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大時代風雲

《》第一卷 第192章 張安和的上任三把火 文 / 老周小王

    上任之後,張安和首先是召開了全體幹警大會,表達了自己肅清江城治安環境的決心,為幹警們振奮士氣,然後跟所有副職和中層幹部都進行了談話,幾天之後,他調整了一批幹部的位置。{請在哈,}

    這個時候就看出在這個關鍵時刻上任,也是有好處的了,整個江城公安局人心惶惶,那些副職對於空降這麼一個公安局長都沒有任何意見,如果在平時,他們不早就鬧得沸沸揚揚了?在這個時候,這個公安局長的職位就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都看著眼饞,可是誰都不敢去接。

    平時會搶得打破頭的一個位子,就這麼便宜了張安和。

    不僅如此,張安和上任之後大舉調整幹部,當然也會觸犯很多副職的利益,可是這個時候他們也不敢出言反對,因為省裡市裡這個時候都盯著公安局呢,張安和的上任是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的,據說省委書記孟凡亮發了話,在這個時候江城公安局裡誰要是拉後腿,那是一定要追究責任的。所以張安和調整幹部的舉措也是非常順利的就完成了。

    隨後,張安和宣佈了對1。6事件的處理意見,首先,對那名被民警毆打的知青進行道歉,不過參與打砸搶的知青和其他人員都觸犯了法律,江城公安局敦促這些人主動投案自首,接受治安處罰或者刑事處分,拒不投案自首的人員,公安局也會根據群眾的舉報將他們抓捕歸案,拒不自首而被抓捕歸案的人,將會從重從嚴處理。

    1。6事件的處理意見通告全城之後,陸續有不少人在親人的規勸下投案自首了,對於這些人,市公安局根據他們的違法情節輕重,對他們分別處以了治安拘留的處罰。當然,也有不少人抱著僥倖心理,認為當時參與打砸搶的人數太多,未必會把自己給認出來。

    針對這一部分人,張安和組織精兵強將,走訪了許多現場附近的老百姓,確定了那些沒有前來投案自首的違法分子的身份,很快就將大部分違法分子逮捕歸案了,有少數違法分子畏罪外逃,將會繼續追捕。

    張安和在1。6事件上的處理很乾淨利落,為江城公安局挽回了不少形象,而在1月底,何小兵的綠嶺電器廠江城總經銷處又向江城市公安局捐贈了一批車輛,這批車輛計有五輛吉普車和二十輛邊三輪。

    省電視台和《h省日報》都報道了這一次的捐贈事件,這件事情也大大振奮了江城公安局幹警們的士氣。

    張安和已經從張明遠那裡得知了這一次的車輛到底是誰捐贈的,他對張明遠道:「你說的這個小海真不錯,上次給我送酒,這一次又給我們局裡送車,謝謝他了,有機會帶他來玩。」

    何小兵聽從江海的建議,在江城又開了一家運輸公司,公司就設立在離他的百川商店不遠的地方,除了他自己原本的三輛卡車,他又買了七輛卡車,然後委派田慶生當了這個運輸公司的經理。

    這個運輸公司不但可以讓他自己向全省各地發貨,從外面接的生意也不會少,因為百川商店所在的臨江路一帶是現在江城的商業中心,百貨商店林立,光是這些百貨商店的生意都做不完。

    何小兵招了七名司機,還有二十多名搬運工,司機他都是招的退伍汽車兵,而搬運工他招的都是回城知青,這些知青大都只是讀過初中,就被下放到各地農村當了知青,現在回到江城之後,他們文化不算高,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再複習參加高考也很難再考上大學了,有一些有毅力的就自學,後來也自學成才了,可是絕大多數知青沒有這樣的毅力,他們就只能每天在大街上晃蕩。

    知青們普遍對於他們的遭遇有怨氣,認為自己的青春被耽誤了,大街上的知青多了,難免就會惹出事來,所以知青問題也是江城的治安環境越來越糟糕的原因之一。

    現在何小兵招工,雖然只是出大力流大汗的搬運工,可是還是有不少能夠吃苦的知青來報了名,何小兵擇優錄取了二十多個,其他的知青也就神色黯然的離開了,為了找到一個工作,他們還得去四處奔波。

