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逸」史

大道小說網 第七十八章普奧與丹麥這戰 文 / 而山

    兩個月之後,第51團增補人員強化培訓完畢,人民軍政治部任命孫大雄為第51團新的團長,並晉陞其上校軍銜,命他率領六百多名增補人員攜帶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進入廣州地區會合第51團。人民軍政治部另還派遣兩位軍事檢察官執人民軍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隨同前往,他們主要是去調查第51團第二營全軍覆沒的詳細情況的,並順便解押原第51團上校團長潘攀回根據地的人民軍軍事法庭。

    先發展起來的歐美殖民國家在四處擴張勢力,加緊侵略遠東中國之時,在西歐大陸,一個極具擴張力的新殖民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慢慢成長壯大。

    在威廉家族及尤傑斯家族的強力支持下,重組內閣的奧托-馮-俾斯麥,果然厲害,全力推行政治經濟與軍事改革。如果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那麼無可否認有些人的功勞要相對大的多;如果說歷史是英雄的歷史,那麼俾斯麥無疑是其中風頭十足的一位。他制定憲法;他雖出身容克貴族但卻毫不猶豫的反對他們的利益;他努力嘗試解決社會問題;他主張推翻實行君主制的德國諸侯;他宣傳德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他講究現實政治和權力政治,只用實力說話;他終日辛勞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魯士的實力和理想。他在軍事上舉世聞名的普魯士徵兵制和參謀總部體制的軍事改革大大增強了普魯士王國的陸軍實力,戰鬥力急劇上升;他極其高明的大戰略思想來指導和塑造其外交政策和行為,成就了普魯士王國的強大。

    一年多時間裡,人民軍提供給普魯士王國的龍族05步槍的製造技術,被他們充分利用,依靠他們強大的工業基礎,他們已經裝備完畢所有的一線作戰部隊,共有十三萬人,普魯士也成了全世界龍族05步槍最大的生產基地。在普魯士王國,龍族05步槍被命名為斯卡斯步槍,代碼為p—52步槍。這一切更是使普魯士王國如虎添翼。

    根據林逸主席的指示,人民黨根據地駐普魯士王國代表處盡力推動普魯士王國發起統一之戰,攪亂歐洲局勢,從而影響到那些在遠東侵略中國的各歐洲列強的國內政治決策。代表處還通過瑪麗娜和代表處主任楊路參加普魯士王國高官及議員的宴會的機會,影響普魯士上層社會的人物,盡量推動普魯士的統一進程。

    普魯士王國統一之戰是肯定要進行的,這在普魯士王國的內閣高層早有統一的認識,關鍵是時間、時機、和方向問題。應該是現在還是過一段時間?甚至於更久遠的時間進行統一之戰?是主動出擊還是製造事端或是聯合其它勢力?是向東出擊還是向北?或是向南?這都是普魯士王國決策高層爭論不休,分歧很大的問題。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北部,夾在北海與波羅地海之間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屬於丹麥王國管轄,但這兩個地區的居民卻大都為德意志人,他們長期從屬於丹麥國王,可在公元1853年10月12日這天發生的一件事卻徹底地改變了這一切。

    普魯士王國有一家公司——費蘭貨物貿易公司,主要從事轉口貿易和原料採購,近段時間費蘭公司運輸大量普魯士王國生產的廉價工業成品及半成品進入荷爾斯泰因傾銷,這極大地衝擊了北部丹麥王國生產的工業產品的銷售。隨著大量的普魯士王國的工業產品漸漸北上,進入更北的石勒蘇益格地區後,終於發生了丹麥人焚燒普魯士王國貨物的事件。當地的德意志人受費蘭貿易公司的挑唆,認為丹麥人這一焚燒行為是針對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因此,針鋒相對,也對丹麥人的貨物進行毀壞與焚燒,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及部分匪徒乘火打劫,故意打、砸、搶,最後雙方發展到人身攻擊,遭成丹麥人與德意志人都有部分人員傷亡。隨著事態無法控制地擴大,由於當地德意志人居多數,漸漸佔了上風,這引起丹麥國王極大的憤怒,指示內閣派遣軍隊進入上述兩地區干預。兩地區在軍管政策的高壓下,很快恢復了平靜。但丹麥軍隊明顯地偏袒丹麥人的作法,引起德意志人極大地不滿,紛紛要求丹麥軍隊撤出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丹麥軍隊怕再度發生類似的事件,拒絕撤出,由此,卻給自己惹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發生的一切,全都在普魯士王國內閣和議會的密切關注之下,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普魯士王國出兵的極佳時機。「以丹麥王國妄圖吞併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借口出兵是最好不過的了。」俾斯麥深思熟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積極準備對丹戰爭。他認為這樣可以達到一石三鳥之利:首先,可以收並易北河三公國,為統一做準備;其次,可以把對丹戰爭作為未來對奧戰爭的預演;最後,還可以在對丹戰爭結束後製造普奧之間的領土糾紛,以便發動對奧戰爭時有所借口。

    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此一來,歐洲列強的反應會怎麼樣呢?如果丹麥得到俄國或法國的支持,那麼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對於俾斯麥來說,普魯士的當務之急是必須與奧地利結盟,並阻止法國和俄國與丹麥結盟。俾斯麥積極地靈活運用外交手腕,迫使俄羅斯不與其為敵、又令反覆無常的路易-波拿巴坐失良機、而英國則無大陸盟友可尋,不足為慮,最終使丹麥沒能與任何國家結盟,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支持。

