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中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 文 / 老酒裡的熊

    【傳說時代】依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歷史靠世世代代的講述而流傳。這些內容後被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文獻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古代文獻裡有豐富的古史傳說內容,從中可看出中國原始時代大概的社會面貌和發展變化。

    人類起源的傳說戰國時代的人對於中國原始時代的社會情況有許多思考。屈原《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後面又問,有位名叫女岐的神女,沒有匹配,為什麼能有9個兒子?相傳人是由女岐用黃土和泥捏出來的,那麼女岐之身又是誰做的呢?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關於人類起源的思考,已經包括進了相當份量的古史傳說內容。

    傳說中的遠古先民生活關於遠古先民的生活情況,古史傳說中有一些正確的揣測。《韓非子•五蠹》篇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的情況和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情況是符合的。

    傳說中的古代社會關於古代社會情況,《呂氏春秋•恃君》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木曾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毛。」這些記載對於說明傳說時代的情況十分寶貴。

    傳說中的古代社會發展傳說時代的社會發展,古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較說明。傳說時代的「大同」之世,「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大同」之世是傳說中的沒有階級和剝削的時代。其後便進入「小康」之世,這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戚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服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顯然是由原始時代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社會情況的反映。

    傳說中的原始農業傳說時代,原始農業已經出現。關於農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農氏和烈山氏。神農氏創造了耒耒呂,教民耕作,種植各種穀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幹的子弟,名叫桂,「能殖百谷百蔬」(《國語•魯語》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初起開始就普遍興起農作,神農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個時代以善於農耕而著稱的氏族。此外還有一位包犧氏,據說能夠「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易經•系辭》),大概是以漁獵著稱的氏族。

    傳說時代的人物傳說時代裡有許多著名人物,如黃帝、炎帝、帝嚳、堯、舜、禹等,他們常處於半神半人狀態,應是當時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中國古代傳說裡儘管有後人不斷加工的成份和神話內容,也有後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特點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於歷史真實的。和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相關的資料十分豐富,歷為專家所重視。

    【三皇五帝】中國傳說時代最早的古史系統。《尚書大傳》記為燧人、伏羲、神農,《白虎通》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神話傳說常將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一般將三皇排在五帝之前。三皇與五帝的劃分並不明確,有將伏羲、神農列入五帝者,也有將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之一者。從戰國後期始,的盛行,古文獻常排列出五帝。《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戰國策•趙策》、《易經•系辭》、《淮南子•淑真訓》則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為五帝。神話傳說中,天神也有五帝。三皇五帝是戰國秦漢間人們對於古史系統的一種理解和排列,未必為某些具體的人物,有可能是一個歷史時代或某一部落聯盟的象徵。這些傳說對研究我國上古時期社會情況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世傳說中有將三皇五帝神化的情況,已近於神話,和歷史實際有了較大距離。

    【有巢氏】傳說中巢居的發明者。據說他教民構木為巢,居於樹上,以避野獸侵襲。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巢居的情況。

    【燧人氏】傳說中中國上古時代第一個人工取火發明者。相傳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民以熟食,從而減少了疾病。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古人從使用自然火發展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伏羲氏】又作伏戲、包犧、宓犧,又稱犧皇、皇羲。傳說中人類始祖。相傳他與其妹女媧氏婚配而生育了人類。又傳他教民結網以進行漁獵和畜牧。又傳他始創八卦。

    【女媧氏】傳說中人類始祖。相傳她與其兄伏羲氏婚配而孳生了人類。後來他們制定婚禮,禁止兄妹通婚。又傳她用黃土造人,煉石補天,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

    【神農氏】遠古傳說時代部落首領。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早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據傳後期他發明了農業,製作耒、耒呂,教民耕稼;又遍嘗百草,發現藥材,以醫民疾。又發明治陶術,初製衣裳,對遠古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炎帝為其後裔。一說炎帝即是神農。

    【黃帝】中國古史傳說中的華夏族始祖,一般將共列為五帝之首。《國語•晉語》、《世本》、《大戴禮記•帝系》認為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謂其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相傳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經三次大戰而使炎帝歸服。蚩尤作亂時,黃帝向各個諸侯徵集軍隊,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擒殺蚩尤。相傳曾到各地巡視,「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史記•五帝本紀》)。古代的許多發明創造常歸之其名下,據《易經•系辭》、《世本•作篇》等記載,穿井,服牛乘馬,製作杵臼、弓矢、舟船等生產技術,以及製作衣裳、旃冕、扉履等皆為其發明,作甲子干支、占日月、算數、造律歷、制笙竽、造醫藥、創文字等,均是黃帝之功。他可能是上古時期黃帝族的傑出首領,對中國上古歷史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炎帝】上古傳說時代部落首領。號魁連氏、連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傳說與黃帝是兄弟,父少典氏,母有蟲喬氏。長於姜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東),向東發展。相傳他侵陵諸侯,黃帝與之伐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三戰,黃帝得勝,遂與黃帝結為聯盟。此時蚩尤人生亂,黃帝與他聯合大敗蚩尤於涿鹿,蚩尤被殺。後世將炎、黃並稱,是華夏族之祖。

