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大將曹彬

大道小說網 第十四章 黃巾末日 文 / 琅琊煙雨

    曹彬聽到黃忠的話後心裡驚訝道:「果然是一員虎將。」正當曹彬要跟黃忠套近乎的時候,皇甫嵩、朱俊及秦頡騎馬過來。

    只見皇甫嵩說道:「叔德好箭法,這位壯士也是,不知是何人。」

    旁邊秦頡上前說道:「此人名叫黃忠,字漢升,乃我在南陽募兵的時候招募而來的。漢升擅使一柄大刀,刀重六十斤,而且極擅弓箭,左右能開兩石之弓,例不虛發。」

    皇甫嵩聽後驚訝道:「真虎將也。秦將軍好運氣,可得如此虎將相助。」旁邊黃忠連忙拱手說道:「將軍抬愛了。」

    秦頡笑著對皇甫嵩說道:「將軍客氣了,我觀兩位將軍旁邊諸人皆勇將,不知可否為我介紹?」

    於是皇甫嵩及朱俊將曹彬、孫堅等人介紹了一下。

    隨後皇甫嵩對曹彬說:「叔德,今宜陽戰事結束,僅剩河內戰事,我等應該前往支援,叔德可願再做先鋒?」

    曹彬這時候卻在心裡想著:「看那黃忠兵器雖重,但是模樣卻不耐看,而且這些年來我竟然忘記打造幾把神兵了,等戰事結束之後看看能將後世那些演義裡面的神兵打造出來不。」

    旁邊張飛見曹彬並不答話只是在那裡沉思,便以手戳曹彬並小聲提醒道:「將軍,皇甫大人問你話呢。」

    曹彬這才反應過來說道:「將軍恕罪,方纔我有事在想,不知有何事?」

    待皇甫嵩重複了話後曹彬說道:「方纔我想的也是這事,我軍連續征戰兩月有餘,現在是人困馬乏,因此我們還是休整一下再去河內,而且盧植將軍文武雙全,又有數路大軍相助,量那張角一時也無法對盧將軍造成多少困擾。」