    這樣俾斯麥在與丹麥開戰之前在外交上成功地避免了歐洲大陸列強的指責和干涉。現在關鍵的是奧地利帝國的是什麼態度,想來不給它一點好處,奧地利帝國是不會袖手旁觀地任由普魯士王國毫無顧忌地行動的。普魯士內閣決定聯合奧地利帝國共同出兵,逼迫丹麥王國退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事後兩個國家平分上述兩地區,石勒蘇益格歸普魯士王國,荷爾斯泰因歸奧地利所有。

    奧地利帝國內閣接到普魯士王國內閣的邀請,欣喜若狂,他們是多麼想在大西洋西海岸有一個出海口啊!它的遠征遠東中國的遠征軍很無奈都是租借丹麥王國的海船運輸的。「如果早有了荷爾斯泰因這一塊飛塊,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事啊!」奧地利帝國的內閣精英們夢想著那美妙的一刻。

    公元1853年11月,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借丹麥王國企圖吞併石勒蘇益格及荷爾斯泰因兩地區為由對丹麥開戰。1853年11月20日,普奧軍隊佔領荷爾斯泰因;12月15日佔領石勒蘇益格。短短地一個多月,由於普奧軍隊的強大和普魯士王國內閣首相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說服法蘭西與俄羅斯無意干涉普奧與丹麥王國之戰,丹麥王國很快被打敗了,被迫跟普魯士王國及奧地利帝國簽訂議和條約。根據協議,丹麥國王放棄上述兩地區的一切權力,又根據普奧兩國的私下協議,石勒蘇益格歸屬普魯士王國,荷爾斯泰因歸屬奧地利。至此,普魯士王國成功的邁出了統一的第一步。

    每一次普魯士王國想要有所動作,總要顧及鄰邦奧地利帝國的反應,這令普魯士內閣非常惱火,奧地利就像插在普魯士王國喉中的刺,欲拔之而後快。統一德意志聯邦之前,普魯士對奧地利之戰是不可避免的,普魯士內閣決定所有的中心工作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一個對奧作戰的計劃在普魯士國防部悄然實施。

    人民根據地駐普魯士代表處主任楊路,曾多次就瑪麗娜的問題跟普魯士內閣交涉,內閣外交部以各種理由推脫,實在不行了,就以「這是人家的家事,政府無權干涉」為由,打發楊路主任。楊路主任還親自幾次到威廉親王家裡去,多方說服威廉老親王,都沒有效果,次數多了,威廉親王反而以普魯士王國與人民根據地的合作相威脅,這令楊路相當氣憤,認為威廉親王不可理喻,是一個老頑固,決定從此再也不踏進威廉家族半步。

    瑪麗娜很感謝楊路主任為自己所作出的努力,她現在也看清楚,弄明白了:「家族明裡是關心愛護自己,暗裡是從骨子裡瞧不起黃皮膚的東方人,認為自己嫁給黃種人,是家族的恥辱,父親與大哥是絕對不允許有這種事情發生的。」

    瑪麗娜想清楚後,知道任何微不足道的政治壓力或是曉以大理地說服,對家族來說,都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決定。「自己只能從其它方面去想辦法了。」瑪麗娜常常為此事絞盡腦汁。

    瑪麗娜對林逸的思念,越來越深,那種抽絲刮骨的相思常常使她痛不欲生,她只有在反覆地閱讀林逸的書信中,以慰自己刻骨銘心的思念。「林逸,我們何時才能相見啊?我願化作一縷清風吹到你的身邊!我願集成一束月光灑在你身上!我願變成一個個字符,被你讀進你的思念中!」瑪麗娜總在無人時思念遙遠的林逸。

    俾斯麥首相曾經邀請瑪麗娜出任自己的首席秘書,他是由衷地感謝瑪麗娜。是瑪麗娜幫他登上事來的頂峰,是瑪麗娜的支持才使他的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俾斯麥聘請瑪麗娜還另一層意思,想通過瑪麗娜架起與威廉家族勾通的橋樑,必竟現在由威廉家族及尤傑斯家族控制的集團在議會中佔多數,許多政策與方案的實施都需要他們兩大家族的合作。瑪麗娜拒絕了俾斯麥首相的好意,她不想也沒有精力投入到普魯士王國內的政治上。有時她會參與一些家族的事物活動,有時他也會對家族的重大決策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她更多的時間還是想到處走走游游,散散心,老是呆在首府,光是應付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追求者,都令她煩不勝煩。她有時也去各大學校看望那些在普魯士學習的人民軍留學人員,關心一下他們的生活學習,盡可能地把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現在去歐洲留學的人民根據地的人員越來越多,一年中又來了兩批,這些都是公派的,人數已達到一千五人。還有許多是自費的,或是一些教育基金委派的,就更多了。

    瑪麗娜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候,就是接到林逸書信的那一刻。略瀏覽一下,她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寫出回信,期望早一點時間把自己的信回到林逸的手中,那麼,林逸的下一封信也會早一點時間寄到她的手中。寫完回信後,瑪麗娜才再慢慢的享受林逸書信字裡行間裡表達出來的情感。

    瑪麗娜的書信很多牽涉到重大的政治事件,具有極高的情報價值,因此,人民根據地駐普魯士代表處不敢等閒處理她的信件,一般都會匯同情報文件一起派專人郵送,或是通過傳遞情報的其它渠道運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