    張安和在解決了1。6事件之後,向市領導提出了如何改善江城市治安環境的他的個人想法,他介紹了都安地區在治安方面的有益經驗,認為想要徹底改善江城惡劣的治安環境,就不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張安和認為,目前江城及至全國發案率急劇攀升,治安環境持續惡化,根本原因還是流動人口越來越多,而城市的無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光就江城來說,就有待業青年二十多萬,這就相當於每兩三戶人家就有一個待業青年,如此多的待業青年游手好閒,當然會造成各種治安隱患。而公安局的警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處理這麼多的治安隱患和治安案件。

    如果是治標不治本的話,那就算公安局每天全員出動,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去處理這些治安案件,也只能是疲於奔命,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想要徹底改善江城的治安環境,第一,要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向全國所有居民發放居民身份證,以證明他們的身份,如果有犯罪分子外逃,就可以把他們的身份證信息通報全國,這樣追捕起逃犯來會更有效率一些。流動人員租房或者住旅館都需要用身份證登記,這樣一來,犯罪分子逃竄或者藏匿的空間就會更小一些。

    第二,要幫助待業青年就業,這樣可以直接減少待業青年的數量,也就是減少了治安隱患。

    第三,新時期的新形勢決定,公安部門原有的警力規模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了,所以公安部門要加強警力,包括增加警員數量和改善幹警的裝備,讓幹警能夠更有效率的偵破刑事案件和處理治安案件。

    張安和的到了江城市領導的重視,都安地區治安環境大大優於全省平均水平,就已經證明了這是成功的經驗,而全民發放居民身份證也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確實能夠起到對流動人口加強管理的作用。

    在原來,中國人如果到外地去出差或者辦事,都必須向自己的工作單位或者是街道辦事處開一張介紹信,以證明他不是違法分子,住旅店的時候必須要用這張介紹信來登記,沒有介紹信是不能住旅店的。可是到了現在,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開具介紹信越來越麻煩,甚至有許多人都是無業人員,或者是農村人口,根本找不到可以開具介紹信的單位,所以還能夠遵守這條規定的人越來越少,這條規定也是名存實亡,現在已經到了用一種新的管理制度來替代它的時候了。

    張安和提出的發放居民身份證的想法就不錯,得到了市領導的一致認可。

    事實上,這個想法還是江海告訴張明遠,然後張明遠告訴張安和的。

    江城市委書記龐安國當即做了批示,希望全市的工商業企業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吸納待業青年就業,並且鼓勵私人興辦企業。

    對於張安和的第三條想法,龐安國也給予了支持,他同意市公安局增加一批警力,並且讓市政府給市公安局解決一批警用車輛、對講機、警棍等警用物資,他說,別人一個私營工廠都能夠給市公安局捐贈幾十輛車輛,我們一個堂堂的江城市,不會比他們還窮吧?

    龐安國的話讓市政府用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為市公安局購置了一批警用物資,讓市公安局的裝備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這讓江城公安局的幹警們覺得自己出門都比原來有面子多了,當然,不光是出門有面子,這些東西讓他們在抓壞人的時候也有效率多了。

    張安和關於全國所有居民都要發放居民身份證的想法,被江城市委上報了省委,省委又上報到了國務院,這個想法也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

    事實上,中國大陸是從1984年4月開始實行身份證制度的,其主要原因就是80年代初犯罪率的大幅度上升,特別是「二王」等流竄作案的犯罪分子的猖狂和難以追捕,讓公安部門意識到需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從而,身份證這個新鮮事物也應運而生。

    當然,在這個時候,公安部門還沒有產生發放居民身份證的具體想法,只是有一些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的訴求,所以,張安和的這個想法馬上就引起了國務院的關注,國務院開始組織人員論證發放居民身份證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隨著時間流逝,1983年的春節就快要到了,就在全國人民都高高興興的準備過春節的時候,在中國東北,發生了一起令全國人民震驚的大案—「二王案」,2月12日,也是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王宗瑋、王宗坊兄弟,在盜竊被抓後,用隨身攜帶的五四手槍,打死群眾四人,重傷三人後逃竄,被全國通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