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隋草頭兵

正文 第318章 搶佔地盤 文 / 瘋戈

    早在數日前,接到楊戈消息後,王伯當已是吩咐下去,收拾出了一處大營,供隨後便到的五萬大軍安歇。而楊戈帶著諸位手下將領,在王伯當長孫無忌魏征等人的陪同下,一起來到了下營港水軍大營。

    此時的下營港,與當日楊戈離開之時已經大不相同。光看其市面繁華程度,港口船舶密密麻麻的,就知道這兩年下營港已是今非昔比,再不是當日的小漁村了。

    等眾人坐定,長孫無忌遵照楊戈吩咐,將周邊形勢一一作了講解。聽罷之後,眾人心中已是沉了下去,時局之亂,竟是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原來有張須陀鎮守地方,諸多亂匪紛紛望風而逃,但自從張須陀被李密設計陣亡後,山東一帶以及周邊區域立馬陷入了危局之中,與其他地方相比,其變亂程度更是混亂不堪。

    亂匪頭目張金稱、郝孝德、孫宣雅、高士達、楊公卿等人,趁著張須陀身死的空當,紛紛出動搶劫寇掠黃河以北地區,攻陷城池,殺人無數。大隋朝朝廷軍將領,接二連三的敗亡而逃,竟是沒有人能撐起張須陀留下的大旗。不過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當其時也,虎賁郎將王辯,華陰郡丞楊善會趁勢而起,將一眾亂匪打得紛紛逃竄,再不敢進犯。尤其是楊善會所管轄的華陰郡,更是被亂匪們視為死亡之禁地,不敢有絲毫冒犯。

    就在楊戈奉命在遼東招募新軍訓練之時,朝廷又派了太僕卿楊義臣,出兵討伐張金稱。

    楊義臣率軍直到臨清之西,緊靠永濟運河築營,距離張金稱陣地約有四十里,深挖壕溝,高建壘牆,並不出來迎戰。

    而張金稱自從吞併了孫安組後,實力大增,聲勢更是迫人。但因為張須陀的存在,卻是不敢過分招搖。這時候沒了張須陀的壓制,又連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心中頓時狂妄起來,對楊義臣更是不屑一顧。此時見他高掛免戰牌,心裡更是張狂,每日都帶兵大肆炫耀一番,對楊義臣叫罵連連,想引他出戰。但楊義臣卻不為所動。

    如此這般一月有餘,張金稱就顯得有些急躁起來,每日對楊義臣侮辱詬罵。楊義臣終於按耐不住,向張金稱下了戰書:「明日一早,定決一勝負!」

    但就在當天晚上,楊義臣挑選了精銳騎兵兩千餘人,自館陶渡河,埋伏妥當。等到天色微亮,張金稱率軍離營準備與楊義臣決一死戰。卻沒想到楊義臣依然高掛免戰牌,同時出動了早已埋伏的精銳奇兵,偷襲亂軍大營。張金稱得到訊息後勃然大怒,匆匆領兵回援,楊義臣趁機在後面追殺,亂匪大敗。張金稱等人逃到了清河以東。

    楊義臣卻是不肯放虎歸山,一路追殺,最終將張金稱擒獲。當眾在鬧市中豎立木架,將張金稱綁在上面,手腳四肢張開,竟是萬民凌遲而死,其慘象不堪目睹。

    張金稱已死,手下群盜紛紛投靠了竇建德,竇建德設下苦肉計,將涿郡通守郭徇人頭砍下,送到了高士達面前。楊義臣聽說後怒不可遏,帶著數萬隋兵要為郭徇報仇。高士達卻是並沒有將楊義臣放在眼中,根本沒有聽從竇建德的勸說,一度驕橫自大,沒過幾日便被楊義臣大破之,並在陣前砍了腦袋。亂匪頓時土崩瓦解,四散奔逃。其中的竇建德卻是抓住時機,收攏了數千名亂匪後,見饒陽守軍沒有防備,遂攻佔饒陽。

