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十四章 周書記來視察(二) 文 / 老周小王
周東平以前在都安市上班的時候也是騎自行車,所以技術還不錯,他一面騎車一面問他身後的江一帆:「小江啊,今天準備帶我們去看哪些地方?」
江一帆回答道:「周書記,由於今天是騎自行車,所以我們就不去太遠的地方了,去比較近的紅星大隊和愛國大隊吧。」
讓周東平等縣裡下來的五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從羅家灣公社政府到紅星大隊的道路情況倒還不錯,雖說都只是墊的土,可是由於最近天氣都不錯,道路卻還算平整,只是快到紅星大隊的時候,這條土路上有幾條深深的一看就知道是貨車輪胎壓出來的車轍,有幾名農民正在平整。
周東平下了自行車,其他人連忙也跟著停了下來。周東平走近了那幾名農民,問道:「鄉親們,這輪胎印是什麼車壓出來的?」
幾名農民停下了手裡的活,一名五十歲左右的老農民回答道:「這是昨天江城來的幾輛運蔬菜的貨車壓出來的,我們顯斌支書讓我們趕快把路平整好,要不然會影響下次來運蔬菜的貨車進出呢。」
周東平更加感興趣了:「你們的蔬菜現在已經開始往外運了嗎?你家今年可以賣多少錢?」
老農點了點頭:「是啊,這都是江書記讓公社供銷社聯繫的買主,現在上市早的一些蔬菜已經開始往外運了,我家今年種了四畝地的蔬菜,昨天已經賣了幾百斤,可以賣到十幾塊錢,供銷社說了,過幾天就可以跟我們結帳了。()」
突然,老農民一眼看到了周東平身後推著自行車走過來的江一帆等人,他眼睛一亮,高興的打著招呼:「江書記、呂書記、諶委員、杜主任,你們今天怎麼一起到我們大隊來了?」他身後的幾名農民也都興奮的跟他們打招呼。
江一帆笑著對老農點頭道:「老羅,這是我們縣委周書記,他聽說我們羅家灣的農副產業搞得好,今天特意下來看看的。」
呂光忠、諶世英和杜建元也很隨意的跟幾名農民一一打著招呼,顯得跟他們非常熟悉,這個細節被周東平捕捉到了,他在心裡暗暗點頭,看來這幾名幹部是經常到大隊跟農民打交道的,而他也注意到,公社主任田朋興竟然沒有一個人跟他打招呼,這說明什麼呢?
周東平看了看面容白晰的田朋興,在心裡搖了搖頭,其實周東平並不是一個心胸狹小的人,哪怕田朋興跟熊志華關係好,只要他是一名能做事的幹部,周東平也不會用有色眼鏡看他,可是田朋興如此表現,卻讓周東平對他的印象非常差了。
周東平在考慮著要繼續調整羅家灣公社的班子,田朋興身為二把手,位置相當重要,他在這裡尸位素餐,對羅家灣公社的工作無論如何都是很不利的。
當然,今年恐怕不太合適繼續調整了,周東平在想著,今年一過就要調整田朋興的位置,換一個能幹實事的人來,或者就在羅家灣公社內部提撥一名幹部。
反正經過這段時間的博弈,周東平基本已經在沙陽縣委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熊志華安份則罷,不安份的話在常委會上他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那名名叫羅顯安的老農民聽說周東平是縣委書記,他頓時有了一些侷促,再也沒有剛開始那麼隨意自在了,縣委書記?那不就是原來舊社會的縣官?在羅顯安的心目中,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官了,剛才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太不恭敬了一些?
周東平看出了幾位農民的侷促,他隨意的笑道:「是老羅吧?你別這麼放不開,我這個縣委書記是**的幹部,不是舊社會的縣官,你有什麼話都不妨放開膽子跟我說。」
周東平的話果然讓羅顯安打消了一些侷促,他爽朗的笑了起來:「周書記,你們遠來是客,那就到我家裡去喝杯茶水吧,也可以消消暑。」
雖然時間還沒到六月,可是h省地處長江中游,天氣已經有些熱了,周東平一行人腦門上都有一些微汗了。
周東平同樣很爽快的答應了:「好啊,你家在哪兒?」
羅顯安一指路邊的一棟瓦屋道:「就是那兒,就是屋子有點破,周書記你們別嫌棄哦。」
一行人推著自行車走進了羅顯安的家,他家的堂屋並不算太大,十幾個人一下子湧進去頓時覺得有些擁擠,羅顯安的老伴看到一下子來了這麼多客人,連忙將家裡的凳子、椅子全都搬了出來,還向鄰居借凳子,一連借了好幾家才把這麼多人的座位借齊,然後又張羅著燒開水倒茶。
周東平歉意的道:「老羅,打攪你們了!」
羅顯安擺手道:「說哪裡的話,你們是請都請不到的貴客囉。像江書記他們幾個,平時經常來我們大隊,幫了我們不知道多少忙,每次留他們吃個飯都不肯,硬是要走,今天可不許走了啊,一定要留在這裡吃一頓飯。」
這個時候,大隊支書羅顯斌和隊長萬樹和也得到信趕來了,羅顯斌對羅顯安道:「顯安,你還留這些貴客吃飯,只怕你家的碗都不夠吧?還是去我家吃飯好了。」
羅顯安對羅顯斌道:「未必你家的碗就夠?你家只怕不比我家的碗多吧?我沒碗怕什麼,現在去供銷社賒,反正過幾天賣菜的錢就要跟我結帳了。」
周東平的心情很沉重,他來沙陽不到一年,所以還很少下基層,尤其是直接到農戶家裡,他還是頭一次,他沒有想到農民的家裡會這麼貧困。看看這位羅顯安家裡,這棟瓦房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蓋的了,四壁漏風,頭頂漏光,堂屋裡除了一張歪著一隻腳的八仙桌和兩條長凳,就看不到其它東西了,剛才羅顯安的老伴都是借了好幾家才借到這麼多凳子、椅子,看來其他人家裡也不會比羅顯安家裡強多少。
如此貧困,再不發展農村經濟怎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