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朝第一猛人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景陽鐘響 文 / 梁方陽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景陽鍾是上朝之鐘,一旦敲鐘,百官著朝服入宮上朝。一般景陽鍾都是在朝會之日的早晨敲響,但如果有什麼急事,也可以敲鐘召集朝會。比如土木堡之後,瓦剌圍困北京城,景陽鍾就在晚上敲響。但現在北京承平已久,突然在非朝會之時敲響景陽鐘,絕對會震動京師。

    魏忠賢大驚失色,忙說道:「皇上,不可輕易敲景陽鍾啊。景陽鍾是發生急事、大事才敲的,如果輕易敲響景陽鐘,輿論洶洶,影響皇上的聲譽啊。」

    「一個月之內編完十數本教材,為教育百官鋪平道路,如何不是急事、大事?這次景陽鐘,朕還敲定了。朕就不信了,朕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忙著朝政,大家還能挑出我的錯。」

    見天啟皇帝態度堅決,魏忠賢不再勸阻,心裡盤算應該如何善後。

    天啟皇帝的話提醒了他,明天的《〈邸報〉增刊》可以刊登皇帝心憂國事,連午飯也不吃,就召開朝會議事,給皇帝塑造一個大大的正面形象。古人不是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嗎?皇上這次敲景陽鐘,和周公又有什麼兩樣。

    天啟皇帝寫完「敵」字的最後一筆,魏忠賢把紙拿起來,吹乾墨水,折好,收起來。

    天啟皇帝一揮手,意氣風發地說道:「走,撞景陽鍾去。」

    ------------------

    天啟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午,北京的街道依舊太平,突然從紫禁城方向傳來「當當」洪亮悠長的鐘聲。

    當聽到第一聲鐘響時,百姓們還疑心自己聽錯了,這非年非節,又不是上朝時候,敲景陽鍾作什麼。雖說遼東挺亂的,但離北京相當遠,一時半會也打不過來呀。

    五城兵馬司的指揮一聽鐘聲,嚇得連忙套上甲冑,來到城門處,吩咐守門士兵把北京城門和甕城城門關閉。五城兵馬司的士兵一個個弓上弦,刀出鞘,守衛在城樓上,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景陽鐘響,一定是出大事了,不管如何,先守好城門再說。

    百姓們見城門關閉,知道事情不妙,家住北京的紛紛回家,不住北京的,或是投親靠友,或是去客棧找房。不過片刻功夫,熱熱鬧鬧的北京城就變得一片死寂。

    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大臣的辦公地址一般都在紫禁城旁邊,鐘聲一響,他們就聽見了,紛紛穿上官袍,準備參加朝會。

    進入皇極殿,百官發現天啟皇帝早已在殿上等著他們。顧秉謙、孫承宗、文東來等六位內閣閣老陪伴在旁邊,但這六人看起來也是一臉迷茫。大家很快明白,這次敲景陽鍾不是閣老們的主意。

    群臣山呼萬歲後,文東來出班啟奏道:「皇上,請問是何人敲響景陽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哦,這景陽鍾是朕命人敲的,幾日不見,朕甚為想念諸位大臣,想見你們一面。」

    群臣險些跌倒,為了見我們一面,就敲響景陽鐘,你難道不知道景陽鍾不能亂敲的嗎?現在北京城兵荒馬亂,就是這景陽鍾鬧的。

    六位內閣閣老能混到大明最有權力的職位,都是人精,知道皇上這不過是借口而已,沒有匆忙地出班唱反調,只是靜觀其變。

    不過,有幾位御史城府就不夠深,按捺不住,跳出來義正詞嚴地指責天啟皇帝不該亂敲景陽鐘,破壞朝會的制度。

    天啟皇帝被朱由誠天天灌輸厚黑學,臉皮已經練得非常之厚,誠懇地聽完御史的指責,道:「你們幾位愛卿說得很對,朕非常滿意你們堅決捍衛朝會的制度的態度。不過,這次敲景陽鍾並非為了朝會,而是朕想見一見一些大臣。你們幾個不是朕想見的大臣,請你們出去吧。」

