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再起

大道小說網 (195)良吏 文 / 淡墨青衫

    丁寶楨一席話令得這武夫折服,自己也甚是得意。他幫助張華軒管理淮軍日久,在軍中很有威信,現下雖然權柄漸削,不過顯然積威猶在,連左寶貴這樣的悍將大員都不敢與他質辯,想想日後必定不能如此,心中竟是有些鬱鬱不樂。

    他迅即把這種無謂的情緒拋開,上前一步,又向周攀龍笑道:「周老哥在海州多年,政聲是不必說了,在徐州臨行之際,大帥特地交待,到了海州有什麼事,還需和周老哥多多商量著辦,由此可見,足下在大帥心中非一般地方官可比啊。」

    丁寶楨身為淮軍大佬從龍鄖舊,能在眾人面前如此說話誇獎,當真是給足了周攀龍的面子,身為一個小州的知州,能得到這樣將來必定入閣拜相的從龍鄖舊的當眾誇讚,人生還有什麼可遺憾的?

    他心裡激動,臉上卻是淡然。怎麼說也是隨侍過不少大吏的紹興師爺,這一點城府涵養還是有的,只是略一躬身口中答道:「豈敢當大人如此誇讚,下官實在是愧不敢當。」

    「此人倒很謙卑識禮。」

    丁寶楨在心裡迅速給周攀龍下了考語,身為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至淮安擔任要職的大員,如周攀龍這樣捐納的官員是很不放他的法眼的,在淮安時,他與閻敬銘等進士出身的官員就對這一類的小吏很不喜歡,只是淮安現在以工商為重,已經變更了士農工商的體系,而他們也早就被張華軒所說服,以往成見也只能拋棄不問。不過不論如何,捐官總是在大節上有虧,今日見到周攀龍本人,倒教他心裡的成見又少了幾分。

    因為是奉命巡視地方,所以原本沒資格過問政事的丁寶楨也可以過問海州本地情形。而且他自徐州趕至海州。一路巡行,就是考察道路橋樑和詢問地方父老關於鐵路修建的民情,所以在寒暄已畢之後,各人落座奉茶,丁寶楨將茶碗順手放在身邊的案几上,向著周攀龍劈頭問道:「周大人,兄弟一路巡行而來直至海州,來,地方道路平坦。沿途阡陌間劃定的鐵路路線幾乎山川河流,徐州至海州一帶,河流也甚少,修築起來,比淮安至海州還要方便。地途遠近也是相差不多。咱們蘇北平原,就是有這一條好處。不過,觀察民情,垂詢父老官紳之後,卻覺得阻力極大。贊同修路者少,而十有**,都是請求大帥暫且不休鐵路。以給徐州父老休養生息的時間,周大人,你在海州地方多年,徐州父老的話,你覺得如何?」

    現在徐州至海州地商貿活動可以說是極為繁榮,從徐州各處礦山開挖出來的礦產日夜不絕的運向海州,沿途養活的人口何以萬計。如果鐵路一修,確實將會給徐州各州縣的相關人員帶來極大的變動,最少,在短期內會導致很多人失業。這一條也確實屬實。丁寶楨在出徐州之前知道張華軒的用意。然而到達海州後,他的原本成見卻也有了不小的改變,畢竟身為大吏,他需考慮地當然不能是徐州一地的百姓,而當親眼所見徐州父老的憂慮之後,卻又不能視若無睹。

    這種苦惱使得丁寶楨無心應酬海州的官員,進了房後。就不管不顧。直接向著周攀龍劈頭問起政事來。

    周攀龍為官多年,特別是當年做師爺時曾經跟隨過不少大吏。雖然他不是阿諛奉承之輩,不過察顏觀色的本領卻也不是普通官員可以相比地。此時不過寥寥數語,早就把丁寶楨的心思摸的清楚明白。若是純以上官的心思說話,自然不會得罪。不過他蒙張華軒的賞識任一方主官,君以國士待之,則臣自然以國士相報,徐海鐵路的事,正合其時正合其事。

    當下也不多說,只命自己的屬吏取來賬目,先是遞給丁寶楨翻閱,自己卻侃侃道:「大人請看,今年四月這一個月,徐州運往海州地礦物是煤、鐵、銅、鋁等七種,重達三百餘萬斤,使用夫子兩萬多人,車五千輛,耗費白銀近六十萬兩。而至海州後,船運三成,火車運七成,運費,不過人力之十分之一。若是徐海鐵路修成,一年可省費用幾何,這一筆賬,大人需要算得。」

