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蚩尤與解州鹽湖 文 / 老酒裡的熊

    網友王聖發發表:

    『蚩尤」作為被黃帝擊敗的人物已被史書貶稱了幾千年。至今各種書籍幾乎眾口一詞。「蚩尤」的「蚩」意為「無知、癡愚」「蚩尤」即為無知、癡愚之極。

    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黃帝與「蚩尤」之戰的傳說,發現「蚩尤」並非癡愚之人。「癡愚之極」是黃帝造字時對敗者的貶稱。而非「蚩尤」本名。「蚩尤」的名字應稱「池牛」。

    傳說黃帝叫倉頡造字。黃帝之前有無文字,推斷應當是有的。當時的部落很多,而文字,特別是表示基本活動的符號並不難產生。每個部落應有基本的符號記載人類活動。

    殷墟之外發現的三種甲骨文,如西安西郊斗門鄉花園村原始社會遺址中甲骨文比殷墟的甲骨文早一千二百年,也說明了文字起源的多原性。黃帝在戰勝眾多部落後,像秦始皇一樣統一了文字,而之後的堯、舜、禹、夏啟、商湯以及孔子等都自稱為黃帝的後代。認勝者或王侯為祖宗是人之常情。殷墟內發現的甲骨文是現在漢字的原形,說明黃帝的後人及文字都受到黃帝時代的影響,表明了黃帝之後政治、思想一直延續,並未中斷。

    無疑,人類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在沒有文字的年代,語言文化是存在的。現在一些少數民族雖沒有文字,但卻以詩歌、說唱等語言口傳歷史,也說明了這一點。有的文字卻是從想像中產生的,比如「龍」字。有的文字是有意貶低人格的,比如「蚩尤」。

    黃帝令倉頡整理文字時,對手下敗將「蚩尤」的名字是否有意予以貶低?

    在文字的發展、進化歷史中不乏有許多趣事。造字中夾雜了情感、政治因素也是有的。比如「武則天」,為比喻她的皇恩浩蕩,猶如日月普照大地,特為自己創造了一字,字為上下結構,上為「明」,下為「空」,並以此字為自己的名稱。

    又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文字改革時,「國」字竟有四十多種寫法。當時流行的寫法是「口」中加「王」,但因其帶有封建帝王色彩,郭沫若提議在「王」字上加一點改為「玉」,含義為美好。這些趣事都說明造字者在造字時是經過思考,有的文字夾雜了情感、政治因素。

    所以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及其後代對「蚩尤」有可能予以貶低。

    黃帝統一中原時圖騰是「熊」,炎帝的圖騰為「牛」,「蚩尤」也為炎帝部落,圖騰也為「牛」。黃帝統一中原後,改圖騰為「龍」,而將「蚩尤」視為癡愚的「山下一條蟲」。

    那麼,「蚩尤」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呢?為此,筆者多次考察了座落在晉南運城鹽湖區中條山北坡上的「蚩尤村」。

    「蚩尤」村舊址在兩大山谷的出口,谷內自古以來泉水終年流淌,山谷口山水沖擊形成的山坡明顯高於運城盆地,說明山泉遠遠流長。

    運城鹽池在山坡下,其東端是夏之都城--安邑,與夏縣、聞喜、侯馬、臨汾、洪洞連成一片。西邊是解州、永濟,較為低窪的濕地,並延至黃河,連接陝西的洛河、黃帝陵,這一帶歷史文化遺跡璀璨奪目,有兩千多處。傳說中「堯都」、「舜都」、「禹都」、「夏都」都在這方圓百里之內。

    「蚩尤」遺址在炎黃時代地理位置是非常優越的。南為金、鐵、銅資源豐富的中條山,北為鹽池,東為平坦的可耕之田,西北是牧場。(猗頓牧場)從山谷順水越過中條山,即可到達河南省的三門峽,是我國西北地區通往中原的一條捷徑。

    所以,「蚩尤」選此址,安營紮寨,制銅煉鐵產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特別是食鹽,在古代如同現在的石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控制鹽池就能控制中華地區。而銅、鐵、鹽的生產顯然先進於農牧業。所以「蚩尤」部落是當時所有部落中生產力最為先進的、富裕的部落。

    二00三年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政府將「蚩尤」村遺址立碑予以保護,碑文的大意為:「蚩尤」乃東夷九黎部落之首領。其率領先民開發治理鹽池而富裕。引發外部戰爭,導致「蚩尤」被殺。在宋代、清代,由於褒「黃帝」而貶「蚩尤」,將「蚩尤村」改名為「從善村」,意謂「棄惡從善」,鑒於當地人自古至今一直沿用舊名,決定恢復「蚩尤村」

    筆者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即恢復的村名應為「池牛」,並標明原為「蚩尤村」「從善村」。這樣才能較客觀地反映歷史。

    運城方言的「蚩尤」意為「池牛」,且讀音和意謂一直未變,「蚩」音同「池」音,「牛」發音為「歐」,而「歐」為運城方言,為「牛」之音。人們所說的「蚩尤」就是「池牛」,即黃帝在涿鹿戰敗的「蚩尤」。

    「蚩尤」村是「蚩尤」生產、生活地。而亡命之地是四十里鹽池西端的解州,史志記載解州是「蚩尤」身首被支解的地方。解州因此而得名。傳說「蚩尤」的血流入鹽池使鹽池水發紅,說明戰爭之巨大、慘烈。

    而「蚩尤村」在鹽池的東端,在古代其地理位置明顯優越於解州。解州是當時較為低窪,適宜放牧之地。筆者認為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應是解州一帶。戰死之地往往是決戰之地。如果戰場是在河北省的涿鹿,「蚩尤」被擒拿後被千里迢迢押回解州支解殺死,與常理相悖。

    進一步說,如果文字是黃帝創造的,那時的地名只有讀音,而沒有文字。而「解州」是這之後得名的,而「解州」之前又稱何名呢?從解州的低窪、積水之貌,涿鹿很可能就是現在的「解州」一帶。況且史學家郭沫若也認為黃帝部落順洛河南下,在陝西合陽、大荔東渡黃河,進入運城地區。所以說黃帝與「蚩尤」在「解州」一帶決戰是有可能的。

    黃帝可以造字,但難以改變方言。「蚩尤」的生產、生活之地都在鹽池邊,所以「池牛」是「蚩尤」的原意和原稱是可能的。黃帝造字時「池牛」的一語是存在的。至於用何種符號表達,那就是勝者黃帝、倉頡的自由了。

    從「鐵」字上分析,繁體「鐵」字的寫法是「鐵」,後演化為左「金」右「夷」,最後是現在的「鐵」字。這說明鐵這種金屬是夷人或夷地產生的。而「夷」則為我國古代所稱的東方民族。而「蚩尤」則是東夷九黎族人。說明鐵、銅的發明者可能是「蚩尤」。

    我國有許多有關發明創造的傳說。比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馴養百畜,「神農氏」嘗遍百草,播種五穀。然後是黃帝發明車、船、鍋、鏡子、弩、文字等。

    而金、銅、鐵、的發明者卻沒有記載和傳說。這也可能是黃帝造字中有意迴避了「蚩尤」的歷史作用。

    所以,「蚩尤」也許是一個仗富不義、無惡不作的壞人,也許是一個因富遭禍、蒙怨七八千年被人唾罵的中華史上第一個「壞人」。這有待我們的專家進一步論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