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青門引 第156章 ?茂陵鬼宴(十) 文 / 盜泉子
魏野可不知道這癩頭和尚把自家認作了來捉姦不貞老婆的綠帽丈夫,更是擅自給魏野按上了「賀蘭公」這個身份。
這也實在怪這癩頭和尚不得,這癩頭和尚自感成靈,通了靈識也不過百十多年,修成人形,還是自他被其師收在門下以後事。雖然這裡收攏的這幾十個青蛙、蛤蟆一類化形的師弟,可這一窩子蛤蟆和尚,都不曾出去見過什麼世面,那給他們傳下佛門法義的師長,也基本都是不管。
這癩頭和尚那些見識,還是看在他粗通文墨份上,被地夷夫人賞識,派為地夷夫人所署的文吏差遣,才得以知道一二。
說來也是可憐,這癩頭和尚雖然跟著其師聽經學法,然而其師的傳承大半是從竺法蘭與迦葉摩騰處得來。這兩位號為「西來二聖」的高僧,雖然隱然證得小乘佛法中果位,然而小乘佛法唯以解脫為務,於神通術法上並無幾分長處。這癩頭和尚的師尊所得竺法蘭、迦葉摩騰教法也不甚完整,傳下來的東西就更是走樣。
因此上,於術法一道,這蛤蟆和尚一門上下都是老禿驢吹管子——不懂笛(地)。像這癩頭和尚自己,就只得一個運使原身舌頭的天賦本能,自他以下,什麼青蛙師弟、蛤蟆師弟,也都只會用舌頭卷東西。也是這癩頭和尚自己愛講場面,硬是把蛤蟆的舌頭比擬到如來法相的廣長舌上,這淺淺一個林間池子,也是這癩頭和尚自己附會了一個西天極樂佛國八功德池的名頭。
今日他一見魏野仗劍而來,道術殺伐凶悍如斯,他這樣見識不廣的妖怪,又趕上了如今道法尚未興揚的好時候,自然認不出什麼高下好歹來。只覺得打從自家孵化出來,從蝌蚪到和尚的這些寒暑裡,如此神通,必然是大有來頭的人物,於是自然而然地就聯想到了賀蘭山那位賀蘭公爺身上。
他這些念頭轉了幾百轉,魏野哪有功夫替他這妖怪和尚等待,直接將桃千金在他光頭上一拍,催促道:「這方圓百里,一應鬼神、妖物、精怪乃至屍鬼幽魂作祟之輩,都有哪些,你且一一道來!」
這一劍不曾使力,桃千金上洞陽劍祝也不曾催動,然而桃千金本就是古桃仙經雷劫而遺下的妖仙遺蛻煉成,桃木號為五木之精,最克邪祟,又經過崑崙道術、太平經法幾番祭煉。上陣砍殺或許全靠那梅花亮銀錘般的重量欺負人,對付妖怪,卻是手到擒來。
這癩頭和尚只覺得如遭天雷擊頂,當下就趴下了。他又聽說賀蘭公是個喜怒無常、性情暴虐的地祇尊神,生恐自己觸犯了賀蘭公的忌諱,連頭也不敢抬,只雙手抱著腦袋,連聲哀叫道:「上仙息怒!上仙息怒!小僧在地夷夫人署裡也幫著料理過些文書,對本地情形略知一二,只求上仙高抬這貴劍,小僧說便是,說便是……」
魏野將桃千金略略移開些,癩頭和尚覺得壓制之感稍有放鬆,才略好受了些,他不敢怠慢,即刻小意供述道:「這方圓數百里,地氣最厚,山間河裡,修成神通的妖鬼精怪算起來差不多有一百多,出類拔萃些的也就六七個。各處城、鄉、村、裡,地夷夫人屬下的社伯、井神共十九員,至於東嶽考功司派下的幾位六百石官秩的鬼官,八年前奉了您老從賀蘭山發下的牒文,都給革退回去,至今還是空懸。」
這番供述下來,魏野也是暗暗皺眉。這裡名義上還是東嶽遙制,然而此處地祇女神得了那至今只聞其名的賀蘭公支持,就能理所當然地驅逐東嶽派遣來的陰司屬官。這種跋扈驕狂之態,與差不多也和獻帝年間的諸侯、唐末五代的藩鎮一個做派。
這地夷夫人不過是這槐裡縣的當境地祇,威福自用的樣子,已經很有些西太后的風範了。
至於妖鬼精怪之多,就更讓仙術士蹙眉。當初魏野奉了張說的意思,為了鎮壓京畿之地漸漸冒出的妖怪,幾乎跑遍了洛陽左近州郡。在中原腹心之地,尋常一縣,有些許初成人形、不成氣候的精怪,已經算是難得。這槐裡縣雖然算是個大縣,又在關中膏腴之地,卻不料養成這般多的妖鬼精怪,簡直都有了些《西遊記》裡那些妖王維持起來的妖怪聚落的意思在了。
一般說來,妖怪與人的關係,向來是人道昌大,則妖鬼隱淪。
就以漢代而論,漢高祖劉邦定鼎,呂後、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宣帝等相繼當國,雖然也偶有妖鬼變怪,卻都是曇花一現。反而是瑞應、禎祥之事,更多見一些。
自孝宣帝之後,災異妖變漸漸增多,最後在王莽篡位期間,更是進入了一個高峰期。等到光武帝劉秀受赤伏符,以火德王,這類妖變隨即漸息,反倒是出了隕星轟擊叛軍這樣的罕見瑞應。
而自光武之下不過百年,外戚用事期間,各種各樣的妖鬼變怪之事又陡然增多。就張說府上近百年來數百樁的記載,就有某郡太守,陡然化為虎妖,吞食數百人的慘案,也有獵人捕捉野獸,卻發覺獸籠裡呆著的是當地亭長,等打開獸籠之後,亭長又化為猛獸逃走的怪事。
槐裡是右扶風的屬縣,緊靠茂陵,名義上屬於司隸校尉管轄,然而事實上反倒受涼州刺史和并州刺史影響多一些。槐裡妖魔橫行,漸漸有氾濫之勢,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仙術士的這些思緒,卻是一點傳達不到癩頭和尚這裡來。他只見仙術士眉頭微蹙,似在苦思什麼,就當是自家在這位殘忍好殺的「賀蘭公」眼裡,已經沒了用處,正思考要怎麼處置自家呢。
這癩頭和尚本來膽子就小,本事都在自家嘴上,這一想到此處,更是亡魂皆冒,猛地大叫道:「求上仙發個慈悲,小僧我情願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