    至此,竇建德正式代替了張金稱孫安祖高士達,成了河北群盜的首領。楊義臣見高士達已死,並沒有將竇建德放在心上,領兵而回。竇建德遂得以回到平原,在此收編餘部,撫循士眾,多數人表示願意跟隨竇建德。

    經過竇建德的一番經營,將幾股亂匪重新收編整合後,同時竇建德在此又得3000餘兵,實力有所增強。竇建德還為高士達發喪。接著又招集亡卒,得數千人,軍威得以重振,竇建德開始自稱將軍。起初,義軍見到隋官及士人一律殺掉,唯有竇建德注意爭取這些一般官吏,所以隋郡縣的許多官員都主動歸附。竇建德軍很快發展到10餘萬人。

    同一時間,瓦崗軍也是一帆風順,佔據了好大一片地方。這兩支反軍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縱使楊義臣等人有千般本領,被兩股反軍調動的四處奔波,卻是收效甚微。一時間,竟也是無計可施,與反軍形成了相持的僵局。

    眾人聽到這裡,不由的面面相覷。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時間,這局面已是如此不堪。胡刀性急,已是開口詢問道:「無忌,這反軍如此強悍,可曾對我北海高密兩郡有所侵犯?」

    長孫無忌與魏征對視兩眼,淡淡的一笑:「那些反軍再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跟我們過不去。不要說那些小反賊了,即便是竇建德,前些時日還主動投書,向我等表達善意呢。」

    哦,居然還有此等事?

    楊戈與眾將頗感到有些驚訝,這等大反賊,居然主動與官軍聯繫,莫非其中有什麼蹊蹺不成?

    魏征輕撫自己的短鬚,呵呵笑道:「其實這個竇建德,我早年也曾見過幾面,說起來也是當世豪傑,兼且寬厚待人,手下人都很是服氣。如今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勢力,總管大人,若是能將這股反賊收降的話,對大人而言,倒是一大助力!」

    眾人皆都愕然,覺得魏征此言頗有些天方夜譚。照長孫無忌所言,如今的竇建德勢力已成,佔據河北山東不少地方,自號將軍,當是個桀驁不馴之輩,又豈能輕易投降?

    要知道,在如今的中原,楊戈之名雖然不少人也都知道,但對其遼東所建之赫赫功業卻是瞭解的不多。對於這些中原名士世家而言,遼東無非是個窮鄉僻壤之地,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自古到今,也鮮有成功者。想當年三國時候,公孫氏也如同今日之楊戈一般,佔據了遼東以及東萊一帶,若論起名聲之顯赫,比起楊戈更要厲害的多。但最終卻還是落得煙消雲散,根本對中原爭霸局勢無關痛癢。

    但世人多無知,其中自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從北海高密兩郡的些許舉動措施,以及源源不斷的移民,看出了些許端倪,對楊戈掌控下的遼東也不禁產生了好奇之心,這裡面,就包括了前來投奔的杜如晦。

    杜如晦也是個膽大之徒,不管自己初來乍到,竟是拍著巴掌附和道:「魏大人所說不錯,屬下不才,願意往河北竇建德處走上一遭,為大人刺探軍情。」

    誰也沒想到,這個文弱書生竟敢主動請纓,自願到那反賊的地盤去當個說客。登時帳中諸多將領收起了對他的輕視,報以欽佩的目光。

    不過楊戈卻直接搖了搖頭,拒絕了杜如晦的自薦:「先生大才,卻並非說客的最佳人選。我等大軍剛過來,倒也不必著急,此事還是日後再說吧。」

    被楊戈直接否決了自己的提議,魏征面色如常,絲毫沒有一絲尷尬,點了點頭道:「還是大人想的周全。如今局勢大變,的確並非會見竇建德的最佳時機。」

    杜如晦臉皮一紅,也醒悟到了楊戈的用意,不免心中有些埋怨自己的孟浪,接下來的會議中並不多言,只是默默的觀察帳中諸人的言論以及各自反應。這一番細細打量過後,不禁收起了原先的一番自傲:楊戈手下人才濟濟,不說那遼東留守的諸多能人,單說現在這帳中的眾人,其中不少人恐怕也是自己不能小覷的。

