相,李弘也曾多次救她,亦放下了仇恨,恩怨已結。
可九九還是懼怕往事重演,畢竟不到那一刻,誰都不知道真正的結局。
如若她現在返回長安,待李弘登基之日,即是她再次封後之時,李弘已向天下人承諾將娶她為後,自己沒有借口與能力違抗。
其實九九最為恐懼的是她的心,她不敢去想李弘,不敢去想她與李弘之間的感情。其實九九早已心中有數,上一世是蘇離煙偷傳聖旨,現在蘇離煙已行將枯木早已沒有能力與實力再故技重施。如果李弘登基立她為後,上官九九沒有飲鴆而亡,那麼故事將怎樣延續?
難道要他們踩著大明宮所有人的屍體,來演繹一出皆大歡喜的戲碼?
九九做不到,她會覺得對不起替她而死的李隆,甚至是對不起抱憾而亡的李智。
所以,九九現在想拖延時間,留在塞外,直到度過她封後的時間點。
可李弘似乎不想給九九這個機會,一接到降書,李弘立刻主張撤兵,命上官九九速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