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揚帆北上 文 / 一包黃果樹
七月中旬,隋軍戰艦從太倉出發,一路揚帆北上。(首發)此時大海的水流從南向北流動,由於是順流,戰艦的速度快了許多,加添天空作美,刮的是南風,隋軍戰艦張開了風帆,風力將風帆鼓起,戰艦彷彿吃不住風力一般,朝著北方駛去。
如此快的速度讓隋軍將士目瞪口呆,他們想不到,在前些日子慢吞吞的戰艦此刻就像離弦之箭,讓他們驚訝不已。出海後,天空格外的藍,純淨的像一塊碧玉,士兵們大呼小叫著,就像一群興奮的孩子。
楊侑站在甲板上,目光看著遠方,他之所以選在七月出兵,就是因為每年的七月,海流就會轉向,利用這股從南至北的海流,戰艦就能迅速的抵達高句麗。
楊侑的手中有地圖,他已經通過自己的記憶和大隋皇宮之中的海圖,確定了行進的方向。唯一可惜的是,這個時代沒有出現於歐洲的六分儀,所以楊侑只能依靠司南和羅盤來確定方向。這個方向,大致太倉東北方向六十度左右,只要沿途的地底沒有鐵礦等影響司南精度的礦藏,就能順利抵達平壤。
不過這還不是楊侑最擔心的,時間足夠,楊侑相信路再走錯,也來得及在九月之前抵達平壤,九月、十月、十一月,三個月的時間,楊侑相信,足夠他掃平高句麗,這不是自大,而是他的腹中已經有了良策。
其他的事情楊侑能算到,但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楊侑擔心的,是颱風。歷史上征伐四方,幾乎是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在跨海征伐倭人的時候,就遇見了挫折,這並不是倭人有多厲害,而是颱風將兩次雄心壯志的蒙古人戰艦都給摧毀了的緣故。
所以,楊侑刻意叮囑,瞭望台上的士兵,必須十二個時辰密切注意四周的環境,一旦有颱風來襲的趨勢,戰艦就要速速轉移。瞭望手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每一個時辰換一個班,以便士兵保持足夠的體力和足夠的敏銳,能夠及時發現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
出發的前幾日,倒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隋軍白天行船,晚上若是月明,也會繼續前進,若是天氣昏暗,視線不清,便就地駐紮,若是附近有小島那邊最好不過了。
楊侑為了防止士兵出現敗血症,特意在戰艦上尋了地方,栽種蔬菜,讓士兵們及時補充營養。長期的航海,由於接觸外界不多,比較孤獨,會導致脾氣暴躁,楊侑將後世一首歌稍作改動,寫了出來,每天帶著士兵唱《精忠報國》。通俗易懂的歌詞讓士兵們很有勁頭,漫步在甲板上,每時每刻都能聽見士兵們在哼歌。
除了唱歌之外,楊侑還讓舉辦了射箭大賽、比武大賽等等,除了高級將領,隊正以下的士兵都可以參加,士兵們知道這是一個機會,只要在比賽中顯示高超的本領,就能得到陛下的賞識,因此人人賣力。
時間幾乎是一晃而過,由於楊侑採取的措施得當,士兵們的士氣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越加高昂了起來,他們都期盼著能抵達高句麗,給高句麗王一個教訓。
在行軍途中,楊侑依舊不忘研究高句麗的地理形勢,高句麗的國土大體是後世的中國遼寧、北棒子以及南棒子北部,當然在楊侑看來,高句麗算是中原王朝,這個始建於公元前三十七年的國家,生命力的確強大,國都丸都城一度被攻破,但最終都乘著中原王朝內亂而再度興起。
高句麗的民族成分非常複雜,是何人的後裔也傳說紛紜,但楊侑不管其他,高句麗不臣服,那就打到他服為止,楊侑不介意殺戮一場,畢竟高句麗的民族是以扶餘人為主體,其中還有肅慎、高夷人以及相當一部分的中原人。這些中原人多是在國家****之際,來到的高句麗。
楊侑時常凝視著地圖,在高句麗的南部,是新羅和百濟,歷史上大唐剿滅高句麗,靠的是高句麗內亂,此外還有新羅的配合,大唐才能先滅百濟,再滅高句麗。但是,唐軍滅掉了高句麗不久,大同江流域得而復失,最終便宜了新羅。
為人做嫁衣的事情,楊侑不會去做,打下了高句麗,楊侑就要想辦法守住,並未日後攻打新羅、百濟做準備。只是這個人選,楊侑一時沒有想到。所以按照楊侑的想法,暫時只能派一名大將駐守。主要守住了大同江流域,以平壤為基地,隋軍會有機會收復漢朝四郡。