    說起這些,算是周攀龍的強項,當下又神采奕奕接道:「除了礦物外,尚有徐州土產,糧食,棉花、藥材絲綢,每月自徐至海,然後由海州或海運,或火車運至淮安工廠再行加工。大人知道,淮安絲廠用工已經十萬,每月需得大量棉花。雖然大帥已經在各地開種棉田,不過這棉田不是說聲種就能出產的,需得時日,一塊田種棉花,沒有兩三年的時間是不會豐產的。海門那裡圍海造棉田,耗費很大,若不是囚徒們耕作,只怕很難維持。而若是修成鐵路,徐州原本也是南北集湊之地,現下淮安失了漕運,唯有各地聯通鐵路方能再收省儉之利。徐州地利與海州海運之利聯結起來,一年當收益幾何。大人,這是關係到淮軍興盛是否持久的大局,絕不可猶豫不定。」

    事實上周攀龍倒也清楚,雖然下面議論紛紛,淮軍各系的將領在前一陣子都參與進來,不過帥府中議論的向來是徐海鐵路為重,而現在修築鐵路的準備也多半是以徐海鐵路為目標而進行的。今日對答,也就是丁寶楨心憂徐州父老地生存,才會產生了猶豫不定地情緒罷了。果然待他說完,丁寶楨卻仍然猶疑道:「老哥說的有理,咱們也甭這麼彎彎繞了,直說了,就是鐵路一修,徐州到海州一路上這麼多百姓破產失業的,這該怎麼處!」

    他倒不愧是有名的蠻霸性子,生性極其直爽,適才大夥兒議事時也還文氣鬱郁,這時候說的興起,索性便直白開口不飾文法,雖翰林進士出身,說起話來竟是如鄉野村夫一般。

    見他如此,周攀龍微微一笑,四周伺候的海州從吏不免得都淺笑出身,左寶貴和一幫淮軍將領卻是以前見多了丁寶楨如此,絲毫不覺奇怪。

    想來丁寶楨是以文人進士助張華軒統軍的,若是當真每天子曰雲也,卻如何能折服這幫拿刀弄槍地武夫。

    周爽龍笑過便罷,並不敢讓丁寶楨稍覺難堪,當下只撫鬚接道:「大人這麼直說,下官便也直接答了。前年黃河突然又改道,不從淮河入海,又改從山東入海了。這麼著一來,淮安府一帶失了漕運之利,幾十萬人眨眼間就沒有了生計。不過這幾年來淮安府還是這麼著,雖然有工商之利,不過原本吃漕運飯地也未必就都去做工了,大伙該怎麼著還是怎麼著,一樣找到吃食。在黃河改道之前,大夥兒吃漕運飯時哪想到今天?恕下官直言了,若是黃河不改道,日後淮安直修到北京的鐵路,怕是今天大人地憂慮,又會復於明日。」

    丁寶楨說的直爽,所以周爽龍的話也答的爽快。意思也很簡單,當年黃河沒改道時,淮安府就有幾十萬人吃著漕運的飯,大夥兒誰也沒有想過黃河有改道的一天。現在好了,黃河不再奪淮入海,從淮安到北京的漕運河道徹底斷絕了,結果幾十萬人該幹嘛幹嘛,也沒聽說誰餓死了。

    這裡面,當然有張華軒的工廠的功勞。前年黃河再次改道後,淮安的工廠用工立刻上了一個台階,原本很頭疼的用工不足問題立刻解決,而淮軍這幾年年年都收招新兵,其中也有不少是原本吃漕運飯的好漢子。

    這些大夥兒原本也是明白,對於丁寶楨來說,這麼一個借口倒是足夠。他用詫異的眼神看一眼周攀龍,原本只以為對方是個循吏,今日一談,倒是又有新的發現。

    當下諸人又閒聊一氣,丁寶楨不管政務,所問者也不過是與此次巡行有關的細務,從道路橋樑到人員物資配給,最後到直徑線路選擇,這周爽龍和海州本地的官員顯然是對鐵路的事關注很久,所以丁寶楨有問必答,在海州的收穫倒比他沿路自己考察還要來的更多。

    「原來周大人關注此事也很久了,所見也都是真知灼見,佩服。」到了這個時候,丁寶楨對周攀龍這樣的老吏是真心佩服了。對方見事鞭辟入裡,說話明快果決,一看就是在地方多年的熟手老吏,他雖然在官位上高出對方一截,論起實際的辦事能力來,丁寶楨很懷疑自己是否能及上周攀龍的一半本事。

    面對丁寶楨的誇獎,周攀龍微微一笑,也並不如何高興。其實他與張華軒書信往來不斷,在這簽押房的書桌裡就藏著一摞,大帥的誇讚都見多了,丁寶楨的也並不如何稀奇了。

    好在丁寶楨也沒有忽悠人的習慣,這邊誇完,那邊從衣袋上拿起金燦燦的懷表一看,立刻皺眉道:「都晌午了,咱們在路上耽擱太久,海州這裡我沒有旁的事,周老哥主政做的很好,咱們去水師學堂看看,再查查海州內鎮武備和港口炮台,然後就回淮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