    楊戈又說了幾句,突然想起一事,開口詢問道:「對了無忌,張老大人陣亡後,那秦叔寶羅士信裴行儼都去了哪裡?還在齊郡麼?」

    聽他提起這三人,長孫無忌卻是隱隱現出一絲怒容,聲調也有些陰沉下來:「別提這幾個背信棄義之徒了,當日張老大人被瓦崗軍埋伏,慘死當場。這三人都是老大人坐下虎將,若是有一人在身邊,恐怕也不至於如此。但偏偏這三人都不在身邊,這才使得老大人客死異鄉。其後不久,裴行儼還好,投奔其父裴仁基了。秦叔寶與羅士信這兩個竟然認賊作父,投了瓦崗,如今正在翟讓李密的手下好不快活。」

    什麼?秦叔寶與羅士信竟然投了瓦崗?

    對於這件事情,楊戈倒是沒有太大反應。畢竟對他來說,前世歷史當中,秦叔寶羅士信等人的確是瓦崗老兄弟,如今也不過是歷史重演罷了。但對於其他人卻不是這麼回事,聽說秦羅兩人如此行徑,簡直是氣炸了。當即帳內群情激奮,都是要找秦叔寶羅士信論一番道理的。

    這其中,尤其是雄闊海的臉色最為難看。世人皆知,羅士信名義上乃是他的徒弟,如今做出這等事來,雄闊海簡直就是火冒三丈。此前出席會議之時,他也不過是站在楊戈身後,並不多說半句話。如今卻是悶聲吼道:「大人,改日見了羅士信這兔崽子,定不能相饒,不將他打得七竅流血,我就不姓雄!」

    楊戈也沒想到,會招惹來如此大的反應,連忙虛虛按了兩下,開口道:「各位,稍安勿躁,此事究竟真相如何,現在還沒有什麼定論,也不能輕易指責秦叔寶與羅士信兩人。說不定這兩人有什麼苦衷,難以傾訴也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聽楊戈說完,帳內的情緒這才漸漸平定了下來。楊戈正待說話,眼角餘光卻是瞥到了杜如晦似乎張口欲言,卻又嚥回了肚子裡。遂點指著杜如晦說道:「杜參軍,有話不妨直說。我們遼東軍的規矩,議事時可沒那麼多客套話的。」

    杜如晦見楊戈點了他的名,遂壯起膽子說道:「總管大人,方才聽說那齊郡三虎如今已是分崩離析,想來齊郡如今也是群龍無首。此時反賊們還沒有將目光投向此處,莫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將齊郡搶到手中,也好佔個先機。」

    李靖眼前一亮,也開口附和道:「杜參軍所說甚有道理。如今我遼東軍本就身負剿匪大義,若不趁著這等機會多佔幾個郡縣,哪裡對得起當今聖上對大人的提拔重用?」

    哈哈,大帳內一片歡聲笑語,顯然對當今聖上楊廣並沒有多少尊敬之意。這也難怪,這幫人一向在楊戈手下走南闖北,見多了市面,也知道如今這世道的亂象,哪裡還能有絲毫畏懼與敬意?

    楊戈咳嗽一聲,制止了大家的笑聲,稍微皺皺眉頭開口道:「各位,杜參軍與李將軍說的不錯,如今當務之急,卻是齊郡的安危。不知哪位將軍,可願意帶上一哨人馬,將齊郡先行控制在手中?」

    只聽得嘩啦啦一聲甲冑聲響,帳中諸將領已是齊齊站了出來,都要領命出戰。楊戈稍微猶豫一下,心裡泛起了思量。這齊郡雖然已是群龍無首,但畢竟郡守裴操之大人還在,這吃相自然不能太難看了,應該找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好。

    楊戈的目光慢慢掃視過在場諸將,最後定格到了張方身上。這次返回中原作戰,張方卻是主動提出要求,希望能帶軍打仗。楊戈也知道這幾年張方勉強耐著性子協助王猛處理政務,心裡卻時時刻刻想著重歸疆場,於是跟王猛商量後,答應了張方的請求,跟著他回到了中原。