戰艦航行了十五日之後,藉著水勢和風向,隋軍從東萊郡與朝鮮半島之間穿梭而過,楊侑派人登上東萊郡,確定了一番之後,修正航線,呈四十五度角,朝著平壤出發。
就在隋軍還在路途上的時候,李世民也經過十餘日的行軍,抵達了介休,介休對於李世民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正是在這裡,他大破宋金剛,最終擊潰了劉武周的心裡防線,定楊軍紛紛逃竄,讓李世民得以收復并州,成就了莫大的功勞。
在行軍的時候,柴紹告訴李世民,願意為先鋒,拿下竇建德。李世民答應了,對於柴紹的那點小心思,他非常明白。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作為一個自尊心非常強的男人,被人閹割數年,柴紹還沒有瘋,李世民是有些佩服他的。
李世民一路北上,順便招攬了不少并州的遊俠兒,充實自己的實力。此時的他已經深深明白,沒有絕對的實力,哪怕是皇帝,也是一個紙糊的皇帝。他李世民絕對不會如此。
李世民意圖染指河北,而河北在竇建德和蘇定方、曹旦等人的精心佈置下,一道防線正在迅速的建設中,竇建德按照蘇定方的建議,決定打一仗艱苦的防守戰,只要熬到了冬天,熬到大隋的軍隊北上,竇建德就有了喘息之機。
至於李密,也在趁著這個機會攻打徐圓朗,大軍殺入琅邪,徐圓朗固守要隘,雙方激戰數日,各自付出了傷亡,李密的瓦崗仍然拿徐圓朗沒有辦法。雙方的戰況看起來,至少需要半年。
江陵城,越王楊侗正在看著妻子姚念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大夫告訴他,王妃已經有孕在身
,這讓越王楊侗心情格外愉快,每日陪著妻子散心,生恐她悶著了。
江陵本來就風景美麗,臨江處美不勝收,楊侗拿出錢財,在臨江處買了一棟房子,建為別院,居住在那裡。陛下出兵的事情,他已經知道了,高句麗是大隋之殤,楊侗也希望陛下能一舉拿下高句麗,恢復中原人的榮光,為此,他常常與妻子在佛前祈禱,希望陛下平安歸來。
這一日正在府中閒著,楊侗正在看書,這時,管家匆匆而來,手中拿著一塊玉珮,遞給了楊侗:「王爺,門外有人拿著這塊玉珮,說是王爺的親人!」
楊侗不覺一愣,江都兵變,祖父一脈的子孫幾乎被殺光,這個所謂的親人,是何人?他接過了玉珮,仔細看著,不由狐疑萬分。這一塊玉珮上,刻著的一個「楊」字,的的確確出自於皇室。而且,看這塊玉珮的新舊,至少有三十年以上,玉珮被摸的十分光滑。
楊侗站起身來,道:「帶他來書房見我!」
「是,王爺!」管家匆匆而去。一炷香後,管家帶著一個年約五旬的壯漢走了進來。楊侗一看,頓時一張臉就沉了下來。
「哼,郭慶,你還有臉來見孤?」楊侗冷冷地說道。在他眼前的這人,赫然便是滎陽郡太守,楊慶。
詢王楊慶是河間王、詢王楊弘之子,而楊弘則是隋帝叔伯的弟弟,輩分非常高。楊弘的父親楊元孫在北魏分裂的時候,由於宇泰在關中興起,而當時武元皇帝楊忠(楊堅父親)為宇泰效力,楊元孫害怕受到牽連,因為隨母姓,改姓郭。由此成為楊慶改姓為郭的由來。
楊慶幾度改姓,在李密手下的時候,他改姓郭,在洛陽朝廷治下的時候,改姓楊。原本的楊侗懦弱,管不了楊慶,於是便由著他來。
此時楊慶聽到楊侗不滿的聲音,他嘿嘿一笑,一張老臉顯得十分卑微:「微臣見過陛下!」
楊侗一愣,道:「你說什麼?」
楊慶依舊彎著身子,道:「陛下,你才是大隋的天子,如今微臣奉命前來,是想要迎接陛下回洛陽,主持大隋國事!」
楊侗聞言,身子不由微微顫抖,他嘴巴略略張開,顯得十分吃驚,他用顫抖的手指的指著楊慶,再度失聲,問道:「你,這是何意?」
「陛下,昔年鄭王曾經說過,等到天下大定,一定將皇位還給陛下。(http://.)。鄭王之言,並不是虛啊!如今天下雖然依舊板蕩,但陛下已經逐漸成長,可謂雄才偉略,鄭王願意將洛陽的軍政大權交還給陛下!」楊慶一邊說,一邊觀察著楊侗。
楊侗的臉色潮紅,呼吸非常急促,這個消息是在是太出人意料了,換做是誰,都一下子不能接受吧?楊慶也不急,靜靜地依舊弓著身子,等待著楊侗的回答。
半柱香的時間後,楊侗的呼吸漸漸平緩了,他的目光有如鷹隼,死死地看著楊慶,幾乎是一字一頓地道:「你是說,王世充願意擁立我為帝,恢復大隋天下?」
楊慶沒有絲毫的不耐煩,他點點頭,道:「是的,陛下!」
楊侗忽然笑了,他的眼睛迸射出了一絲神采,但旋即消失了。儘管楊侗掩飾的很好,但楊慶瞧在了眼中。他知道,楊侗已經動心了,在權利面前,沒有幾個人能抵抗。
百度快速搜索: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