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木板船現帆 文 / 老酒裡的熊

    我們的祖先對筏和獨木舟不斷地進行革新,結果出現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筏和獨木舟發展到木板船,這是造船史上的飛躍,它開闢了航海史上的新時期。

    木板船的出現大約是在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據傳說,黃帝的大臣共鼓和貨狄發明了舟,顓頊〔zhuānxu專須〕發明了槳、篙,帝嚳〔k-庫〕發明了舵和櫓,堯發明了纖繩等等。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這些航海工具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並在使用的過程中加以改進和完善的。1980年,在河南省偃師縣的二里頭,考古學家找到了夏代遺址。在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夏代的鑄銅和冶煉作坊,及青銅錛、鑿等工具,說明由於金屬工具的出現,夏代生產力進入了飛躍發展的階段。這時也有了規、矩、準繩等木工生產工具。夏朝建造木板船的條件已經成熟。

    《論語;憲問》有「羿〔y-益〕善射,?[-o傲〕盪舟」的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羿是善於射箭的人,?是善於操縱舟船的人。?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是夏朝寒促的兒子,能在陸地行舟。顏師古注說:「?,楚辭所謂澆者也。」所以?就是澆,是一個人。「澆伐斟尋,大戰於濰,滅之。」(《竹書紀年》)「覆舟斟尋,何道取之。」(《楚辭;天問》)這些記載說明:?奉命滅斟尋,用了水上攻戰盪舟的技術。可知夏朝時已有熟練從事操縱舟船而聞名於世的人了。

    夏朝時,一些濱海夷族與中原王朝已建立了臣屬關係。古籍說:「夷有九族」,如「九夷」、「東夷」之類,原居於我國東北地區,據《竹書紀年》說,帝芒十二年,命九夷東狩於海,獲大魚。說明夏朝時已有能力組織沿海居民到深海捕魚,也說明這時的航海工具已脫離了筏和獨木舟的階段。否則,到深海捕大魚是不可能的。

    造船業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到了商代,人們已能製造重達875公斤的、有精細花紋的司母戍大方鼎了。從商代的遺址看,當時已能建造宮室、樓房、城牆,已有鋒利的青銅切削鋸刻工具,還有用青銅製成的斧、刀、鋸、鑿等生產工具。這些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使製造大批木板船成為可能。

    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有了相對過剩,接著就會出現商品交換和貨幣。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2枚仿製的骨貝和石貝。而「貝」在古代是起貨幣作用的,說明夏代就已有了商品交換。

    到了商朝,人們已能利用舟船進行商業活動。據上海博物館所藏殷商時饕餮〔tāoti-濤帖〕紋大銅鼎的一個銘文「■」字可知當時商品交換和水上運輸的關係。這個字形是告訴人們在木板船上乘著兩個人,其中一個人以手執楫在撐船,一個人挑著貝幣或貨物,說明當時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已需要經常使用木板船了。在河南安陽商朝遺址及墓葬中都出土過許多海貝、象牙、鯨魚骨,這些都是海中產物或海外交換而來的產物,沒有航海事業,這是不可能的。再從甲骨文的幾個「舟」字字形分析:

    甲骨文「舟」字圖:

    「舟」字上有二或三條橫,表示當時木板船上縱橫材料的安排方法。用橫樑(橫板)加強船體橫向強度並形成了3-4個分段隔艙,它也能使船體縱向舷板的接頭釘在橫架上,用短板可以接成長板船。可知商朝的船隻已脫離了獨木舟階段而進入木板船階段了。

    木板船是怎樣產生的呢?由於獨木舟的容量有限,人們開始在獨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原來的獨木舟就逐漸變成船底了。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圓底獨木舟逐步變成了船底中線處通連首尾的主要縱材,即「龍骨」了。也就是演變成尖底或圓底的木板船了。而平底獨木舟就逐漸演變成了平底木板船底中心線上的一塊板。這時,事物起了質變,完全不同於獨木舟的新船--木板船就出現了。