    要說起來,張方在王猛的手下裡面,當屬頭號大將,可謂有勇有謀。若不是機緣巧合下先擒獲了王猛,當日也未必真能將張方收服的,由此可見其還是有些本事的。楊戈的目光定在了張方身上,不再移動了。

    「張方聽令,即日率領屬下一萬兵馬,趕赴齊郡,務必將齊郡控制在我們遼東軍手中。若是有人反抗,可隨你便宜處置!」

    張方卻是也沒想到,楊戈會將這等大事交給自己,稍微愣了一下後快步走出來,慨然領命。

    杜如晦的建議被楊戈採納,已經不復方纔的那副訥訥模樣,又說道:「總管大人,如今我遼東軍佔據北海高密兩郡,若是能拿下齊郡自然最好,但無論如何,有一處卻是大人一定要拿下來的。」

    哦,見杜如晦語出驚人,眾人的目光又投到了他的身上。只聽得他緩緩而言道:「大人,屬下之前曾路過琅琊郡,觀其防務,實在是薄弱無比。如今反賊當道,恐怕必成眾矢之的。聽魏大人說過,我遼東軍與東海郡王謝兩家都交往深厚,何不派兵將琅琊郡也一併拿下,如此一來,北海高密兩郡經由琅琊郡,與東海郡互通聲氣,連為一體。如此一來,我遼東軍背靠大海,退無後顧之憂,進則吞併天下,自然可以采徐徐蠶食的策略,將整個山東地面納入懷中。如此,霸業可期爾!」

    見這位新任參軍接連提出主意,帳中諸將領都不禁暗自佩服,他們倒也不是完全想不到這些事情,但若是說從一個整體格局來看的話,杜如晦所言卻極為有道理的。

    楊戈更是心中暗喜,果然厲害啊。房謀杜斷。這位杜如晦參軍才一投奔,就獻出了如此兩條妙計,這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若是換了下面的那些將領,恐怕也是恍然不知所謂的。

    既然已經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楊戈衝著他點點頭,表示讚賞之意。隨即與李靖等人商量後,就由謝映登率領軍馬一萬,奔襲琅琊郡,同時與王謝兩家取得聯繫,力爭能將東海郡也一併收入囊中。

    謝映登明白楊戈的意思,這也就是要借助與他謝家的招牌了。不管如何,現在他們老謝家已是與楊戈的遼東軍牢牢的綁在了一條戰船上了。而王家,因為有王三爺王若曦的關係,族內也分成了兩派,終日吵鬧不休,其中爭論的焦點自然就是遼東軍和楊戈了。

    既然懂得了此節道理,等會議完後,謝映登與楊戈等人閒聊了幾句後,動身往船廠而來。如今的船廠規模之大,簡直就是歎為觀止。而如今船廠的主事人,自然就是那位王三爺了。

    到了裡面,謝映登找到了王三爺,只是信口說了兩句,已是看到王三爺雙眼冒光,竟是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脫口而出道:「那敢情好,如今船廠已是上了軌道,呵呵,也該是我王三爺衣錦還鄉的時候到了。」

    說到此處,王三爺竟是孩子氣般的做個鬼臉,逗得謝映登忍俊不禁,笑出聲來。

    其實王三爺有次想法也絕不稀奇,原先他在王家的地位並不算高,也不是所謂的核心弟子,但自從船廠開辦以後,王三爺在族內的地位扶搖直上,如今已是僅僅次於那族中長老的。但即便如此,還是免不了有些小人作祟,拿王若曦的性別說事,但礙於王三爺的面子,這些話還是不敢輕易出口的。但王三爺卻是心知肚明,對這些人來說,只有一種辦法能讓其唯命是從。

    謝映登與王三爺商定好行程後,次日天亮後,一隻船隊浩浩蕩蕩,沿著海岸線往東海郡而去。其中卻並非全部都是戰船,其中還夾雜著幾艘大型海船,這自然是王三爺份下的船隊了,果然製作的要精緻了許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