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342章 海禁1 文 / 雨鈴
再有一點令重九驚奇的是,這東莞縣居然進士比較多,在全國也稱的上是首屈一指,名副其實的進士大縣。
其中這南頭城裡的南家爺爺、父親、兒子、孫子,爺孫四代進士,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第三、王進回來承擔了大部分的訴訟、刑捕、治安等事情。王進是本地人,對本地情況十分熟悉,他又征需了齊遠山的意見,招了一些人建起了三班捕房,監獄。
這樣東莞縣衙越來越像模像樣了。
這樣一來,齊遠山三個人略略有了些時間干回本職工作。
重九的工作就是整理王進帶回來的這些資料,然後是盤庫一一核對,記錄在帳,再就是想法組織起來查戶口,查田地,徵賦稅,完成府裡指派的勞役任務。
忙碌之中時間過的特別快,他們來到東莞已經工作了四個月,王進回來也有兩個多月了。
通過這些天的查看資料,各地走訪,重九對這東莞縣的大體情況有了個粗略的瞭解。
結果就如在寒冷的冬天裡當頭澆了一盆涼水,一心的熱乎氣全沒了。
這明朝的東莞與後來的東莞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如果說後世的東莞
是全國有名的經濟中心,世界著名的製造業基地,現在的東莞就是全國有名的偏遠流放區。
這裡的生活不僅與京城、安慶、洛陽這些大地方沒法相比,就連臨淄那個小小的縣城也遠遠不如。
村民們的生活比較困難令重九感到一下子回到了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
在這裡,穿衣基本靠紡,吃飯基本靠天,致富基本靠搶,討老婆基本靠想,治病基本靠躺;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娛樂基本靠手。
太落後了,這麼好的地方怎麼能這麼落後呢?
太沒天理了。
唯一的優點就是秀才多,舉人多,進士多,學校多。
結果這「四多」造就了一批眼高手低,只靠指揮別人吃飯的酸秀才,窮舉人,當不上官的苦進士。
這一批人整天指手劃腳,以聖人自居,還不從事生產,不創造任何價值,有個屁用?
而且還形成了這麼一股風氣,東莞農村的牆上到處都粉刷著雪白的標語「科舉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舉就沒有一切」、「爭作科舉第一縣,力壓蘇杭,降服京津、「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擦,擦,擦,統統給我擦掉。」
倒出空來的重九就花錢僱人走街竄巷的去擦掉舊標語,換上新標語。
這本來是宣傳科的工作,現在也由重九這個主薄兼任了,總之所有的實際工作基本都靠他這個主簿來完成,齊遠山是管拍板的,王進只管治安和監獄,至於卜師爺嘛……是管著跟在後面搗亂的。
「喂,我不能擦,這個不能擦,這個說的多好,就是要鼓勵人們多學習,這常言說的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