    皇甫嵩聽了卻說道:「平叛之事萬分緊急,戰場上瞬息萬變,我對河內戰事還是十分擔心。」

    曹彬驚訝道:「難道將軍對盧將軍的能力有所懷疑?」

    皇甫嵩說道:「我對盧將軍的能力十分瞭解,但是我擔心的的盧植與張角對峙日久,有人將會搗亂。」

    旁邊朱俊說道:「皇甫將軍擔心的是閹宦會在陛下面前進讒。」

    皇甫嵩點頭默認。

    秦頡對眾人說道:「今南陽黃巾以滅,我卻是得會南陽整頓事務了,不過我可令黃忠隨你等前往河內,也算我出了一份力了。」

    於是眾人分別後整兵往河內趕去。

    ———————————————————————————————

    洛陽,皇宮中正在舉行朝會,漢靈帝百無聊賴的看著朝中重臣如那販夫走卒在那裡爭吵,正要叫張讓宣佈散朝,只見門外一小黃門快步走來喊道:「陛下,宜陽大捷,這是戰報。」

    漢靈帝拿過戰報,仔細看了看大笑道:「南陽逆賊主力盡被殲滅,賊首張曼成等人皆被斬殺,此乃天祐我大漢。」

    眾朝臣皆大呼「恭喜陛下」。

    退朝後張讓對漢靈帝說道:「陛下,現在各路平叛大軍皆有捷報,只有那盧植在山陽與那張角對峙數月,如此看來那盧植定然名不副實,因此陛下可令人代替,定能立馬剿滅蛾賊。」

    漢靈帝問道:「你有何人可薦?」

    張讓說道:「陛下,那北地太守董卓,威震邊塞,可令他代替盧植,定能即刻破賊。」

    漢靈帝聽後想都沒想便下了詔書。

    於是等到曹彬等人趕到河內溫縣的時候,盧植以平賊不力被調回洛陽,改命董卓率軍攻打張角。

    溫縣縣衙內,皇甫嵩握著手中文:「果不其然盧植被調回洛陽,這閹宦著實可惡。」

    朱俊說道:「現在討論這個也沒用了,今朝廷派那董卓代替盧植,我素知董卓乃豺狼之輩,向來野心極大,因此我擔心董卓必定不會盡全力討賊。」

    曹彬旁邊聽到後想起歷史上那董卓被張角大敗,於是對二人說道:「那我們現在可立即趕往山陽。」

    於是皇甫嵩令曹彬為先鋒前往山陽。

    曹彬率兵疾行,尚未到達山陽,卻看見前方有大軍在廝殺,原來一支官軍正在被黃巾軍追殺,曹彬仔細看了下,發現官兵陣中有一人,惡面虯髯,腰大臂粗,正手持弓箭與陣中四射,但凡射出之箭必定命中一名黃巾兵士,曹彬見此便知道他是董卓,董卓周圍尚有幾元戰將在左右廝殺,只是曹彬見官兵陣型並不散亂,好像是詐敗,不過看那陣勢又不像,於是曹彬率兵上去相助。待到殺退黃巾軍,那董卓來到軍前衝曹彬等人問道:「你等何人?因何到此?」

    曹彬只得說道:「我等乃豫州沛國譙縣義兵,今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前來平叛。」

    董卓聽後輕視的對曹彬說道:「即為義兵,那就是白身了,你等且回去吧。」說罷率兵離去。

    旁邊張飛氣道:「我等好生相救,他卻如此無理,真想捅他幾個窟窿。」

    曹彬見狀想到這張飛還真與董卓相剋,於是對張飛說道:「我觀那董卓只是詐敗,即使沒有我們他也不會有危險。只是這詐敗不像在吸引賊兵,因此讓我有點想不清楚。」

    曹彬卻不知道董卓這時已將他恨死。原來董卓命代替盧植前往攻打張角,董卓興奮的對李儒說道:「今又有建功立業之機,倒時候憑借功勳晉陞有望。」

    不料李儒卻對董卓說道:「岳父大人,此去山陽應當大敗為上。」

    董卓疑惑道:「為何?我辛苦賄賂十常侍,不就是為的今天?」

    李儒說道:「我們發展迅速,那朝中眾人定然忌憚我等,如若再立功勳,那時候就不是陞官,而是降職了。今可藉機詐敗,以爭取減少朝廷忌憚之心。」

    董卓想了想便決定按照李儒說的做,不料曹彬適時趕來,打亂了董卓計劃。

    曹彬見董卓離開便率眾人來到山陽城外安營紮寨,靜候皇甫嵩的到來。

    不久皇甫嵩帶兵前來,邀請圍城眾軍主帥前來議事,眾人來到皇甫嵩大營後皇甫嵩說道:「今我等各路大軍會合,殲滅逆賊指日可待。不知眾位可有主意。」

    劉備起身說道:「我師盧植本將賊兵困守山陽,不料朝廷以時日太久將我師調回洛陽。因此我等不能久戰,城中還有賊兵數萬,萬人一心尚不可擋,何況城中賊兵數萬。因此在下建議撤去南面,只攻其他三面,賊兵必定棄城往南逃竄,再令一軍與南面埋伏,定然一戰可滅賊兵。」

    皇甫嵩等人欣然同意,令董卓領兵攻北面,劉備與王匡攻東面,自己與朱俊帶兵攻打西面,再令曹彬引軍埋伏在南面。

    城中張角眾人見到官兵不再四面合圍,而是圍三缺一,張角便對眾人說道:「圍三缺一,官兵是想讓我等於南面突圍,然我料定南面必有伏兵。我等拒城尚可多守些時日,一旦南突,定然危險。」

