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陶器的發源 文 / 老酒裡的熊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乾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鬥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根據考古發掘材料及其研究,我國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了8千多年的陶器。我國古代制陶工藝首先是原料的選擇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選擇含鐵量高、粘性適度、可塑性強的粘土,一般還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長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強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熱急變性能,提高成品率。原料配製以後,須進行粉碎,以減少其中的顆粒度,使坯泥細膩。捏練和陳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後工序,以增強坯泥的可塑性。二是坯體的成型和修飾。成型方法主要有手製法和輪製法兩種,手制陶器最常見的是泥條盤築法。先將泥坯搓捏成泥條,由底部螺旋向上盤繞,直至口沿,用手和木拍裡外抹平,便製成了各種器型。小型陶器則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某些特殊的器形(如鬲)往往採用局部模制的方法。輪製法是將泥料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車上,兩手隨著輪盤的轉動,塑拉出器形。再經打磨修飾,便成為待燒的坯體。坯體晾乾後,才能入窯焙燒。如制彩陶,需在焙燒前先上彩繪。

    入窯焙燒是制陶器的關鍵工序,燒成溫度一般為800∼1000c。最初人們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將坯體放在其上點火燒製,這種方法由於火力不集中達不到一定溫度,致使所燒陶器質量差,成品率低。後來人們便發明了陶窯,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新石器時代的陶窯主要有橫穴式窯和豎穴式窯兩種。橫穴式窯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和窯箅組成,窯室呈圓形,底上有窯箅,箅上有許多火孔,由火膛進入的火焰,經火道和火孔到達窯室。豎穴窯的窯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狀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窯室。橫穴式窯和豎穴式窯在陝西半坡、河南陝縣廟底溝、安陽范家莊、河北邯鄲澗溝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

    新石器時代陶器種類很多,有灰陶、紅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呈色元素和燒窯後期人們能夠改變、控制火焰的性質所致。灰陶是在燒窯後期,採用還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鐵的氧化物大部分轉化為二價鐵,在這種情況下,燒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們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種,質地較疏鬆、粗糙。紅陶是在氧化焰氣氛中燒成的,質地較堅硬細緻。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稱其代表作。彩陶花紋是陶坯未入窯焙燒前,用鐵、錳等顏料在坯體上繪畫紋飾,入窯後用氧化焰燒成。彩繪牢固地結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彩陶上的紋飾有變化多端的植物紋、形態各異的動物紋和幾何形紋飾等。常見的器皿有飲食器、貯藏器和吸水器。如缽、碗、盆、盤、杯、罐、瓶等。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製作精美,紋飾帶有濃厚的生活情趣。青海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生動地描繪了五人一組的集體舞場面,堪稱彩陶精品。還有一種彩陶是在陶器燒成後進行彩繪的,稱「燒後彩繪陶」,彩色易剝落。秦始皇陵兵馬俑即為彩繪陶。黑陶是在焙燒時,前期採用氧化焰,燒窯快結束時用濃煙薰翳(這時火焰是還原焰),經短時間滲透,便呈現黑色。燒成溫度在1000c左右。有的黑陶表面烏黑發亮,胎體薄如蛋殼。白陶是用高嶺土燒成的白色陶器,胎質細膩堅硬,燒成溫度在1000c左右。在我國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一帶,還出土了獨具特色的印紋硬陶,此後,人們還創燒了表面施釉的陶器,稱釉陶。常見的有兩種,一是胎呈灰色,胎質堅硬,器表帶有灰色透明青釉,燒成溫度達1200c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為高嶺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c,叩之有金屬聲。因此稱這種釉陶為原始青瓷。另一種是胎呈紅色,表面施綠、黃、黃褐色的低溫釉,釉料中有鉛作助熔劑,因之稱鉛釉陶器。在西漢晚期已經出現。唐三彩便是低溫釉陶。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準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製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巖、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用以燒製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c。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燒製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採用模制。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製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表面呈紅色,裡表磨光,且造型獨特,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瞭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一萬年前,原始窯燒製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製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圖)。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燒製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稱為印紋陶文化。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c。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