    【蚩尤】古史傳說中東方九黎首領。傳說他能呼風喚雨,以金為兵器。有兄弟81人。相傳他好兵作亂,暴虐天下。曾與炎帝交戰,敗炎帝。炎帝請求黃帝幫助,黃帝修德振兵,與之戰於涿鹿之野,將其擒殺。後人認為他是南方苗蠻族的祖先。

    【顓頊】遠古傳說時代的部落首領。黃帝孫、昌意子。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因封於高陽,號高陽氏。據說靜淵而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誠以祭祖,使天下人依附。曾命重任南正,掌祭祀;命黎住北正(一作火正),掌民事。傳說曾逼令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禁絕巫教,順從黃帝族的教化。

    【堯】傳說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原居今河北唐縣,後徙居太原。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再遷至今山西臨汾。曾設天文官羲和掌管天文、歷象,觀察明星辰變化以制定曆法、區分時令。命鯀治水,又詢於四岳,推選舜為其繼承人。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讓舜攝位行政,死後,舜繼位。一說晚年德衰,被舜囚禁,被迫讓位。

    【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首領。虞代國王。姚姓,一說媯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因居於虞(今河南虞城北),故史稱虞舜。初為庶人,以賢孝受四岳推舉,堯晚年命他攝政,堯死後繼位。執政後,實行變革,翦除四風凶(共工、?兜、三苗、鯀),舉用八元、八愷,設官分職,命禹為司空掌平水土;契(qi)為司徒,掌教化;棄為後稷,掌播百谷;皋陶作土,掌五刑。垂為共工、掌百工;益為朕虞,掌山林川澤;伯夷為秩宗,主次尊卑;夔典樂,主教胄子;龍為納言,管王喉舌。始明確職守,分治民事、天事。殺堵塞治水的鯀,派大禹疏導水流,劃分九州(九改為十二州),命各地部落交納貢品,確立統治關係。晚年禪位禹,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一說被大禹篡位,流放於蒼梧。

    【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夏開國國王。姒(si)姓,名文命。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之子。本為夏後氏部落首領。舜攝政時,奉命繼父治理洪水。吸取鯀堵水失敗的教訓,決九川致四海,重在疏導。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成功。他在治水的基礎上,劃分九州,相地宜而定貢賦,注意發展生產,使民安居樂業。被舜選為繼承人。繼位後,曾鑄象徵權力的九鼎,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制定法律。流放帝虞,建夏朝。東巡死於會稽。

    【禪讓】上古時代部落聯盟首領將權位謙讓給別人的一種制度。在古代文獻裡,最早記載實行禪讓制度的是堯。據《尚書•堯典》記:堯年老時,曾召集「四岳」(即四方部落酋長)議事。「四岳」一致推舉虞舜,堯採取各種方法對舜進行考驗,讓舜繼承自己的位置,攝行管理各種事務,主持祭祀上帝、山川諸神的典禮;會見四方諸侯;外出巡狩;賞賜有功之人;制定各種刑罰等。舜主持政事28年後堯去世,舜正式繼承權位。舜年老時,見子商均不肖,選禹為繼承人,並祭告於天。舜去世後,禹曾讓位於舜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朝禹,禹才正式繼位。禹去世前,原擬繼承人皋陶早逝,便又舉益為繼承人。禹死後,啟繼承權位。禪讓制至此已告結束。禪讓制的實質是上古時代的軍事民主制,後世帝王雖偶有行之者,但其背景和本質已經有根本性變化。

    【三苗】傳說時代的氏族部落集團。又稱三毛、有苗。據說是九黎部落的後代,其最著名首領是蚩尤,相傳有兄弟81人,應是由81個氏族聯合而成的部落。本居黃河流域,黃帝和炎帝部落自西向東遷徙時,與之有過長期的激烈衝突。三苗以金作兵,勇敢善戰,但終不敵黃帝部落,蚩尤在戰鬥中被殺於涿鹿之野。三苗在堯、舜、禹時期,為華夏勁敵。相傳曾與堯在丹水一帶交戰,戰敗後,部分三苗族人被放逐於三危。舜也曾致力於對三苗的鬥爭,並在征三苗時死於蒼梧。三苗在禹的時候遭重創而失敗。此後,陸續南遷。古代文獻中說三苗分佈在「江、淮、荊州」,「左洞庭、右彭蠡」一帶(約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在歷次戰爭中,失敗居多,不少苗人淪為奴隸。遷南方後,常被稱為南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