    馬元義上前說道:「可是我們要是不突圍,遲早為官軍所破,因此苦守不是長久之事。」

    張梁也嚷道:「守也不是,突也不是,那我們怎麼辦。」

    張角想了下說道:「我等肯定要突圍的,不過為何要按照官兵的意思突圍?我等可佯裝死守,待官兵鬆懈的時候再從東面突圍即可。」

    張寶也說道:「這樣想必官兵料不到,而且東面那劉備,我早就想殺了他,要不是他,我等何必倉促起事。」

    於是接下來官兵猛攻三面,城中黃巾卻捨南面死守東、西、北面。

    曹彬於南方埋伏數日也不見黃巾軍突圍而來,便對眾將說道:「今賊兵不突圍來此,定是要走他道。今我軍兵眾,西面有皇甫將軍的三萬大軍,北面有董卓的四萬大軍,東面劉備與王匡卻只有不到三萬,而且其戰力不比另外兩面,因此張角定會從東面突圍,因此我等可往東面接應。不過這裡還是得派人虛張旌旗,以防萬一。」

    於是曹彬令趙雲留守,自帶其他三將往東面而去。

    城中張角見時間差不多了,便下令馬元義領兵兩萬帶嚴政、高昇多拿旌旗從南面突圍,自己卻帶主力自東突圍。

    劉備等人見城中黃巾軍自南面出城突圍,便與王匡帶兵往南面包圍過去,城東只留少量兵士把守,使得張角順利突圍出去。

    北面董卓接道城中黃巾軍已然往南突圍,便下令強攻北城,頃刻間攻破北城。

    西面皇甫嵩見狀,令黃忠孫堅各自領兵一萬前往南方相助曹彬,而他自帶一萬人攻打西城,沒多久就攻下了西城。

    馬元義帶兵往南面走了不就便要回身往東走,不料後面黃忠孫堅領兵追來,而且前面趙雲又率軍迎來,便下令且戰且退,但是又怎麼敵的了官兵兩面夾擊,馬元義所率之兵頃刻間敗退,手下嚴政、高昇見狀想要投降,不料黃忠、孫堅馬快殺了過去,黃忠一刀劈死了嚴政、孫堅也是一刀砍下高昇頭顱。馬元義見狀飛逃,不料趙雲彎弓搭箭,一箭射死了馬元義坐騎,馬元義於地上爬起,正要逃跑,被趙雲於後面拍馬趕到一槍刺死。

    這時皇甫嵩等人率兵趕來,見此地只有馬元義所率疑兵,便知道張角自東面逃出,於是率軍往東面趕來。

    張角等人尚自高興突出重圍,不料行軍才十里便見前面一軍阻擋。

    曹彬等人與城東十里處守候了一天,果然看見黃巾軍往這面討來,立馬整軍迎了上去。

    張角見這裡竟然有阻兵,不過見阻兵不到一萬,便下令強行突圍,不過曹彬等人善戰,將張角死死阻擋在此。

    張角諸人奮力廝殺卻怎麼也衝不破曹彬等人防線,這時候皇甫嵩等人與後面殺了上來,黃巾軍見狀軍心渙散,張角等人奮力穩定軍心無用後便率數千人往北面而逃,曹彬引張飛追了上去,留下太史慈和典韋繼續阻擊。

    黃巾軍中程志遠、鄧茂等人留下來阻截皇甫嵩大軍,不料程志遠被趙雲用箭射死,程志遠被韓榮以槍挑落馬下。其餘眾多黃巾將領皆被亂軍砍殺。

    曹彬不久追上張角,張梁回身迎戰,曹彬令張飛與之交戰,不幾合刺張梁與馬下,被張飛削了首級。曹彬率軍繞過張梁繼續追擊,後張寶回身阻擋被曹彬一槍刺死,令手下割了首級。這時張角見逃不了便駐足迎戰,此時黃巾軍只有千餘人,但是悍不畏死,曹彬見狀命令放箭,黃巾軍皆中箭而亡,張角更是被亂箭穿身,曹彬親自上前割了張角首級。

    當皇甫嵩等人追上來的時候戰鬥已經結束,曹彬獻上張角、張寶首級,後面張飛也將張梁首級獻上。

    皇甫嵩等人見狀自是十分高興。

    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終於在起義六個月後在官兵及士族豪強的雙重打擊下灰飛煙滅,比曹彬記憶中還要早亡三個月,這也許是曹彬帶來的效應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