    天啟皇帝話音剛落,魏忠賢就示意在殿上值勤的錦衣衛,兩個侍候一個,把他們拖出皇極殿。

    顧秉謙是內閣首輔,也就是文官的頭,哪怕心裡再偏向天啟皇帝,此時也得出班說上兩句,否則以後就沒臉再領袖群倫了。

    「皇上,歷朝歷代都不殺御史言官。這幾位御史言詞雖然激烈,但道理總還是沒錯的,皇上切不可堵塞言路啊。」

    「顧愛卿,朕什麼時候說要殺他們幾個人了?我說了,這次並非朝會,而是想見一見想見的人,不想見的就請他回去。他們想見朕,非常簡單,明天就有大朝會,他們上朝見朕就是。這也叫堵塞言路?」

    群臣聞言,不敢再指責天啟皇帝荒唐了。皇上一不打二不罵,只是把自己定為不受歡迎的人,叉到大殿外。不見不想見的人,到哪裡說,都站在理上。現在再和皇上拗著干,有點自討沒趣的感覺。

    天啟皇帝說道:「既然大家都喜歡見我,我也喜歡見你們。大家都沒有吃午飯吧,朕也沒吃呢。一時半會也回不去,就在殿上吃吧,今天咱們君臣同樂。」

    聽到「一時半會也回不去」,百官心裡有數,肯定是有事要議,而且議的事情阻力還挺大。看來,今天不同意皇上的要求,大家都不能回家。

    天啟皇帝展言笑道:「朕最近冥思苦想,寫了一首詞,請諸位卿家鑒賞鑒賞。」

    說完,他向魏忠賢略略點了一下頭。魏忠賢從懷裡掏出那張紙,遞給顧秉謙。

    顧秉謙認得天啟皇上的手跡,只看了一眼,就認出這張紙上張揚的字的確是天啟的手書。只看了兩行,顧秉謙的手就開始發抖。百官看顧秉謙的動作不由一陣鄙夷,這馬屁也拍得太明顯了。天啟皇帝的文化水平,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寫出一首歪詩,你至於表現得這麼激動嗎?

    顧秉謙看完,遞給孫承宗。孫承宗也是一樣,看了兩句,臉色就是一變。待看完這首詩,孫承宗不由大聲叫道:「好!觀看如此好詞,當浮一大白。」

    百官不由心癢難捱,文東來知道百官心理,接過天啟皇帝手書,便大聲念了出來:「滿江紅

    小小遼東,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文東來的話音落地,金鑾殿上一片寂靜。文武百官都被這首《滿江紅》震住了,如此氣魄雄偉的詞,只有皇上才會作,只有皇上才佩作。

    眾人回味良久,不由齊聲讚道:「好!」

    接著,眾文武紛紛出班,讚頌皇上的詞作得好,一時間,大殿上馬屁滾滾。

    正在此時,御膳房送來午餐。午餐非常豐盛,但大家都有點食之無味,因為大家都知道,皇上請他們來絕不是賞詩吃飯這麼簡單,關鍵的事在後面。

    果然,等內侍撤去殘羹剩炙,天啟皇帝說道:「諸位愛卿,自從朕把太廟劃出紫禁城,讓大明的軍民百姓參拜,朕明顯感覺到大明的凝聚力增強了。」

    百官一齊下跪說道:「皇上聖明。」

    「不過,朕思念先帝時,就有點麻煩了。得先淨街,然後帶上全套儀仗去太廟。既浪費自己的時間,又非常擾民。朕心甚為不安。所以,朕準備仿照大宋舊制。宋朝為了紀念太宗皇帝,建龍圖閣,收藏與太宗相關的物品。朕將在乾清宮附近建龍圖閣,不光是把與光宗貞皇帝、神宗顯皇帝相關的物品放進去,而且還要把和高祖、成祖等所有列祖列宗相關的物品全部放進去。這樣,便於朕不時前去緬懷這些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的皇帝。」

    (如果你覺得本書寫得還好,請收藏,並投推薦票。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下章預告:第一百三十九章不進內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