    對筏也進行了改造,人們也在筏的四周安上木板。筏也演變成了木板船。木板船原名「舢板」、三板,最簡單的木板船莫過於「三板船」了。全船由三塊板構成,即兩塊側板和一塊底板。底板的兩端以火烘彎後向上翹,這也就是現代「舢板」船的祖先。

    由於造船業的發展,殷商時,帝王們已經可以用大量船隻追捕逃亡的奴隸了。甲骨文中有這樣的記載:癸酉這天進行了占卜,問:逃亡的奴隸能追回來嗎?殷王看了卜兆說,可以捉到。可能在甲戍日或乙亥日捉到吧(即明天或後天捉到),可是甲戍日發現奴隸們過了河,於是就出動船隻去追捕,由於船隻被陷擱淺了,所以沒有得到捷報,15天後即丁亥日才捉到了逃亡的奴隸。

    商代開始發展的古代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史記;貨殖列傳》說番禺是古代越族的一支--揚越人創建的濱海港口。殷商之人可自此遠航取得珠、璣、犀、玳瑁等物。

    木板船產生以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它的抗風能力較差,只有當抗風浪能力較強並能借助自然風力進行較遠距離持續航行的木帆船出現後,人類的航海活動才能更為主動。

    關於帆的發明,傳說夏夷作帆(《淮南子;物原》)。據說,禹是受到一種叫鱟〔h-u後〕魚的啟發。鱟魚的形狀很奇特,是一種有甲殼的魚,身體扁而寬,像螃蟹,有12只腳,尾巴細長,像劍一樣,眼睛長在背上,嘴長在肚腹之下,而背上還生有高七八尺的鰭〔q-齊〕。每當有風吹來的時候,鱟魚的鰭就高高挺起,它能借助風力前進,沒有風的時候,它的鰭就收攏起來了。在鱟魚鰭的啟示下,人們就發明了帆。不論自然界是否有這種借助風力游泳前進的鱟魚,帆的發明肯定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是實踐的結果。風帆也像木板船一樣,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

    骨文中的「帆」字寫作「■」,亦作「■」,「帆」字在楷書中寫作「凡」,應該是風帆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般)字的意思是使船旋轉。字形象征一個人手拿工具使船旋轉或移動。說明當時船上已設有推進工具。有的學者說「凡」字就是船上的幔,其形狀像帆,所以甲骨文中的「凡」字就是「帆」字。甲骨文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戊戌卜,方其凡。」它的意思就是說,戊戌這一天占卜,船(「方」就是舫、船之意)上必須(「其」就是「必須」之意)掛帆。

    可見至遲到了商代時,我國已發明並使用了風帆。船上有了帆,這就大大推進了前進的速度。這是船舶推進動力的一次飛躍,這也是人類對自然風力資源的具有創造性的開發。木板船上使用了風帆,就可以因風致遠,使航海範圍日益擴大,向大海的深遠處發展。

    從甲骨文中,我們也可以知道人們對風力已有所認識,按照風力的大小,把它分成四個等級:即「小風」、「大風」、「大?〔zou鄒〕風」(大驟風)、「大狂風」。風力的大小與航海有密切的關係。風向也很重要。商代已知東、南、西、北四方風。春秋戰國時又知八風與十二風。「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淒風,西方曰■〔li-遛〕風,西北曰(大驟厲風,北方曰寒風。」(《呂氏春秋;有始》)。十二風即十二辰,也就是子至亥的十二地支。戰國時期編寫成的《周禮》把風作了十二個分類,認為十二個辰(即地支子-亥)都有風。它不僅有十二個風向而且與十二個月以及季節都聯繫在一起。據此可列出十二辰風表。

    十二辰風揭示了季風1變化的基本規律,對於海上航行預測氣像極為有用,也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十二辰風分類法仍可用於現代。它比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的希巴洛斯發現季風早300多年,比埃及人發現季風早200多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